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人机关系下的服务型机器人
Discussion on Service-Oriented Robots under New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s
DOI: 10.12677/design.2024.93341, PDF, HTML, XML, 下载: 22  浏览: 42 
作者: 阮筱柔, 李维立:天津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天津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人机关系服务型机器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s Service-Oriented Robots
摘要: 文章将从智能化为背景,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一步结合科技技术下的人机关系应用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服务型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和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整理现有服务型机器人的不足,最后提出智能化社会下运用新人机关系实现更具人性化的服务型机器人理念,以期望对后续智能机器人的设计提供参考方向。
Abstract: The article will take intelligence as the background, sort out the releva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further combin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s under technology,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and social hotspots of service-oriented robots. It will sort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service-oriented robots, and finally propose the concept of using new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s to achieve more humanized service-oriented robots in an intelligent society, to provide reference direction for the design of future intelligent robots in the hope of success.
文章引用:阮筱柔, 李维立. 浅谈新型人机关系下的服务型机器人[J]. 设计, 2024, 9(3): 460-465.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341

1. 引言

提及人机关系,它最先出现在人机工程学这门学科中,人机工程学是以环境,心理等因素探究更良好的使用环境及使用体验为目的的综合学科,后随移动设备的兴起,以平台为媒介的交互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如今从智能语音管家到ChatGpt为首的对话模型的应用,赋予了人机关系新的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普及到社会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出行、智能生活、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智能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在智能化的社会环境下,新技术的介入促使人机关系也将得到新的定义。作为一名设计师,应结合社会需求、分析新型人机关系后再进行设计实践,令设计更好地与社会生活融合。

2. 智能时代下的人机关系概念

2.1. 人机关系概念

所谓人机关系,通常指人类、机器、环境和空间使用中产生的联系。在过往的发展历程中,人机关系呈现以人为主的特点,机器作为人的使用工具的模式。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机器是人对于某类功能的需求凝聚成的用品,能完成人类提前设想的任务即可,即“人–机”的单一模式。但随着社会对于人的需求上升到满足精神需求时,人机关系中的联系被细化,机器的设计和使用需具备人性化,人机关系因此增加从心理、生理为角度,综合考虑人与机器的关系,最大程度上令机器辅助人类工作的同时关注人的健康、人体机能的最大化运用等。

直至今日,身处智能时代下,随着各类新技术应用,新的人机关系随之出现。在过往的研究中,由科技技术进步带来的人机关系变化的探究有迹可循,与人机交互不同,新的人机关系将不仅把交流局限在界面或平台上,周葆华[1]将智能传播定义为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传播活动,而后有定义细化为人机传播,彭兰[2]提出智能传播将带动新的三类不同程度上的人机关系,即人机协同、人机交流与人机共生。人机关系将机器也纳入交流范围,近年受Chatgpt、Midjourney、Polyai等各类AI模型推出的影响下取得极高关注度,促使人机关系走入更多研究者的视野。一方面,人机关系帮助人们使用AI工具享受无人服务等。

另一方面,机器在使用上的方便也开启了对人力资源的再分配的思考。但笔者认为人机关系中机器即使参与交流,其定位应属于媒介,是服务信息的载体。正如麦克卢汉[3]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类三种延伸包括身体器官、感官、中枢神经的延伸。因此,人机关系中人类与机器不是代替关系,机器是持续拓展的信息载体,依照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规章约束下的合作伙伴。人机关系应探讨机器如何更好的与人类生态结合。

2.2. 科技技术在新人机关系中的应用

可以认为,新技术应用开辟了人机关系的新道路,其中最大的改变是机器在人机关系中从接收执行到整合、推理和分析细化的转变。基于过往人机关系理论的认同,以下将从协助作业、信息交流、身体延伸、共生环境四类方向分析现有科技应用所属的人机关系。

