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专业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Path for Students of the Economics Majors Based on Ecological Economics Course
DOI: 10.12677/ae.2024.146925, PDF, HTML, XML, 下载: 20  浏览: 45 
作者: 丽 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那日苏#: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生态人格培育课程思政教学沉浸式体验教学三全育人Ecological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Immersive Experiential Teaching Three-Wide Education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培育具备生态人格的新一代大学生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专业人才往往被“经济人”假设所捆绑,在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生态人格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生态经济学课程,通过强化沉浸式体验教学、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及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生态人格培育路径的重组能够承载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格培育三链融合的育人内容,使学生从“人类中心论”的桎梏中走出来,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格。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ecological personalit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modernization in which man and nature coexist in harmony. Economics professionals are often bound by the assumption of “economic man”, and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economic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task that is imperative in the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urs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ecological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path can carry the education content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bility enhancement,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llowing students to break free from the shackles of “anthropocentrism”, creating a new pattern of ecological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by the strengthening immersive experiential teaching, fully leveraging the main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ree-wid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stablishing a new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of harmonious unity between humans, nature, and societ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ecological personality.
文章引用:丽娜, 那日苏. 基于生态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专业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6): 247-2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25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内蕴,是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依据[2]。绿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底色,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路径和历史抉择,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

现如今,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文明的生态转型必然要对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进而构建出一种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相匹配的新型人格模式——生态人格[4]。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类型的一种,是人们为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需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格。生态人格要求人们自觉认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主动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看作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5]。经济学专业人才往往被“经济人”假设所捆绑,既在国际社会缺乏应有的道德人格形象而引发信任危机,又因过度依赖经济理性致使价值理性萎缩而使人性物化,还由于消费主义的泛滥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而使价值错位[6]。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生态人格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生态经济学理应回答时代之问,承担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生态经济规律,培养具备生态人格型时代人才的使命与担当。

2. 生态经济学课程重要性与现状

() 课程重要性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从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角度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探索管理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理论与途径。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最大差别在于将经济系统嵌在生态系统中,人类需求、福祉和生态环境质量都当作理想的社会目标,而不是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经济增长或其他经济目标的附属和中介。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肩负着时代使命的课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的时代命题,表现为三重逻辑关系的融合,呈现出“产业模式–制度保障–价值旨归”的完整互动结构[7]。这将于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内容中的“价值理论–产业模式–制度建设”三大模块深度契合。

() 课程现状

生态经济学课程在我国大学生培养体系中约有20载,作为生态学专业、环境类专业的专业重要的课程,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显著的发展。但也因作为边缘性新兴学科,目前它在大学课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重视程度不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部分高校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学时设置为32或24学时。因课程理论性强,如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授课,学生在生态学方面的理论基础薄弱,导致会出现课程授课不全面、不透彻等现象。

2) 教学形式单一。作为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基本特征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课程,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学生缺乏感性体验,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不浓厚。

3) 案例引入落后。因学生理论与实践基础薄弱,加之课程重视度不够,教师在备课和讲授理论知识时,因缺乏社会热点和实际案例的引入,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并且国内缺乏生态经济学权威教材,所用教材案例相对落后,缺乏国内外生态经济原理与方法相关案例。

3. 大学生生态人格缺失的困境

() 生态文明意识匮乏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开展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发现,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而言,首先是生态与环境知识储备不足,对生态基础性知识的了解甚少,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环境利益关系普遍思考不多,无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其次是不重视生态价值,很多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评价仅限于关联于经济价值的肯定,知道自然资源是经济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供应源,但对其蕴含的生态价值与本源的存在价值等认识不多;再次是毫无生态资源危机意识,学生对“人类正在面临的生态危机”觉得是一种夸大说法,对我国生态资源的认识还是停留于“地大物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的评价阶段;最后是生态文明知行分离,从众心理而进行的非理性或非绿色的消费行为依然比较普遍。

() 生态道德情感不稳定

经济学专业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总体较强,但与切身利益或个人愿望相冲突的时候,情感道德就容易出现中断或转移。归根结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生态环境“善”与“美”的追求。首先,现代大学生无法定位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难以做到对其他生物的一视同仁。其次,缺乏对大自然的感情,总“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真正做到善待自然。由于沉迷于娱乐产品、网络游戏,没有动力亲近大自然,缺乏对自然的审美情感,缺乏直接体验的热爱,忽视了自然本身所固有的“灵性之美”。

