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Shoulder Periarthritis
DOI: 10.12677/tcm.2024.136178, PDF, HTML, XML, 下载: 4  浏览: 14 
作者: 秦若超, 高 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王树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肩凝症中西医治疗骨关节疾病Periarthritis of the Shoulder Joint Shoulder Coagulation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Bone and Joint Diseases
摘要: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不畅为主要表现的肌肉损伤,俗称“漏肩风”“露肩风”,多见于50多岁的中年男性人,俗称“肩凝风”“肩凝症”。此病的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肩部和背部出现阵发性的疼痛,痛感较强,夜不能寐,患者日常进行洗脸、梳头、背手和穿衣等行为都会受到影响,这给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不便。在信息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电脑、手机等,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导致患有肩关节炎的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粘连性肩周炎,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因此,寻找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尤为重要。本文现将中西医治疗本病的文献归纳如下。
Abstract: Periarthritis of the shoulder is a muscle injury characterized by shoulder pain and poor shoulder joint movement. It is commonly known as “leakage shoulder wind” or “exposed shoulder wind” and is more common in middle-aged men in their 50s. It is commonly known as “shoulder coagulation wind” or “shoulder coagulation syndrome”.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is disease is high,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paroxysmal pain in the shoulder and back, strong sense of pain, sleeplessness at night, and the patients’ daily behaviors such as face washing, hair combing, back hand and dressing will be affected, which has caused great inconvenience to the patients’ daily life. In today’s era of informatization, more and more high-tech products are being applied, such as computers, mobile phones, etc. People’s lifestyles and work style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which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houlder arthritis, especially adhesive shoulder periarthritis, which has an impact on people’s work and quality of life.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find a safe,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s follows.
文章引用:秦若超, 高猛, 王树人. 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中医学, 2024, 13(6): 1178-1182.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6178

1. 引言

肩关节周围炎,又叫“肩周炎”,是针灸科、推拿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症,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肩关节的退行性、炎症性病变,从而出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疾病,其发病率约为2%~5%,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病男性和女性都可发生,并且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在国内,大多数人的惯用手为右手,所以肩周炎多发生在右肩一侧,但也有病人的发病部位为双侧。中医对肩周炎并无论述,但基于其病因病机,在中医理论上,如“肩凝症”“漏肩风”,与西医的肩周炎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肩周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肩痹”,主要是因为外感风邪,或者是受风寒夹湿的影响,导致肩关节的运动受到限制,产生“冻结肩”这一表现[2]。近几年,西医的治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守疗法,一种是手术。腔内注射、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虽然非甾体类镇痛药物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地缓解肩关节痛,但是容易复发,如果长期使用,还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肝肾负担等不良反应。本文就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西医治疗进行论述,为此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2. 肩关节周围炎的西医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局部软组织的退行性病变、慢性劳损、外伤、风寒湿侵袭等有很大的联系。另外,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造成了肩关节周围肌肉痉挛,血液循环不畅,局部肌肉粘连、萎缩、肌力降低等病理症状,使得局部肌肉力学失衡[3]。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肩关节囊及其周边软组织的慢性炎性病变,造成局部肌肉肿胀、充血、渗出、肌肉压力增高,压迫微循环中的小动脉和小静脉,造成组织营养供应不足,代谢物积聚,刺激神经末梢,造成微循环紊乱,造成肩部周围软组织的大面积粘连,从而限制了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肩周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部分学者都将其归结为肩关节周围炎的软组织劳损或退行性变,同时肩关节的急性损伤、上肢固定时间过长等都会引起肩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导致本病的发生。

3. 肩关节周围炎的西医治疗

3.1.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功效。该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和镇痛作用[4]。虽然该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但这类药物就长期效果而言,长期服用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出血或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反应、皮疹、荨麻疹等皮肤症状、肾功能损伤以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等。

3.2.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利用电磁波、超声波、激光、中频电等物理疗法对肩部周围部位进行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抗炎止痛、改善粘连等作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在进行物理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种或联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5]。物理疗法以伸展为主,力量训练为辅。临睡前,根据不同的病情分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进行钟摆运动、被动的外展前抬等,对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肯定,但在冻结期,则应该给予病人肩部等长外旋和后囊拉伸强化练习。

3.3. 手术治疗

临床上对肩周炎多采用保守疗法,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加重,才会考虑手术治疗,即肩关节镜下松解,置入肱关节镜,彻底检查肱二头肌长头腱,然后用等离子刀和滑膜刀将肱二头肌长头腱周围的组织清除,并将其清除,使喙肱韧带、前方关节囊、盂肱上韧带、肩胛骨下肌等关节囊,使盂肱关节变得更宽,并防止损伤盂唇,影响关节稳定[6]。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经过2~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仍不理想的患者,可采用关节镜下松解术、开放性手术等关节镜下松解是治疗难治性关节滑膜炎的首选术式,可有效避免术后局部粘连,先前的研究证实,该方法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另外,关节镜下的松解术可以直观地观察肩关节,但也存在疼痛、挛缩、脱位及腋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关节镜下减压术失败的患者,可以采用开放式手术治疗。对于脑卒中、颅脑损伤、外伤后、术后粘连性腱鞘炎患者,由于关节粘连、挛缩,不能行关节镜治疗,也可以选择这一方法进行治疗。

