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的破灭:乌托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
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Gatsb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topia
DOI: 10.12677/wls.2024.123024, PDF, HTML, XML, 下载: 82  浏览: 466 
作者: 殷昕怡, 倪锦诚: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乌托邦美国梦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Utopia American Dream
摘要: 菲茨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其典型力作。它讲述了一个叫盖茨比的男人疯狂地追求财富和地位,妄想用金钱来挽回爱情,实现他的美国梦。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美国梦最终还是成为了泡影。盖茨比的美国梦也是所有美国民众的美国梦,是那个时代美国梦的缩影,所以本文将以十九世纪初流行的乌托邦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围绕盖茨比的爱情、财富和地位深挖并剖析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原因,揭示在残酷现实社会中美国梦必将破灭这一主题。
Abstract: Fitzgerald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His novels vividly reflect the evanescence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1920s. And The Great Gatsby is such a typical work. It tells a man named Gatsby pursued wealth and status crazily and he fancied redeeming his love with money, making his American dream come true. But in front of harsh reality, his American dream became a bubble in the end. Gatsby’s American dream is also the American dream of all Americans, which is the epitome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at era. Hence, based on the utopian theory popular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his thesis strives to dig deep into and analyze reasons for the disillusionment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centering on his love, wealth and status, revealing a theme that in the cruel society, the American dream must be a disillusion.
文章引用:殷昕怡, 倪锦诚. 美国梦的破灭:乌托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J]. 世界文学研究, 2024, 12(3): 154-161.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4.123024

1. 引言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经济繁荣、社会变革与道德观念的混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美国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它代表了人们对于成功、财富和幸福的追求,同时也是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道德观念的混乱,美国梦也逐渐暴露出其脆弱和虚幻的一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部反映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风貌的经典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小说中的盖茨比,作为一个怀揣美国梦的普通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他所追求的梦想却是一个建立在虚幻和假象之上的乌托邦,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在这一背景下,从乌托邦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以及个体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起伏。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美国梦的反思和批判,探讨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反思,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

2. 《了不起的盖茨比》及乌托邦简介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曾多次出现在大银幕和舞台上。该作品通过精湛的叙事手法、简练的文笔以及跨越时空的情节安排,描写了盖茨比的个人悲剧,揭示了这一繁荣、喧嚣的时代中,美国社会风气的腐朽及道德伦理的缺失,引发读者对“美国梦”是否能指导个人实现理想的深度思考[1]

“乌托邦”一词来源于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516年出版的书《乌托邦》,他根据古希腊语言创造了“乌托邦”一词,意为“虚无的土地”或“不存在的地方”[2]。20世纪前,乌托邦指理想的政治制度和生活环境。而20世纪时,它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空间存在,也是一种意识和理念[3]。换言之,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想象中完美的地方或状态,还代表了一个虚幻的梦。因此,“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幻想的代名词。

美国梦最早出现在1931年詹姆斯·亚当斯(James Adams)创作的《美国史诗》中,书中写道:“美国梦是这样一个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更好、更丰富、更充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获得机会”[4]。然而,这样一个充满公平和幸福的土地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此,美国梦实际上也是一个虚幻的梦,与乌托邦相一致。正如尼尔森(Nielsen)所说,自美国诞生以来,美国人的意识就一直与乌托邦思想有关,即梦想一个更美好的世界[5]。可以说,它们都体现了虚幻的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乌托邦的概念不断更新。王海萍认为,乌托邦既可以是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也可以是个人的自我选择[6]。有些人认为乌托邦意味着希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代表幻想和绝望。笔者赞同后者,认为乌托邦和美国梦等同于幻想,至少在残酷的现实中如此。类似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建设的实验中,池桢认为,无论是晏阳初的“美国梦”,还是梁漱溟的“乌托邦”,都不是现实的遐想,因为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并无深刻的认识[7]

