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研究——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地方戏曲南路丝弦为例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Taking the Local Opera South Road Silk String as an Example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DOI: 10.12677/jc.2024.123107,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5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文华*, 刘乃荣, 吕 薇: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文化保护传承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pera Culture Preserve and Pass on
摘要: 作为反映中国悠久历史和多元生活方式的艺术形式,重视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促进地区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地方戏曲南路丝弦为例,通过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地方戏曲南路丝弦传承与发扬的梳理、分析和研究,总体把握南路丝弦传承和发扬存在的现实困境,从传播路径角度对南路丝弦未来的传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其未来的深入探索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As an art form reflecting China’s long history and diversified lifestyles, emphasiz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opera, especially local opera,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 China’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is paper takes the national non-heritage project of local opera South Lu Silk String as an example, through sorting,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local opera South Lu Silk Str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era, it grasps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uth Lu Silk String in general, 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opin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uth Lu Silk St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semination path, so a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ts future.
文章引用:张文华, 刘乃荣, 吕薇. 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研究——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地方戏曲南路丝弦为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3): 667-672.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3107

1. 南路丝弦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1.1. 南路丝弦建国以来发展历程

南路丝弦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南路丝弦在邢台平乡、任泽、柏乡等地都有所传承发展,在平乡的历史已有170多年,因平乡南路丝弦发展历程清晰,传承过程中并未间断,且发展经历具有时代特性,能够代表其他地区南路丝弦的发展脉络。自建国以来,邢台市平乡南路丝弦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49年~1956年、1956年~1992年、1992年至今。

早期平乡县南路丝弦处于民间自由发展阶段,对此感兴趣的老百姓,自发传承学习,且民间艺人以此谋生,并采取收徒形式进行传承。直到1956年,平乡县丝弦剧团正式成立,标志着剧团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平乡南路丝弦从业人员成为了有编制的文艺工作者。在此阶段,南路丝弦的发展也跟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1966年年初,传统戏禁演,平乡县剧团改唱“样板戏”,丝弦剧团也更名为平乡县京剧团。京剧样板戏名篇《红灯记》、《海港》、《杜鹃山》、《龙江颂》等,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1974年,平乡县丝弦剧团恢复南路丝弦戏,由平乡县丝弦剧团编曲家王如锋作曲的新编历史剧《小刀会》,一经公演一炮而红。该剧的精华唱段,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选为对台湾广播的固定播放曲目,八十年代初,由马俊改主演的《三休樊梨花》,先后在河北电台、石家庄电视台进行录音录像,在全省范围内播放,中国唱片社特地派遣专人前往平乡剧团,将《三休樊梨花》以及《小刀会》和《杨门女将》中的精彩唱段灌制成唱片,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当时平乡县丝弦剧团,在编曲和唱腔上,不断推陈出新,融入京剧多种元素,完成创作新编剧目《汉官血泪》、《皇孀恨》、《印绶曲》等,并获得国家、省、市十多项大奖。与此同时,剧团演出范围也日渐扩大,北到北京、南到安阳、西到太原、东到聊城,演出持续不断,剧团常年在外地演出。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是南路丝弦的灰暗时期。1992年,受到改革开放流行歌曲流行、影视剧的普及,以及新的盈利模式的冲击,平乡县南路丝弦剧团解散,丝弦剧团的成员或接受调度安排开启新的工作,或自谋出路,甚至转行改职业。

1.2. 南路丝弦发展现状

1) 剧团性质:自负盈亏,民间私营

近10年以来,以南路丝弦为名义成立了一些私人剧团,其中部分剧团注册成为企业,例如:2014年注册成立的平乡县南路丝弦剧团,投资人为“南路丝弦一枝花”马俊改的弟子栗艳峰、以及王利华作为法人成立于2015年的任县南路丝弦剧团,性质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以上这些剧团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邢台、邯郸、石家庄,以及河北、山西等各地的县、镇、村中,剧团主要成员为丝弦戏曲演员和伴奏老师,一般总数为十人左右,且剧团成员主要由丝弦爱好者组成,主业大多是务农,在农闲时进行丝弦演出;每天演出演员的平均收入在一百左右,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主要是兴趣驱动;演出的缘由包含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等。且当前丝弦剧团的演员并非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现阶段剧团的大部分成员多是“半路出家”,多靠后天学习,例如平乡县南路丝弦剧团团长李献雷便是当兵转业后,从事的文艺工作。

2) 政策重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伴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南路丝弦,2016年收录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被评选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除此以外,马俊改、陈秀枝、张红甫分别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采取严格的遴选评审措施,评定完成后,实现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一定补助,不但完善保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文字、音视频、图片等资料,与此同时支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等活动,如:提供必要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经费资助等[1],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项目的留存和传承问题。

