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国际化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Child-Friendly Community in Chengdu City
DOI: 10.12677/mm.2024.146130,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7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严胤飞*, 周 淼, 马潇榆, 孙希尧, 贾宇飞, 张学梅#:成都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儿童友好社区成都市Children Friendly Community Chengdu City
摘要: 成都市正在积极探索国际化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特别关注教育、娱乐和安全等关键领域。研究发现成都市社区建设存在资金不足和安全管理设施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优化社区布局、增强责任意识、整合资金资源、引入专业力量和提升服务精准性。结果显示,这些措施有望显著提升成都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水平,为儿童提供更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成都市将更好地实现儿童友好社区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Abstract: Chengdu city is actively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child-friendly community. This study aims to optimize the growth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key areas such as education, entertainment and safet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lack of funds and safety management facilities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hengdu.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community layout, enhanc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tegrating financial resources, introducing professional strength and improving service preci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measures are expect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child-friendly communities in Chengdu, provide a safer and healthier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grow up,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ities. Through continuous efforts and innovation, Chengdu will better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ld-friendly communities.
文章引用:严胤飞, 周淼, 马潇榆, 孙希尧, 贾宇飞, 张学梅. 成都市国际化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研究[J]. 现代管理, 2024, 14(6): 1114-1119. https://doi.org/10.12677/mm.2024.146130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国际化已成为衡量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正在向国际化都市迈进。然而,此过程不应忽视儿童的成长需求,特别是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方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儿童友好社区理念,强调为儿童提供安全、包容且利于发展的环境。针对成都市在此领域的努力与成效,本研究旨在填补现有文献的空白。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深度访谈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评估成都市在建设国际化儿童友好社区方面的现状,识别挑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的目标是为成都市乃至其他城市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实践指南,以期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社会福祉的提升。

2. 文献综述

本部分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儿童政策、儿童健康、儿童参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提炼出对成都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策略和方法。

() 国外关于儿童友好社区研究状况

1) 儿童政策研究方面

国外在儿童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参考。德国、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等国家在提升儿童权利认知、儿童福利政策、儿童健康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为成都市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的政策创新和资源整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德国通过CFC和智库网络平台提升基层政府对儿童权利的认知,推动全国儿童权利发展。美国《社会保障法》强调各州在儿童福利政策方面的责任;俄罗斯设“俄罗斯儿童”计划,整合社会支持资源,建设儿童健康环境。英国伦敦的“步行巴士”和美国丹佛的“上学安全路线”是典型例子。各国在赋权倡导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社区决策。加拿大埃德蒙顿社区设立市政领导下的青年委员会,直接与城市委员会对接沟通。Ager A. & Metzler J. (2022)总结了过去十年粮食安全委员会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提出应将其纳入主流应急机制,采用分阶段干预战略,提供因地制宜和高质量的服务[1]

2) 儿童健康方面

在儿童健康领域,本部分着重强调了理解“儿童不是微型成年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儿童友好护理的概念及其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于本研究中儿童健康环境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陈彦如(2023)强调了理解“儿童不是微型成年人”的重要性。在儿科临床护理实践中,经常会面对与儿童及其家庭打交道时的挑战和麻木不仁的评论。儿童友好护理集中于提供支持和照顾,满足儿童和家庭的需求,帮助他们适应保健环境[2]。此外,陈还强调了承认儿童权利的重要性,包括健康权和医疗保健权。将儿童友好医疗概念转化为实践需要战略、政策和环境变革。在急诊护理方面,我们应了解儿童需在短时间内接触陌生环境时常见的反应与表现,尤其对侵入性医疗处置可能会感到疼痛和害怕不可预测的过程而出现反抗行为。作为急诊护理师,除了依医嘱给予医疗处置外,还需要灵活运用学理知识和护理专业,协助儿童减轻生理不适。重要的是,照护过程应主动邀请家属共同参与,以达到真正的儿科急诊友善照护[3]