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菲茨杰拉德的时代,美国社会的浮躁和追求享乐的风气使得美国梦像乌托邦一样变得虚幻而遥不可及。而通过对盖茨比命运的描绘,菲茨杰拉德成功地揭示了这种幻想的破灭是理所当然的。

3. 文献综述

作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许多评论家尝试了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中的美国梦进行分析。

第一,有大量批评家从象征主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罗伯特(Robert)指出,作为盖茨比中心宗教符号之一的灰烬山谷,尽管在故事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许多悲剧都发生在那里,象征着美国梦的破灭[8]。亚历克斯(Alex)认为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并探索了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表明了对美国梦丧失的一种哀悼[9]

第二,一些学者以女性主义角度为中心对其进行探讨。不少读者认为,盖茨比的悲剧命运主要归因于黛西。然而,阿夫罗尼(Affroni)却认为黛西并不是盖茨比美国梦最终崩溃的肇事者,而是受害者。他解释说,因为那个社会存在着压迫妇女的现象,社会环境才是最根本原因[10]

与国外学者对这篇小说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叙事学、精神生态论等方面的探讨,内容涉及女性主义和象征主义思想。

首先,一些国内评论家从叙事学角度进行了研究。赵宇赞成将其主题和叙事技巧完美结合,并使用叙事技巧详细分析了美国梦的崩塌[11]。崔永杰认为,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这部作品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反映了当时美国年轻人所面临的理想悲剧[12]

其次,一些文章把女性主义作为研究重点。陈琳提出,女性在男性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变成了没有感情的工具。因此,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导致了美国梦的破灭[13]。杨光得出结论,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源于社会和她们自己,暗示了她们的追求和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14]

除了这些,其他一些学者更喜欢研究这部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孙晓芳更关注这本杰作中色彩的象征性表达,显示了主人公的美国梦注定破灭[15]。舒畅重视人物命运,并且通过分析多样色彩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小说主题[16]

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经典作品的研究确实已经相当深入且全面,特别是在探讨美国梦幻灭这一主题上。然而,尽管研究丰富,但仍存在一些未被充分探索的角度,其中乌托邦视角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乌托邦,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构想,其本质在于追求一种完美、和谐的社会状态。而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化中的核心元素,同样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往往建立在一种虚幻和理想化的基础之上,与乌托邦的构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从乌托邦视角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进行解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更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当代社会中的类似问题。

4. 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被誉为“黄金时代”,人们沉醉于物质追求与浪漫幻想之中,而盖茨比正是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典型的追梦者。然而,正如乌托邦理想在现实面前终究会破灭一样,盖茨比的美国梦也在一系列残酷的现实面前走向幻灭。本文将从乌托邦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过程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刻反思。

4.1. 爱情梦的破灭

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首先体现在他爱情的破碎上。爱情梦,作为他美国梦的核心,承载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幻想,也深刻体现了乌托邦理想中的完美与和谐。他渴望的爱情,是与黛西重修旧好,共同构建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然而,现实的无情冲击却使这一爱情乌托邦逐渐破碎,最终化为泡影。

盖茨比的爱情梦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幻想之上。他幻想着黛西仍深爱着他,幻想着他们能够回到过去那段纯真的时光。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黛西在他上战场时嫁给了汤姆,这个事实无疑是对他爱情梦的最大打击。此外,黛西从未出现在他举办的盛大派对上,也从未对他表现出过多的热情。种种迹象都暗示着,他的爱情梦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然而,盖茨比却不愿面对现实。他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借口,试图证明黛西仍然爱着他。他相信黛西嫁给汤姆是迫于无奈,相信她没来参加派对是因为有事耽搁,甚至相信她对他的感情从未改变。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让他更加深陷于乌托邦式的爱情幻想之中。

然而,幻想终究无法抵挡现实的冲击。当黛西在撞人事件后选择抛弃他,甚至在他死后都未曾有过一句问候或一封信件时,盖茨比的爱情梦彻底破碎了[17]。他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和付出,都只不过是一场空。

