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新探索——基于常州市武进区各乡镇的实地研究
New Exploration of Rural Mutual Aid Pension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tive Aging—Based on Field Research in Each Township of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DOI: 10.12677/ar.2024.113079, PDF, HTML, XML, 下载: 34  浏览: 6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冯现坤, 赵东安, 胡恒星, 王梓宁: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江苏 常州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农村互助养老党建 + 文艺Active Aging Rural Mutual Aid for the Elderly Party Building + Literature and Art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将来的养老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各地进行农村互助养老、文艺 + 养老、党建 + 养老等模式实践来应对老龄化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现有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团队获取的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结果,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汲取“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的成功经验,利用熟人社会,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利用农村土地、人力等社会资源,真正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探索出“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Abstract: The aging of our country’s population is deepening and the problem in the future is a big challenge for us. Therefore, various localities have carried out rural mutual aid pension, literature and art + pension, party building + pension and other models to deal with the aging problem.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pension mode, and combines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visit obtained by the team, in the context of active aging,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party building + literature and art” in helping rural mutual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use the acquaintance society, gradually establish a social credit system, make full use of rural land, human resources and other social resources, and truly enable the elderly to achieve “something to do” and “something to support”,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party building + literature and art” to help rural mutual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文章引用:冯现坤, 赵东安, 胡恒星, 王梓宁.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新探索——基于常州市武进区各乡镇的实地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598-605.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079

1.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1]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0.0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3.82%,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我国养老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一是农村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二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市场养老有效供给不足[2]

但现阶段农村养老存在许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政府政策不够完善、精神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农村养老模式单一、农村老年人养老资金匮乏等。加之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呈衰退趋势,社会资金短缺致使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要求必须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养老模式,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损,满足农村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近年来“互助养老”以其独特的社会效益逐步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弥补了农村养老模式单一的现状,并在逐步完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难”问题的对策。

2. 农村互助养老相关文献综述

2.1. 农村互助养老研究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是十分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其研究是新时代新发展历史条件下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围绕如何更好的构建这一模式,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当前对于农村互助养老,学者们提出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养老是一个“供求–需求”大系统,养老模式的发展必须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进行。陈显友等人从乡村振兴的视角着手,认为农村互助养老应从完善机构治理体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等角度对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给予支持;第二类观点认为养老工作重点在文化,组织方面。潘梦超等学者从人口老龄化入手,“互助式养老”作为社区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提出由来已久,但目前发展缓慢、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互助养老、组织基础的缺乏、资金来源有限、无人员队伍等都是其重要方面;第三类观点认为养老工作重点在建立体制机制,宣传工作。朱靖等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稳定发展、提高社会关注度,要打破传统养老观念束缚、学习吸收优秀的农村互助养老经验、加强农村互助养老宣传工作。

目前关于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为今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条件。

2.2. 积极老龄化研究

为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近年来,在养老领域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观点,积极老龄化成为其中重要一环。目前,学界对积极老龄化开展了多种研究。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曾雨荷等人探讨了自2009年以来以积极老龄化为基础的互助养老的回溯与展望,提出了加快建立系统、科学的互助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的模式的观点;第二类是李想等人基于中国目前养老现状,对我国养老政策进行对比研究,提出用积极老龄化政策来解决现在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观点;第三类是江宇等人从多维视角下分析媒体对“积极老龄化”的建构和呈现关乎“积极老龄化”理念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与引导,提出加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注,重视积极老龄化中“健康”和“参与”主题,以动态视野报道积极老龄化的观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经之路。

由此,将积极老龄化的思想融入到现实具体实践中能够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人们能够真正切实体会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国家推行的各类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才能真的落到实处,贯彻实行。积极老龄化的发展会为农村互助养老带来新的契机。实行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有利于老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增强老年人获得感与幸福感;加强老年人对多元社会生活的全方位融入,从多个维度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

3. 当前农村老人的现实需求及面临的困境

本团队深入常州市武进各乡镇进行实地访谈,对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共发放7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约为96.27%。以下为对当前农村老人的现实需求及面临困境的调查情况及分析。

3.1. 农村养老现状调查及需求分析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living arrangements

1. 老年人居住方式占比

在调查中发现,大约35.9%的老年人独自居住,29.63%的老年人与配偶一起生活,18.52%的老年人与子女共同生活,16.67%的老年人有其他的居住方式,如住在养老院等机构。大多数的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独自一人或者与配偶一起生活,只有少数老年人与子女一起生活,多数独自居住或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年人生活较为单调,精神空虚,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见图1)。

据调查研究及数据分析表明,在养老方式需求上,喜欢居家养老,生活自理的老年人占比59.26%;喜欢子女赡养,陪伴养老的老年人占比40.74%;喜欢居家养老,接受农村互助养老的老年人占比33.33%;而喜欢居家养老,接受社区/机构上门服务、请钟点工家政服务、请全天候保姆的老年人仅占比14.81%、3.7%、1.85%,只有16.67%的老年人愿意选择老年公寓、养老院等机构。大部分老年人更能接受子女、邻居等的熟人互助,对社区/机构、钟点工、保姆等陌生人提供的服务接受率较低(见图2)。