协同作业,线上形式体现为通过大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和整合下,运用训练习得的信息完成单一任务。线下体现于安装在各类作业机器上,为人类提供分析和指引或远程操控的帮助。机器在此类别中借助庞大的信息库延伸人类接受信息的范围和处理信息的效率,提供结果参考。以生成内容的模型为例,其提供了大量信息随机混合和对照参考修改信息的结果,但也以参考辅助为主,一旦直接使用就触及了版权界定的问题。因此前期输入信息、后期处理和再造可算作人的作业空间。

信息交流,同样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但交流与不同于对话,交流需要机器具有开展对话的主动性,同时还应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以免产生无效的交流。针对这两点,相较于初期的对话模式,新一代智能模型正逐渐开发这两项能力。相较于GPT1.0模型的对话页面,新一代智能模型在维持和延伸对话的能力上有更好的发展(见图1)。而近期推出的GPT-4则升级了对输入能力的理解,尽管在上下文环境理解中仍存在偏差,但可预见后续迭代会有更优良的交互体验。早期机器智能度的提高,促使人们借助界面操纵机器。而如今界面从单向操纵到人机交互再到虚拟空间,界面的发展进程验证人机关系的转变,即从控制机器自身运作良好到机器与人类更有效的合作[4]。当然,信息交流的科技发展也可分为面向人类的信息理解和面向其他机器的信息传递。延伸至智能家居领域,信息中枢机器将用户需求理解后联动其他机器,形成庞大的物联网络。如百度打造的“文心一言”模型有意接入旗下全系产品中形成人类–人工智能机器的模式。基于对人命令的理解和关联数据库扩充达到更好的服务。

Figure 1. Iteration of dialogue patterns in intelligent models

1. 智能模型的对话模式迭代

身体延伸,人类借助机器实现人机共生,人类对于个体机能增强的愿望早有预见,既有三头六臂处理事务的愿景,也可体现为补足身体残缺的人性关怀。在这一类中,机器担任延伸和补足身体功能的角色,进行实际活动的主体仍是人类方。机械臂、机械肢体可被归于此类,人、机两个主体合一。在赛博朋克一类的游戏设定中,从高科技低人性环境下无约束的身体延伸和共生环境,表现任由人机关系不加控制下伦理和社会的崩坏。

共生环境,分为向现实和向虚拟的共存环境。面向现实空间,随着机器训练技术的更新进步,机器将融入人类的生存空间中,人机交互渗透进日常生活,社会整体智能化水平提升,呈现人机共存的共生环境。如Meta的Habitat3.0利用红外捕捉将现实环境,以捕抓信息训练AI模型,令AI与真实世界交互,具身智能可认作是共生环境的一种方式。面向虚拟空间,元宇宙可算作平行与现实世界的虚拟人机共存空间,人类可在机器提供的虚拟信息空间中体验。

以上的四类人机关系整体呈现与人结合的不同程度,人机关系并不局限于语音、平台上的交互,也不局限与实体产品。但为表现针对性,以下将从服务型机器人设计的角度浅谈新人机关系的运用。

3. 服务型机器人在人机关系中的应用

3.1. 概念界定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全称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以下简称为IFR)的定义,服务型机器人是一种半自动或全自动为人服务的机器人。区别于专业型或是工业型机器人的高技术、高精度等定位,其应用范围更广,专注提升服务能力,需求识别和细化服务环境等方面。

近年来,服务机器人研发热度不减,2023年,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47.6%。这不仅有代替重复劳动、危险生产活动的需求在前,还有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等社会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后。近几年,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助力服务型机器人产业发展。在应用上,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在技术上,今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并重点推进家庭服务领域的产品研制及应用。从以上多项政策的提出,可见服务型机器人产业的研发与应用对国家发展战略、人民民生福祉等多个层面均有影响,未来也将持续以攻坚核心技术和参与标准制定并行的路线前进。

