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ANO模型的口袋公园儿童使用需求研究设计
Research and Design of Children’s Use Needs in Pocket Park Based on KANO Model
DOI: 10.12677/design.2024.93338, PDF, HTML, XML, 下载: 24  浏览: 49 
作者: 徐艳芳, 李远方, 绳红曦, 戚乐乐: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陈冰清: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健康儿童口袋公园KANO模型Health Children Pocket Parks KANO Model
摘要: 在城市化背景下,口袋公园作为儿童使用频率较高的户外场所,理应为儿童提供户外游戏和体验自然的机会,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重形式轻功能、设施简陋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儿童使用需求。本文使用KANO模型开展对口袋公园儿童使用需求的研究,探究各因素的重要程度,通过改善环境增加儿童户外活动的机会,引导儿童进一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结果表明:内部环境的需求程度最高,位置、边界、内部、绿化和设施五个层面均对口袋公园的使用有着不同效益。结合调研分析,为口袋公园建设中的儿童需求提出建议,提高儿童参与度,满足儿童成长中户外活动的需求。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pocket parks should be designed to meet the outdoor needs of children by providing games and nature experiences. However, in reality, there are common issues such as prioritizing form over function and limited facilities that do not adequately meet children’s needs.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KANO model to investigate children’s usage needs in pocket park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various factors i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outdoor activity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terior environment has the highest demand, and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location, boundary, interior design, greening, and facilities all contribute to the utilization of pocket park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or enhancing pocket park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and fulfill their outdoor activity requirements.
文章引用:徐艳芳, 李远方, 绳红曦, 戚乐乐, 陈冰清. 基于KANO模型的口袋公园儿童使用需求研究设计[J]. 设计, 2024, 9(3): 438-445.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338

1. 引言

近些年来,尽管儿童的生存、营养和教育情况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儿童的健康福祉仍需增进,国家发展“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中明确指出需要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1]。为贯彻落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有关要求,保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全国首创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规划指引》。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空间的变化(如环境威胁、需求与功能矛盾等)所带来的儿童肥胖趋势明显与健康状况下滑等问题。相关领域内的学者认为现有环境缺乏对于儿童活动需求的考虑,呼吁社会增强对儿童视角的关注[2]。研究证明,提供儿童所需的环境可以为儿童创造充足的活动机会,反之忽视环境需求会进一步降低儿童出行水平[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指出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的完善,是支撑儿童独立出行及不同类型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口袋公园选址灵活以及服务人群多样,能够便捷地为周围居民服务[4]。可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行为引导与人格塑造均有较高效用[5]。但是现今环境下儿童日常行为需求与公共空间配置模式之间矛盾凸显,空间不能满足儿童的环境需求,降低了其户外行为的频次与活动水平[6]。综上,通过提升口袋公园的环境需求指标来促进儿童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表明,儿童使用空间的因素与成人不同,一个空间被儿童所喜爱的原因主要是空间中的设施提供了儿童所需要的功能[7]。传统的口袋公园规划设计主要来源于综合公园的研究和实践,其中的空间规划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儿童使用。因此,有必要开展具体的研究,保障儿童参与的权利,探究影响儿童使用口袋公园的环境设施因素,提出针对口袋公园中儿童活动空间的形态、功能和布局设计。

2. 研究样本及方法

2.1. 研究样本

研究区域选定为保定市竞秀区和莲池区,保定主城区将在2023年继续新建和提升100个口袋公园,突出“适儿化”建设。结合实地调研,收集儿童对口袋公园日常使用的信息,口袋公园样本选取5 min步行距离(200 m)内有社区的区域,以面积、开放程度、周边用地、服务对象、使用时间段、区域属性为6个筛选条件[8],选取像素花园、时光记忆、双拥广场、五勇士广场、河大园、乐凯园、向阳园、折纸公园、农大园和北沿河绿地,10个口袋公园作为研究样本(图1)。

Figure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cket Park

1. 口袋公园基本信息

2.2. 确定儿童使用需求指标

基于儿童空间建设的国内外文献研究,结合《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为孩子营造美好城市》、《保定市儿童友好公共空间规划指引》、《人性场所》和“可玩性城市”的概念[9],将影响口袋公园儿童使用的需求分为位置[10]、边界[11]、内部[12]、绿化、设施[13]五个一级层面,根据一级需求指标合并与筛选高相关性的二级指标,拟定初始二级指标并构建初始需求量表。邀请10位风景园林专业硕博士及30位样本公园居民进行访谈调研,保证二级指标的科学性和高相关性,综合数据调查结果得到最终的需求量表(见表1)。

