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域下破解我国老龄化困境的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to Crack China’s Aging Dilemma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DOI: 10.12677/ar.2024.113086, PDF, HTML, XML, 下载: 24  浏览: 67 
作者: 袁 婷: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老龄化对策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Population Ageing Countermeasures
摘要: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人口发展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科学的理论指导。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内涵的基础,有助于更加客观地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然”境况,从而制定科学的人口政策,为世界各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Abstract: Population ageing has become a real problem that China’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must face.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requires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theory. Grasping the core connotations of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will help us to look more objectively at the “real”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ageing in China, so that we can formulate a scientific population policy that will provide the world with Chinese solutions and Chinese wisdom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eing.
文章引用:袁婷.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视域下破解我国老龄化困境的对策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643-648.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086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对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和最严峻挑战”[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及以上人口比重占13.5% [2]。据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的标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已是严峻。习总书记曾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解决人口问题,需要系统的顶层规划,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科学分析社会人口变动发展内涵,理清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发展思路,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破解人口老龄化困境的理论武器。因此,必须研透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客观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对策。

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内涵

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未对人口老龄化展开研究。但在关于人口属性、人口质量等的研究过程中,对人口现象、人口规律做出详尽的论述,从而推翻资产阶级立场的人口理论,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内涵有以下三点。

2.1. 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两种生产理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依存的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更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做出完整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3]。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自身的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发展进步,人自身的生产才有延续的可能。另一方面,人自身的生产也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只有生产的主体一直存在且数量增加,物质资料的生产才有了保障。正是这两种生产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地发展延续。

2.2. 人口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口再生产的理论十分丰富,涉及《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多部著作。人口再生产理论,即随着老一代的去世,新一代的出生,人类不断繁衍,世代传承。“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4]。人口再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将其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并认为它们同样受到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制约。具体来说:简单再生产是指人口数量保持不变,但个体不断更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过度负担。扩大再生产是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这种增长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包括劳动力需求、生产力水平、资源供应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主要来自资本的需要,以提高利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再生产是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不仅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还受到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再生产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人口质量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质量观是建立在阶级与社会经济条件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质量的高低不仅与遗传和个人努力有关,更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解放生产力、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有利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口质量时,注重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三个方面。他们指出,身体素质受到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后天因素主要包括生存条件、环境因素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无情地剥削和压迫劳动者,导致工人阶级身体素质的下降。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才能真正改善劳动者的生存条件,促进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在思想素质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道德观念是受生产关系、阶级地位等因素影响的。由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使得他们在思想道德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除阶级、实现社会主义,才能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人口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也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方法。在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赞同摩尔根对血缘、基因对人体质和智力的影响观点,提出优化人种的思想,强调了人口质量的重要性。

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认为:“相同的结果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照不同的顺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5]。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是基本国情在人口老龄化这一领域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未富先老,未备而老

学术界普遍认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特征。“未富先老”是指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更为迅速,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就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一般意义上来说,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或现代化水平较高。例如我们的邻居日本,2020年人均GDP 4.004万美元,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8.6%。人均GDP正是应对老龄化的“准备”体现。反观中国,2020年人均GDP 1.04万美元,这与13.5%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显然不相协调。

“未备而老”则强调中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以及社会总体对老龄化社会的准备不足,政府和社会未能从全面、积极、及时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第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仍有待改善,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缺口进一步扩大。第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大幅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平衡、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依然存在。第三,家庭照料能力弱化。受到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受到挑战,“4-2-1”家庭结构导致家庭照料老年人口的压力更大。

3.2. 基数较大发展较快

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18.7%,有2.6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3.5%,有1.9亿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4.43个百分[6]。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杨涵墨对比近4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深度(高龄化)进一步提升[7]。从当前的世界各国老龄化数据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数量居于世界第一位。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与世界人口第四大国印度尼西亚整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大致相等,数量之巨可见一斑。据预测,2021年后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会一路飙升,在十余年间快速突破三亿和四亿大关,预计在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达到4.12亿人,2050年老年人口规模达到4.80亿人[8]

