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汉语教材《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与《成功之路 跨越篇1》比较分析研究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mediate Chinese Textbook “Developing Chinese: Intermediate Comprehensive Course I” and “Road to Success: Intermediate 1”
DOI: 10.12677/cnc.2024.123065, PDF, HTML, XML, 下载: 14  浏览: 26 
作者: 付雪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澳门
关键词: 汉语教材对比分析建议Chinese Textbook Comparative Analysis Suggestions
摘要: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对外汉语教材应运而生。教材是沟通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重要桥梁,教材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者能否较好地掌握中文这项技能,因此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选取对比的两本中文教材是《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和《成功之路 跨越篇1》。这两本教材都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级综合性教材。我们主要从编写体例、语言点分布、语言点解析和话题分布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教材提出一些个人想法与改进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textbooks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ve come into being. Textbooks are an important bridge between teachers and learners,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extbook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whether learners can master the Chinese language skill well, so the importance of textbooks is self-evident. The two Chinese textbooks chosen for comparison in this paper are “Developing Chinese: Intermediate Comprehensive Course I” and “Road to Success: Intermediate 1”. Both of them are intermediate comprehensive textbooks published by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We mainly analyze them from four aspects: writing style, distribution of language points, analysis of language points and distribution of topics,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the textbooks.
文章引用:付雪妍. 中级汉语教材《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与《成功之路 跨越篇1》比较分析研究[J]. 国学, 2024, 12(3): 408-412.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3065

1. 引言

细数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史,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50~70年代。那时,教材主要以结构法为纲,重视学生掌握与理解语法。当时有如《汉语教科书》(邓懿等编写)、《汉语读本》(许德楠、张维主持编写)等诸多优秀汉语教材产生[1]。但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些书在今天看来,内容较为单一,过分注重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所以不太适合当今时代的学习者。随着70年代中期,交际法传入我国,大家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对语言功能的研究。因此,也诞生了如《实用汉语课本》等优秀的教材[1]。而当今,更是对外汉语教材大力发展的时期。比如《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2]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2版)和《成功之路 跨越篇1》[3]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这两本教材是目前在各大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率较高的两本中级综合性教材。两者虽然都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教材,但是在编写体例、语言点分布、语言点解析和话题分布[4]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它们各有利弊,因此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下面将对这两本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对比分析能为后来中级综合性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2. 编写体例

《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的编写顺序为题解→词语学习→走进课文→综合注释→综合练习。首先,在题解方面,《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通过对课文背景、特色或主旨等内容的概括,为师生就相关话题的热身讨论提供了便利,从而为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文和相关的社会及文化现象进行铺垫。其次,在词语学习方面,该书平均每课生词一般为35到45个,词汇后面标注了汉语拼音、词性以及英文含义。用颜色标注的词语,是提醒学生应该重点学习和掌握的词语。在走进课文中,《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在课文旁边加设提问,提示需重点理解的课文内容、词语或语言点。文章下侧对涉及历史和文化知识的词语、专名、术语、俗语等做脚注,以降低课文学习的难度,确保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再次,在综合注释里,该教材主要是对语言点的讲解。第一列举了文中的出现的语言点的句子。第二则是用中文详细地解释了语言点如何运用,表达什么含义或是出现的固定结构的公式。第三,又具出更多例子。对于有固定结构公式的语言点,通过表格的形式,标注了句子每个部分所对应的成分。(优点: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句子每个部分所对应的成分。缺点:缺乏灵活性,只会让学生僵硬地套书中给出的公式)语言点讲解的后面是相关练习,题型一般为结合语境,完成有关该语言点的对话。

