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空间观照下的博物馆文本英译研究——以湖南博物院为例
Exploring C-E Translation of Museum Text from Perspective of Moral Space Theory—A Case of Hunan Museum
DOI: 10.12677/isl.2024.82015, PDF, HTML, XML, 下载: 27  浏览: 4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青龙, 李 睿*: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道德空间湖南博物院翻译与传播Moral Space Hunan Museum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摘要: 博物馆作为收藏、陈列、宣传以及研究民族灿烂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窗口,是面向公众展示国家和地区文化,发挥人文交流功能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媒介之一,对公众在道德文化素养方面的教化作用不容小觑。湖南博物院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承担了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基于道德空间的三个特点边界性、制约性和相对稳定性对湖南博物院的文化遗产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湖南博物院所代表的传统湖湘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进而构建湖湘文化对外交流的道德空间,让更多西方人感受湖湘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window to collect, display, publicize and study the splendid mater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 the museu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dia to show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cultures to the public, give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humanities exchange and cultural influenc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ng the public in moral and cultural literacy. Hunan Museum is the largest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museum in Hunan Province, which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spreading HuXiang culture (culture originated in Hunan) to the outside world. Based on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ral space theory, namely, boundedness, restriction and relative st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unan Museum’s cultural heritage texts,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HuXiang culture represented by Hunan Museum, and then constructs a moral space for the external exchange of HuXiang culture, so that more westerners feel the spiritual strength of it.
文章引用:高青龙, 李睿. 道德空间观照下的博物馆文本英译研究——以湖南博物院为例[J]. 交叉科学快报, 2024, 8(2): 117-125.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4.82015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其对外交流传播必不可少,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作为外宣文化的窗口,湖南博物院已成为展示湖湘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湖南博物院代表着湖湘的历史文化气息也反映了湖南这一地域的精神文化。如今的湖南博物院既是当地人民学习、教育、娱乐的场所,也是国内外游客了解湖湘历史、欣赏湖湘辉煌文化的窗口,湖南博物院中文物的中英解说词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如何准确地描述展览文物,传达深刻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文物宣传和传播文化功能便成为翻译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和博物馆官方网站及官方公众号资料为依据,引用道德空间理论提出博物馆文本的三个特点——边界性、制约性和相对稳定性,分析在道德空间层面上采取的翻译策略所产生的效果,阐明博物馆文本英译的道德空间传播策略,促使湖湘文化走出去,以此对博物馆文本的英译提供相关借鉴与启示。

2. 道德空间理论与博物馆翻译

道德空间就是道德主体置身其中的场域,道德空间是靠道德规范功能的有效发挥来维系的。其中,道德空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边界性、制约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方面[1]。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卡塔琳娜·赖斯根据文本交际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 [2]。其中,博物馆文本主要提供“纯粹”事实,根本目的是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语言逻辑性强,故博物馆文物名称以信息型文本为主,这些信息型的博物馆文本中体现的个人道德价值和社会道德价值突出了道德空间的特点,因此,宣传湖南博物院所传承的优秀湖湘历史文化,弘扬湖湘特色的传统哲学理念和道德观,对于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道德空间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道德空间,顾名思义就是构建个体生命意义、价值体系的场所,内在的涵括了个人道德权利与义务等多方面内容[3]。在西方,“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风俗”,最初表达的是时尚和习俗,后来演变成内在的自然、伦理、道德品格等含义,也具有规则和规范的含义。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互动,是可以感受到的空间的填充物。“空间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随着历史的演变,它被改变和改造。”[4]这反映了空间理论在道德空间建设中的开放性。Lefebvre (1901~1991)、Foucault (1926~1984)、Baumann (1925~2017)等思想家提出了空间一词,福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空间是任何形式的公共生活的基础,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5]道德空间作为一个价值场域,它以善与恶、美与丑、肯定与否定的价值评价为核心,提供了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这是道德规范的功能。因此,可以说道德空间是通过有效发挥道德规范的功能来维持的。道德空间的客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另一种空间。