盖茨比爱情梦的破碎,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失败,更是他乌托邦幻想在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他试图用爱情来逃离现实的残酷和冷漠,但最终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回原形。在这个冷漠压抑的世界里,乌托邦式的爱情虽然美好,但却不切实际。盖茨比爱情梦的破碎,正是他美国梦幻灭的最为深刻的体现。

盖茨比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以真诚和理解为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的世界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而那些建立在幻想和乌托邦之上的梦想,终究只会成为一场空。

4.2. 财富梦的破灭

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除了体现在他爱情的破碎上,更显著地展现在他财富的流失上。财富,作为他追求爱情和社会地位的基础,曾一度支撑起他的整个梦想世界。然而,当这个世界开始崩溃时,他的财富也如沙堡般不堪一击,迅速流失。

盖茨比的财富积累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非法和危险元素。他与迈耶·沃尔夫谢姆的合作,虽然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但这份财富却建立在欺骗和非法交易的基础之上。1919年的棒球大骗局只是他们众多不法行为中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盖茨比财富来源的不正当性[17]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盖茨比的财富梦开始与现实产生裂痕。他试图用金钱来挽回爱情,但黛西最终还是抛弃了他;当他陷入困境时,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纷纷离他而去,暴露出金钱无法买来真正的爱情和友情。这些现实的打击让盖茨比开始怀疑自己的财富梦,但他却未能及时醒悟,继续沉迷于幻想之中。

盖茨比去世后,他的财富流失得更为迅速。一直为他工作的杨先生在试图出售盗来的银行债券时被警方抓住,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他财富来源的非法性。警方的介入和调查不仅让盖茨比的生意陷入困境,更让他的财富帝国瞬间崩塌[17]。他的巨额财富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他的美国梦也随之破灭。

仔细阅读小说,我们可以发现盖茨比的财富梦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虚幻和不切实际的基础之上。他以为通过非法手段可以快速积累财富,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世界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却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财富梦不仅破灭了,他的整个人生也因此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它告诉我们,追求财富和成功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以合法和道德的方式去实现这些目标。否则,即使我们暂时获得了财富和地位,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那些试图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一切价值的观念,它们只会让我们迷失在虚幻的乌托邦世界中,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意义。

4.3. 地位梦的破灭

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在经历爱情破碎、财富流失之后,最终体现在他地位的崩塌上。这一崩塌不仅标志着他个人梦想的彻底破灭,更深刻反映了乌托邦理想在现实世界中的脆弱与虚幻。

盖茨比一直怀揣着成功和在上层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的梦想,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不惜通过非法手段积累财富。然而,他所追求的地位和尊重,却建立在了一个充满虚幻色彩的乌托邦幻想之上。

在派对上,尽管客人们表面对他表示尊敬,但背后却对他充满猜测和怀疑。甚至有传言他杀了人,这种谣言的存在本身就揭示了他地位的不稳固。此外,人们对他的谦逊和彬彬有礼感到奇怪,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地位如此高贵的亿万富翁不应该有着这样的言行举止[17]。这种奇怪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盖茨比地位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他的言行并不符合他所谓的社会地位。

盖茨比地位的崩塌,实际上是他心中乌托邦理想破灭的必然结果。在乌托邦世界里,人人平等,没有阶级之分,每个人都能融入自己向往的圈子。然而,在现实世界中,阶级分明,贫富差距巨大,即使一个人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改变他出身的事实。盖茨比虽然通过财富积累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骨子里的自卑和与上流社会的不合拍始终无法消除。这种内心的矛盾和不安,最终导致了他地位的崩塌。

此外,盖茨比所追求的爱情和财富,也同样充满了虚幻的色彩。他的爱情只是他对黛西的一种幻想,而黛西对他的感情也并非建立在真正的了解和尊重之上。他的财富更是建立在非法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一旦暴露,就会迅速流失。这种虚幻的爱情和财富,注定无法支撑起他的地位和尊重。

