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文化养老路径探析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ultural Elderly Ca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Ageing
DOI: 10.12677/ar.2024.113089, PDF, HTML, XML, 下载: 32  浏览: 76 
作者: 冯金鑫: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文化养老路径Active Ageing Cultural Ageing Pathways
摘要: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温饱,而是转而聚焦于精神的丰盈。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之后,尽管文化养老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文中从个人、社会以及政府三方面对文化养老的路径进行探析。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eepening ageing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eeds of older persons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material subsistence, but have shifted to a focus on spiritual abundance. Afte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proposed active ageing, although cultural ageing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it still has shortcoming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ath of cultural age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ividual, society and government.
文章引用:冯金鑫.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文化养老路径探析[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663-669.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089

1. 引言

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的老龄政策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解决中国老龄问题的最佳方案,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1]”。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关注,更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深刻洞察,文化养老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在积极老龄化的社会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文化养老,为中国老龄化事业贡献力量。

2. 定义及关系阐释

2.1. 积极老龄化

2.1.1. 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是伴随着社会对于老龄人群体地位的重新审视。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由于战争和快速提高生产力的需求老龄人群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视作社会发展的负担。一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由于经济发展进入平稳阶段、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有关老龄化的课题也开始活跃于学术界之中。1993年,在第十五届老龄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科学要为老龄健康服务”;1997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为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度,积极老龄化作为一种指导工作的正确观念首次被提出;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积极老龄化行动”,世界各国在理论中对积极老龄化展开广泛讨论,强调老龄人应该持续参与社会事务,并在此基础上延展了成功老龄化的概念。与成功老龄化相比之下,积极老龄化除了强调个体老年人在生活中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还更强调强调老年人应该保持健康、活跃、自主、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老年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一书对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做出了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积极老龄化的实践策略和行动方案。同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进一步提出要在健康、参与、保障三方面采取行动,并把“积极老龄化”写进了大会的《政治宣言》和《老年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至此,积极老龄化开始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老龄化问题研究当中。

2.1.2. 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积极老龄化应当指的是:“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2]。”通俗来说就是老年人保持积极的身心状态,并参与社会、文化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理念和实践。国家和社会在保障老年人日常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尊重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实现老年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对于积极老龄化内涵的理解可以集中体现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1月21日所发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在《规划》中对于老龄化的论述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规划指出老龄化的趋势,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育率的下降,我国老龄化现象逐渐加剧,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第二,规划中还谈到尽管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同时又带来了机遇,包括老年消费市场的扩大、老年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等,需要抓住机遇,实现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第三,充分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提升其生活品质,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他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可以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国家和社会积极应对和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态度和政策。强调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政策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幸福和参与社会生活,从而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2.2. 文化养老

2.2.1. 文化养老的理论基础

文化养老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和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等等,这些理论基础为推动文化养老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斯洛需求层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描述了人类的需求层次结构,并提出了一个金字塔状的模型。他认为,人类的需求是按照金字塔状分布的,从底层到顶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前三种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就会进入追求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老年人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已经不再是难题,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转而进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尊重。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有利于我们更好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并依照这些特点来制定和提供文化养老服务,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感。

中华传统孝文化。一直以来,人们的养老模式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一句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孝”已经具有了祭祀先祖的含义,一直到西周时期,人们又为“孝”字加上了侍奉父母的含义。在当代社会,孝道文化已经成为维系家庭制度的重要思想纽带,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华传统孝文化已经使得家庭在养老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化养老引用了传统孝文化中对于家庭的责任以及尊重的理念,进一步强调了在老年人生活中家庭的支持和关怀作用。而文化养老不再是只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更加重视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生活。因此,可以说中华传统孝文化是文化养老的理论基础之一。

2.2.2. 文化养老的内涵

文化养老是指在充分保障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在文化层面将老年人的需求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更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关怀。建立一个尊重、关爱的养老环境,促进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的获得。文化养老的主要内容主要可以包括老有所学型、老有所为型和老有所乐型文化养老。老有所学型文化养老强调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尊重老年人的个人需求,为其提供学习机会,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老有所为型文化养老注重老年人在晚年依然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文化养老为其提供参与的平台,促进其发挥余热;老有所乐型文化养老注重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提供文化娱乐和心理服务,促进老年人幸福感和生活满足度的提升。

2.3.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文化养老的必要性

积极老龄化意味着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外,更加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参与,文化养老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文化养老这一方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和心理支持,帮助老年人更好适应老年生活并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健康。

