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心理干预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alysis of Pain Related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DOI: 10.12677/md.2024.142028, PDF, HTML, XML, 下载: 16  浏览: 34 
作者: 陈 弦: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慢性疼痛疼痛感受心理干预Chronic Pain Pain Sens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方法。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慢性疼痛患者中抽取病例参与研究,样本容量为158例,时间范围为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对158例患者进行疼痛因素分析和心理干预,评估疼痛干预的具体效果。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疼痛患者疼痛感受与慢性疼痛史、入院时焦虑抑郁评分、入院时SF-12得分、入院时PSQI得分有关(P < 0.05)。经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VAS、SDS、SAS评分均低于心理干预前(P < 0.05)。结论:慢性疼痛患者疼痛感受与多重因素相关,临床治疗护理时应当重点关注患者慢性疼痛史,加强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睡眠质量较差患者的护理干预,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引导,为患者创造相对良好的康复环境。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pain related factor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Method: A total of 158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with a sample size ranging from April 2020 to April 2023. Conduct pain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158 patients to evaluate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pain intervention. Result: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ain percep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was related to their history of chronic pa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at admission, SF-12 scores at admission, and PSQI scores at admission (P < 0.05). Aft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 VAS, SDS, and SAS scores of the patient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pain percep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is related to multiple factors.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should focus on the patient’s history of chronic pain, strengthen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patients with poor self-care ability and poor sleep quality, and provide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uidance to create a relatively good 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 for patients.
文章引用:陈弦. 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心理干预分析[J]. 医学诊断, 2024, 14(2): 188-192. https://doi.org/10.12677/md.2024.142028

1. 前言

慢性疼痛是医学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疼痛感受通常超过3个月,治疗难度相对较大。疼痛的种类和患者的主观感受是十分多样的,部分患者自述有触痛、针刺痛,部分患者则长期受到刀割痛、灼烧痛等的困扰。无论何种疼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是巨大消耗,一方面疼痛感受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使之生理功能、运动能力等出现下降。另一方面长期的疼痛促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长此以往甚至精神崩溃,无法持续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相关研究中也证明,慢性疼痛病程达到3个月以上的人群中,有大约40%会出现轻度抑郁,30%会出现焦虑问题[1]。当前针对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研究不断增多,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病灶,解决患者局部骨骼、肌肉、神经发炎状况,缓解患者疼痛感受,进而使患者保持相对积极的情绪状态,更好地促进自身疾病的康复。但从实际操作过程上看,导致慢性疼痛的疾病因素是十分多样的,既包含了肌筋膜劳损、肩周炎等慢性疾病,也包含了恶性肿瘤癌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难以根治的疾病,临床治愈的难度较大。针对这些疾病,仅靠治疗干预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必须采用治疗、护理相配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护理和引导,缓解患者病痛感受。当前的研究活动中,多将目光聚焦在患者身体护理层面上,旨在通过给药干预、日常按摩等方式镇痛,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推动患者身体机能的快速康复[2]。对于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作用关系却探讨较少,相应的心理干预手段也较为单一,有必要进行分析论证,补全现有研究的理论成果缺口。本文谨以此为切入点,选取158例患者参与研究。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以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为限,从我院收治的慢性疼痛患者中,随机抽取158例参与研究。样本库中包含男85例(53.80%),女73例(46.20%),年龄22~78岁,平均(48.79 ± 5.26)岁。纳入标准:疼痛时间大于3个月,且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超过3分,年龄在18岁以上,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加实验的患者。排除标准:伴有恶性肿瘤疾病、意识障碍、智力障碍的患者。

2.2. 方法

调查患者性别、年龄、慢性病史、焦虑抑郁评分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式评估不同因素与患者疼痛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探讨背后隐藏的作用机制。同时对158例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 维持整洁的病房环境。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管理病房环境,保持地面、床铺等清爽洁净,定期监控病房空气环境和温度环境,通过自然通风、机械通风以及暖通空调调节等方式,将室温控制在18℃~24℃,给患者创造相对舒适的康复条件。部分患者在长期疼痛的折磨下,会出现精神衰弱问题[3],对于噪声刺激十分敏感,心理干预时,还要尽可能维持病房安静,悬挂慢行低语等提示标语,减少噪音带来的刺激问题。