国内,服务型机器人的多领域应用受经济、科技、老龄化等多方面影响下加速推进。在2020年第十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中李立军[5]表示,服务型机器人将向机电一体化和单一作业向群体交流、远程学习和网络服务发展的趋势发展。新的技术支持外,服务模式的也应随新人机关系发展趋势转变。国外,各类服务型机器人各有特色,如以仿生仿人为特点的机器人特斯拉的Optimus在内部硬件的设计和机器人动作流畅度上有所突破;而Figure AI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在智能控制和推力规划能力上初见自主行动的能力;以提供陪伴、情感体验为特点的宠物机器人LOVOT、AIBO等。

除上述对服务型机器人的含义界定外,也可以对服务型机器人的服务范围进行细分。服务型机器人通常设定在特定范围环境中移动并为人提供服务、执行任务。因此,根据服务范围的不同,将服务型机器人细分为家用型和商务型两类,见图2。正是对实际使用环境的细分,将服务型机器人的人机互动扩展至机器人与虚拟、实际服务提供者的协作活动以及机器人与服务体验者的互助活动等多种方式。在后续服务机器人的设计中,其行为模式应在满足服务的提供者和体验者的需求的基础上,面对更多元复杂的服务环境。

Figure 2. Subdivision of service robot system

2. 服务机器人体系细分

3.2. 服务型机器人的人机关系应用

自07年IFR后续修订的ISO 8373中,增加了包含人机关系思考的机器人自主权定义,即将机器人的自主权分为部分自主权和完全自主权。一直以来,探讨服务型机器人的人机关系和机器伦理等话题不断。只是如今服务型机器人多属于部分自主权,需要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开启并完成指定任务。另一类受技术影响,完全自主权的服务型机器人的人机关系一直处在设想阶段中,难以对其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执行预期任务的能力进行判断和解释。

随着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从15年后,有关“机器人情感”、“具身智能”和“深度学习”的词汇进入研究范围,衍生了与机器人自主性相关的研究。此后的人机关系中,对于机器提出了分析、细化人输入信息的能力要求[6]。在15~19年间,指引功能的服务型机器人最先出现于商场医院等场所提供咨询服务,投入现实使用的服务型机器人具有一定的信息传达能力,但同时因其细化需求能力和数据库的不足造成也引发了不少“人工智障”的笑谈。

可见,在部分自主权的人机关系中,机器人通过背后设计的预想场景实施行动,但显然,使用体验通常由多种因素影响,公共空间内活动的人群广泛,使用人群复杂、使用场景多元,容易使用体验的偏差。正如江苏徐州发生的女子暴打医院智能导诊机器人事件,引发了社会及相关从业人士对于人机关系的思考。在这场事件中,机器人识别了患者家属的悲痛情绪,触发内部设定机制,对女子进行心理抚慰,然而最终的功能导向无疑是不合适的,机器人得到预设程序的反馈后询问女子是否需要听笑话,违背了抚慰情绪的初衷,同时也暗示内部预设的抚慰机制缺乏同理心的考量。

部分自主权与完全自主权的定位转变,将机器从人类使用机器延长、辅助到解放工作的关系,转为人类与机器交流的关系。在拥有完全自主权的人机关系中,机器一方拥有了更多的行动权限,但同时也产生了伦理风险,这容易造成人机关系中人与机器的控制失衡。机器人自主的人类的服务需求的完成,有可能导致决策受控、隐私侵犯、偏见歧视、破坏公平和责任归属上五方面的风险。有学者经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得出了大众对于风险的评分,决策受控、隐私侵犯位列前二伦理风险中[7]。实际上这些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在23年3月国内一新闻指出一比利时男子与AI聊天后自杀,引发了人类方对于机器的信任危机。但同样与“AI自杀”相关的新闻中,也有运用AI防溺水和防冲动自杀的树洞机器人。可以说,完全自主权的人机关系中,权限的开放程度以及背后的训练数据团队的责任感尤为重要,即“完全”是在人类提前干预下赋予的。