因此,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最终体现在他地位的崩塌上。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追求社会地位和尊重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去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建立在真实、尊重和贡献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赢得真正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5. 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5.1. 社会环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人们纷纷投身于金钱的追逐,却在追逐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人平等”和“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显得愈发苍白无力,更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盖茨比,这位典型的美国梦追求者,他的梦想破灭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而这背后,与当时物欲熏心的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战后,盖茨比虽然表面风光,受人尊敬,但背后的艰辛与饥饿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深切地体会到,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没有金钱就意味着没有一切。黛西因为金钱而选择了富有的汤姆,而非当时一无所有的他,这一现实让他更加坚信金钱的力量。于是,为了积累财富,他不惜涉足非法领域,只为有朝一日能够重新赢回黛西的心。

为了吸引黛西,盖茨比举办了无数豪华宴会。这些宴会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面貌。人们为了免费的吃喝玩乐而蜂拥而至,甚至不知道宴会的主人是谁。在这种环境下,盖茨比愈发坚信金钱的万能,能够实现他幻想中的美好爱情和崇高地位。

然而,金钱虽能带来短暂的欢愉和表面的尊重,但却无法买到真正的爱情和友情。黛西虽然因为金钱而重新接近盖茨比,但当面临选择时,她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了盖茨比。而那些看似与盖茨比交好的上层人士,也不过是看中了他的财富,从未真正尊重过他。

盖茨比看似拥有了乌托邦世界中所描述的一切:丰富的物质财富、显赫的社会地位,但这些都是建立在金钱和谎言之上的。一旦金钱的力量消失,这些所谓的财富和地位也会随之烟消云散。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物欲横流时代的缩影。

简而言之,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那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盖茨比天真地以为只要有了钱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现实却给了他残酷的打击。他的故事成为了爵士时代的一曲挽歌,警示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和道德底线,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5.2. 家庭背景

盖茨比,一个出生在美国西部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的家庭背景,那种深深的贫寒烙印,似乎预示着他追求美国梦的道路不会平坦。他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决心,然而,这种决心在冷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盖茨比从小就立志要摆脱贫困的桎梏,他怀揣着一个雄心勃勃的梦想,渴望能够跻身于社会的上层。尽管他的梦想在他人眼中显得如此遥不可及,甚至可笑,但他却从未放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科迪上尉的赏识,并在其帮助下逐渐崭露头角。为了更好地融入上流社会,他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的姓氏,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

然而,尽管盖茨比外表上看起来已经与上层人士无异,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却始终无法消除。这种自卑源于他的家庭背景,那种根深蒂固的穷人身份似乎成了他无法摆脱的枷锁。当他与贵族女子黛西相遇时,这种自卑感更是被放大到了极致。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

在盖茨比的一生中,他始终都在努力追求着那个遥不可及的美国梦。然而,他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出身决定命运。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出身和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他的言行举止始终透露出一种谨慎和小心,这与真正的贵族气质相去甚远。因此,尽管他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成功人士,但上流社会的人却从未真正尊重或接受过他。

黛西作为旧贵族的代表,她的自私和冷酷更是让盖茨比的美国梦彻底破灭。无论盖茨比如何努力,都无法得到黛西这样的旧贵族的认可。他发现自己无法打破当时美国社会阶级的固化,那种“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的乌托邦思想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总之,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他的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使他的美国梦注定难以实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但现实往往比梦想更为残酷。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出身和家庭背景,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的阶级固化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5.3. 个人价值观

除了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盖茨比的个人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美国梦的破灭。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他对财富和爱情的追求,更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盖茨比出身贫寒,因此他从小就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然而,当他遇到黛西并爱上她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发生扭曲。他把黛西的背叛归咎于金钱的诱惑,于是开始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甚至涉足违法领域。这种以金钱为中心的价值观使他逐渐迷失了自我,也让他离真正的美国梦越来越远。