2) 及时进行心理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及家属展开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让患者学会自我调适。同时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引导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暂时使患者忘记病痛。部分患者及家属对于专业性讲解的理解接受难度较大,此时护理人员还可以积极创新方法,使用个别指导、视频讲解、图片讲解等方式,让宣教对象更好地知晓疾病发病原因,疼痛心理作用机制等。

3) 加强心理放松训练。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训练指导,带领患者放松肢体肌肉,闭上眼睛随节奏深呼吸,逐渐平复情绪,减轻疼痛带来的不适感。考虑到部分患者由于疼痛干扰,可能出现失眠症状,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还会加剧患者疼痛感。护理人员也要积极创新方法,在病房中播放节奏轻柔舒缓的音乐,让患者在音乐的辅助下逐渐入眠,提高睡眠质量。对于水命质量较差的患者,还可以叮嘱其睡前不要喝水,使用热水泡脚疏通筋脉[4],促进入睡,防止夜间疼痛带来的不利影响。

2.3. 观察指标

于入院时统计患者基本情况,有慢性疼痛史赋值“1”,无慢性疼痛史赋值“0”。向患者发放SAS、SDS焦虑抑郁问卷,得分越高说明焦虑抑郁情绪越强烈。向患者发放SF-12 (简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成正相关。统计患者PSQ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向患者展示VAS (视觉疼痛模拟)工具,引导患者根据疼痛感受选择评分,分述越高疼痛感越强烈。于护理3个月后,复测患者SAS、SDS、VAS评分,对比护理前后得分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x ¯ ±s )表示。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慢性疼痛患者疼痛影响因素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患者疼痛情况与慢性疼痛史、入院时焦虑抑郁评分、入院时SF-12得分、入院时PSQI得分有关(P < 0.05),见表1

3.2. 心理干预前后慢性疼痛患者疼痛及负性情绪评分对比

心理干预后,患者的VAS、SDS、SAS评分均低于心理干预前(P < 0.05),见表2

Table 1.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1. 慢性疼痛患者疼痛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相关因素

β

SE值

Wald值

P值

95% CI

慢性疼痛史

0.228

0.827

0.074

0.001

1.032~1.651

入院时焦虑抑郁评分

2.132

0.961

0.075

0.000

0.257~1.209

入院时SF-12得分

−0.548

0.123

−0.136

0.012

1.310~2.026

入院时PSQI得分

0.297

0.214

1.382

0.000

1.295~1.834

Table 2. VAS, SAS, and SDS scor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2. 心理干预前后患者VAS及SAS、SDS评分


例数

VAS

SAS

SDS

护理前

158

6.89 ± 1.21

44.27 ± 3.82

35.16 ± 1.04

护理后

158

3.26 ± 0.58

24.68 ± 1.27

22.57 ± 1.16

t


4.192

5.103

5.650

P


0.002

0.000

0.000

4. 讨论

4.1. 慢性疼痛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

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上看,慢性疼痛的程度与焦虑抑郁情绪是存在很大关联的,SDS、SAS问卷评分更高的患者群体,入院时的VAS评分也会更高。分析后发现,这是因为负面情绪作用下,患者会更多关注不良事件、负面事件,对于疼痛的关注度相对提高。当慢性疼痛持续发作,患者又缺乏对疾病的了解时,会将疼痛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片面挂钩,进而产生恐惧紧张情绪,对治疗护理产生抗拒,影响疾病的恢复。当长期的治疗干预生效甚微时,患者的无助感和不信任感也会增强,对于疼痛的关注度进一步上升。这种过度关注还会引发机体疼痛阈限下降的状况,即便是轻微的疼痛,也会使患者感到紧张不安和焦虑悲观,两者相互作用产生恶性循环,进而加重了患者的疼痛感[5]。同时,焦虑抑郁情绪还会通过心理-躯体机制起作用,在长期的悲观情绪浸润之下,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受到干扰,出现功能紊乱等状况,病灶区域肌肉痉挛、血管收缩状况加剧,进而引发疼痛加重的问题。因此想要缓解患者慢性疼痛,必须关注到心理因素的作用价值,通过身心双重护理避免恶性循环的产生。

