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理与路
The Theory and Path of Promoting Citizen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ity
DOI: 10.12677/cnc.2024.123060, PDF, HTML, XML, 下载: 20  浏览: 54 
作者: 牛 曜: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传统道德公民道德建设新时代Traditional Morality Civic Moral Construction New Era
摘要: 传统道德和公民道德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需要厘清传统优秀道德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之间的联系以及传统优秀道德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就需要一根坚如磐石一般的树根即传统优秀道德,如养料水分一般的优秀道德理论作用、实践作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作用,才能使得公民道德建设枝繁叶茂,为其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和历史依据。
Abstract: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civic morality have always been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excellent mor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 morality in the new era, as well as the logical basis for traditional excellent moralit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 morality in the new era. On this bas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 morality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tree root that is as solid as a rock,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excellent morality, such 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ole of excellent morality that is as nourishing as water, and the “double creation” rol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ly then ca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 morality flourish and provide reasonabl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historical basis.
文章引用:牛曜. 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理与路[J]. 国学, 2024, 12(3): 369-373.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3060

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关键的责任,其主旨在于提升和增强公民的道德水平,并大力推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微观层面上着重培育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格,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所有公民都能自觉接受并自愿遵循的行动规范。同时,国家也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来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如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特别强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从而将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文明程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上。”[1]

2. 传统优秀道德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包括精华部分和糟粕部分,而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正是精华部分,能够对当代道德的形成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道德经验的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核心与思想都强调优秀道德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提供的精神支持,始终保持着崇高、伟大的整体主义思想[2]。而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从古至今都是中华人民的心愿,中华人民要依靠这种道德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使得全国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筑美好的幸福家园。

从道德的继承性来看,我国有着几千年传统道德的国家,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形成与发展必定是有迹可循的,新的道德观念的产生,肯定会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当原有的道德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生变化后,就会逐渐产生出新的道德要求,这种道德要求不是自然而然的生成,而是从原有道德中孕育产出,必然会被打上原有道德的烙印。所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势必与传统优秀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传统优秀道德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保留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优秀道德意识与行为规范,创新新时代条件下可能形成的新的行为准则。

从道德的共同性来看,在相似的经济、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背景下,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或者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会存在相同的道德特性。例如,中国传统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落后,但文化背景博大精深,民族性格更是流传至今。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民族道德精神,蕴含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如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也强调同样的道德精神,但却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相互合作愈加紧密,人们之间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整体必然只有一套道德标准,形成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例如,当订立盟约得以维护联系,会把背信弃义视为不道德;当保护环境得以保持生态平衡,会把破坏花草树木视为不道德;当诚信友善得以维护社会和谐,会把欺诈、蛮横视为不道德等。只要是整体中的一员就要遵守道德,就像学校有学校的公约,班级有班级的公约等。

从道德的民族性来看,中华传统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其民族性更多体现在个人人格培养上。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人性并无差别,都是平等的。孟子提出“性善论”,肯定了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生来不具有道德和理智,需要后天学习改变自身恶性等。虽然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存在差异性,但其实质是一致的,都强调人格培养在道德教育上的重要问题。当然,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人格的教育与培养都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中对人性的理解,要时刻关注和尊重其性格特征与心理需求,根据社会道德需求,因材施教,促进人们知、情、意、信、行全方位发展。

3. 传统优秀道德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依据

传统优秀道德着眼于“传统”二字,象征着过去传承下来的精神体系,并能够延续至今。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着眼于“新时代”,象征着通过对过去传统道德建设的扬弃,形成符合现代社会的精神体系。也就意味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树的“枝叶”,传统优秀道德是树的“根”,要想让其枝繁叶茂,必须将“根”深深植入土壤当中吸收养分。通过理清传统优秀道德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之间的联系为传统优秀道德能够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逻辑依据。从理论逻辑来看,传统优秀道德涵养人的精神品质与思想素质、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与国家文化的繁荣昌盛,必然也会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滋养。传统优秀道德中所包含的优秀民族品质、高尚民族精神、伟大民族气节与民族情感等,具象化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五爱”道德规范。其中传统优秀道德中强调的“大德”、“公德”和“私德”沿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引导人们遵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理念,在“大德”中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在“公德”中崇尚以合为贵的精神品质,在“私德”中培养职业、家庭道德与个人品德的修身意识。同样也沿用于社会主义“五爱”道德规范中“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理念,以“大德”爱祖国、爱人民,以“公德”爱社会主义,以“私德”爱劳动与科学。从历史逻辑来看,传统优秀道德形成于先秦时期,发展鼎盛于孔孟时期,主要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直至今日依旧是指引人们行动的思想指南。如春秋时期,孔子在个人道德修养上提倡“仁爱”,以促进人与人的友好交往活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指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要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等,都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规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在始终坚守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如在1996年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2001年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朝着更理性、更完善方向发展等。可见,无论是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还是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出发,都无法脱离传统优秀道德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奠基与推动作用。因此,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立足传统优秀道德,要用传统优秀道德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4. 大力弘扬传统优秀道德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如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仁爱孝悌、谦和有礼的人伦关系,不畏牺牲、精忠报国的爱国抱负,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3]。要想继承并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优秀的道德精神,进而利于公民道德的实践养成。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却存在不少问题,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滋长,甚至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例如,唯利是图、不讲信用、以权谋私等,更甚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等恶劣行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弘扬传统优秀道德的基础上,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4.1. 积极发挥传统优秀道德的实践作用

