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环境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The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Teaching Innovation Based on Concept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4.126346, PDF, HTML, XML, 下载: 31  浏览: 5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杰云, 邱虎森*: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关键词: 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改革Environmental Economic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摘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可有效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目前,我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在分析环境经济学课程特征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途径,以期为环境经济学课程真正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提供理论与应用基础。
Abstract: The reform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trend of tertiary education, which can assist the completion of people education. In current, the reform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 the exploratory phase.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course, and the paths for the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re importantly discusse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supplying a basis of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blend of cours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刘杰云, 邱虎森. “课程思政”理念下环境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6): 13-1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6346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日渐严重。从根源上杜绝环境污染及破坏的产生是应对当前环境问题重要手段。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

教育是改变人们传统观念、树立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伟大任务,其本质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能够有效地发挥高校教育的价值观引领功能[1]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3]。教育部也要求高校本科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程思政教育,重视课程思政的各个环节。“课程思政”是在传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德行和素质能力[4],是一种融入式、嵌入式教育,它将知识教育与价值导向充分结合[5]。“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统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体现[6]。“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在于依托思政课、专业课和通识课实现协同育人”。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激发他们在课程体系中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管理及合理的教学评价,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7]。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6]。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使专业课程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可成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相互融合,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形成良好的价值引领同心圆结构[1] [8]。专业课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寻找优化育人角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这一主渠道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7]。环境经济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渗入课堂理论教学,对课程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经济学课程特征

环境经济学课程为宿州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领域的延伸,是以资源环境科学与经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9] [10],其产生在经济迅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能源与环境极端恶化的背景下,是为解决经济与能源发展不平衡问题而设立的一门课程[11] [12]。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对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相关基本概念、理论、政策、方法等方面的介绍,增强学生对环境经济学相关基本理论及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以使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及手段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随着“两山理论”、“绿色发展理念”等重大环境发展战略的出台,环境经济学的专业重要性日趋凸显。资源环境保护迫切需要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环境保护的成本节约,以及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3]。根据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环境经济学为该专业的专业任选课,学时为32个,学分为2个。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让学生掌握利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来看,涉及到生态学理论、环境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绿色发展理论、水资源、森林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等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等,这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两山理论”相一致。因此,从教学内容上,环境经济学有其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优越性和现势性。

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学习环境经济学课程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现,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的新路子”的观点,因此选取适宜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也是该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精髓所在[14],更加突出了课程的内在本质意义,也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如何真正将“课程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到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中,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3. 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3.1. 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改革,一方面强调思政教育中的知识底蕴,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价值导向作用[15]。课程思政是实现大学生能力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双提升的系统性工程,推动课程思政提质增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然之策[16]。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方向和依据。环境经济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其教学大纲应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环境经济学课程内容和特点,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二十大会议精神有关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结合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理念,深挖并总结课程体系中的“绿色、共享、生态、环保、敬业”等思想政治元素,不断完善环境经济学课程知识理论体系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本课程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系统科学思想、现代教学论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环境价值评价方法,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同时在课程中贯穿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领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规划、发展、创新意识。通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会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加强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等意识,达到思想政治与理论知识的高度统一。

3.2. 完善课程教学设计

突出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功能,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遵循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依据课程目标及内容,深挖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实现价值引领。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在每个思政融合点,采用案例引入、课堂讨论等形式,将其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在讲解环境财税理论、环境价值评价等知识点时,合理的融入二十大会议的相关观点和精神。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同的授课方案、引入案例、讨论话题,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合理设计教学知识体系,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突出环境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时政性,应注重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科学自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可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的升华,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使课程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价值增量。

3.3. 改革教学手段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之一[6]。环境经济学课程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讨论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授课方式。此外,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在环境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举,“课程思政”改革贯彻“全过程育人”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将育人贯穿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强化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分析与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讲授知识点来传递思政价值,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精髓。如在讲授不可再生资源价值时,可融入我国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我国现行的环境政策的优越性。

3.4.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需要注重对学生、教学过程及课程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17]。首先是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政水平提升的评价[18]。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主要是教师通过课程考核的方式,总结性评价学生对环境经济学知识点的掌握水平。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实现育人的目的,因此,对学生思政水平提升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阶段性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思政水平的发展过程来评价。其次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手段和内容的改革,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达到育人育才的目的。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的评价,分析教师在环境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情况。最后是对课程的评价,可由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进行评价。总之,通过构建以学生反馈为中心,以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评价指标要素、不同评价视角构成的多元式的评价方法,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真正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

4. 结语

环境经济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渗入课堂理论教学,对课程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环境经济学特征入手,从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手段,以期为环境经济学课程真正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提供理论与应用基础。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022AH051383; 2022AH03013);宿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szxy2022ksjy08; szxy2023jyxm17; szxy2022kzkc0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晓鹏, 王波, 石志恒. “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途径研究[J]. 甘肃农业, 2019(12): 107-109.
[2] 张凤丽.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20): 57-59.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4]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5] 田鸿芬, 付洪. 课程思政: 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未来与发展, 2018(4): 99-103.
[6] 张凤丽, 王博, 刘艳. “课程思政”理念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研究, 2021(24): 24-25.
[7] 邓云, 刘群红, 田晔, 尤佳锋. 将课程思政引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 基层医学论坛, 2021, 25(28): 4132-4133.
[8] 李国娟.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 28-29.
[9] 李涛.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 高师理科学刊, 2020, 40(10): 104-106.
[10] 汪克亮, 何刚, 姚德利, 王向前, 程云鹤. 基于协同创新的资源环境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高教学刊, 2016(19): 186-187, 190.
[11] 樊静丽, 侯运炳, 王建达. 非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 2016(17): 270.
https://doi.org/10.16550/j.cnki.2095-9214.2016.17.219
[12] 邱虎森, 刘杰云, 张勇.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21, 8(100): 73-76.
[13] 张明志, 孙婷, 孙媛媛, 张英, 卞学字.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新文科专业建设实践[J]. 教育观察, 2022, 11(4): 74-76, 80.
[14] 史巍. 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及有效落实[J]. 学术论坛, 2018, 41(4): 174-179.
[15] 李元本. 林苑风吟[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8.
[16] 蒲清平, 黄媛媛.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8(6): 286-298.
[17] 王莹.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思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 155-157.
[18] 巫张晶.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研究[J]. 大学, 2022(30): 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