4.2. 慢性疼痛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本次采用SF-12问卷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发现生活质量评分越低,患者的慢性疼痛感受越强烈,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这主要是因为SF-12问卷中,包含了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8个维度,能够从多个方面入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很多患者受疾病因素困扰,出现了生理功能下降状况,日常生活中需要依赖他人帮助方可进食、排泄,长期卧床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也更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使之过度关注疼痛感受,产生悲观绝望的主观想法,进而加剧痛感。SF-12得分较高的患者,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得分也会相对较高,这意味着患者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来缓解痛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感受到关怀爱护,在交谈沟通中暂时分散注意力,进而促进疼痛感受的减轻。而生活质量评分中,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得分较低的患者,无法获得充足的情感支撑,只能独自消化和调适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过度关注疼痛、过度悲观绝望的状况,疼痛感自然更为强烈。

4.3. 慢性疼痛与疼痛史及睡眠质量的关系

除了生活质量因素、焦虑抑郁因素外,本次调查发现,患者的慢性疼痛还与疼痛史、睡眠质量有关(P < 0.05)。这主要是因为存在慢性疼痛病史的患者,对于疼痛感更容易产生无助感,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无法治愈疼痛,长此以往负面悲观情绪加剧,一旦发生疼痛便会情绪激动,疼痛感也更加强烈。很多存在慢性疼痛病史的患者,还会认为疼痛的发生次数、强烈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是正相关的[6],在疼痛发生后产生悲观绝望感受,致使植物神经紊乱,引发更加强烈的痛感。部分患者受疾病因素干扰会出现失眠的状况,长期失眠会使患者出现无力、困顿的状况,对外界事物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注意力下降,进而加剧悲观心态。还有部分患者长期睡眠不足,对于周边不良刺激的感受阈限降低,轻微噪声、轻微疼痛均可能激怒患者,使之感受到更加强烈的痛感。且失眠和疼痛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关系,失眠会引发不良情绪进而加剧疼痛,疼痛也会反过来助长失眠问题,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

4.4. 慢性疼痛的心理护理与干预方法

在相关因素分析基础上,本次还对慢性疼痛的心理干预方法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的VAS、SDS、SAS评分均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后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干预过程兼顾多个因素维度,从环境上加强温湿度条件、通风条件的管理,为患者提供相对舒适宽松、安静整洁的病房条件,有助于减轻噪声等不良刺激的干扰,防止患者负面情绪加剧带来更加强烈的疼痛感受。干预过程中,也会及时加强心理健康宣教,通过口头交流、图片展示、视频展示等方式,生动地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呈现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价值,能够更好地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使其主动给予患者关怀爱护,从情感角度和社会支持角度转移患者注意力,减少患者对疼痛的关注度[7],消除焦虑抑郁情绪的同时缓解患者疼痛。对于饱受疼痛干扰的患者,护理人员还会给予心理训练指导,带领患者放松肢体肌肉,通过深呼吸方式平复情绪。当患者因疼痛出现睡眠质量不佳状况时,护理人员也会考虑到睡眠受损可能引发的恶性循环效应,叮嘱患者在睡前少喝水,使用热水泡脚,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减少夜间疼痛和不良情绪的侵扰。

综上所述,慢性疼痛带给患者折磨和消耗是十分严重的,容易降低患者依从度,使患者出现抑郁低落情绪等,实践中务必要加强关注,要积极把握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不良情绪与疼痛感受之间的关系,通过放松训练、交流引导等方式改善患者情绪心态,为痛感的缓解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戚凯丽, 李洁, 袁叶敏, 等. 老年人慢性疼痛与多维度衰弱相关研究进展[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3, 27(6): 711-716+721.
[2] 刘小菲, 刘艳丽, 周丽君, 等. 引导自助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23, 38(16): 125-128.
[3] 裴菊红, 牛冰冰, 马英萍, 等. 慢性疼痛患者述情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21, 21(2): 311-315.
[4] 孟静, 李杨, 刘瑜, 等. 慢性疼痛患者自我同情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J].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1, 9(1): 16-23.
[5] 彭蕾, 张佳怡, 李家熠, 等. 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美军慢性疼痛评估研究进展[J]. 军事护理, 2023, 40(11): 93-96.
[6] Wang, X.Y., Xu, X., Chen, R., 等. 丘脑网状核-外侧缰核环路调节慢性应激和慢性疼痛诱发的抑郁样行为[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3, 29(11): 846.
[7] 顾悦, 王兰, 陆嫔嫔. 重症监护相关慢性疼痛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 2023, 29(21): 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