3) 儿童参与方面

本部分通过分析儿童参与社区决策的模式和效果,旨在为提升儿童在社区中的参与度提供策略。研究表明,社会包容、参与、信任、包容和协作是儿童健康场所的社会关键,这些发现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Warner M. E. & Zhang X. (2020)认为,分区法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儿童友好的分区法规在郊区和儿童贫困程度较高的社区并不常见。这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在儿童最需要的社区解决健康问题社会决定因素的担忧。社会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卫生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规划关注了物理环境,但我们的研究表明了社会包容的重要性——将个人、家庭、服务提供者和地方政府层面联系起来。社会包容是双向的——政府会向提供者和家庭下手,但有孩子的家庭也会在中观和宏观层面上影响为他们服务的系统的变革。参与、信任、包容和协作——这些是儿童健康场所社会关键[4]。Alias A., Nurfaradilla M. N. & Awang M. M (2023)利用伦迪模型的四个组成部分,即空间、声音、受众和影响力,帮助研究人员有意义地捕捉年轻人对他们作为儿童议员参与的看法的声音。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们对这样一个事实感到不满:本来是协作努力的结果,但最终却大多由成年人协调。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缺乏准备和协调会导致每次互动的延误,这进一步激怒了孩子们。当谈到参与倡议或计划时,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努力的目的,孩子们就会感到困惑[5]

() 国内关于儿童友好社区研究状况

1)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方面

赵鹏飞黄莹莹(2023)指出,儿童友好空间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提供安全感同时也为他们带来游戏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6]。李佳莹焦凤(2021)认为,儿童作为“弱势群体”需要社会保护,因此社区环境建设应更加重视儿童友好型设计的重要性[7]。谭绍锋(2023)建议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应重视日照、通风等健康因素,包括合理的楼间距与公园绿地规划,以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8]

2) 儿童权利保障方面

袁芮朱莲(2023)的研究发现,成都市Z社区的项目如“乐活少年行”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发展权和参与权,而“青少年模拟法庭”和“交通知识科普”等项目则聚焦于儿童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他们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和保障儿童权利,才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践儿童友好理念[9]。范斌宋耀萌(2023)认为,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保障的分析框架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儿童空间权利正义、培育儿童主体价值,保障和实现儿童福祉权益[10]。彭文洁(2020)指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核心是儿童权利运动,强调儿童拥有权利,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儿童提供健康舒适的、受保护和不受歧视的社会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11]。张亚楠卢俊杉(2023)认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儿童应该享有与成年人一样的权利和尊重。因此,在社区改造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需求和权益[12]

3. 成都市儿童友好社区现状分析

() 政策引领与规划实施

首先,在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后,成都市就已制定出台《成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儿童友好社区为基础,以儿童友好单位为依托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路径。并以五年为限,专门制定了《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从五大方面: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提出了14项具体行动,共43项重点任务。这些具体的任务和行动包含了成都市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各个方面,为各区、各部门提供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参考。该计划尤其指出要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对各项建设的思考,引入“一米高度看城市”的新理念,更注重儿童的实际需求,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和关爱。这是在国家层面首次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作出专项部署,为成都市全域、全龄、全领域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导。

() 社区覆盖与单位试点

据悉,成都市已完成789个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这一数字令人瞩目,显示出大量社区已开始改造和提升以适应儿童需求。此外,成都市公布了23个被评为“市级优秀儿童友好社区”的名单,它们从众多优秀社区中脱颖而出,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23个社区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示范和指导。成都市还启动了20个儿童友好单位的试点建设,包括学校、公园、图书馆、医院等,它们为儿童提供更友好的环境。此外,成都市确定了51所学校作为儿童友好建设学校,并完成了18个儿童友好乐园的改造。这些学校通过改造校园空间和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安全、舒适、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儿童友好社区。例如,武侯区采用了“微网实格”机制,更精细地关注儿童需求,开展了“青苗成长助力计划”、“社区家长慧”等活动,营造了多个儿童友好活动空间[11]