Figure 2. Survey on the preferred elderly care methods among the elderly

2. 老年人喜欢的养老方式问卷调查

同时,在养老帮助服务需求上,50%的老年人需要助餐服务,31.48%的老人需要助医服务,55.56%的老人需要家政服务,51.85%的老人需要生活用品购买帮助服务,近半成的老人有精神文化及医疗护理层面的服务需求。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加,不再仅是满足于衣食住行层面(见图3)。

Figure 3. Survey on the elderly’s need for services

3. 老年人对服务的需要程度调查

结合上文数据深入分析,当下农村老人大多不与子女生活,而是独自居住或与配偶共同居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农村老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逐渐增加了老人们对于精神及健康层面等的服务需求,不仅仅停留于基础生活层面。然而,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以及子女难以平衡事业发展与照护父母间的矛盾,农村老人精神需求及健康照料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与此同时,受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以及农村老人乡土情节思想影响,农村老人大多更愿意接受来自亲人、朋友、领居等熟人的帮扶进行居家养老,而对陌生人存在心理防备,不易接受其所提供的服务。

3.2. 农村养老的困境

在进行实地访谈并结合综上数据分析,本团队总结了当前农村养老的发展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由于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因此在起步阶段,老年人所享有的服务大都集中于生活帮扶照料以及精神慰藉,对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资金有限,农村养老主要依靠老年人自身进行自我服务与管理,缺乏专业服务人员进行指导,易导致服务质量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第二,养老观念滞后。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根深蒂固,从个人到基层组织,参与互助养老的意识均较淡薄[3]。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老年人仍坚持“养儿防老”等传统养老观念。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农村养老发展还缺乏全面的制度环境保障,至今尚未就养老的运作模式、管理主体、法律规范等进行明确规定。在多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时,也有老年人反映政府政策并未落实。

第四,资金链不稳定。政府的养老财政补贴、村集体的公共资金、公益性资金以及老年人家庭的象征性缴纳等是进行养老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致使资金筹措渠道较为单一,资金链无法保障。

4.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

4.1. 积极老龄化战略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退休后,仍希望并且有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身体力、脑力等优势,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身的需求也能得到充分满足。积极老龄化观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积极看待老龄化现象,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积极创造老龄社会价值[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互助性养老[5]。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尽管能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契合了积极老龄化战略,但仍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引导下,本团队通过对前黄雅韵艺术团的实地走访、调查研究,探索出“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4.2.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新探索

4.2.1. 社会组织党建 + 文艺养老模式实践

2017年,雅韵艺术团成立了前黄雅韵艺术团党支部。尽管前黄雅韵艺术团党支部在册党员仅有6名,但参与学习强国人数却有31人,参与占比达560%,列前黄镇所有党支部第一。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党员之家“红氧吧”与前黄雅韵红帆微信群两个阵地举办党建诵读会、召开政治思想公开课,日常学习党的理论精神与方针政策。

艺术团党建文艺作品创作者深入基层群众,充分了解群众需求,在政治思想与党建工作引领下,在“红创站”讨论、创作、排演作品。演出以宣传党的理论精神、农村家风家规建设等为主题,如喜迎二十大庆丰收歌曲《领航》、孝老小品《家有闲妻》等,紧随党中央的脚步,引领农村新思想。同时,利用“红舞台”,融合学习强国和“喜迎二十大 幸福连万家”主题教育问答题等学习方式,组织党建知识抢答环节,每年开展抢答活动80多场。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党的精神更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艺术团在演出之余,深入走访当地,为老年人们送去温暖,如帮助老年人卫生打扫,送去家常饭菜,陪老年人聊天,联系医护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等。

该模式下,老党员带领成立文艺社团,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学习党史,将党的理论精神、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实现老有所学;文艺作品通常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演,带来欢声笑语,为孤独寂寞的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满足老年人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老有所乐;同时,营造了互助孝老爱亲的文化氛围,于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老年人的思想,使更多的低龄老人积极参与到互助养老志愿服务行动,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发挥自我价值,实现老有所为。

4.2.2. “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本团队吸取前黄雅韵艺术团的成功经验,结合在多个乡镇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内容,探索出了“党建+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的新模式(见图4)。

Figure 4. “Party building + literature and art” boosts the village mutual aid pension model

4. “党建 + 文艺”助力村互助养老模式

首先,加强党建引领。组织内部设立党组织,推动整体运营发展。老年文艺社会组织中党员带领成员进行党的理论精神的学习,并以此创作并展演大型红色节目,宣传党的思想理论。老年文艺社会组织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组建养老服务团队和党建文艺团队,各团队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保证组织高效运作。