4.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经济学专业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

作为一门探索式课程,生态经济学课程建设体现了以下三个基本导向:① 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理论进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将该课程定位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经济学”进行建设。② 考虑到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同一性,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态经济学的最高价值原则和化解生态经济矛盾的最终保障,努力将生态经济学建设为“人本”的经济学。③ 在方法论上,以整体主义弥补还原主义的不足,基于“人、自然、社会统一体”的大背景,尽力做到在“完整的价值体系”之下分析“完整的人”的“完整的社会生活”。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产业、生态经济消费、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制度以及生态经济运行机制等。它以生态可持续性和人的发展为宗旨,一改主流经济学“物本的、生产的、对抗的、科学主义的”理论特征,具有“人本的、生活的、和谐的、科学的”理论品质。课程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人的全面发展和化解生态经济矛盾结合起来,保障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经济学专业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是通过长期的加强生态实践、注重生态教育以及宣传生态文化等路径实现的复杂的工程。

我们的课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以学生为主体,培育学生生态人格为目标;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有效融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促进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生态人格。因此,课程主要着眼于强化沉浸式体验教学、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及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生态人格培育路径等三个方面。最终使学生从“人类中心论”的桎梏中走出来,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种实在的道德关系,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格。

() 生态经济学课程沉浸式体验教学

生态人格的真正确立必须包含践行的环节。生态实践要求人们走进自然与体验自然,直接的生态接触与体验是个体生态情感的根本来源。因此,生态经济学课程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进度与质量,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了沉浸式体验教学环节,该部分内容分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两个模块。

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经济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已经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团队为了破解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难题,以内蒙古环境治理成果较突出的亿利集团作为实践支持单位,借鉴亿利库不齐沙漠治理经验,自主设计开发了“沙林电草一体化生态经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创新传统生态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平台以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项目区为原理,基于生态学、经济学、生物学的理论,运用虚拟仿真和交互技术,高度仿真了“造林治沙–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甘草改土–板间种植–产品开发–效益评价”的光伏 + 生态产业运营场景,模拟多情景、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决策,带给学生集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于一体的全新体验。

在由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理论、产业结构高级化理论、成本效益模型以及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模型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知识上,实验主要模拟生态治沙和生态产业发展过程,并增加碳中和在行动的创新环节,三个部分相互关联,层层递进。首先,在生态治沙环节,学生掌握治沙技术、理解治沙改良土壤步骤和方法,通过第一个十年的实验时间植树造林、改良土壤,为实验第二环节的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生态环境。其次,围绕沙林电草一体化思路,发展多种生态产业,在第二个十年实验时间探索实现最大化生态–经济–社会总效益的优化方案。通过实验技术立体展现光伏+多元化新型产业的多种经营模式,构建沙林电草一体化生态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最后,通过碳中和在行动实验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可行路径。通过实验教学巩固拓展了知识体系,增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

2) 综合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打破生态文明教育第一、第二课堂边界,走进大自然,促进大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生态文明教育知识。比如,我们在课程中设置实践内容,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真实走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参观“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沙漠生态产业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培养其生态情感与生态伦理。

当然,单纯的参观与感受是远远不够的,是短暂性的记忆。在实践课程以后,学生在校园中有序组织“节约生态环保”“绿色校园”“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生态文明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竞赛”“青年”双碳“目标宣传倡议行动”等等主题活动,充分体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担当,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自己是一名具备生态人格的绿色、生态、环保践行者、组织者与引领者。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导师科研方向结合来选择研究方向,并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来解决研究课题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形成关键技术成果的积累。通过中国“互联网+”等双创大赛,进一步驱动科研成果落地和产业孵化。老师教学与研究方向基本一致,从而形成互为支撑的教研体系,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两者相得益彰。通过参与到生态类科研项目,促进学生在生态经济行业有所创新有所收获,更进一步得到生态人格的有效培育。

() 生态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

生态人格的培育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8]。因此,基于生态经济学课程的生态人格培育工作中课程思政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宣传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敬畏自然的生态情感、引领生态文明风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生态意识,提升生态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生态人”。