道德空间是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他看来,道德空间指的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道德实践场所,它是以主体间的情感交流构建起来的一种生活空间。国外学界对道德空间的研究影响最大的首推德国著名思想家格奥尔格·西美尔,他曾于《空间社会学》一文中将道德空间隐含于“心灵空间”的论述里。国内也有学者对道德空间概念作了探讨,较早的是龚长宇、晁乐红发表的《道德空间界说》一文,他们认为道德空间就是道德主体置身其中的社会价值场域。罗明星《论道德临界空间》一文也在探讨道德临界空间的基础上对道德空间作了有洞见的探讨,在他看来,所谓道德空间是指“道德主体置身其中的社会价值场域,是主体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汇集之地”。李建华与刘畅合作发表的《道德空间:内涵、维度与构建》一文认为,道德空间旨在通过对空间结构、价值形态的剖析来阐明个体维度的道德善恶问题,以道德空间的概念关联道德学与空间理论的跨学科研究[6]

2.2. 道德空间理论对于博物馆文本英译的意义

博物馆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道德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博物馆拥有提高人类道德境界的无穷资源,以及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中所渗透的道德规范,更在于博物馆教育的经验结构、基于实物的认知路径、非正式情境的学习方式为道德的教化提供了全面的支撑[7]。国内外对于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研究较多,其中包括三星堆博物馆文化、西安皮影博物馆文化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文化等许多不同地区博物馆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湖湘文化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国内学者基于此的研究颇为丰富,但是绝大多数文献聚焦于湖湘文化立德树人、湖湘文化旅游景点和文化文本的英译研究,极少有将以湖南博物院作为载体对湖湘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空间理论相结合的资料。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博物馆文本英译作为对外交流与宣传湖湘文化的窗口,从道德空间层面对湖湘文化的英译以及湖湘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将空间伦理学与翻译传播下的道德研究推广应用于其他跨学科之间,并在其既定的空间中有助于为学者拓宽新视角、新维度,推动价值转换的深层关系,这不仅是在道德空间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更是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弘扬中国文化以及提高国家文化自信尽了微薄之力。因此,在道德空间视域下研究以湖南博物院代表的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促进构建翻译道德空间,还能引发更多人对湖湘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理念的关注。

3. 道德空间理论的特点在博物馆英译文本中的体现

道德空间的核心要义在于需要重建个体内心空间中的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作为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湖南,经过上古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多元文化影响,其孕育的湖湘文化中个人与社会道德价值的对外传播是讲好湖南故事、传播湖南声音、弘扬湖南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道德空间中人们呼吁亟待回归最初的本真,坚定内心的道德良知和价值信念,而这恰恰与以湖南博物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内在的哲学思想相联系。其中,道德空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边界性、制约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方面,博物馆英译文本也同样能体现出这些特性,下文将结合道德空间理论来分析湖南博物院文物介绍中所体现的个体和社会道德空间,以及英文翻译如何体现这些个人道德价值和社会道德价值。

3.1. 边界性

道德空间的边界性或称广延性类似于泰勒所谓的“无可逃避的框架”,也如同齐美尔所描述的“空间是分割为一些块块的,它们被视为一些统一体,而且被视为其中的原因,也被视为其中的影响——被一些边界所框围着”[8]。道德一般被解释为人际相处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包括调节个体自身行为的品质规范和调节某一共同体内成员关系的习俗舆论规范,而道德空间就是由道德规范发挥作用而得以建构的。道德空间分为个体道德空间和社会伦理空间,那么在湖南博物院博物文本中也自然存在着个体道德空间的边界和社会伦理空间的边界。