党建引领与组织力的强化是该模式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党建引领。通过党组织的参与和领导,能够确保互助养老活动的正确方向和高效实施。这主要得益于党建活动的组织力和动员力,使得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服务能够精准对接老年人的需求。组织行为学强调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对组织绩效的影响[6],而社会学则关注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建引领正是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发挥领导作用,增强了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组织力和社会资本,从而推动了该模式的成功实施。

其次,坚持多方联动。政府应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引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各社区在当地的政府出台的政策指导下,引导党员组建或引入“党建 + 文艺”社会组织,把党组织有效嵌入社会组织之中,引领团队成员学习、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社会各界在政府政策支持、社区引导下,向老年文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物质等支持。三方合力,多方联动,共同促进老年文艺社会组织运营、发展,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互助合作是该模式的核心机制之一。通过老年人之间的互助行为,不仅能够解决养老问题,还能够强化社区的凝聚力。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基于互惠和交换的原则,而社会资本理论则强调社会关系和网络对个体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在“党建加文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老年人通过互助合作建立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了相互支持和帮助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

最后,丰富服务内容。第一,组织文艺演出。老年文艺社会组织艺术团根据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创作文艺作品,进行村庄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第二,发展农村适老性农业。艺术团组织整合农村土地资源,老年人在劳动中锻炼身体,提升获得感和自身价值感。第三,养老志愿团队由医护服务队伍、生活照料服务队伍、农业技术指导队伍等组成,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切实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老年人更有幸福感、价值感、获得感。

文艺活动的引入也是该模式的一大亮点。通过举办各类文艺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和互助意识。文化心理学强调文化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而社区心理学则关注社区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和社区凝聚力的影响。文艺活动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和交流的方式,能够激发老年人的积极情感和参与意愿,进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区凝聚力的提升。

“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互助养老基础上的跨越和创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5. 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的优势与不足

“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是在传统养老模式基础上的创新,相比之下,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专业、具有针对性。该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文艺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传统的养老模式无法解决农村老年人因娱乐活动较少,子女陪伴时间较短而出现精神匮乏、情绪低落等问题。而我们正在探索的养老新模式,引入文艺活动是其一大特色,通过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创作和交流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积极响应了二十大所提出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展开互助养老新模式,在保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通过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保障老年生活质量,提高老年生活水平。

第二,政治引领与组织力强。该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党组织的参与不仅能够确保互助养老活动的政治方向正确,还能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形成强大的组织力量,推动养老服务的开展。同时,该模式减少了国家养老财政支出。创痛养老模式,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投入大,收效小;而“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投入小,收效大,可有效减轻国家财政支出压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第三,适应性与可持续性强。该模式结合了武进区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充分利用农村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环境资源,该模式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养老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养老支持。

第四,互助合作强化各方凝聚力。我们正在探索的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将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使政府职能、社会资源、慈善资金几方力量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养老当中,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7]。该模式强调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合作,通过共同参与养老活动,老年人之间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这也有助于强化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当然,“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还在探索和实践阶段,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对党员和文艺人才的依赖度高。该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依赖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文艺才能的党员和文艺人才。然而,在农村地区,这类人才可能相对匮乏,这可能会限制该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效果。

第二,资金和资源投入有限。尽管政府和社会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相对于其他模式,该模式可能面临资金和资源投入有限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到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限制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对老年人自身条件的限制。该模式需要想要成为志愿者的老年人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和参与意愿。然而,一些身体状况较差或缺乏参与意愿的老年人可能无法充分受益于该模式,只能享受别人的服务,无法为他人做出一些贡献,自身的价值可能没有充分发挥,这可能会影响到该模式的普及率和实施效果。

但在后期模式推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资源共享与整合、个性化服务设计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不足,逐渐完善该模式。

6. 结语

我们正在探索的“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由政府、社区,社会三方合力为老年文艺社会组织助力,提供政策、资金、物质等支持。老年社会文艺组织在强大的党建引领下,通过文艺表演,进行村庄文化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农村熟人社会,完善村庄信任体系;通过组建低龄老人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利用村庄社会资本,既降低了养老成本,也使老年人获得幸福感,提升满意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但此模式仍在探索期间,还存在不足,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提升、模式优化。

“党建 + 文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我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该模式的提出,使老年人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明白自身价值存在,积极度过老年生活,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

基金项目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310292046Z)。

参考文献

[1] 王辉, 刘芝钰.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政策支持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扎根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22(6): 38-51.
[2] 吴玉韶. 把积极老龄观融入养老服务全过程[J].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4): 8.
[3] 王立剑, 杨柳. 老年人参与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的模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2(3): 151-162.
[4] 刘远立. 树立积极老龄观 促进健康老龄化[J]. 行政管理改革, 2022(4): 15-20.
[5] 魏浩. 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困境与对策[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 42(10): 76-77
[6] 吴克非.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探索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J]. 江苏政协, 2011(4): 56-57.
[7] 肖琳. 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互助养老: 实践状况、核心经验与社会效益——基于一个中部乡镇的田野调查[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0(5): 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