有利于精神生活的保障。当前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心大部分集中于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保障,而实际上老年人除了日常的物质生活之外精神生活也需要社会的关注。首先,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的获得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交生活的支持。在科技与网络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交生活不再是依赖于过去的电话和书信,只需要一根网线便可以传递所有信息,为年轻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老年人带来了挑战。老年人不得不将社交的主要场所转移至现实生活中,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和传统仪式,老年人有机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建立亲密关系和友谊。这种社交支持不仅可以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生活满意度。再者,精神生活的丰富可以缓解老年人群体被边缘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为老年人群体贴上“低能力者”标签,以至于社会上出现的文化产品种类与技术的迭代更新多是围绕处于社会中心的中青少年群体,长此以往,形成社会对老年人群体边缘化、客体化的底层态度与“共识[3]”。

通过文化养老的开展,正确认识老龄化这一社会趋势,并正视老年人群体的地位,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文化养老的事业。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贡献。老年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社会文化和各专业理论、科技发展的带头人[4]。尽管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老年人群体的教育水平相对有限,但是实际上他们都对中国的文化以及科技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养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了机会,激发老年人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仍然有价值和作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获得社会的认同感。另外,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老年人通过社会提供的平台和年轻人交流、互动,促进了跨代交流,使得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养老通过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和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等方式,为老年创造更加有意义的晚年社会,推动社会朝着积极老龄化的方向发展。

3. 当前文化养老困境

3.1. 认知存在偏差

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理念和实践方式,在认知层面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是社会对文化养老存在着认知偏差。首先,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能够保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就已经足够,将文化养老视为次要服务,忽视了文化养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其次,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文化养老只是一种消遣时间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能够促进认知能力,提高幸福感。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生理上都能够为老年人带来好处。最后,社会对于文化养老这一概念的认知过于狭隘。由于现有文化养老模式仍在探索阶段,未形成具备普适性的实施策略,在已有的实践过程中工作人员与社会各界将文化养老狭义限定在设计文艺活动邀请老人参加、在社区设置阅读室、组织文化传统知识竞赛等服务内容上,体现出简单化、可复制性、过程周期短的特征[3]

另一方面,作为文化养老的主体老年人自身对于文化养老的认知也存在偏差。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在文化养老这一互动中,其实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反而处于被动地位。在老年人的观念里,参加文化活动很可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对于社会举办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不高,没有认识到文化活动背后的真正意义。再者,老年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于文化养老的认知。有相当一部分的子女是不理解文化养老的含义,将家务等繁琐的任务交给老年人,占据了老年人退休生活的绝大部分。文化养老认识不足,再加上缺乏家人的支持,会削弱老年人参与文化养老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可能对文化养老缺乏了解,不清楚其中的益处,也缺乏动力去参与。而缺乏家人的支持则意味着缺乏鼓励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使得老年人更难以克服参与的障碍。因此,加强对文化养老的认知,同时提供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对老年人积极参与文化养老至关重要。

3.2. 资源供给匮乏

任何模式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其开展也同样需要资源供给的支撑,但资源的供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当下文化养老在资源供给上依然存在着些许的不足。

第一,文化养老活动场所供给相对不足。文化养老的活动场所开展文化养老活动最基本条件,大众所熟知的文化养老场所包括老年大学、养老院和社区中心。这些文化养老开展的场所首先在分布上就已经呈现较少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文化养老场所的设置更是稀少。这种情况导致老年人难以轻松地参与到文化养老活动中来,限制了他们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机会。因此,需要加大对文化养老活动场所的建设投入,增加场所数量和改善设施条件,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促进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

第二,文化养老的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并且更新滞后。首先,社区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老年活动中心条件有待改善,狭小空间可容纳的人数十分有限,设施简陋且存在损坏现象,所设项目也较单一[5]。其次,各个文化养老场所可能因为资金不足或者管理不善等问题,没有及时更新基础设施,导致老年人能够参与的话文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文化养老的课程设置和专业人员配备都明显不足。在老年大学中开展的文化养老课程设置死板且老套,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在选择课程时往往面临着选择余地小,内容贫瘠等情况,无法完全参与。再者,老年文化活动中除了作为活动主体的老年人之外,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的文化素养也有待提升,很可能因为缺乏对文化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导致对老年人的需求和期望认知不足,无法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服务。

3.3. 政府支持不足

推动文化养老的发展,除了依赖老年人和社会这两大因素外,政府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否也同样影响着文化养老的发展。

第一,缺乏详细的规范性的实施细则。文化养老作为促进积极老龄化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及我国当前对于老年人群体的重视,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实施积极老龄化。但这些政策都主要集中于框架性的指导,对于其中的实施细则缺乏详细说明,从而导致执行过程中问题频发。另外对于文化养老的宣传工作,政府在文化养老的宣传和服务支持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未能充分激励和引导老年群体,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积极引导和激励措施。

