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敬三村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Wuming Jingsancun “April Fourth” Prayer Festival
DOI: 10.12677/ass.2024.136463, PDF, HTML, XML, 下载: 20  浏览: 59 
作者: 李雨璇, 刘彦兰: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壮族节日“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Zhuang Festival “April Fourth” Prayer Festival Folk Culture
摘要: 武鸣区敬三村民俗文化蕴含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信仰、道德和审美等观念,是骆越文化古村落,该村也是壮族“四月四”祈丰节的传承源地。2014年,壮族“四月四”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章以南宁武鸣敬三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调查祈丰节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其面对当地城市化冲击、商业化越发严重等发展困境,致力于探究出一条符合当地民俗文化发展的新出路。
Abstract: The folk culture of Jingsan village in Wuming District contains the emotions, beliefs, morals and aesthetics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is an ancient village of Luoyue culture. In 2014, the Zhuang “April Fourth” was rated as a representative project of the autonomous region-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take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April Fourth” Prayer Festival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Wuming Jingsan in Nann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Prayer Festival and its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in the face of local urban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and is committed to exploring a new way out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folk culture.
文章引用:李雨璇, 刘彦兰. 武鸣敬三村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24-2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463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继承中逐渐淡去,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区的敬三村,却保留着一项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传统活动——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敬三村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丰收的渴望,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是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桥梁,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更是社区凝聚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敬三村的骆越文化广泛受到外界的关注和保护,但其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本文将探讨对敬三村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2. 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的起源

壮族“四月四”祈丰节,具有祭神求雨盼丰收、对唱山歌交友择偶、作为丰收与礼物象征的壮族稻作文化展示等文化特征[1],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传说以前村庄曾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农田干裂,百姓苦不堪言,正当人们无计可施之际,一位村中长者梦中得到神明的指示,告知在四月四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可以解除灾害,迎来风调雨顺。当地村民按照神明的指示,举行了第一届“四月四”祈丰节,自此以后,祈丰节成为敬三村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祈丰节的具体形式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祭祀仪式和盛大的民俗庆典,每年四月四这一天,村中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清扫祭祀场地,准备丰盛的祭品,如新鲜的水果、糕点、家禽等,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在清晨的阳光下,村民们身穿传统的壮族服饰,手持鲜花、香烛,齐聚祭祀场地。祭祀仪式开始时,族长或村民代表会高声朗诵祈愿文,表达对神明的虔诚祈愿,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整个仪式庄重肃穆,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神灵的庇佑。祭祀仪式过后,整个村庄就会进入欢乐的庆典氛围,传统舞蹈、歌唱比赛、风味小吃等各种文艺活动轮番上演,让祈丰节不仅是一场祭祀仪式,更是一次村民们放松心情、欢聚一堂的盛大狂欢。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村中不分老幼,不分贫富,共同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传承着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祈丰节的庆典气氛持续一整天,成为敬三村一年一度最受期待的盛事,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观赏,增加了村庄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1]

通过祈丰节这一传统节日,敬三村的村民们弘扬了壮族传统文化,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感情,也促进了村庄的发展和繁荣,通过这一传统活动,不仅在祈愿风调雨顺的同时,也促使了族群凝聚和文化传承,为当地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1]

3. 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的内涵

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源于土地文化与农耕生活的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四日举行,正值春耕时节,整个活动包含了一系列的仪式和庆祝活动,凸显了对丰收的盼望与感恩之情。

祈丰节中的祭祀仪式是整个活动的核心,村民们会在村庙或祠堂集会,由村中的长者或族长主持祭祀仪式,祭祀的对象通常是土地神,以表达对大地的感激之情,希望能够得到丰收的庇佑。这一仪式注重神圣感,既有庄严的宗教仪轨,又融入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如舞龙、击鼓等,使整个场面庄重而热烈。此外,民俗活动也是“四月四”祈丰节的一大特色。在祭祀仪式之后,村民们会展开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龙舞、踩高跷、唱壮族歌谣等。其中,龙舞是最引人注目的,舞龙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五彩斑斓的龙灯,在欢快的鼓点声中起舞,象征着农田的生机勃勃,寓意着五谷丰登。而踩高跷则是展示村民们身体力行、勇往直前的决心,同时也寓意着迎接未来的挑战。“四月四”祈丰节在庆祝的同时,更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村民们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信仰,使得这一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活动中的歌舞、传统服饰等元素,都是对壮族传统文化的生动演绎,激发着年轻一代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传承与发扬。