在老龄化人群中,为了方便研究,国际上将60岁以上的老龄人群又分为三个部分。其中,60至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至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在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快的特征背后,还存在着高龄老年人口的比重和数量增加尤其明显的现象。高龄人口普遍缺乏自理能力,需要得到照顾,其经济消费能力也较低,属于社会的特殊人群。是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特征时必须要加以关照的人群。

4.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破解我国老龄化困境的可行路径

4.1. 积极开拓银发市场,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老龄产业,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老龄产业是指围绕老年人口需求,以提供针对老年人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核心的产业。它包括多个方面,如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辅助装置、智能家居、娱乐教育、社区建设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可以有效解决老年人口的生活、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老龄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同时也能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通过积极开拓银发市场,则能进一步激发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意愿。

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进入老龄产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融资支持。大力支持包括智能照料、老年健康管理、银发经济、互联网助老等方面的老龄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多方参与,包括民间组织、企业、社区等,共同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

4.2. 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日益增加。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裨益良多。从当代养老现状来看,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各种挑战,如子女压力大、缺乏专业照料等。因此,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以通过专业的养老机构和服务,缓解家庭养老压力。与此同时,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可以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创造就业机会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完善养老保障制度,还有助于确保不同收入群体的老年人都能得到基本养老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争取多方参与协同合作。政府应该制定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土地政策等,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包括民间组织、企业、社区等,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探索鼓励养老金融创新,如银行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养老保险与养老产业的融合等。与此同时,社会需加强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包括护理、康复、心理咨询等,从而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并且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4.3. 优化人口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社会的持续繁衍需要人类自身的生产。应对老龄化,不仅需要在老龄人口上下功夫,还应把人口生育放在主要关注点上,保证人口的积极均衡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重,优化生育政策可以鼓励生育意愿,增加年轻人口,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不仅如此,中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优化生育政策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有助于缓解地域发展不平衡和人口流动问题。

一直以来,政府通过调整合适的生育政策,为维护社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应对老龄化,政府可以适时调整生育政策,鼓励生育意愿,提高生育率。如适当放宽生育限制等。从长远来看,想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生育政策,必须落实完善与生育相关的配套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提高生育保险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可以减轻家庭生育负担,鼓励生育意愿。此外,还应对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实施区域性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实现人口增长的科学规划。

4.4. 探索发展老年教育,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教育对于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再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系,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的教育需求日益增加,与庞大的老龄群体相匹配的老龄教育体系还未形成。探索发展老年教育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满足,提高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生活技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老年教育,可以激发老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提高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参与度和自我实现。

具体来说,第一,政府和社会各方应该加强对老年教育的重视,建立健全老年教育的体系和机制,包括建立老年教育机构、制定老年教育课程和教材等。老年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包括文化、健康、科技、法律、生活技能等内容,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和兴趣。第二,政府可以实施老年学习津贴,鼓励老年人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如在线教育、电视教育和移动教育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

5. 结语

“老龄化浪潮正在席卷世界的每个角落。未来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都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空前的[9]。”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立党治国的根本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也应当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规划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工具。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然”境况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破解人口老龄化的道路,牢牢掌握主动权,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设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 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3: 3.
[2]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pcsj/rkpc/d7c/202303/P020230301403217959330.pdf, 2024-03-2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99.
[5] 资本论(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823.
[6] 中国新闻网. 调查: 日本总人口连续减少 老龄化率刷新纪录[EB/OL].
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21/11-30/9619133.shtml, 2024-03-27.
[7] 杨涵墨. 中国人口老龄化新趋势及老年人口新特征[J]. 人口研究, 2022, 46(5):104-116.
[8] 杜鹏, 李龙. 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长期趋势预测[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1, 35(1):96-109.
[9] 陈卫.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53(6): 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