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Marxist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in the Elderly Care Issues of Empty-Nest Elderly in Rural China
DOI: 10.12677/ar.2024.113082, PDF, HTML, XML, 下载: 21  浏览: 62 
作者: 展 丽: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Active Aging Rural Areas Empty-Nest Elderly Elderly Care Marxist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摘要: 作为老龄化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在积极老龄化的背景下,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视角,在社会矛盾研究法的基础上认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从社会主体研究法的要求出发分析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迫切需要,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指导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这有利于我们正确追溯问题的源头,从问题的实际出发提出精准对策,推动农村空巢老人实现积极老龄化。
Abstract: As a special group in the aging society, the elderly care issues of empty-nest elderly in rural areas have long been a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active aging,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understands the elderly care issues of rural empty-nesters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research method, analyzes the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elderly care issues of rural empty-nesters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al subject research method, and employs practice-based research methods to guide the resolution of these issues. This is conducive to us to correctly trace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precis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reality of the problem, and promote the active aging of rural empty nesters.
文章引用:展丽.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中的应用[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618-622.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082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乡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1]。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更严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农村人口的外流。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加,农村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养老挑战。积极老龄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积极老龄化是社会学术语,指的是老年生活质量提升前提下,帮助老年人在健康维护、社会参与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尽可能获得最佳的保障[2]。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重视老年人的社会和精神需求,让他们在晚年依然能够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保持活力和热情,可以继续发挥他们的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够获得社会的关爱和保障。这为缓解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打开了新思路。但要想妥善地处理好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方法论研究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

在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具体地分析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和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之前,不妨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简要的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3]。基于此,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以发展的眼光客观、系统、具体地认识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立足实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切实可行、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维护社会稳定,同时缓解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3. 以社会矛盾研究法正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3]。社会领域内部有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等的矛盾。每一社会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否认,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中存在着诸多矛盾,我们要重视在农村空巢老人与其外地子女之间存在的基本矛盾,并正确领会和剖析矛盾,促使矛盾向着有益的方向转化。而且,在正确认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基本矛盾的同时,我们要善于识别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中存在的特殊矛盾,清楚地认知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个性化需求,才能为其提供精准有效的对策,否则任何举措将无济于事。

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观点,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谋生方式、从业范围不同,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别,因而存在局部矛盾、暂时矛盾,利益关系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待事物的立场。在农村,年轻人常年奔赴外地工作或定居在外地,家中老人独守空巢的现象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常态。加之子女常年不归家、老人由于数字鸿沟等因素限制,可以提供空巢老人交流情感的人和途径少之又少,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就会大大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患病概率增加。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距离老年人居住地往往较远,突发疾病时家中容易出现无子女陪伴和照料,老人的生命常会因此受到威胁。因此,他们渴望与外界交流,子女回家探望和陪伴,更想让子女参与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正如霍尔巴赫所说,“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由于城市在就业机会和社会资源方面存在优势,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并追求更好生活而纷纷来到城市。他们看到了城市的繁华,思想观念也逐渐被改变,渴望开拓眼界和思维,更加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许多老人期盼儿女能够生活得更好,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很多时候他们选择支持和默默承受。从利益矛盾和利益分析法的逻辑来看,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可以归结于农村空巢老人和其外地子女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不统一而导致的结果。

4. 基于社会主体研究法要求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它要求关注人,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每一社会个体和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都有其作用,如农村空巢老人曾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肩负着照顾家庭和教育子女的责任。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加之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冲击,家庭养老所应具备的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4]。同时,由于信息闭塞、文化和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经常感到生活乏味、无聊和孤独,精神难以得到慰藉。再加上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导致农村空巢老人陷入养老困境。此外,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金标准通常低于城市地区,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部分患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疾病的空巢老人承受着长期的医疗开支压力,可能增加因病致贫或返贫的风险。

除织牢兜底性养老服务网,国家相关部门还要倾力让他们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生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聚焦老年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完善政策措施,打造全链条守护夕阳的政策体系切实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生活质量。如正在逐步建立对空巢老人的定期探访和关爱制度,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关怀和照顾。也在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为老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同时,还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旨在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金待遇和医疗保障水平。此外,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上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品质,更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与高度重视。

