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四维”价值体系分析
Analysis of the “Four Dimensional” Value System in Community Pocket Park Landscape Design
DOI: 10.12677/design.2024.93339,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31 
作者: 张 鹏: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住区绿地景观设计价值体系居民心理Residential Green Landscape Design Value System Resident Psychology
摘要: 口袋公园就像是城市单元的小节,是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人们接触频率最高、最方便的景观休憩场所。住区绿地作为“家园”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生理心理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其他类型的绿地景观。本文从多角度审视住区绿地景观价值,构建四维住区绿地景观价值体系,对于居民的生活方式及身体心理健康有深刻影响。在我国景观设计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口袋公园的发展也令人瞩目,但空有形式不管人体尺度造成的使用率低下的廊架和毫无规律、随意设置的健身器材也是屡见不鲜,对于口袋公园设计上的内容不能单纯的从形式上做研究,所以本篇以住区绿地景观为研究对象,参考前人提出的景观设计“四维”价值体系——美学、社会、文化和自然对于住区绿地景观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Abstract: Pocket parks are like small sections of urban un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also the most frequent and convenient landscape leisure place for people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As a part of the “home”,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people’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an other types of green landscap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andscape value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constructs a four-dimensional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landscape value system,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festyl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esidents. In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ndscape design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pocket parks has also attracted attention. However, it is not uncommon to see low usage of corridors and irregular and randomly set fitness equipment due to the lack of form, regardless of human scale. The content of pocket park design cannot be simply studied from a formal perspectiv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landscap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ferring to the “four-dimensional” value system of landscape design proposed by predecessors—aesthetic, social, cultural, and natural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n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landscape.
文章引用:张鹏. 社区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四维”价值体系分析[J]. 设计, 2024, 9(3): 446-45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339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设计和建设中的各种破坏并不罕见,例如忽视人类尺度的大型公共广场、穿过外围而忽视社会功能的景观路径、忽视社会效益的城市公园“阻塞式”建设等。许多景观工程仍然朝着美学和形式主义的方向进行,以“美丽的形式”打动建设方,来谋求经济效益。在中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景观项目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该注意景观设计应该追求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使得“四维”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实现景观设计至上的理想追求。

2. 基于美学维度的探索

2.1. 口袋公园景观设计要遵循艺术原则

从古至今,园林都是造园者对美对艺术追求的一种呈现方式,是自然元素与人类智慧的巧妙碰撞。在西方,人们追求几何式的规则园林,喜爱对称、和谐、方正之美,比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台地园建筑随着山的走势建造,根据其园林的中轴线沿着地势建造一层一层的台地,在其两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栽植一些高耸的植物如杉树、黄杨等,并且每层分别配以平台、水池、喷泉、雕像等;台地园在对水元素的处理方法上也是负有盛名的,借用地势的走向,在台地园最高处汇集雨水作为蓄水池,顺坡向下作为水梯、水瀑或平淌流,水流在最低一层的台地又再次汇集成为静水池[1]。此外,这种根据地势营造的丰富的理水手法,也延伸出很多艺术装置,甚至有意识地利用水流的声音构成旋律。并且还有很多“园林小品”作为装饰点缀,其中石制的装置较多,有石坛罐、石栏杆、碑铭等和大理石雕像它们常以古典神话为题材,在色彩上对比强烈,大理石的灰白色衬托暗绿色的树丛,与蓝天紧密的层次与开罗的天空形成对比。在中国,古典园林更注重自然之美、意境之美,对自然美的营造手法数不胜数,对景、框景、借景等等。经常会借用林木的布置,来营造幽静漫步的空间,也会通过水来做变化,静水可以通过其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营造空间的深远感,流水可以通过其曲折蜿蜒的特性营造静谧感,同时流水的声音也能给空间增加一分别样的韵味[2]

2.2. 追求艺术不再是唯一原则

在逻辑和理论层面,或许存在一种纯艺术化的景观设计,单纯的艺术性的设计语言在形式和视觉观感上或许会带来丰富奇特的效果,但不一定会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舒适与便捷。比如弗兰克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外形有着强烈的体块拼接组合感,高耸的片石墙交叉错落在平台之间,整个建筑有着强烈的雕塑感,溪水,石块,周围环境与建筑结合的很巧妙,像是自然存在的,因地制宜的设计使它体形疏松开放,格局交错流变,石材深入室内营造出山洞的感觉,大量的悬挑结构会让人视野开阔,被誉为20世纪最有名的建筑之一。但流水别墅同样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从造价来看,流水别墅成本太高,却无法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并且别墅坐落在溪水上,因此房间的湿度并不适宜居住,在汛期来临的时候,溪流的水会顺势进入房间,地板会泡在水中,使用上很受影响[3]。随着设计随着不断发展,要进一步迎合时代的需求,满足服务主体的需求,在专业的实践上既要追求艺术性的设计表达,在实际上要考虑造价问题,尺寸上考虑人体工程学的问题。

