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ension Commun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DOI: 10.12677/ar.2024.113095, PDF, HTML, XML, 下载: 20  浏览: 46 
作者: 黄晓丽: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老龄化养老共同体Aging Provide for the Aged Community
摘要: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未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和特殊,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重。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不断凸显,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带来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通过探讨养老共同体的构建路径来为我国的养老问题寻找更好的出路,助力解决老龄化问题。
Abstract: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affecting the long-term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future. At present, the aging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is very complex and special, the speed of population aging, the size of the old population, and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aging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t the same time, the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has been highlighted, which brings challenges for promoting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Theref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ing the pension work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a better way for the pension problem in our country by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pension community, to help solve the aging problem.
文章引用:黄晓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共同体的构建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712-71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095

1.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占比达13.5%,较2010年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一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加快了2.72个百分点[1]。由此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在不断的加深,而且加深的速率也在明显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发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我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人,实现了61年以来也就是从1962年以来人口的首次负增长,而新生儿总数的减少更是给我国本就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雪上加霜。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学术界不少学者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从不同学科角度作出探讨,本文则以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在现有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养老共同体的构建来更好的解决现有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真正的做到使全体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造福老年人民。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2.1. 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老年人口基数很大,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特征。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我国还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的规模巨大,而且老年人口的数量在持续的增长当中。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老龄人口是其他几个欧洲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之和,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另一方面我国的老龄人口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这无疑是加剧了我国应对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的压力。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过快,这是我国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随后老龄化的速度更是逐年递增。2000年我国开始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2021年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由轻度老龄化到中度老龄化仅仅用了20余年,并且老龄化的速度仍处于很高的状态,加速迈向重度老龄化社会,成为了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所以,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出持续加深的趋势。

2.2. 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地理区域上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地理分布上看,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是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的,而且我国的老龄化程度由东向西逐渐递减。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它于1979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宁夏则是我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可见东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老龄化情况,并与人口老龄化大致呈现出正比的关系。其次,我国各个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有非常大的差异。2023年上海、浙江等地的老年人口占该省人口的比例就已经超过了17%,山东、安徽等省份也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西部地区,例如宁夏、新疆、西藏等省份的老龄化程度有明显降低,尚未达到10%。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各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都有明显的加深。最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十分突出。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脚步的加快,我国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向城市涌去,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进而造成农村空心化,农村留守的老人增多。因此,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地区,致使我国老龄化出现较大的城乡差异。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就比城镇高出将近八个百分点。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老龄化人口各个省份、地区、城乡的发展差异较大,这也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 养老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意义

3.1.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共同体的构建对于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构筑全社会的养老共同体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各方的力量,国家完善基本的养老服务制度,明确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在我国养老的服务中各自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方力量和主体的主动性一齐承担社会的养老压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问题。同时养老共同体的构建可以有效的提升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推动养老服务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养老共同体的构建对于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都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3.2. 凝聚全社会养老合力,构建养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老年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环境是存在较强的依赖性的。良好的家庭、社区、社会养老环境对于老年人养老、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养老共同体的构建则会从各个层面营造浓厚的养老、敬老氛围,为老年人创造更舒适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家庭养老共同体、社区养老共同体的构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和安全的社区环境。另一方面,和谐且相互尊敬的家庭分为以及社区邻里关系则能够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使老年人能够感受到爱和尊敬,减少孤独感,提高生活的质量。另外从大的社会层面来说,养老共同体的构建会促进良好的养老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生,构筑良好的尊老爱老的社会文化环境,助力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总体上来说,通过构建养老共同体能够有效的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凝聚社会各方的养老共识和行动,真正的实现全社会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难题。

3.3. 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都属于朝阳产业,在该背景下打造养老事业和产业相结合的共同体一方面可以充分满足我国基层、基本养老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展养老产业、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使养老产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激发养老产业活力、盘活养老产业市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积累社会财富。其次,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也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收入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弥补市场短缺的情况,不断扩大养老产业发展的规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4. 养老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共同体思想

共同体这一词来源于德语,是社会学当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共同体的内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引申,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及理论。马克思一直以来都对共同体的相关内容十分重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就已经体现出了自己的共同体思想的倾向。马克思认为共同体是由某些特定的人群所组成的集合体,共同体指的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它可以指家庭、氏族、部落、社区、社群,又可以指国家乃至超国家的人群集合体[2]。滕尼斯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今学界的影响较大。1887年在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当中,滕尼斯对共同体这一概念及其特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滕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必定存在某些联系,人这一群体是一种关系的集合、处于关系中的存在。他把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通过二分法的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共同体和社会。滕尼斯又进一步区分了共同体的三种基本形式,也就是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其他著名学者也对共同体内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这也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养老共同体的构建首先就是要明确共同体的内涵,明确养老共同体是老年群体基于物质和精神上的统一的共同体。在养老共同体中朝着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身心照护的核心目标,凝聚敬老效老的精神共识,从而协同政府、社区、邻里、家属、老年人自身等各方主体,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建立起高质量的养老共同体。不管学界的学者如何对共同体的概念进行阐述,共同体的主体都是人,立足于人,养老共同体的构建也必须满足共同体的核心人群:老年人的综合需求,实现养老共同体内老年人自助和社会帮助的养老体系,真正的实现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景。