生态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教学,另一部分为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针对课程基本特点,教学团队探索了适合本课程的“珠链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模式,该模式是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课程各单元中或者从各单元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引领融入到知识学习中。课程以人本理念、生态文明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作为一粒粒璀璨的“珍珠”,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为价值主线将其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条主线就是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坚持立德树人,将新时代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贯穿实验始终。在生态治沙过程中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通过30年实验周期的设定及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评价模式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与未来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逐步树立生态理性价值观,在生产、生活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 精准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生态人格培育路

面向生态人格培育路径建构突显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锚定价值共同创造的终极目标,以生态人格培育理念为统领构筑三全育人新格局,高效对接创新合作系统性探索与人格培育建设的实践育人逻辑,通过创新因子的有效汇聚、组织方式的不断优化推动育人主体合作共赢。克服单一专业课程造成的育人载体割裂,建立统筹优化的聚力机制,以整合互嵌替代碎片植入。因此,在依托校企共建课程升级的利益同频全员育人路径、依托实战项目开发的学研联动全过程育人路径、依托开放生态格局建构的熵减开源全方位育人路径下,以生动的教学实践汇聚起“三全育人”的磅礴力量培养具备生态人格的经济学人才亟需从回归育人逻辑、自主发展逻辑、实践创新逻辑、彰显中国逻辑的并联任务维度出发,重组能够承载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格培育三链融合的育人内容,如图1所示。

Figure 1. Constructing a precise path for cultivating ecological personality in the new pattern of “three-wide education”

1. 面向“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生态人格培育精准路径构建

1) 全员育人路径。遵循全员育人逻辑,将校企共建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单元,以打造政府、企业、院校多元育人主体为抓手,探索教育质量、经济利益、社会责任三者兼顾的特色育人路径。一是畅通自上而下的同频育人价值实现路径。二是拓宽自下而上的同频育人需求反馈路径。三是创新上下联动的同频育人高效组织路径。

2) 全过程育人路径遵循全过程育人逻辑,以全链条深化促进生态人格培育路径升级,推动生态人格型时代人才培养向高阶迈进。生态人格培育路径的升级要覆盖实战环节,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发挥具备生态人格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系统效用,克服学研育人缺位的孤岛困境。一是突显问题意识的“干中学”强链路径。二是丰富实战场景的“学中干”补链路径。三是激活多元效应的“干学结合”延链路径。

3) 全方位育人路径遵循全方位育人逻辑,秉承发挥全要素育人禀赋的竞争优势,通过引入新环节、探索新场景与拓展新场域,激活符合具备生态人格经济学人才发展规律的进阶动力,规避育人固化可能导致的熵增现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支点,探索多场域联动的全方位育人路径体系。一是畅通职业发展环节的优化反馈路径。二是探索平台交替升级的创新实践路径。三是建立多元场域延展的系统发展路径。

5. 教学反思

课程从OBE理念出发,以培育学生生态人格为目标的生态经济学课程中,也要注重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提高哪些素养,如何引导学生达成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和持续的改进,课堂上明显察觉出学生生态理论基础的提升,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提高,上课更加积极,在虚拟实验和实践课程中更具有决策能力,一些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这恰恰体现了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生态人格培育目的得到慢慢的达成。当然,生态人格的培育是人类毕生学习的功课,也是复杂的工程,因此我们的课程也需要慢慢的改进完善与提升。我们应该在课程中设置反映不同学生的生态人格形成方面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同时,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调整考核方式,不断积累经验,做到持续改进。

6. 结语

经济学专业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通过加强生态教育、注重生态实践以及弘扬生态文化等路径实现。生态经济课程通过强化沉浸式体验教学、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及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生态人格培育路径等方面,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格培育三链融合的育人内容,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种实在的道德关系,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格。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韦顺国, 李晶.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正义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5(3): 1-8.
[2] 肖建国, 李雨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10.
[3] 李勇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社会向度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3(6): 1-11.
[4] 高鹃.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思考[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1): 35-40.
[5] 许东涛.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2.
[6] 白雪妍. 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13): 193-194.
[7] 吕景春, 韩俊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现实制约与路径选择[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6): 1-11.
[8] 谌利, 潘蕾. 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研究综述[J]. 环境教育, 2023(9):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