Table 1. Children’s use demand scale

1. 儿童使用需求量表

序号

一级指标

编号

二级指标

说明

1

位置

A1

不相邻主干道

是否与外界主干道相连

2

A2

临近儿童常去的地方

是否位于儿童经常活动的位置

3

A3

街区安静

周边是否能维持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

4

边界

B1

入口处可看清内部

入口是否可看清内部环境及人群活动

5

B2

入口处可停车

入口处是否可以停车

6


B3

入口处有特殊装饰

入口是否有特殊装饰

7

B4

入口个数和边界比值

入口数量和边界距离比值的大小

8

B5

边界安全感和封闭感

边界是否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视线封闭

9

内部

C1

为学龄前儿童专设区域

是否为学龄前儿童单设活动区域

10

C2

为特殊儿童专设区域

是否为特殊儿童单设活动区域

11

C3

有沙地和可玩水源

是否有可供儿童游乐的沙和可玩水源

12

C4

游戏处有遮荫

游戏处是否有遮荫

13

C5

可以探索大自然

是否能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14

绿化

D1

公园绿化覆盖率

公园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和公园面积比值的大小

15

D2

植物景观可观赏性

的植物景观效果

16

D3

植物安全性

植物无毒性、无过敏源

17

设施

E1

游乐设施充足

游乐设施是否足够儿童使用

18

E2

休息设施充足

休息设施是否足够儿童使用

19

E3

警示标牌

警示标牌是否合理清晰

20

E4

设施兴趣程度

设施的兴趣程度是否能够引起儿童的游玩心理

2.3. 数据采集

口袋公园的儿童使用需求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的形式,首先对儿童的年龄、性别、使用时间、活动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再基于KANO模型设置正反两个问题,因为儿童语言和理解能力有限,部分儿童由调研者访谈后填写完成。问卷调查设有正反问题共计40个。研究共计发放360份问卷,每个口袋公园样本发放36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25份。

2.4. KANO模型分析

KANO模型是用来识别和分类使用者的需求程度,确定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14]。基于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和满意程度之间的关系将使用者的需求分为五类:基本型需求(M)、期望型需求(O)、兴奋型需求(A)、无差异型需求(I)、反向型需求(R)。提供基本型、期望型、兴奋型需求时满意度上升,但兴奋型需求不提供时满意度并不会降低。

3. 结果分析

3.1. 儿童户外活动特征分析

通过对儿童使用口袋公园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男女占比分别为56.3%和43.7%;0~5岁、6~10岁、10~15岁和16~18岁,年龄段占比分别为32%、31%、25%和12%,分布较为均衡。17:00~20:00是儿童使用口袋公园的最高峰时段,并且在工作日更为明显,可以体现出儿童的生活作息和学习时间与口袋公园的使用时间密切相关。

3.2.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通过SPSS.26对325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问卷总体克隆巴赫系数α值为0.806,正向问题与反向问题样本α值分别为0.821与0.869,均大于0.8,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KMO值为0.727,Bartlett球体检验统计显著概率值为0,小于规定值0.01,效度良好。