4.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人们认识人口现象、探寻人口规律、剖析人口实质的重要理论工具,是我国多年来制定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发展、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百年人口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3]。第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其实就包含着人口概念,后来马克思又直接了当的指出人口其实就是一个具有多种规定和关系的总体。马克思对于人口本质的释义是建立在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对人口现象进行研究。恩格斯则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将生产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种则是人自身的生产。综合来看不管是物质资料生产还是人自身的生产都离不开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因此人以及人口这一群体既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然性的一面,本质上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第二,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是人口的基本属性。在社会中人类自身为了生存必须要首先满足自身的吃喝拉撒的需求,因此在满足这个需求的过程中人进行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成为了生产力。同样的作为生产力的人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等也将被人消费,由此可见人不仅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二者的集合体。第三,人口的发展既是人口数量增长也是人口质量显著提高的过程。顾名思义,人口数量的增长就是人类通过繁殖使人口越来越多的过程。而人口质量的提高则主要体现在人口的各个方面素质的提高,比如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其中文化素质对于人口质量的影响较为深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第四,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还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口过剩问题,尤其是劳动力人口过剩的问题进行了揭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人口问题从根源上进行剖析,能够帮助我们认清楚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本质所在,进而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的策略,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4.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思想

养老共同体的建立植根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虽然我国古代并没有与共同体相一致的准确表述,但是一些思想确实蕴含着共同体的理念。养老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传统的“天下观”“大一统”等思想相联系。在当时的时代,“天下”就是当时的共同体,包含着天地万物。后来,在“天下”的影响下,又产生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不同于西方含有殖民主义的“帝国”文明,中华文明素来就有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等以“天下”代表人类一体的意识,这也是成为养老共同体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被开创性提出的文化关键因素[4]

5. 养老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

5.1.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服务共同体

“以人为本”概念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和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哲学——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是主张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把人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核心或最高问题[5]。后来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告诉广大人民我们是为什么发展,发展又是为了谁,以及如何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以人为本”即坚持把人、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国家、社会发展绝不能脱离人民、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而是要从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最终朝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我国养老共同体的构建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放在首位。我国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以及新型养老和医疗结合的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尚未能真正的实现养老机构的“养”和医疗机构的“医”有效结合。养老共同体的构建要求“养”“医”结合,摆脱养老机构孤立的“养”和医疗机构单纯的“医”,才能充分的满足我国目前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实际需要。

5.2. 坚持均衡发展,构建农村和城镇养老发展共同体

由于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层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农村和城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因此构建农村和城镇养老服务发展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养老服务差距。第一,稳步推进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虽然目前农村养老服务仍处于落后的境地,但是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也从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要根据各个地区农村老年人口的现实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符合各地区老年群体的有效政策并稳步推进,从而逐渐追赶城市养老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养老平衡,构建农村和城镇养老共同体。第二,要充分发挥农村养老过程中家庭和社区的作用,无论是城市养老还是农村养老,家庭、社区都是养老服务的首要主体。在养老问题上,要树立正确的养老价值观,理解养老的现实意义,家庭和社区要积极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尤其是儿女一定要承担起孝敬父母的责任,这种责任既包括给父母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支持,还包括对老年父母进行精神上的支持,多多对父母进行陪伴,真正的保障老年人的老年幸福指数。如此一来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养老保障压力就会减轻,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应对和缓解。

5.3. 坚持长远眼光,铸造养老产业、事业结合共同体

2021年,我国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有谈到,新时期我们国家要实行更加积极的策略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更好的优化老年人服务,真正的推动全社会的老年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养老服务。新时期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要以更加积极的财政和政策来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加快养老事业的进一步优化,更重要的是要以多种举措激发养老产业的活力。要立足于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依托互联网等打造智慧养老的新形式,让养老产业充分的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地深化。真正的构建基于远程技术的智慧养老产业模式、基于智能家居的智慧养老产业模式、基于多元供给的智慧养老产业模式[6]。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是作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两架马车,必须实现深度的协同发展,任何一方都不能掉队。但就目前我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二者的协同发展还需要突破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二者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健全,二者深度耦合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实现,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罗朝阳, 吴迪.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 宏观经济管理, 2023(10): 26-34.
[2] 袁吉富.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辨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60(3): 29-37.
[3] 胡显海, 蒋若凡.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9(5): 102-110.
[4] 余镜心, 黄晓云.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理论渊源、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J].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4): 39-45.
[5] 张晓东, 吴明庆, 杨青, 严莹, 吴倬. “以人为本”辨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 60-65.
[6] 董安琪. 数字经济背景下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3(22):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