5. 立足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其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研究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实践,“任何一个理论研究都需要不断地和社会、生活中的理论进行磨合的过程”。因此,寻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需立足于实践,从实际出发,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5.1. 政府层面

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养老需求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然而,当前的养老政策往往只是笼统地提到增加养老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等,没有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特殊需求制定具体的措施,难以真正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因此,政府有必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制定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政策。如可以出台专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除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政府可以增设更多的农村互助幸福院、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还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完善机构养老模式,鼓励并规范远程监护、移动医疗、康养小镇等新兴养老服务的发展,推动养老服务的多元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最后,针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政府还可以从子女陪护假、交通补贴以及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提供更细致的关怀。

5.2. 社会层面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在社会层面主要体现在社会关注度不足、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短板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度并且完善相关社会支持网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

媒体,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借助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等形式,深刻揭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严峻性,唤起社会大众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共鸣,鼓励更多人关爱空巢老人。同时,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行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社会上弘扬孝道文化,鼓励年轻人多回家探望父母,让尊老爱老的理念深入人心,将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觉行动。

除此之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是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力量。社会力量的投入可以推动养老服务机构环境设备的改善,也可以促进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助力构建更加完善、高效、人性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既能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多样化的需求,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营造出一种和谐共进的积极氛围。

5.3. 社区层面

目前,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在人力、物力等资源上相对匮乏,导致服务供给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而且很多社区缺乏专门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设施也不完善,难以满足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因此,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出发,社区应当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首先,社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空巢老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继续适度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保持生活的活力和独立性。其次,社区可以打造农村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热心群众志愿者服务队、低龄老人志愿服务队,多方合力解决人力不足的难题。另外,社区也可以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的信息档案,并定期进行走访,以便更精准地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服务。最后,社区可以积极建设卫生服务室、康复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并精心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鼓励和支持空巢老人参与这些社区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与邻居们分享交流。通过这些举措,社区能够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更多方面的养老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5.4. 家庭层面

家庭是情感交流和精神寄托的港湾。精神赡养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个重要维度[5]。然而,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不足,主要源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子女外出工作的现实。

为了弥补这一情感空缺,子女应当更加积极地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老人保持沟通和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除了情感的交流,实际的行动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子女可以定期回家看望老人或者组织一些家庭聚会和活动让老人参与其中,为他们分担生活中的忧虑,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与欢乐。为了能够全面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家庭成员还应定期为他们安排健康检查,及时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医疗建议和帮助。此外,子女还应鼓励他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可以引导他们学习新的技能,培养新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同时,子女还可以鼓励老人与其他村民或社区成员建立友谊,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增加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支持。

5.5. 个人层面

许多养老问题之所以很难被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老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引导空巢老人更新观念,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将是解决养老难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空巢老人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养老观念。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类社区活动、文化娱乐项目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他们也可以尽早行动,如提前规划养老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准备充足的养老储蓄,为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积极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晚年生活提供安心的保障等。现代科技更是为他们的养老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他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还可以利用健康监测设备实时监测他们的身体状况,比如心率、血压等重要指标。最后,空巢老人之间也可以携手共进,形成互助养老的新模式。邻里间的互帮互助,亲友间的相互扶持,让他们在共同应对生活挑战的同时,也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让养老生活更加温馨和谐。

6.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着重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中蕴含的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法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法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本质,即农村空巢老人和其外地子女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不统一而导致的结果。同时,从社会主体研究法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迫切需要。最后,立足于实践的问题解决思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寻找对策,不断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由此可见,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舒, 周春宇.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及破解路径[J].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1(14): 30-32.
[2] 涂宇明.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9(7): 64-66.
[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018年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4] 杨扬. 我国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比较与选择——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J]. 农业经济, 2023(1): 75-78.
[5] 刘振杰. 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农业人口大省河南为例[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1(3): 114-11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