个人内在的心灵空间,由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来建构的,是个体学习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人格和道德良心,在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评价过程中,坚持作一个好人的过程。个人道德空间的界限是由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与道德行为能力所决定的,也就是对社会道德准则的理解与内化的程度,以及执行这些准则的实际能力所决定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心灵的认知能力,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出“省察克治”,“格物致知”;佛教有“慧根”,有“参禅”;道教讲究“清修”,讲究“虚静”;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古希腊人提出“沉思”和“努斯”等,这些都是关于个体心灵知的方法。每一个人的心智所能触及的界限,也就是个体的道德空间的边界是不同的,有些人也许宽广深远,有些人也许狭窄浅薄,这取决于个人的认知与实践程度。

例1:

SL:通过汉初特定的仪轨,结合南楚丧葬习套,将生者对逝后世界的臆想与种种祈求,寄托于幕葬竣置及天象、祥瑞、升仙辟邪等图像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永生期盼,这是汉代思想和艺术的深湛结晶。

TT: Through the specific rituals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combined with the funeral rituals of Nanchu, the survivors’ imagination and various prayers for the post-mortem world were pinned on the image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burial and the images of celestial, auspicious, and ascending evil. The consciousness of life and the expectation of eternal life are the profound crystallization of the thought and art of the Han Dynasty. [9]

分析:作为一种道德关系场域,道德空间首先体现为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10]。对于个体来说,道德空间为个人提供生命意义的场域,个体内心的道德选择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这段博物文本中,译者在翻译“南楚之人的丧葬习俗”时使用了一个过去分词短语结构做插入语,译为“combined with the funeral rituals of Nanchu”则可以让外国参观者了解到对于个体而言道德空间的边界性,理解到南楚之人的丧葬习俗是取决于当时个人的道德认知水平和社会道德规范之下的理解与内化,故人们将逝后的想法和祈愿都寄托在天象、祥瑞、升仙辟邪等图像中。译者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天象、祥瑞、升仙辟邪等图像”这类极其具有“中国化”的文化负载词意译为“the images of celestial, auspicious, and ascending evil”,便于外国参观者理解。通过个体道德空间的建构与护持,使个体的生命意义得以实现和丰满,不断实现主体心灵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此外,汉语是意合的语言,注重整体与辩证,这一例子是汉语中典型的无主语句,尽管无法在整个句子中找到主语,却也能够准确表达出其中的含义。但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注重个性与形式逻辑,在英语中,主语是不可或缺的。经过对原文的分析,译者发现这句话中的主语不是很明确,很可能是这座坟墓的工匠。因此,译者决定把这个句子翻译成被动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译错主语或是过度翻译的问题,从而提高该博物文本的可读性。

社会伦理空间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进行论证的,它是以组成社会伦理空间的众多区块为基础的各种社会伦理准则构建的,是通过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员对这一领域的道德准则的遵守来实现的。社会伦理空间的边界根据社会伦理空间的“块块”(齐美尔语)划分而形成,其中可按照社会关系的关联程度划分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婚姻家庭亲属的伦理空间,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职业伦理空间,以开放的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公共生活伦理空间等。由不同的块块所组成的社会伦理空间,实际上是一种种具有差异的价值共同体,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家庭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生活共同体,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最核心的,在互助互爱、父慈子孝等伦理准则构建下的家庭伦理空间中,家庭成员的归属、认同和整合都得以形成。

例2:

ST:“妾辛追”印

TT: Seal of “Lady Xinzhui”

分析:对于社会来说,社会伦理空间建构和维系伦理秩序,形成心理认同,实现价值整合。在这个例子中,“妾”这一字参观者或许会想到指旧时男子除正妻外另娶的女子,这足以体现出由于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婚姻家庭亲属的伦理空间。如果译者在此处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在此处“妾”应译为“concubine”,外国参观者或许会理解成该词的直接含义即“In former times, a concubine was a woman who lived with and had a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a man of higher social rank without being married to him.”。然而,辛追夫人的身份是这个家族中的侯爵而非妾,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汉语中,“妾”既可用作男子除正妻外另娶的女子,又可用作女子对自己的谦称,读者会对辛追的身份感到非常困惑,为了避免误读,译者这里采用了意译的方法,选择了将“妾”译为“lady”,通过这种方式,辛追女士的身份将得到澄清,外国参观者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该句所表达的正确含义,从而理解社会道德空间中的边界性。