3.3. 儿童需求类型识别

研究引入Berger等人提出的Better-Worse数计算方法进行需求类型辅助识别[15],如表2所示。

Table 2. Children’s demand type identification

2. 儿童需求类型识别

类别

M

O

A

I

R

Q

BETTER

WORSE

B-W

A1

29

18

51

178

29

20

0.25000

−0.17029

I

A2

73

116

47

75

10

4

0.52412

−0.60772

O

A3

40

21

59

153

26

26

0.29304

−0.22344

I

B1

78

33

52

126

31

5

0.29412

−0.38408

I

B2

67

49

89

92

13

15

0.46465

−0.39057

I

B3

39

74

101

82

15

14

0.59122

−0.38176

A

B4

61

75

81

80

16

12

0.52525

−0.45791

A

B5

125

59

48

78

9

6

0.34516

−0.59355

M

C1

72

120

56

61

9

7

0.56958

−0.62136

O

C2

95

86

53

66

16

9

0.46333

−0.60333

M

C3

101

82

50

67

14

11

0.44000

−0.61000

M

C4

166

87

23

34

9

6

0.35484

−0.81613

M

C5

131

70

29

92

3

0

0.30745

−0.62422

M

D1

76

46

35

121

26

21

0.29137

−0.43885

I

D2

141

20

48

92

14

10

0.22591

−0.53488

M

D3

96

150

32

40

4

3

0.57233

−0.77358

O

E1

40

43

97

92

28

25

0.51471

−0.30515

A

E2

16

39

101

141

13

15

0.47138

−0.18519

I

E3

45

22

46

162

35

15

0.24727

−0.24364

I

E4

150

76

39

50

4

6

0.36508

−0.71746

M

口袋公园位置层面,A1 (不相邻主干道)、A3 (街区安静)为无差异型需求,A2 (临近儿童常去的地方)为期望型需求;边界层面,B1 (入口处可看清内部)、B2 (入口处可停车)为无差异型需求,B3 (入口处有特殊装饰)、B4 (入口个数和边界比值)为兴奋型需求,B5 (边界安全感和封闭感)为基本型需求;内部层面,C1 (为学龄前儿童专设区域)为期望型需求,C2 (为特殊儿童专设区域)、C3 (有沙地和可玩水源)、C4 (游戏处有遮荫)、C5 (可以探索大自然)为基本型需求;绿化层面,D1 (公园绿化覆盖率)为无差异型需求,D2 (植物景观可观赏性)为基本型需求、D3 (植物安全性)为期望型需求;设施层面,E1 (游乐设施充足)为兴奋型需求、E2 (休息设施充足)、E3 (警示标牌)为无差异型需求,E4 (设施兴趣程度)为基本型需求。

综上,基本型需求多集中在口袋公园的内部层面,儿童对此有着强烈的功能需求;绿化及设施层面也有少量基本型需求;其他指标需求程度不一,没有明确偏向。

4. 儿童需求分析与建议

根据KANO模型理论的长期实践得到的重要性排序M > O > A > I,先将需求指标划分为四级,然后计算Better-Worse敏感度数值。如表3所示,“R”为该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R值越大则表示敏感度越高,对使用者影响越大,通过比较R值大小进一步确定同一类型的使用需求指标的重要程度排序(见表4)。

Table 3. Better-Worse sensitivity value

3. Better-Worse敏感度数值

序号

编号

B-W

R

序号

编号

B-W

R

序号

编号

B-W

R

1

D3

O

0.962

8

B3

A

0.703

15

D1

I

0.526

2

C4

M

0.889

9

B4

A

0.696

16

E2

I

0.506

3

C1

O

0.842

10

C5

M

0.695

17

B1

I

0.483

4

E3

I

0.805

11

B5

M

0.686

18

A3

I

0.368

5

A2

O

0.802

12

B2

I

0.606

19

E1

A

0.347

6

C2

M

0.760

13

E4

M

0.598

20

A1

I

0.302

7

C3

M

0.752

14

D2

M

0.580





Table 4. Ranking of overall requirement importance

4. 总体需求重要程度排序

指标

重要度排序

总体

C4 > C2 > C3 > C5 > B5 > E4 > D2 > D3 > C1 > A2 > B3 > B4 > E1 > E3 > B2 > D1 > E2 > B1 > A3 > A1

基本型需求

C4 > C2 > C3 > C5 > B5 > E4 > D2

期望型需求

D3 > C1 > A2

兴奋型需求

B3 > B4 > E1

无差异型需求

E3 > B2 > D1 > E2 > B1 > A3 > A1

综上,总体重要度排序如表4所示,内部层面的环境需求程度最高,儿童更加偏向在夏季有遮荫处、无障碍设计、基础游戏设施以及可探索大自然的口袋公园活动。基本型需求和期望型需求应是在口袋公园环境需求中重要考虑的方面,虽然兴奋型和无差异型的需求较低,但也影响着儿童对于口袋公园的使用,为营造更加满足儿童需求的口袋公园环境,在其他指标满足的基础上也需要尽可能考虑兴奋型和无差异型需求的满足程度。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4.1. 以基础型需求为核心

为特殊儿童专设区域、有沙地和可玩水源、游戏处夏季有遮荫、可以探索自然和设施兴趣程度为基本型需求。

(1) 构建符合儿童喜好的游乐设施

对于儿童来说,充足的游乐设施和休息设施只是基础,足够引起儿童兴趣的设施才是儿童户外活动进一步进行的保障。尽可能运用明快且热情的颜色组合建立视觉吸引,提高设施游戏性支撑儿童玩耍行为持续进行;通过树池花坛和高差台地等界定空间,完善空间组合;标识系统应在内容上更多地使用图示语言表达,在尺度上考虑儿童身高;口袋公园内部规划应践行人性化设计,考虑特殊人群的需要。

(2) 营造安全舒适的儿童活动空间

口袋公园应加强边界空间的围合度,加强儿童在此空间活动时的安全感和占有感;应在场地中布置休息设施供看护者使用,保证场地中的视线可及,不被游戏设施遮挡,利于家长的看护。

(3) 增强儿童的自然体验感

在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儿童的视觉高度,同时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改善植物景观的季节变化性、视觉舒适性和感官吸引性等;尊重儿童的想象力,通过自然景观创造兼具自然感知与科普教育属性的共享小花园和种植园等,引发儿童通过户外活动产生更多的联想与想象,最大化自然景观的功能。