3. 基于社会维度的探索

3.1. 口袋公园景观的服务对象

随着19世纪的设计改革,设计主体的服务对象不再是少数的贵族群体,而变成普罗大众,在之前,景观设计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彰显权贵身份的一种工具,在西方,园林的形制和规格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皇家园林追求的是形制上气势宏伟整体严谨对称和谐,其中各种廊亭、雕塑、窗柩、石碑等华丽美观、用料讲究、设计精细、造价昂贵[4]。在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造景观,功能最首要的是供皇族居住,游乐,理政的场所,同时也象征着至尊无上的皇权,是服务于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寄托着古代帝王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园林中的山水格局和建筑形式含有深刻的寓意,也不是寻常百姓可以任意使用的,华美的形式是大于实用功能的[5]。而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景观设计服务是面向大众的、集体的、开放的。在设计过程中,不去一味追求大气的风格,而是更多从人体尺度出发,从大众需求考量,满足大众生活便利,引导大众健康生活。

与其他类型的绿地景观不同,口袋公园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而不是游客,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到住区,希望得到轻松与休闲。所以首先在区域的规划上,入口要设计的温馨大气,休闲区要与住房串联起来,在住房内也能观赏到口袋公园。即使不用下楼也能赏心悦目,同时也便利易到达,为居民提供最便利的“自然能量补充站”[6]。居民在住区绿道上散步遛狗,释放压力。其次在造价上,材料要选用价格合理、实用耐久的材料。尽可能减少维修的成本和次数,以免为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3.2. 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3.2.1. 分析服务对象人群构成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靠拢,所以城市住区中,老年人和儿童的比率较低[7]。所以,首先最普通的交流空间和休闲漫步需求要得到满足,道路宽度、休闲廊架尺度、要符合人体工学[8]。并且设计充分的合理的住区中老人的活动空间,老人大多数由于身体的原因腿脚不便,无法到达较远距离的城市公园,口袋公园作为他们平时最易到达,最常接触的绿地环境,满足他们的锻炼健身、饭后闲坐需求是必要的。最后对于儿童来说,口袋公园也要提供他们小型的玩乐场所,既满足儿童,也方便了带孩子的大人[9]

3.2.2. 根据构成分类设计

1) 老年活动设计

生理上:老年人体质和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且较多腿脚不便,反应和行动缓慢;心理上:老年人大多独自居住,容易孤独,抑郁悲观的情绪无人诉说;社会交往上:老年人多数围绕子孙生活,社交减少。因此,在口袋公园中老年人活动区应该首先侧重安全性,保证老年人行动轨迹中无机动车或少机动车驶入,增强环境协助性,在某些节点增设引导标牌、扶手等协助设施,使老年人方便的依靠自身进行活动,同时可以活动筋骨增强免疫力;并且在活动区设置多样的绿化形式,引导老人在有充足的日照遮阴的绿色空间放松身心,摒弃大尺度的空旷广场,而是为老人小型下棋闲坐活动提供空间。

2) 儿童游乐设计

在口袋公园中,老人和儿童的比例不是最高的,但他们对于绿地的使用频率却普遍是最高的并且老人通常作为儿童陪护者的身份活动。所以在口袋公园中充分地考虑儿童对于其功能的需求和引导其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儿童区的设计最好也要朝着全龄化方向发展,对于低龄儿童,要设置幼儿游乐空间,婴儿车摆放区等;对于中龄儿童,3~6岁儿童期是精力最旺盛的,可以设置摇摇乐、认知园、快乐滑梯;对于大龄儿童来说,他们年龄开始向青年过渡,在满足玩耍的同时,可以增设文化性娱乐设施,比如植物认知园,搭配开花和芳香植物,提供促进孩子认知的四季花园,让孩子在玩乐中实现自我增值,寓教于乐。

3) 青年交际空间设计

对在住区中的年轻人来说,慢走饭后消食,闲坐在树下三两聊天缓解工作的压力或在步道上慢跑活动消除办公久坐的疲惫酸痛感,所以空间要保障可停留的功能性,并且当代年轻人大多疲于社交,面对过多的人群可能会产生不适感,可用植物进行维和形成私密半私密的休闲空间。同时可以在住区内设计可以通达各个活动区的绿道的线性空间,便于居民穿行也提供了绿色的漫步场所。

4) 无障碍设计

在住区绿地中,要注意无障碍设计,方便残疾或腿脚不便人士自主活动,保障他们出行的安全并且增强他们的自信。通过设置无障碍通道,结合景观,遵循“逢棱必圆”的原则,精细化设计路缘石、花池转角,减少硬质边界,避免磕碰风险,提升通道及场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增加景观的层次性、艺术性。其次因地制宜,利用低效无用空间设置轮椅坡道,设置无障碍双层扶手,且牢固易抓握,以最佳的四季使用舒适度方便社区老年人及残障人士出行、散步扶行,保障使用安全。