() 儿童友好型服务社区建设

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相对滞后,很多城市尚未将其纳入规划与发展。已开始建设的城市主要注重公共空间,忽略了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和整体规划。此外,儿童友好型社区在国内仍是新概念,成功案例有限。以“树袋熊的家”为例,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儿童活动中心,面临着管理、资金等问题,如何提升服务水平、突破知名度瓶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3]

总体而言,成都市的友好儿童社区建设呈现出政策引领、规划实施、社区覆盖、单位试点等多个积极方面的态势,但同时在社区建设方面有需要加强的点,这些举措为成都市的幼儿提供了更友好、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满足了儿童多样化的需求,显著提高了幼儿的幸福指数,使其能够在社区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同时,成都市友好儿童社区建设为其他城市儿童友好社区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4. 成都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缺乏儿童友好建设专项资金

大多数区(市、县)缺乏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多数社区依靠社区发展治理保障资金和社工站(室)资金设立微项目开展儿童服务,但这些项目往往服务于全龄段居民,在儿童友好建设方面的投入有限,尤其是农村社区可惠及儿童的服务资源、空间资源、商业资源相对城市社区更少,不利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开展。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更有效更广泛地服务社区儿童,打造适宜儿童成长和生活的友好社区,是目前诸多社区面临的难题[14]

() 社区儿童安全建设不足,安全管理设施和意识淡薄

社区内存在多处未解决的安全隐患,尤其在老城区。儿童游乐设施老化严重,甚至残破不堪未及时更换。活动场所地面不平,铺装材料不安全,易导致儿童摔倒。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有些社区缺少专职安全巡视人员,夜间照明不足,犯罪频发,使儿童不敢独自外出。医疗保障不足,缺乏专业儿科医生。道路宽阔,车流量大,缺乏限速提示,增加了儿童出行难度。街道缺乏儿童友好的便捷过街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不再适合儿童活动。

() 社区儿童户外活动设施不足、户外活动空间环境缺失

目前,成都市的多数社区在规划建设中未专门考虑儿童的需求。许多社区拥挤老旧,儿童活动空间有限,甚至缺乏儿童游乐场。大部分户外活动场地只有基本游乐设施,无法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需求,也缺乏家长参与的场所。孩子们居住在高楼大厦的城市中,缺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社区绿化仅仅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此外,社区内设置的游戏场所只适合跑跳的儿童,忽视了坐在婴儿车中的儿童的需求。

() 社会组织参与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在部分地区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社区只能通过承接其他部门或群团组织的项目,在全民服务或社会治理项目中融入一些儿童服务内容。其次,远离主城区的地区的本地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数量有限,专业能力也不足,因此相当比例的儿童友好项目由外地社会组织承接。由于项目周期短、资金有限,交通和人员成本较高,许多外地社会组织在与社区两委和居民建立紧密关系之前匆忙开展服务活动,导致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第三,对于缺乏资金且地处偏远的农村社区,引入社会组织来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存在较大难度。通常只能由社区两委(主要是妇联主席)来推动,这导致建设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5. 进一步推动成都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对策

() 优化整体布局注重差异推动

在以成都市相关政策文件作为标准化指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对拥有不同资源条件的社区提出不同的要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责任单位,应在经费支持、能力建设、项目发包、资源链接等方面重点支持条件较差的社区;探索不同类型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模式、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为后续全面推广提供示范和参考,实现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科学系统地推动全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 提升责任意识加强能力建设

应通过进一步加强培训提升责任单位的职责意识和社区两委的儿童友好理念和主体责任意识。为此,培训对象不能仅针对镇(街道)、社区的妇联主席和社会组织负责人,而应该涵盖镇(街道)党工委、责任单位领导干部、社区书记,扭转部分社区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不重视、存在抵触心理的情况。培训的另一个重点是提升社区两委及社会组织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实操能力。为此,应指导社区对已经开展及正在进行的儿童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本社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优势、短板和问题,进而找准建设的重难点,既做到整体推进又突出特色重点,既着眼愿景目标又切实解决当前问题。