4.2. 以期望型需求为重点

植物安全性、为学龄前儿童专设区域与临近儿童常去的地方为期望型需求。

(1) 注重植物安全性

在考虑植物景观效果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植物安全性,保证儿童在活动时的安全。在植物设计中避免使用带刺、容易引起儿童呼吸道过敏和易发生病虫害以及有毒的植物,尽可能在场地种植雄植株。

(2) 为学龄前儿童单设区域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需要建立明确的空间秩序,为不同的空间赋予明确的用途,同时维护空间秩序,让不同的功能空间衔接流畅,避免场地规划杂乱无章。尊重儿童尺度,设计儿童易于理解的标识符号,帮助儿童建立空间脉络。

(3) 便于儿童安全独立到达

位置层面中口袋公园临近儿童常去的地方为期望型需求,并且需求程度最高。口袋公园的位置不仅要临近儿童聚集点,也要考虑现存是否有可供儿童安全便捷道到达的连续性路径以及是否需要新建路径,考虑儿童单独进入口袋公园的路径安全性,提高儿童的出行及活动体验。

4.3. 以兴奋型需求为辅助

入口处有特殊装饰、入口个数和边界比值为兴奋型需求。

(1) 合理规划入口数量,提升装饰吸引力

在围合时保证部分空间视线通透,可以看到其内部活动,实现视觉吸引。口袋公园入口应减少“视径分离”现象,避免能看到但无法进入的现象,但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越多的入口会增加场地内人群活动的复杂程度,不利于儿童安全,因此不能盲目增设入口。

(2) 保证游乐设施充足

口袋公园中应善于发掘潜在的活动空间,创造类型丰富的游乐设施,利用游乐设施构建不同主题的空间,让儿童在此发挥想象力,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社交能力。

5. 结语

根据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缺乏对儿童视角下口袋公园设计元素对于其活动的影响程度的研究。基于KANO模型的研究结果对于儿童友好型口袋公园更新、城市建设和相关的设计导则制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以及访谈形式,容易受到季节环境、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情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分析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分析这些数据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小偏差,并在以后的研究中对社会与个人因素做作一步的拓展研究。

注 释

①图1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 人民日报, 2021-03-13(001).
[2] 张谊, 戴慎志. 国内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需求研究评析[J]. 中国园林, 2011, 27(2): 82-85.
[3] Moore, R.C. and Cosco, N.G. (2010) Using Behaviour Mapping to Investigate Healthy Outdoor Environments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Conceptual Framework, Procedures and Application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Researching Landscape and Health: Open Space: People Space, 2, 33-73.
[4] Hendon, W.S. (1977) Miniparks and Urban Neighborhood Redevelop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36, 275-282.
[5] Nordh, H. and Østby, K. (2013) Pocket Parks for People—A Study of Park Design and Use.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12, 12-17.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12.11.003
[6] 周扬, 关经纯, 钱才云. 基于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的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 中国园林, 2022, 38(7):115-120.
[7] Zhou, C., Fu, L., Xue, Y., Wang, Z. and Zhang, Y. (2021) Using Multi-Source Data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Mini-Park Visitation in Yanche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Urban Analytics and City Science, 49, 754-770.
https://doi.org/10.1177/23998083211029660
[8] 汤素素, 吴晓华, 陶一舟, 王雅君. 基于KANO模型的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研究[J]. 中国园林, 2022, 38(5):104-109.
[9] Kaczynski, A.T., Stanis, S.A.W., Hastmann, T.J. and Besenyi, G.M. (2011) Variations in Observed Park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Level by Gender, Race, and Age: Individual and Joint Effects.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8, S151-S160.
https://doi.org/10.1123/jpah.8.s2.s151
[10] Grigsby-Toussaint, D.S., Chi, S. and Fiese, B.H. (2011) Where They Live, How They Play: Neighborhood Greenness and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Preschool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 10, 66.
https://doi.org/10.1186/1476-072x-10-66
[11] Holman, C.D., Donovan, R.J. and Corti, B. (1996)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of Physical Activity Facilities: Results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Health Promotion Journal of Australia: Official Journal of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Professionals, 6, 16-21.
[12] Yu, B., Che, S., Xie, C. and Tian, S. (2018) Understanding Shanghai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Leisure Impact and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of Urban Community Parks: An Integrated and IPA Method. Sustainability, 10, 1067.
https://doi.org/10.3390/su10041067
[13] Arnberger, A. and Eder, R. (2015) Are Urban Visitors’ General Preferences for Green-Spaces Similar to Their Preferences When Seeking Stress Relief?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14, 872-882.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15.07.005
[14] Hawthorne, W. (1989) Why Ontarians Walk, Why Ontarians Don’t Walk More: A Study into the Walking Habits of Ontarians. Energy Probe Research Foundation.
[15] 申洁. 需求视角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