3.2. 制约性

根据勒温的行为公式“为了理解或预测行为,就必须把人及其环境看作是一种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把这些因素的整体称作该个体的生活空间,并用B = f (PE) = f (LS)来表示(B表示行为,P表示行为主体,E表示环境;LS是生活空间的简称)。”[11]可见生活空间由人与环境共同构成,人们在其中进行着特定的行为活动,它既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也是生活空间的函数。同理,道德空间同样包含了人与道德环境,人的道德选择和评价活动就在道德空间中进行,它既是人与道德环境的函数,也是道德空间的函数,这样价值场的意义就充分地体现在道德空间中。由例3可以看出,由道德规范所建构的道德空间不是虚幻的,而是客观实在的。

例3:

SL:尤其近代以来的历次变革,多由湘人首开风气、砥柱中流。

TT: In particular, many dramatic chang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modern times have been spearheaded by figures from Hunan who had stood tall amidst great pressures. [12]

分析:当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与群体的关系时,就会建构起群己道德空间。“砥柱中流”一词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该成语一般用来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道德空间对置身其中的主体所产生的制约作用是通过行为主体对道德规范的“违反”和“遵守”表现出来的,由此也体现了某一特定道德空间内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和主体遵守规范的义务性特点。在备受湖湘文化熏陶的道德环境下,湘人所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忠于国家,敢于变革的湖湘精神,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批爱国志士,也就是这个例子中所说的“砥柱中流的人”,译者采用一个定语从句将之译为“Hunan who had stood tall amidst great pressures”。译文“stood tall amidst great pressures”也是通过意译的方式,传达出成语所表示的含义,从而让外国参观者理解道德空间的制约性。在翻译湖南博物院的博物文本时,译者要充分了解湖南的历史发展、标志性人物及其事迹等,如果欠缺这部分背景知识,译者就可能会出现理解障碍,在传达意义给西方参观者时也极有可能出现偏差。

3.3. 相对稳定性

纵观人类道德发展史,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道德规范体系、到中世纪的宗教伦理思想体系再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道德规范体系,各个阶段的道德规范体系所建构的道德空间都存在着差异。道德空间作为主体置身其中的社会价值场域是相对稳定的,其变化是相对缓慢的。道德空间的稳定依赖于建构道德空间的资源即道德准则体系的相对稳定,以及社会风俗、传统习惯的相对稳定。道德准则体系由基本的道德原则、各类规范以及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定要求所构成。道德空间的稳定也现在一旦道德空间形成,其变化速率就变得很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说明,道德空间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道德空间的建构与变化又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状态决定的。与此同时,道德空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会随着一定的历史时期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而发生变动或偏离,一方面,某些经济关系消亡了,但道德空间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经济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空间尚未构建。因此,要完全根据新的经济关系的要求,来批判地继承旧的道德传统,改变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心理和道德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3]

例4:

SL:汉初至文帝景帝时一直奉行“休养生息”政策,并倡导薄葬,不得用金银等贵重金属入葬。

TT: From the beginning of Han Dynasty to Emperor Wen and Emperor Jing, governments pursued The Rest and Recuperation Policy, and hence advocated burials with only few burial objects and no precious jewelries such as gold and silver were allowed to be buried.