4. 基于文化维度的探索

4.1. 口袋公园的地域独特性

伴随着20世纪的设计改革,少就是多的实用主义设计理念的兴起,现代主义的进程还在不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所新建的房屋住宅和景观,多追求效益,以保障基本居住条件为主要目的,不太重视住区环境的建设,同质化现象明显,扼杀了景观的文化性、地域性,规划主要依据现有路网,平行或垂直地行列式布置住宅楼,内部道路呈网格状,用地紧凑,绿化和活动空间较少。但各地日照条件、降水量、土壤质量均不同,因此景观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同时,口袋公园作为地域文化的实体,应当充分的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并且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手法要多样的、生动的、活泛的,可以采用一些新时代的数据化的表现手法,把环境、人性、文化三者巧妙的链接起来,让居住者感受文化生活的美好。

4.2. 因地制宜的做设计

首先地域化可以表现在植物种植上,根据各地的气候不同选择一些成活率高,表现力好的本土树种,同时在植物配置上保证植物多样性、注重景观美感度和植物安全性。也可以在功能区或者设施上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提取文化特色中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保证不将原有传统特色变得“面目全非”的基础上,将其精华元素进行打破、变形、重组,形成与当前时代所相融合的“新”的艺术形象。在这个世界各地潮流冲击形成的“大杂烩文化”时代,要强化这种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规避了景观同质化的现象。

5. 基于生态维度的探索

5.1. 口袋公园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伴随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对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剧,并且城市中汽车数量逐年攀升,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导致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差,出现雾霾沙尘暴等极端天气。口袋公园作为城市“绿肺”和城市生态中的有机要素,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结合点,是构建“国家城市公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点。在保持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低估和替代的。

口袋公园虽小,也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居民最常接触的绿地,所以对于缓解城市生态问题大有助益,例如居住区中的植物组团,能更好地减少和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量和流速,使土壤不被冲刷,也可以有效的减轻雨涝对居民的影响,同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合成养料,释放大量氧气,并且植物的树冠和茎叶对声波有散射作用,同时由于树叶表面的气孔和一些毛,使得叶片就像一块块吸声板,能将噪音吸收。当乔灌木搭配种植时,效果最佳。还可以通过一些社区景观营造手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培养居民生态环保意识。

5.2. 生态设计营造手法

在整体布局上,首先要保证绿化率,在区域与区域中间和区域内部用绿化分隔,使居民随时眼中有绿,其次植物配置配置上,可选择一些负离子浓度高的树种,如樱花、雪松、云杉、樟子松。固碳释氧量高的树种,如龙柏、法桐、大叶女贞等。消减PM作用显著的树种可选择针叶树,如油松、雪松。

最后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筹集资金进行生态营造,难度较大,应发动居民的力量,以社区为单位,使居民共同参与打理绿地维护住区生态环境,居民可以在自己区域的绿地进行小面积的种植花卉或蔬菜等,可以丰富住区植物种类,提高居民对绿地维护的责任感,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同时增进邻里联系,使住户之间更加关系更亲昵,也利于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加强孩子对自然的了解。

6.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四个维度分析了口袋公园的景观价值体系,分别阐述了各个维度的价值追求。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单从某一方面去考虑项目的优劣,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和平衡项目的价值追求,在理想状态下,四个方面的价值追求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首先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不能舍弃,在功能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对形式进一步推敲,整体自然和谐,使居民获得美好的景观视觉体验;其次要考虑服务对象,口袋公园是带有社会性的,要便于居民活动与放松,考虑人体尺度,做精细化设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求;再次,由于各地历史文化背景、生态气候环境都有所不同,不能照抄一种设计模式,要因地制宜的做设计,提倡文脉主义反应地域特色,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最后,口袋公园也是城市绿地中的一部分,承担着缓解城市生态危机的责任,也可以培养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为“公园城市”做贡献。时代在向前发展,口袋公园作为居民接触最多的偏向自然属性的环境,对居民生理心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更需要在各个价值维度中不断探索,服务居民,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 王朝忠. 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及其极简主义园林[J]. 中国园林, 2000(4): 59.
[2] 王向荣, 林箐. 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 中国园林, 2003(1): 5-12.
[3] 殷利华, 张雨, 杨鑫, 等. 后疫情时代武汉住区绿地健康景观调研及建设思考[J]. 中国园林, 2021, 37(3): 14-19.
[4] 唐军. 追问百年: 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5] 俞孔坚, 吉庆萍.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 [J]. 中国园林, 2000(2): 29-32.
[6]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7] 董禹, 李珍, 董慰. 城市住区绿地感知与居民压力水平的关系研究——以哈尔滨市12个住区为例[J]. 风景园林, 2020, 27(2): 88-93.
[8] 仲继寿, 王莹, 赵旭, 等. 住区心理环境健康影响因素实态调查研究[J]. 建筑学报, 2010(3): 1-6.
[9] 胡惠琴, 畅流. 老旧住区文娱活动设施规划布局适老性改造研究——以北京红北社区为例[J]. 建筑学报, 2016(2):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