在盖茨比心中,爱情至高无上,甚至为了爱情他可以不顾一切,包括违法乱纪。然而,他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并未得到黛西的认同。黛西是一个虚荣的女人,她更看重金钱和地位,而不是纯粹的爱情。因此,即使盖茨比再努力,也无法赢得黛西真正的心。这种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无法长久。

更糟糕的是,盖茨比的财富和地位都是建立在非法的基础上。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用金钱来制造爱情和地位。然而,这种用金钱堆积起来的爱情和地位是脆弱的,一旦面临现实的考验,就会迅速崩塌。当黛西在关键时刻选择抛弃盖茨比时,他的世界便彻底崩塌了。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他对扭曲价值观的追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总的来说,盖茨比的个人价值观是导致他美国梦破灭的关键因素之一。他扭曲的价值观使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追求着虚幻的财富和爱情。最终,他不仅失去了爱情和地位,也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价值观,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走上盖茨比的悲剧道路,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6. 结语

本文基于乌托邦视角,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进行了深入解读,展现了这一经典小说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美国梦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主张人人平等,无论出身如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种理想往往变得遥不可及,甚至成为了一种幻想和奢望。这与乌托邦思想的核心观念相契合,即追求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的社会状态,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

在20世纪的爵士时代,美国梦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充满了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人们往往为了追求金钱和地位而不择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梦所蕴含的危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盖茨比的经历就是当时美国梦的缩影,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最终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

菲茨杰拉德通过这部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国梦实现的悲观态度。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美国梦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而非现实可行的目标。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通过本篇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必须要有理想,但理想不能脱离现实,不能成为空中楼阁般的幻想。尤其是在面对爱情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虚幻的幻想所迷惑。因此,《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围绕乌托邦对美国梦的破灭进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性和清醒。

参考文献

[1] 程卫.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悲剧解析[J]. 海外英语, 2022(15): 188-189.
[2]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M]. 戴镏龄,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2.
[3] 张莉. 异托邦空间:《在美国》中的乌托邦与美国梦[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9(3): 73-76.
[4] Adams, J.T. (1931) The Epic of America. Brown Little.
[5] Nielsen, K. (2014) The American Dream. Master’s Thesis, Roskilde University.
[6] 王海萍. 赫勒乌托邦观念的历史探微[J]. 知与行, 2019(2): 127-131.
[7] 池桢. “桃花源” “美国梦” “万能药”与“乌托邦”——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实验[J]. 史林, 2013(5): 113-120+190.
[8] Robert, H. (2013) Religious Language and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s Valley of Ashes. ANQ: A Quarterly Journal of Short Articles, Notes and Reviews, 26, 200-204.
https://doi.org/10.1080/0895769X.2013.798233
[9] Alex, B. (2014) Gatsby’s Tattoo: Gesture, Tic, and Description. Criticism, 56, 725-759.
https://doi.org/10.13110/criticism.56.4.0725
[10] Affroni, A. (2013) Analysis on the Issue of Women Oppression in F. 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Journal on English Languag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2, 205-215.
[11] Zhao, Y. (2017)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The Great Gatsby. The 6th Nor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Datong, 9-11 June 2017, 330-336.
[12] 崔永杰.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及叙事技巧[J]. 鄂州大学学报, 2018, 25(2): 40-41+63.
[13] 陈琳.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大众文艺, 2015(20): 14-15.
[14] 杨光.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三位女性命运的解读[J]. 中国新通信, 2018(14): 189.
[15] Sun, X.F. (2017) Kaleidoscope in Jazz Age: On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The Great Gatsby.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7, 46-50.
https://doi.org/10.17265/2159-5836/2017.01.005
[16] 舒畅.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颜色寓意[J]. 海外英语, 2019(9): 162-163+165.
[17]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M]. 许洪珍, 译.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