最后,在综合练习这部分中涵盖了语素、词语、语法、课文理解、阅读、表达、写作、拓展学习等各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考察学生对语素和词语的理解与掌握,题型如下:

a) 理解含有某个语素的词语(词语已经给出),选择结合句子含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b) 把左边带有某个语素的词语和右边的相关意义连线。

c) 给出本课所学的重点词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第二是考察学生对语言点的理解与掌,题型如下:

a) 根据语言点的提示,补全句子或对话。

b) 给出同义词,辨析同义词含义,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第三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题型如下:

a) 回忆课文内容,补充课文某一段落中空缺的词语。

b) 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对话或表格。

第四是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题型如下:

a)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b) 参考课文中词语和格式,回答所给的问题,并把问题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达。

第五是考察学生拓展学习能力,题型则是以本课所学的内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150字以上)。要求使用给出的本课重点词语及语言点。《成功之路 跨越篇1》的编写顺序则是课文导入→课文→练习→拓展阅读。首先在课文导入环节中,教材设置上先请学习者听短文(第一遍)回答问题,主要使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听短文(第二遍)填写文章中某一段落的空缺,主要让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把控,以及对本课所要学习的重点词语有一个印象。最后则是通过谈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入本课所学的内容。其次,在课文设置方面,课文中会穿插出现生词和语言点的介绍。生词包括它的拼音、词性、英文解释,中文解释或用法还有例句。语言点包括拼音、英文解释、中文解释和例句。在对课文材料的选取方面,注重其中的文化含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在次,在练习中设计了语素练习项目,强化语素的辐射生成作用,增强学习者的词汇联想能力,减少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还在多项练习中设置语境,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用场,提高其准确地遣词用句的能力,为日后学以致用增加助力。将语言知识蕴含在练习中,使学习者能通过有计划的练习和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5]。练习的设置主要考察学生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学生对语素和词语的理解与掌握,题型如下:

a) 朗读词语和句子。朗读句子时,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语调。

b) 参考语素的注释和例句,理解新词语并选择填空。(在这里具体讲解了重点词汇的用法、英文解释,给出了例句,并辨析了含有相同语素的词)。

c) 根据例句,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指定词语一般为四字成语)。

d) 用所给的提示词(课文中重点词汇)完成对话。

其二则是考察学生对语言点的理解与掌握,题型如下:

a) 辨析近义词,并根据所给词语提示,完成句子或对话。(在这里先讲解了同义词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完成句子或对话的练习)。

b) 给出四个同义词或同义句,根据所给句子含义选择正确选项。

c) 给出五句话,连句成段。

其三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其四是考察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题型分为以下两类:

a) 课堂讨论,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并且是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 应用练习,让学生对周围人进行采访,涉及生活实践,主要是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其五是扩展阅读。一般为两篇议论文。两篇文章的话题均为本课涉及的核心话题。议论文右侧仅有难点词语的拼音,文末会有结合文章内容的四个问题。

3. 语言点分布

《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语言点分布在课文中,语言点的讲解主要出现在第二个板块综合注释中,首先列举了文中的出现的语言点的句子。在语言点讲解之前,教材会用横线首先标记出句中语言点所在。比如:《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的第一课,文中出现了“有时一夜大风,就把花儿吹得不成样子了”。在该句子中,“把……吹得”就被用横线标记出来。其次,用中文详细地解释了语言点如何运用,表达什么含义或是出现的固定结构的公式。比如前句中“把……吹得”,教材中总结出公式“把……V得+C”。再次,具出更多例子。对于有固定结构公式的语言点,通过表格的形式,标注了句子每个部分所对应的成分。语言点下方会配有一个练习题,用于巩固刚刚所学的语言点。但在第三个板块的综合练习中,又会出现对语言点知识考查的练习。主要为两种题型,其一为根据语言点的提示,补全句子或对话;其二为给出同义词,辨析同义词含义,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成功之路 跨越篇1》语言点主要分布在课文中,语言点的讲解也穿插在课文里面。在课文中介绍了语言点的用法,包括拼音、英文解释、中文解释和例句,比如在《成功之路 跨越篇1》第一课中讲解“随着”的用法时,标注了拼音、英文解释、中文解释和例句。并且这部分的内容是穿插在课文生词部分介绍的。后面设置了语言点练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语言点内容。最主要的是辨析近义词,在这里先讲解了同义词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差别,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词语提示,完成句子。比如练习中要求辨析“随着”与“伴随”的含义。