分析:在中文中,“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在大动乱后为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而采取的措施,而该政策恰好体现了道家思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减少政府对人民的干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是由于汉初当时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决定的,道德空间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由此可见,从汉文帝至汉景帝的多年统治中,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言道德空间的变化是相对稳定的,道德空间会在总体上保持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运行逻辑发展变化。在这个例子中,译者采用了一个“From...to…”的介词结构来表示从汉文帝至汉景帝时期一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可以体现出推行该政策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故可以让外国参观者清晰地理解到道德空间的相对稳定性。译者在翻译“休养生息”政策时,若逐字直译是不可取的。在搜索了英语国家的相关材料后,译者发现美国有一项休息和休养政策,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个人可以在处于危险,压力和困难的工作条件下,享受五天的全薪假,故译者在这里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休养生息”政策译为“The Rest and Recuperation Policy”,这对该成语的解释大致相符,因为英语术语来自英语文化,因此外国参观者不会有理解的困难,同时,源文本的深层内涵也得到传递。

4. 博物馆文本英译的道德空间传播策略

翻译道德空间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具有兼容性的语言大环境,其包括了经济、文化、社会、语言、读者、译者等多种因素,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湖南博物院文本的翻译属于外宣翻译的范畴,外宣文化的直接目的是将该地特色文化对外输出,通过翻译让湖南道德空间影响西方参观者的个人道德空间并进行融合,进而实现博物馆教化功能,实现湖湘文化的世界性推广宣传。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湖南博物馆所传承的优秀湖湘历史文化要构建英译道德空间进行有效对外传播,助推湖湘文化“走出去”,提高湖湘文化自信,这就需要逐本溯源,重回文化道德的源头,也就是到博物馆中去重新感受文明的起源与时空的厚重。

4.1. 重视翻译道德空间传播媒介

翻译道德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有机整体,传播湖湘文化翻译道德空间有助于将湖南省博物院文化输出到海外各地,从而使湖湘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推广。面对怎样有效搞好博物馆对外文化的输出宣传问题,首先,应当重视博物馆文物传播的媒介。应呼吁有关部门顺应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潮流,加快开发基于新媒体的对外宣传平台,如微博、公众号、电子报刊等,改变传统媒介如宣传册、电视、报纸等单向的、单一的传播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时效性、多样性特点,图文并茂,加上音频视频等动态数据,实现高速、便捷的信息互动,强化外宣效果[14]。目前,湖南博物院已逐步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观众介绍文物,讲述历史文化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先后在微博、微信、抖音、喜马拉雅、B站等新媒体平台开通了官方账号[15]。“以国粹承载国宝,彰显历史的厚重感。”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湖南博物院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共同打造了马王堆汉墓复原动态展演《一念·辛追梦》,该演出让观众看到历史也曾是鲜活的人生。在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之际,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Harvard FAS CAMLab)汪悦进教授团队将于2024年6月8日在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这些依托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打造的虚拟博物馆所产生的国际影响扩大了翻译传播媒介,也拓宽了翻译道德空间的广度。

4.2. 加强译者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与道德身份的建构

博物馆不仅是收集、展示、收藏以及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文明重要遗存的场馆,也是群众在实践中汲取科学知识、鉴赏文明珍品、传递文明传承的特殊媒介[16]。翻译成败取决于翻译工作者的整体素养,译者建构健康积极的道德空间对于社会伦理空间的建构也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仅有利于伦理空间井然有序,和谐稳定,而且也有利于制度建构并促动个体真诚遵守,还有利于社会公序良俗和公平正义秩序的形成。在对于湖南省博物院馆内解说词进行翻译的进程中,译者不仅应当充分了解博物文本中所蕴含的道德空间的边界性、制约性和相对稳定性,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向外国读者传播这些道德空间的特性,从而让他们体会、了解甚至接受和认同这种空间特性。此外,个人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的水平与能力,即自我意识将社会角色的价值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主体性价值,自觉意识到每个社会身份中所蕴含的道德责任,才能使外在的规范真正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美德。译者本身应该抱有社会责任感重视翻译主体的职业伦理,提高自我文化素质选择翻译策略的道德规范性,提高文化交流意识,并善于灵活地将各类翻译技能、方式与策略运用,最大限度地达到文化交流的消息传递[17]。这是以湖南博物院为主的湖湘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这样的翻译能够真实体现翻译者的文化底蕴以及翻译功底,也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翻译主体的个体道德完善提升了翻译道德空间的高度。