() 多方筹措资金资源整合使用

除了积极争取专项经费外,还应发挥妇联协调、联动的功能,争取在社区发展治理保障资金购买服务项目清单中增加儿童服务类项目,并积极探索在其他涉儿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基金会、社会企业等开展的项目中加入儿童友好元素、实现经费整合的有效途径。鼓励并协助社区多方筹措资金,或通过服务群体叠加、工作内容叠加、服务方式叠加等途径,引导资源流向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 链接外部资源引入专业力量

社区工作者在面对某些较为棘手的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时,深感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性服务和补充性服务,对心理咨询师、社工和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牵头部门应统筹建立成都市、各区(市、县)两级儿童发展专家资源库,积极链接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司法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社工组织等涉儿机构,吸纳本地与儿童发展相关的教育、托育、心理、卫生、营养、保护、法律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并畅通社区获得这些机构与人才资源支持的有效渠道。

() 细分友好单元提升精准程度

一是进一步发挥儿童委员会的功能,鼓励和组织更多儿童参与社区的发展治理工作。二是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分解成更小的单元,以院落、商业小区、村(居)民小组、学校等为单位加大儿童友好宣传力度,创建儿童友好小区、商家、企业、学校、医院等。三是将体现儿童友好的元素嵌入院落、小区内的空间。增加儿童友好的标识标牌,在院落、小区开拓“小而美”的儿童空间,如自然工具角、儿童活动角落、地绘墙绘等。四是提升儿童服务的精准性。提升儿童信息台账的精细化程度,开展科学系统的梳理和调研,制定精准的儿童需求清单、服务资源清单、工作内容清单、项目清单,拟定并实施既适度普惠又具针对性的服务计划,满足不同类型儿童及家庭的需求。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成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院2023年度课题《成都市国际化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ETYH-2023-A13)》之研究成果。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Ager, A. and Metzler, J. (2022) The Accumulating Evidence-Base Regarding child Friendly Spaces: Policy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 Intervention, 20, 188-192.
https://doi.org/10.4103/intv.intv_12_22
[2] 陈彦如. 儿童不是微型成人: 实践中的儿童友好型医疗保健[J]. 胡理杂志, 2023, 70(3): 4-5.
[3] 陈彦如. 护患关系视角下急诊科儿童友好医疗的思考[J]. 胡理杂志, 2023, 70(3): 6-11.
[4] Warner, M.E. and Zhang, X. (2020) Healthy Places for Children: The Critical Role of Engagement, Common Vision, and Collabo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 9277.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249277
[5] Alias, A., Nurfaradilla, M.N. and Awang, M.M. (2023).A Tracer Study on Child Participation in Child Councillor Programmes Aimed towards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 Children, 10, 732.
https://doi.org/10.3390/children10040732
[6] 赵鹏飞, 黄莹莹, 李博宇. 儿童友好理念下的社区户外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研究[J]. 设计, 2023, 36(19): 136-139.
[7] 李佳莹, 焦凤.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成都市黉门街社区为例[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1(7): 42-45.
[8] 谭绍锋, 周丽丽. 以打造“儿童友好”无障碍空间推动社区宜居环境建设[J]. 环境工程, 2023, 41(5): 263.
[9] 袁芮, 朱莲, 焦思梦.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的儿童权利保障——基于Z社区的个案研究[J]. 少年儿童研究, 2023(6): 53-59+71.
[10] 范斌, 宋耀萌. 儿童权利视域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J]. 城市问题, 2023(8): 46-53.
[11] 彭文洁. 城市需要怎样的儿童基础设施——儿童权利导向型城市空间建设[J]. 景观设计学, 2020, 8(2): 100-109.
[12] 张亚楠, 卢俊杉. 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的社区规划设计研究[J]. 住宅产业, 2023(11): 68-70.
[13] 谢茹羽. 服务型理念背景下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现状及改进建议探究——以成都市新都区“树袋熊的家”为例[J]. 中国商论, 2020(6): 95-97.
https://doi.org/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0.06.095
[14] 徐辉. 社区儿童友好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