4. 语言点解析

两者在语言点的设置方面都为先写出语言点,然后对语言点进行解释,包括语言点所表达的含义,运用的场景或是连接哪些词汇,在句子中做哪种成分,并且在解释后都配有例句。但《发展汉语》是单独列出模块对语言点进行讲解,并且首先出现的是课文中包含语言点的句子,并在句中标注出语言点是什么。然后才是对语言点进行讲解。但发展汉语并未对语言点进行英文解释。而《成功之路》则是在课文中穿插讲解语言点,只列举了语言点是什么,表达的含义是什么,然后给出例句。而且《成功之路》对语言点的含义进行了英文解释,并对语言点标注了拼音读法。《发展汉语》的例句比较多,而《成功之路》例句比较少。

5. 话题分布

《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对于话题的讨论出现在本课开头的题解部分,首先针对该话题,引出学生对其的思考。比如:《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第六课《电梯里的1分27秒》中,给出题解为“‘我’在电梯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和自己的上司相遇,谈论的是还没有准备好的工作问题。紧张和压力,使‘我’不知如何回答,短短的1分27秒竟然成了一次最糟糕的考试……”。这种给出题解的方式可以引起学习者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有利于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然后在课文旁边加设提问,内容涉及本课所学的话题。比如在第六课中,随着课文内容的深入,课文旁边会设置提问,提问的内容较为具体,涉及细节。在最后一个部分综合练习中,通过参考课文中词语和格式,回答所给的问题,并把问题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达和以本课所学的内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150字以上)。要求使用给出的本课重点词语及语言点这两种方式,对所学话题进行练习。在第六课中教材要求学习者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给出“紧张”、“如果……就……”等重点词语及语法点提示,写一篇150字以上的作文。总体而言,各个部分均涉及本课核心话题,但相较于《成功之路》来说,涉及话题的部分较少。而《成功之路 跨越篇1》在一开始的课文导入中就开始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的话题进行思考,比如在第六课中《我用石头砸开了IBM门》中首先设置课文导入,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属于IBM”以及“经理为什么录用了作者”,这就需要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由课文中的话题,再逐步引申到现实社会中对于该话题的讨论。比如第六课的话题扩展到“谈谈你们国家的求职情况”。最后还让学习者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运用所学的内容同他人讨论该话题。在第六课中要求学者最后“调查一两个中国职员,问一问他们在求职的经过以及他们对目前工作的看法”。总而言之,话题基本会出现在本课的各个部分,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本节课程之中。

总体来看,两本教材各具特色。《发展汉语》是以语言点为中心进行讲解,主要是锻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适合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语言点中举出了大量例句,并配有大量练习是其优势所在。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语言点虽然讲解较为细致,但是没有对语言点进行英文解释,可能会使有的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不太理解语言点到底讲的是什么。并且该教材注重基础语言点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着重读写,忽视听说。《成功之路》是以话题为中心,主要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表达能力,适合基础牢固的同学。其优点在于语言点中有英文解释,并且话题涉及整课始终。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语言点的讲解不够细致,缺少对语言点进行大量的练习。并且注重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基础语言点的学习,着重听说,忽视读写。

参考文献

[1]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2] 徐桂梅, 崔娜, 牟云峰. 发展汉语 中级综合I [M]. 第2版.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1.
[3] 邱军, 彭志平, 张伟, 王俊毅. 成功之路 跨越篇1 [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4] 成力. 中级汉语教材《博雅汉语》与《发展汉语》比较分析与编写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5] 李娟. 中级汉语综合教材《发展汉语》与《桥梁》中的习题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