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与应对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spon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DOI: 10.12677/ass.2024.136460, PDF, HTML, XML, 下载: 23  浏览: 50 
作者: 梁烁妮: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已经从过去传统的课堂及课本模式,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及各种移动终端学习模式,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形式不再是单一的线下授课,而是采取了“线上 + 线下”授课、直播互动教学、微课堂教学等模式。思政教育渠道的新模式,使教育具有了的途径多样化、内容多元化、传播速度化等优点,但其新模式带来的现实与虚拟的冲突、内容广泛导致的价值取向偏差、传播速度化带来的思政教育效果减弱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应对。针对以上弊端,应推动新形式下虚实互融、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导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实效。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textbook mode in the past to today’s Internet and various mobile terminal learning modes. The form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no longer a single offline teaching, but adopts the “online + offline” teaching, live interactive teaching, micr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ther modes. The new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nnels has provided education with advantages such as diversified channels, diversified content, and faster dissemination. However, the conflicts between reality and virtuality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model, deviation in value orientation caused by extensive content, and weakene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used by faster dissemination require us to think deeply about how to respond.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drawbacks, we shoul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in the new form, guide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semination.
文章引用:梁烁妮.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与应对[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6-1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460

1. 引言

信息技术革命以来,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移动客户端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邻里日常,学习的内容、生活的日常资讯,都能从互联网及移动终端中获取。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特别是大学生,他们作为新媒体最活跃、最庞大的群体,是受新媒体影响最深刻的群体[1]。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从过去传统的课堂授课,发展到今天的“线上 + 线下”授课、直播互动教学、微课堂[2]教学等模式。高校学生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变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3],在带来许多优点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端。如何在新形势下扬长避短,解决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而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2.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及优势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自诞生以来,不仅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人们的生活交往、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因为其信息传播迅速化、获取资讯方式便捷化、信息公开化、传播途径个性化等优点,互联网及手机等新媒体迅速成为人们获取资讯、表达观点的首要方式,电脑、手机甚至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给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向人们传达着一种意识形态。这些媒介通过网络,向人们表达着媒体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同的,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人们也在思想上、行为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发生着许多变化。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由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转变为课堂 + 互联网模式,具体有“线上 + 线下”授课、直播互动教学、微课堂教学等模式。思政教育授课方式的转变有以下几点优势与特点。

2.1.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多样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而是通过多种互联网及其衍生的媒介进行网络教学,这无疑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不仅有录播课程,也有线上直播互动课程。在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的特殊时期,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线上授课的形式,通过高校思政教师进行优质课程录播,从而进行思政课程的传授。录播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择优选择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因疫情不能线下授课的教学需求。线上直播互动课程摒弃了录播课程带来的诸如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不能及时收到学生反馈的缺点,提高了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思政教育的途径。

除了录播、线上直播的方式以外,微信公众号也采取微课程教学的模式进行思政教学。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文章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内容,还通过短视频等方式生动形象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青年大学习。除了官方的微信平台,抖音、微博等非主流媒体等平台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

2.2.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元化

互联网因其公开、透明、自由、便捷等特点,吸引了无数善于表达的创作者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国家大政方针,还是邻里小事,人人都可以利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成为自媒体博主来传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自由也使得多媒体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是思想和政治的教育,还有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所以其内容不仅仅是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修养。基于此,不仅是学校的老师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给高校学生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发表思想政治教育的推文,甚至一些自媒体博主也会在自己的频道里上传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频。为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大学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官方公众号带头积极响应,率先推出了学习“四史”的活动,其他自媒体也纷纷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行列。不仅如此,在中国步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自媒体人纷纷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对外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达积极向上的政治倾向。以上种种,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

2.3.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速度化

身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资讯传播方便快捷,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得到充分的保证。首先,信息沟通传播的便捷性是双向的,学校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搭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政治教育动态;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这些平台及时进行了解。其次,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对各方面的资讯的及时传播,例如及时发布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态,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传导的及时性。信息公开透明、时效化的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情,互联网上马上就会出现新闻报道、直播。这些都是传播速度化的表现。信息的迅速传播,保证的不仅是新闻的实效,也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更重要的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即使不在同一个城市,高校一些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地分享,甚至在线上直播,进行经验交流会。

3.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面临的弊端

3.1. 虚拟与现实的冲突

互联网是产生于现实的一种虚拟的世界,它虽然以现实为基础,但是却独立于现实世界,自成一套独立的运行体系、权利体系和价值体系。隔着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人们将自己藏于网络背后,将现实与虚拟世界对立起来,严重的甚至排斥现实世界,侵蚀世界,妄图取而代之。但是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的基础,虚拟世界不可能独立于现实世界并且脱离现实而存在。不管在虚拟世界如何,总归要回到现实世界进行生活、学习。不管虚拟世界再如何虚构,终究要受到现实世界的掌控。而现实生活,也会对虚拟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虚拟世界,其实就是将现实世界的内容数据化再现于互联网之上,两者的冲突随之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线上教育模式有线下所没有的优点,但是始终不能替代线下的课堂教育模式,线上教育模式只能作为线下教育模式的辅助形式而存在。新冠疫情结束后,高校开始逐步恢复线下授课的模式,学生们回归线下课堂,互联网、手机等线上课堂逐步沦为特殊时期的辅助性授课手段。