4.3. 提高受众的文化认同感

翻译是为读者服务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博物馆道德空间外宣的受众是外宣译文与传播材料的直接接受者,他们的反应与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外宣翻译质量与外宣效果,翻译者对于湖湘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喜好在其翻译工作过程中以及翻译出来的内容中都会有所体现,因此需要翻译者不仅要理清湖湘文化的边界性、制约性和相对稳定性怎样在博物文本中呈现,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选择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和分析湖湘文化的真实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容,充分了解湖湘文化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湖湘文化外宣受众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我国受众有较大差异,因此,以湖南博物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的外宣译者要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受众的需求,从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切入。译者应充分关注并理解到翻译道德空间中边界性、制约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准翻译的“着眼点”,特别是在面对博物馆文本中体现出的道德空间的制约性特点时,译者应打破原文本的限制,尽量以外国友人的不同文化背景为依据,让他们体会到原作所蕴含的多种文化意蕴,从而加深对湖湘文化产业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译者传播的信息要符合受众审美及口味,还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原汁原味”地传递文化信息,建立文化认同感,要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潜心研究受众的思维习惯,按照对方的心理、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把握译文,对源语材料再加工,用受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湖湘故事”,使受众对湖湘文化信息产生共鸣。翻译主体,即译者和读者之间道德空间的不断融合扩展了翻译道德空间的深度,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5. 结语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一环,在博物馆中,在文物身上,你能触摸中国传统的文脉、感知历史沉淀的底蕴、体察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多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公众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在提高,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修养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日益升腾,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打卡”博物馆,对“国潮”“上头”。湖南博物院译本与道德空间理论的特点相契合,以对外传播的角度研究博物馆文本的英译,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基于道德空间观照下的博物馆文本对外传播应当重视翻译传播媒介,加强译者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与道德身份的建构,提高受众的文化认同感。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道德空间视域下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课题号CXSP2023ZXZ00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龚长宇, 晁乐红. 道德空间界说[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44(5): 32-36.
[2] Reiss, K. (2004)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3] 李建华, 刘畅. 道德空间: 内涵、维度与建构[J]. 社会科学战线, 2021, 315(9): 1-16.
[4] 包亚明编.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5] 谢春平. 西方空间批评理论探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2, 33(4): 159-164.
[6] 龚天平, 胡莹. 道德空间的伦理学内涵与特征新论[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9(6): 33-41.
[7] 何东蕾. 试论基于博物馆文化特征的博物馆教育[J]. 中国博物馆, 2022(2): 107-110.
[8] [德]齐美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M]. 林荣远,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45-346.
[9] 文岚. 湖南省博物馆文物名称及其解说词英译实践报告[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10] 龚天平, 赵凯. 道德空间的价值之维[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25(5): 27-34+2+146.
[11] 申荷永. 心理场论[M].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5: 11-12.
[12] 肖群, 刘雨薇. 四字格英译研究——以湖南省博物馆导游词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2(3): 74-76.
[13] 罗国杰等编著. 伦理学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68.
[14] 董岩.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外宣现状与对策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 5(12): 132-135.
[15] 张玲. 科技创新续写马王堆汉墓的新时代故事[N]. 中国文化报, 2022-11-10(008).
[16] 蒋莹, 王晓丽.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博物馆翻译文本研究——以大庆博物馆为例[J]. 英语教师, 2016, 16(11): 60-62.
[17] 周诗轩, 王进祥. 生态翻译视角下宁波文化外宣英译研究——以宁波博物馆英语解说词为例[J]. 海外英语, 2022(24):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