第二,缺乏资金支持。文化养老的推动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文化养老是一项公益性活动,所拥有的资金多少决定了文化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如果在文化养老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撑,就很容易削弱服务效果以及工作人员的热情,从而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参与文化养老的积极环境。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关注文化养老事业的资金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文化养老服务的正常开展和持续发展。只有在资金支持充足的情况下,才能保障文化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让更多的老年人受益于文化养老活动,享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和乐趣。

4. 文化养老路径探析

4.1. 转变主体观念,营造积极氛围

第一,转变主体认知。老年人是文化养老的主体人群,要想顺利推进文化养老,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发展,必须转变老年人的认知观念。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扩展家庭逐渐演变为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与此同时,代际关系的平等化、年长者对家庭资源控制能力的减弱、人口流动、个人隐私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生活质量的追求等因素,导致家庭成员居住分离的现象日益普遍化,进而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平衡[6]。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联合国提出有关老年人的五大基本原则,其中独立是首要原则,因此,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老年人的观念。要摒弃传统观念中的养儿防老的观点,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可能长久的依靠他人,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适应老年生活。此外老年人要以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年观为指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用自身的经验来推动社会朝着积极老龄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积极的氛围。除了老年人转变自身的观念认知之外,家庭也同样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还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为老年人参与文化养老提供良好条件。年轻人作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更应该鼓励、支持、引导老年人参与文化养老活动。而家庭除了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之外更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因此家庭应提供一个充满温暖和关爱的环境,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文化养老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家庭的支持有利于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养老观,提高积极性,让老年人有机会享受美好且有意义的老年生活。社会也要善用好社区的力量,加强对文化养老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到文化养老背后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4.2. 推动资源供给,形成联动体系

第一,促进资源的供应。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需要足够的资源为其提供支撑。首先应加大对现有文化养老场所的改造和升级力度,以提升其服务水平和吸引力。例如,老年大学是文化养老的重要场所,为老年人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提供资金、人力等支持促进老年大学的发展。另外老年大学中的课程设置上也应涵盖多方面,并以此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学习需求。其次,还应该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对于提升文化养老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文化养老服务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因此人才队伍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文化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最后,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供给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养老行业也快速发展,然而对于养老行业的供给却主要集中于物质生活中。因此,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激励市场主体在考虑老年人的年龄、身体机能状况、消费习惯、经济状况等特点的基础上,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老年文化产品[7]

第二,形成联动体系。推动文化养老应联合多方的力量形成文化养老体系。资源的供给单独依靠社会或市场都是不够的,应集合市场、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形成联动体系。例如社会组织可以为文化养老提供丰富的资源,政府就可以与这些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企业则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或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文化养老活动,政府也可以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再者,通过集合各方的力量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可以更好的集中资源,而在资源较为分散的地方可以通过适当的集中资源来提高利用效率。

4.3.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基本体系

第一,健全基本体系。首先,政府是文化养老体系的掌舵者,应该加强对文化养老的战略规划,确保其有法可依,以建立明确的法律框架,使得文化养老服务能够得到制度化和法制化的保障,进而规范文化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实施。只有通过法律政策的全方位支持,每一位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权力才能得到法律保障,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丰富、充实的晚年生活。其次,除了在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的实施上政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文化养老服务的监管和评估,以确保服务效果的达成,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晚年生活保障。最后,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文化养老服务的宣传和推广,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让老年人了解到文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他们对文化养老服务的信心和信任,从而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二,保证资金支持。政府还要做好财政预算,在充分了解文化养老主要场所的资金投入状况的基础上,做好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障文化养老服务的资金运转,避免出现因资金短缺而限制文化养老创新模式的情况出现。政府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吸引本地文化产业和社会团体参与,为当地文化养老事业注入活力。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文化养老服务质量,更是将文化与生活融合的新实践路径。总的来说,政府在文化养老事业中的资金支持举措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保障文化养老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文化养老服务全面覆盖和提升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确保文化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和长远稳定。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面临着老龄化问题,这一趋势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加深,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正视并尊重老年人的地位。对老年人的关心不应该只集中于物质生活上,还应该聚焦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我国的文化养老活动,推动社会朝着积极老龄化的方向发展。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实现文化养老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6
[2] 世界卫生组织. 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3: 7.
[3] 王孟聪, 张广济.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的新时代背景社区文化养老发展路径探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7): 111-114.
[4] 杨淑芹. 论老年人的价值、需求及老年人的社会参与[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5] 张家钰, 刘晶.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参与文化养老的路径研究[J]. 经济研刊, 2022(6): 40-42.
[6] 穆光宗. “文化养老”之我见[J]. 社会科学论坛, 2009(11): 132-138.
[7] 陈友华, 夏梦凡. 文化养老: 概念、问题与建议[J]. 阅江学刊, 2022, 14(1): 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