3.2. 内容广泛而导致的价值取向偏差

新媒体时代下,除了各个高校的公众号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官方微博推送正能量的红色宣传内容以外,微博、抖音、快手等媒体,也会有自媒体人创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自媒体人创作的内容因其自身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差别,产出的作品良莠不齐,有积极宣扬爱国主义情怀、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也有呼吁抵制外国文化渗透,更有甚者散播谣言、发表一些反动言论的。互联网的受众大部分为青少年,他们在青年成长期,对于互联网的信息不能有效辨别真伪、对错,因此可能会因为错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导致错误的价值取向。而网络同时也是承载商业利益的重要平台,所以其中许多信息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带有较强的目的性,有的信息甚至会故意带有负能量,这对于部分甄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如果因为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错误的价值导向,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将会导致一代人错误的成长,甚至导致国家教育出现严重的问题。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不能因为新媒体时代内容广泛而导致青少年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3.3. 传播迅速化带来的思政教育效果减弱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相应变快,导致人们浏览网络信息的时间和速度也快。抖音的短视频,十几秒就浏览一个,手指往上滑又推送下一个短视频。浏览速度过快,导致内容过目即忘,在接受大量讯息的同时,遗忘的速度也在变快。上一秒刷到的视频,在浏览下一个视频时已经忘了上一个视频的具体内容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也是如此。利用新媒体媒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同时,却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记忆不深刻的问题。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是粗浅的了解,在浏览过后不会再进行回顾与学习,这就导致了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减弱。相比于线下的课堂学习模式,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受教育者做笔记,只需要点赞、评论或者转发,互联网就有了浏览记录,但是再反复学习的少之又少。学校布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些学生甚至只是应付式学习,点进去之后有了浏览记录就交了作业。以上种种,均是传播迅速化导致的思政教育效果减弱的表现。

4.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应对之法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利用各种媒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多样、内容多元、传播迅速,很好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一次改革。但是这些新模式的背后,也衍生出了诸如互联网的虚拟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化的冲突、内容广泛而导致的青少年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以及传播迅速化导致的思政教育效果减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单纯地依靠高校出力,因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整个国家、社会以及家庭的大事。要解决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协同解决,以期在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发展。

4.1. 推动新形式下虚实互融,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矛盾

网络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实践形式的不同。网络世界看似虚拟、没有实体,实则是现实的另外一种实践形式。网络虚拟形式,虚在没有实体,局限于线上教学模式。除了直播课的形式,师生能够在线互动以外,其他的诸如微信公众号推文、抖音短视频、微博小短文等形式,都没有实时与受教育者互动,不能及时收到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反馈。而线下的课堂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相对于“线上”模式更为单一、枯燥,虽然能及时互动,但是学生普遍更倾向于“线上”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的冲突,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进行合理规划,有效利用。例如可以采取“线上 + 线下”的教学模式,模式的多样化,会降低学生单纯采取“线上”或者“线下”学习的抵触感,也可以拓宽教学的途径。利用互联网优质资源,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品质。“线上”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线下”进行教学反馈,两者相结合,就可做到虚实互融,打破“虚拟”与“现实”固有的矛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往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4.2. 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导向,助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

在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关键的一环。要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仅靠学校的教育引导,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长应该正确引导青少年浏览互联网,督促青少年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不沉溺于网络,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而社会方面,更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环境。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互联网上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媒体。所以媒体人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更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内容为主,做到实事求是,积极弘扬正能量。媒体人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辨别信息真伪、正误的能力,争取少发、不发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内容。网络平台也应该严格把控平台内容的质量,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将不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党反社会的内容从源头杜绝。抖音、微博等平台也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过程中,也应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质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净化网络信息。

4.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实效,打破过目即忘壁垒

互联网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于浏览过的内容过目即忘,就算网上有大量的“红色”内容、“绿色”信息,也仅仅是看过即忘,不会在脑子中产生记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谈不上有良好的效果。要解决因为传播速度化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降低的问题,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互联网上很多宣扬“正”能量的视频,但是大多同质化,视频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记忆点。这就要求媒体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创新入手,走出内容同质化的圈子,以独特的内容吸引青少年的目光,以达到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多平台协作。高校可与抖音、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合作,举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例如举办高校学生拍摄“红色”视频评选活动,对优秀的视频进行宣传及奖励,这种方式既契合青少年的敢想敢说敢表达的特点,又推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给平台带来了流量。三是“线上”“线下”两手抓。高校应采取“线上 + 线下”的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线上”是指学生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内容,“线下”则是对于浏览内容过后的反馈。反馈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观后感、测试、问卷调查、其他实践形式等。通过这三方面的措施,能够解决思想政治传播实效不高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

5.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因互联网的便捷、开放、个性化等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创新性的改革,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速度,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少的问题与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我们应面对问题,找出应对之法,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难题,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积学. 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3): 8-9.
[2] 王雪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5): 29.
[3] 张玲.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3): 10.
[4] 万弋琳, 叶培结. 全媒体样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2): 106.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