3.3. 服务型机器人发展趋势

目前,在智能化社会的趋势下,新需求推动着服务型机器人产业的升级迭代。从功能性上,作者认为目前服务型机器人更多呈现一种功能叠加的状态,家用和商用机器人更像是不同使用范围下的多功能集成的语音音箱或移动型多功能机器。实际上,服务提供可呈现为多种产品共同配合,亦或是呈现服务型机器人的发展从纯功能叠加的束缚中走出,保留人工引导的空隙。

从服务性上,服务型机器人以实体形式参与人类生活,相较于平台服务等智能客服更具影响现实的能力,因此未来的服务型机器人的设计应关注以下两点:行动能力的约束和情感交互的配合。行动能力即明晰机器在人机关系中不以代替人的竞争身份出现,而是促使工作效率提升的帮手,节省时间让人获得更自由的生活体验。机器具有完成任务的执行能力,人具有协调、运作能力,两者能力形成互补关系能更好促成工作完成。情感交互的配合则体现在以人为主体展开服务安排,服务型机器人面对更复杂多变的服务环境与服务人群,它的服务功能将从满足需求拓展到满足情感。在李军[8]等人的研究中提出,消费者在使用服务型机器人的意愿与机器人带来的信任感和愉悦性感知正相关,信任感和愉悦感越高,对机器人使用意愿越强,也更信任机器服务。

因此,服务型机器人应随着协同合作、信息交流、身体延伸和共生环境的人机关系应用方向,从功能性和服务性上突破现有产品的限制进行设计:新的人机关系将从人单纯的使用机器工具转变为人与机器共创未来,新的人机关系促使服务型机器人更好的融入人类生活。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服务型机器人已投入实际应用。但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服务型机器人应用已显现不良反馈或排斥现象,这导致大众对智能机器的隔阂进一步拉大,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影响。现阶段的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既提升效率、优化用人结构,也保证一定程度的服务隐私;另一方面,它带来了新的人机关系挑战。因此,新一代的服务型机器人应增强对服务参与人员的帮助,作为媒介连接服务环境中的各方因素。

研究探讨了协同合作、信息交流、身体延伸和共生环境四个应用方向,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起参考作用。理论上,新型人机关系的探索将打破现有服务机器人单向输出的服务模式,构建更全面、更立体的服务互动。实践意义上,新型人机关系对优化社会结构、推动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构建共赢、高效的人机互动模式,服务机器人能更好地减轻服务人员负担。此外,新型人机关系能提高未来社会中服务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红利。

致 谢

在本次论文的撰写中,我得到了李维立教授的精心指导,从论文开始定方向阶段亦或是查找、补足资料等过程,老师一向都保持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专业学习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在此,我向李维立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

注 释

①图1,图2来源:笔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周葆华. 算法、可见性与注意力分配: 智能时代舆论基础逻辑的历史转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3(1): 143-152.
[2] 彭兰. 从ChatGPT透视智能传播与人机关系的全景及前景[J]. 新闻大学, 2023(4): 1-16+119.
https://doi.org/10.20050/j.cnki.xwdx.2023.04.005
[3]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4] 王锋. 从人机分离到人机融合: 人工智能影响下的人机关系演进[J]. 学海, 2021(2): 84-89.
https://doi.org/10.16091/j.cnki.cn32-1308/c.2021.02.011
[5] 服务型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况与突破方向[J]. 大数据时代, 2021(7): 15-21.
[6] 刘逸伦, 何倩鸿, 王科盛. 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J]. 信息记录材料, 2022, 23(3): 217-220.
https://doi.org/10.16009/j.cnki.cn13-1295/tq.2022.03.056
[7] 李梦薇, 徐峰, 晏奇, 等. 服务机器人领域人工智能伦理风险评估方法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科技论坛, 2023(10): 74-84.
https://doi.org/10.13580/j.cnki.fstc.2023.10.005
[8] 李军, 宋晨鹏, 叶浩彬. 智能服务情境下消费者对服务型机器人使用意愿研究[J]. 旅游学刊, 2023, 38(6): 13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