壮族“四月四”祈丰节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念,整个活动流程中,不仅有祭祀仪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有欢庆的民俗活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既是对土地的尊重,也是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四月四”祈丰节的举办,不仅是对土地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它呼唤人们关注农业、关爱土地,保持与自然的联系,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独特的价值观。

4. 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4.1. 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的发展现状体现在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村级活动发展到如今整个武鸣区的规模,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周边乡镇。每年到了四月四这一天,敬三村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祈丰节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祭祀仪式和民俗表演外,还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品展示、民俗游戏、地方美食品尝等,丰富了活动的内涵,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使得活动更具互动性和吸引力。

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该活动的宣传推广力度,提供了场地、经费和人力支持,推动了节日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当地村民和各界群众也纷纷投入到活动的组织和筹备中,共同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氛围,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局面[2]。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传播,活动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吸引了更多外地游客的关注和参与,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2. 现代化的冲击,传统观念淡化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3],人们对耕作、丰收等农业生产情感逐渐淡化,这对武鸣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产生了冲击。农耕文化的淡化导致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降低,在过去的农耕生活中,敬三村的村民们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并通过“四月四”祈丰节这一独特节日来祈祷丰收。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大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人工劳动,“靠天吃饭”的局面被打破,当地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降低,这使得“四月四”祈丰节文化失去了其根基,其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也受到了影响。

农业生产的淡化也对“四月四”祈丰节的文化氛围产生了冲击。在传统的农耕生活中,村民们通过祈丰节来祈求来年的丰收。但随着对农业生产的淡化,人们对祈丰节的重视程度也逐渐降低,这使得祈丰节的庆祝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氛围,其文化价值也因此而受到质疑。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城市生活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动力,这使得敬三村的文化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4.3. 与网络新媒体联系不够紧密,传播受限

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宣传方式和宣传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其文化传播受限,在宣传渠道方面,“四月四”祈丰节的宣传主要是敬三村地方性举办的传统活动,主要以地区口口相传以及张贴通告等线下传播手段进行宣传,限制了文化的传播范围,只适用于当地人口和周边地区,无法将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中去,导致其文化传播受限。除传统的宣传方式外,如印刷品、广告、宣传片等的运用相对有限,缺乏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APP等多样化的网络线上宣传手段。这导致了“四月四”祈丰节的文化形象无法在更广泛的社会和媒体平台上得到展示和宣传,限制了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缺乏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宣传手段也限制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多种多样,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然而,武鸣敬三村对“四月四”祈丰节的宣传主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宣传方式上,如墙报、传单等,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和多样化的宣传。此外,其宣传内容也主要围绕着“四月四”祈丰节的历史和传统,缺少与现代生活和年轻人相关的元素。这使得年轻人很难对“四月四”祈丰节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认同感,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导致外地很多人对“四月四”祈丰节缺乏了解,这不仅限制了文化的传播范围,也影响了年轻一代的传统节日认同感和参与度,限制了文化的传播。

4.4. 节日商业化日益加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巨大变化,商业化对于传统节日的侵蚀变得愈加明显。在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已经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庄重感,而被商家们利用为赚钱的工具。在这一天,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小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游戏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形成了繁华喧嚣的景象。村民们的祭祀活动也变得越来越随意,更多的是形式化的表演,失去了原本的神圣感和庄严性。商业化的加重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购物、消费,而忽视了对民俗文化的真正理解和体验。“四月四”祈丰节本应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与祖先祈福、传统习俗的连接,而不是去推销产品。商业化导致祈丰节的活动不再真正注重文化传承和民俗特色,而是更多地关注盈利和商业利益。这种短视的商业行为既使得该节日的本质逐渐淡化,也使得地方传统文化的长期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仅影响了祈丰节的本质,也逐渐淡化了村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面对这一现象,要深入思考商业化给祈丰节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商业化的过度渗透导致了节日活动的失去本真,让村民们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5. 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发展前景展望