3) 创新剧目: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2016年,由平乡县委、县政府拨专款70万元,用于打造南路丝弦的新剧目《时苗留犊》(后更名为《黄牛县令》),县文化部门领导找到平乡丝弦剧团原作曲家王如锋、和省级传承人马俊改、须生扮演者刘俊平参与新戏的创作与演出。《黄牛县令》编剧是平乡籍作家王孟保,故事主角时苗正是平乡时村人,此剧详尽描绘了东汉建安年间,时苗在安徽寿春担任县令时的清廉正直形象。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积极扶持农桑,还坚决打击恶霸,在他离任之际,更是将自家老牛所生的牛犊留在了寿春,以示清廉不贪。选择时苗这位清正廉洁的历史人物作为宣传的主人公,正是为了积极响应我们国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号召,弘扬正气,树立榜样,推动社会的清风正气。终于在2016年9月29日,《黄牛县令》在平乡首演。800余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演出非常成功。后在2018年11月25日《黄牛县令》也在石家庄丝弦剧院进行汇演,演出现场由河北广播电视台进行录制,后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频道播放数次,深受观众喜爱。

2. 南路丝弦目前在传承和发扬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传播渠道愈加丰富,为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平台,但是各类信息对注意力的竞争也逐渐激烈。新媒体传播渠道在给京剧、豫剧等传统戏曲提供新发展几率、谋求出圈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挑战,目前,南路丝弦的传承和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制约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2.1. 剧团人员固定且老龄化,缺乏年轻血液

南路丝弦组织大多以剧团形式出现,一般人数集中在10人左右,大多为南路丝弦爱好者,主业基本上务农,大多不是专职表演者,而是兴趣爱好发展成为职业,其中演员年龄也集中在50岁以上,随着演员年龄增大,表演队伍日渐衰退,陷入困窘。剧团中人员流动性差以及年龄偏大等特性使平乡县南路丝弦剧团缺乏创新性以及发展潜力。首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而目前平乡县大多数年轻人基本选择进城谋生,剧团演员正陷入传承断层的困境,新鲜血液不足。其次,目前剧团演员缺乏传承和创新南路丝弦的创新性。受到年龄以及文化水平制约,目前南路丝弦表演者基本上只擅长剧目的表演,对于推进南路丝弦的知名度以及加快传承不甚了解,尤其是对与现代流行元素的结合更是陌生,创作审美停留在上个世纪,未能深入发掘南路丝弦内涵,不能满足现代化对于戏曲的个性化要求,制约创新性发展可能,导致南路丝弦发展缓慢。同时,传承意识缺失导致目前演员难以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南路丝弦面临无人可继的地步。除此之外,这种传播者的语境差异、表演形态以及音乐形式,导致如今大学生等青年群体连呼“不懂”,加重了当代观众和戏曲之间的隔膜[2]

2.2. 剧团演员资金保障不足,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南路丝弦演员的工作多为日结,某天表演就当天结账,而工资大部分只有100左右。除此之外,演员大多都是在红白喜事或者婚丧嫁娶时才有表演的机会,薪酬较低且不连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员参与性。同时对于戏曲的演员来说,除了名角外,基本工资都不高,出于谋生的需要,很多演员身兼数职,“演员”只是众多角色中的一个。而且有编制的专业演员工资也较低,“戏曲演员工资1500”已是普遍现象,这导致很多人并不“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南路丝弦的专业性发展。其次,南路丝弦发展缺乏相应的政府资金保障,制约可持续发展可能。南路丝弦虽然早在2017年被评选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政府也曾经专项拨款打造了《黄牛县令》等剧目,但南路丝弦剧团大多为私人性质,需要自负盈亏,结合目前该戏曲的创新程度,保持盈利状态较难,剧团负担演员工资已经“疲惫不堪”,更没有资金拿来专门投入到曲目创新及传播等方向上,导致近些年代表曲目较少,传播度较差,发展停滞。

2.3. 曲目传播渠道过于传统,缺少破圈可能

在平乡县南路丝弦的演出主要以两种形式展开。首先是农村地区线下演出。当某村有演出时,大家口口相传,或通过大喇叭等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到点大家前往观看。其次是经典曲目巡演。伴随剧团规模增大,交通出行日益方便,像《小刀会》《杨门女将》等经典曲目也在石家庄、邯郸等地进行演出。但以上皆节奏慢、时代远的形式早已不适应当下的短、平、快的传播特点,短视频的爆火早已将传播赛道拉到了线上。而目前南路丝弦的传播较少的借用到短视频、直播、线上综艺等新传播形式与舞台,传播形式与当下流行趋势断层,自然隔绝了许多年轻人,阻碍了其发展成戏迷的可能。像此前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破圈传播,除了优质内容之外,河南卫视能够充分运用自家传播矩阵,将节目通过多渠道、多方向扩散,以便达到最大“声量”,而同样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南路丝弦却没有抓住新时代的传播机遇,逐渐落寞。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够坐下安静的欣赏完一整场曲目,如果不适应当下的传播趋势,南路丝弦只会更加无人问津。