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机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吸取经验教训,推动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着重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使其能够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发挥优良的道德品行,以此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形成中国人独有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例如,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善举,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关心,可能就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每个人都在实践中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实现自我教育,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在内化与外化相互作用中发挥传统优秀道德。

其中,家庭在践行优秀道德实践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家庭生活往往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家庭的幸福美满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抓好家庭在弘扬传统优秀道德的潜移默化与耳濡目染尤为重要。首先,要注重人格教育优先,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原则,如孝、仁、诚、勤等教育原则。“百善孝为先”、《论语》中的“仁者爱人”、《中庸》中的“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等都是家庭美德的具象体现。其次,加强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举止是“活”的教科书,父母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影响下一代的传承与弘扬。如定期举行家庭会议,成员们分享最近的情况与感受,大家“互相规诲”。最后,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丰富创新传统家庭文化。例如,社区内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传统家庭美德知识竞赛等促进家风家教的进一步升华,将中华优秀的家风传播到更多家庭。

在三年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人们用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共同抵御疫情带来的重大挑战,众多最美逆行者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战场,将传统优秀道德中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来自四面八方伸出的援助之手,将传统优秀道德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生命至上、举国同心深深地印在脑海当中。种种表现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中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也为我们应对危机、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提供了精神支撑。

4.2. 继承弘扬传统优秀道德的理论作用

传统优秀道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论、精神指引与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在哲学层面,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将理论精神内涵深入头脑。所以在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继承与弘扬传统优秀道德的理论层面就尤为重要。首先,要充分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经典著作、历史文物古迹等丰富的道德建设资源,将实物资源融入现代道德文明建设中去,使其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活起来”,让传统优秀道德精神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当中,才能更好地在此基础上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4]。其次,要大力宣传古代圣贤、民族与时代英雄的优秀典型事迹,通过榜样示范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与行动上的追随,致使人们在传统优秀道德理论熏陶的环境下,能够树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进而做到团结友爱、诚信友善、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等符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道德行为[5]。最后,多开展有关传统文化书籍的全民阅读,汲取书中古人在各方面的经验与智慧,有利于塑造品德高尚、思想端正的个人品格,从而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向善与人们道德观念达成一致。因此,在传统优秀道德的理论作用下,为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水平、道德观念、价值追求以及全社会文明程度。

4.3.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双创”,即创新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进行完善与拓展,从而将道德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而传统优秀道德是道德建设的核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的道德意识与行为规范,所以在“双创”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在“双创”传统优秀道德,进而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一是要立足大数据网络时代,改变传播传统优秀道德的形式,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例如借助红色网络资源平台,依托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实体线下店,将传统优秀道德具象化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高质量发展、道德理念得到升华。二是要坚持不忘本,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坚持以传统优秀道德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内涵,激发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力,对那些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陈旧表现加以改造,并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与表现形式[6]。三是要坚持德法兼治,法律制度的健全与体系的完善需要通过道德涵养,同样道德理念承载着法治精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加强法治建设,以法治的力量引导人们促进向善意识与行为,营造讲法治、重道德的社会风气。也需要从深层次挖掘传统优秀道德的精神价值从而带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完善,以此滋养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 马修文. 坚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学习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J]. 党课参考, 2020(2): 44-63.
[2] 吴潜涛. 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思想道德传统[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3): 8-11.
[3] 张岱年, 程亦山. 中国文化精神[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5: 52.
[4] 宋友文.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N]. 经济日报, 2019-11-08(008).
[5] 尹传政. 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N]. 光明日报, 2019-10-31(02).
[6] 杨琳. [时代青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内涵与实践路径[EB/OL].
https://theory.gmw.cn/2023-08/23/content_36782268.htm, 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