5.1. 迎合时代要求,打造“文化 + 旅游”发展新业态

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各地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4],将“四月四”祈丰节打造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独特的发展机遇,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地独特的“四月四”祈丰节文化的开发也将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通过深挖本土文化、创新活动形式,塑造敬三村独特的文化形象,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要深入挖掘祈丰节的历史渊源,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和口头传承,呈现出祈丰节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展览和体验活动,将祈丰节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开发不仅使本土文化得以传承,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4]

在祈丰节的组织和活动中,要注重展示和弘扬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例如,举办传统文艺表演、民俗展览,开展与祭祀、祈福相关的传统仪式等,通过深入挖掘祈丰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吸引游客了解、感受传统文化,增加其参与度。在文化的开发中,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丰富祈丰节文化产品,发展旅游文创产品,如定制纪念品、文化衍生品等[4],以提升游客的购买体验和留存价值。同时,鼓励当地的居民积极参与祈丰节的组织和推广,激发创新,保持活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更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组织祈丰节相关的主题旅游线路,包括参观神庙、品尝地方美食、体验传统手工艺等。通过提供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祈丰节,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盛宴。比如,在祈丰节,村里会邀请专业的演艺团队表演传统歌舞,吸引游客欣赏,还可以组织传统手工艺品展览,让游客亲身参与,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这种创新的活动形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兴趣,使得“四月四”祈丰节文化的开发更具吸引力。

新业态的发展也推动了当地就业水平的提高,在传统文化展示区和文化表演等旅游项目中,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升级,将“四月四”祈丰节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文化新业态,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2. 打造民俗文化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借助网络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如福建游神民俗活动,可谓是声势浩大,场面十分壮观,当地群众通过短视频APP进行文化宣传,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驻足观看,点赞量更是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以及“喷火”“刷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都建立了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发布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均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突破了文化传播的地域性限制,敬三村当地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促进“四月四”祈丰节民俗文化的传播,可以建立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为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建立专属的社交媒体账号,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发布相关文章、视频、动态等形式,及时传递祈丰节的文化背景、庆祝活动、参与方式等信息,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

同时也要实现祈丰节民俗文化创意内容传播,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创意、富有互动性的内容,如短视频、图片故事等,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参与感。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传统艺人或当地居民分享相关的故事、经验,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引导用户参与互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开展与祈丰节相关的话题讨论、抽奖活动、线上展览等,鼓励用户留言、分享自己对祈丰节的理解和经历,提高用户参与感和传播效果。此外,也可以与其他有影响力的旅游平台、文化机构、网红博主等等进行合作,通过合作推广的形式将祈丰节的文化传播给更广大的受众,提高传播效果。

5.3. 弱商业化,追求非遗文化本真

要拒绝将“四月四”祈丰节变成商业活动,而是以更为纯粹的方式传承和展示,以此彰显乡村文化的魅力,要坚持祈丰节的传统仪式和庆祝方式,如敬神拜祖、祭祀祈福等,这些都是祈丰节的核心内容,不容忽视。要注重文化教育和传承,通过讲解、展览、体验等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他们了解祈丰节的来历和意义,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加强与地方特色产业的结合,例如农产品展销、手工艺品展示等,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可以展示当地的特色和魅力,使传统节日与现代商业更加融合[4]

敬三村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例如,邀请专业的活动策划团队参与,打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节日活动方案,积极与当地企业和商家合作,共同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和特色美食展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节日的影响范围和知名度。使“四月四”祈丰节既保持传统文化的本真,又能够融入现代商业的元素,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文化的弱商业化实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通过追求文化的本真,不仅传承和保护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够树立一个可贵的文化典范,对于整个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勇于创新的文化特征,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弘扬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活态传承民俗传统具有重要意义[5],也为其他地方在保护传统文化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6. 结语

敬三村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既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个传统节日,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群众凝聚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这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农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敬三村“四月四”祈丰节现如今发展困境来看,想要传承和发展祈丰节民俗文化就要立足其文化本身,要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寻找能够让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的创新,不能仅仅追求一时的商业利益,要尊重文化、尊重传统,在现代社会中,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之在时代的洪流中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罗彩娟. 非遗视野下的武鸣壮族“四月四”祈丰节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6(4):1-11.
[2] 李海洁. 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机制研究[J]. 西部旅游, 2023(11): 33-35.
[3] 陆春红. 南宁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究[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 23(2): 55-60.
[4] 计坤.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 2013.
[5] 张晓洁. 广西武鸣马头镇壮族“四月四”的文化特征[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21(5):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