3. 南路丝弦的传承与发扬路径

3.1. 政府部门牵头,增强文化保护力

非遗的传承与发扬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力量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合力,久久为功,特别是在南路丝弦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上,政府部门的引领作用尤为关键。南路丝弦作为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南路丝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需要政府部门的高效作为,由政府部门牵头,增强其文化保护力[3]。政府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兜底红线的国家法律是促进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保障,明确保护责任,设定保护标准,打击侵权行为,确保南路丝弦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建立健全的版权保护机制,确保内容创作者和版权所有者的权益,同时探索多样化的盈利模式,如会员订阅、付费观看、衍生品销售等,为戏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持。设立专项基金,非遗传承人在当下传承文化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通过非遗技艺维持基本的生存,应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南路丝弦表演人员的保障工作,为南路丝弦的保护、传承、研究、传播等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及团队进行创作、演出活动。此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展览和演出等,提升南路丝弦的社会可见度,激发公众兴趣,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的良好氛围。

3.2. 多元利用新平台,探索传播新模式

如今移动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手机、平板等新一代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也使得社会进入到移动新媒体阶段。与传统的线下剧场相比,新媒体平台的受众更为年轻化且用户黏性更高。在新媒体的助力下,为戏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南路丝弦的发扬可以通过多元利用新平台,探索戏曲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开发戏曲移动应用,集戏曲视频、音频、图文资料于一体,提供丰富的戏曲内容资源,应用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支持个性化推荐,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剧目、流派和演员。通过开发戏曲移动终端平台的形式,实现地方戏曲资源的整合,并对戏剧影像及相关戏剧文化进行传播,以方便观众随时随地欣赏戏剧,提升传播效率。与此同时,如今短视频传播已成为大势所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较高的用户粘性,南路丝弦可以通过入驻短视频平台方式聚集受众流量池,扩展受众群体,结合新媒体特点,创新戏曲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制作戏曲短视频、直播戏曲演出、戏曲MV等,利用特效、动画等技术增强观赏性,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如线上观看直播、线下参与体验工作坊、互动讲座等,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促进戏曲文化的活态传承。例如2022江苏元宵京剧演唱会在线上演播,多位名家新秀纷纷上阵,带来一场欢乐喜庆、精彩纷呈的京剧盛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演出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其中不少是新入职江苏省京剧院的“00后”京剧演员边靖婷、杨淅的粉丝,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直播、短视频、线上互动,与传统的戏曲艺术重逢,促进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让南路丝弦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传播环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3.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打造精锐戏曲团队

戏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戏曲表演人才,好的呈现形式固然重要,但优秀的内容才是根本。戏曲艺术对于表演技巧存在严格的要求标准,演员是否专业影响着戏曲文化的长远发展[4]。因此,加大南路丝弦的专业人才培养,打造精锐戏曲团队,是推动这一传统戏曲文化保持活力和创新力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与高等艺术院校合作,开设南路丝弦相关的专业课程或学位项目,课程设置应涵盖南路丝弦的历史、理论、表演技艺、音乐编配、舞台设计等多个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既懂传统又富创新意识的人才。鼓励和支持“口传心授”的传统师徒制,组织定期的工作坊和大师班,邀请南路丝弦的资深艺术家传授技艺,让年轻演员和学员直接从大师那里学习到精髓,保持艺术的原真性,使专业演员的表演能够更好地引领观众进入剧情,展现南路丝弦的魅力,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创立南路丝弦青年剧团或实验剧社,为新人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舞台环境中锻炼成长,鼓励团队创作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剧目,探索南路丝弦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与其他传统戏曲团队建立交流合作关系,通过互访演出、联合创作等形式,拓宽南路丝弦艺术家视野,引入新的表现手法和技术,提升南路丝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打造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创新精神的精锐戏曲团队,为南路丝弦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南路丝弦作为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艺术的延续,也是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给戏曲文化的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南路丝弦面临剧团人员固定且老龄化,缺乏年轻血液;剧团演员资金保障不足,来源渠道单一;曲目传播渠道过于传统,缺少破圈可能的发展困境。为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政府部门牵头,增强文化保护力,政府部门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高效作为发挥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可以多元利用新平台,探索传播新模式,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南路丝弦的发扬可以通过开发戏曲移动应用、顺应短视频发展趋势来传播南路丝弦;此外,加大南路丝弦的专业人才培养,打造精锐戏曲团队,培养既懂传统又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南路丝弦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本课题为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CXZZSS202424)。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20) [EB/OL].
https://ihchina.cn/project_details/22099/, 2020-12-23.
[2] 王嘉. 戏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及发展[J]. 中国音乐剧, 2024(2): 145-148.
[3] 张志胜, 张小飞. 多元共治: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传承的路径选择[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1): 24-29+191.
[4] 杨静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研究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 32(4): 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