4. 肩周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肩周炎,又称“漏肩风”,又称“五十肩”,属于中医“痹证”的一种,主要病因为气血不足,外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身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就会引起疼痛,导致本病的发生。祖国医学将“漏肩风”的发病原因归结于“风、寒、湿”三邪,多属本虚标实,风邪袭肩,其性乱窜,易伤阳位,痛多无定数,发病部位位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等经脉所循行之处。湿重浊而粘腻,肩脉瘀血阻滞,关节笨重,久病不愈。寒邪客于肩,寒主痛证,因此,肩周炎往往会出现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疼痛剧烈而缓慢的症状。风寒湿伤阳,肩关节气血受风寒湿邪侵袭,津液凝滞,使肩经不畅,卫阳之气不能外放,出现肩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畅等症状[7]

5. 肩周炎的中医治疗

5.1. 小针刀

针刀疗法是一种创伤小,疼痛小,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法。针刀是近十年来新兴的一项技术,已在许多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刀是一种将“针”和“刀”相结合的疗法,利用针刀对损伤部位的肌肉筋膜、韧带进行松解,使受压的神经得到放松,使微循环得到有效的促进,恢复了正常的组织代谢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针刀治疗可以使肩周炎引起的肩部疼痛得到较快的缓解,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运动功能。虽然在治疗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痛苦,而且会对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但是,随着临床的不断探索和科学的进步,现在的小针刀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越来越受到病人的欢迎。夏云云[8]证实,针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周炎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于疼痛的改善较好,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前屈、内旋、外展、外旋的活动角度。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针刀可结合超声进行可视化的操作,陈文晓等[9]将传统针刀与超声可视化针刀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肌骨超声引导下行可视化针刀治疗粘连期肩周炎优于常规针刀,且在安全性方面也较高。

5.2. 针灸

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针灸疗法,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患肢的毛细血管收缩和舒张能力,缓解深层动脉的痉挛,调整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肢微循环的目的。温针灸是一种以针刺为主,辅以灸法而进行的一种专门的治疗手段,又叫“针柄灸”。传统针灸取气后,将点燃的艾柱置于针柄端,将热量由针柄经针身传递到穴位,这一治疗方法不仅能发挥针刺的止痛功效,还能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达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中,针灸可联合其他疗法共同治疗,增强其单一的治疗效果。左传兵等[10]采用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后伸和前屈活动度,血清TGF-β1和PGE2水平明显降低,优于普通针灸治疗。

5.3. 浮针

浮针疗法由符仲华教授于1996年提出,是一种有创的物理疗法,通过使用一次性针头,将刺激点(肌筋膜触发点,MTrP)附近的浅筋膜扫开,并有固定的留针时间,以减少疼痛。与传统的针灸不同,该方法并非直接刺入肌肉,而是与皮下的结缔组织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不侵入皮下,浮于皮肤表面,故称为浮针。侯建鹏[11]等证实,浮针配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粘连型肩周炎的总有效率为92.11%,可提高肩关节的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周文军[12]证实,浮针联合三痹汤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74%,疗效确切,联合应用优于单一治疗。

5.4. 艾灸法

艾灸法就是将艾条、艾绒等制成艾条,点燃后,在艾或艾绒上进行熏熨、烧灼,利用艾炙的药效和热量,作用于身体的某些部位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机体局部疾病或调整全身功能,达到康复目的的一种方法。艾灸可通过艾叶的温热刺激和药效作用,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增强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不仅可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还可以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黄思敏等[13]过循证Meta分析证实,艾灸治疗肩周炎疼痛疗效明显,在疼痛度、总有效率等方面相比,显著优于对照组。

5.5. 推拿

推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医外治疗法,它具有通络止痛、理气活血、疏筋利节等作用,通过推、拿、提、捏、揉、点、拔、按等不同的手法对病人的病灶或穴位进行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延长寿命的疗效,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通过外力作用,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特别是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通过推拿调整失调的系统内能,使其恢复正常[14]

5.6. 刺络拔罐

刺络拔罐是一种利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对治疗部位快速点刺,造成少量出血,再拔罐,具有疏经通络、活血消肿、除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15]。在临床上常采用刺络拔罐与其它疗法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刺络拔罐的功效广泛,包括通利关节、调节脏腑功能、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力等。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等引起的关节疼痛,对急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6. 总结

肩周炎又称是一种以肩、上肢酸胀、疼痛、活动障碍、关节活动度降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发病部位以肩关节囊为主,随疾病进展,也可累及周边的韧带、肌腱和滑囊等软组织。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特征,又称为“冻结肩”和“五十肩”,此疾病在中医属“肩痹病”的范畴。此病的发病与多种原因相关,包括受凉、过度劳累、神经根压迫、肩关节软组织退变以及外伤等。其中,过度劳累和软组织退变尤为常见[16]。长期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坐姿不良,可能导致肌肉筋膜过度疲劳和慢性劳损,进而限制肩关节的活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肩关节软组织会出现退行性病变,使其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容易引发肩周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患有肩周炎的比率越来越高,因此关于此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此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此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方芳, 蒋越, 李灵浙, 等. 温针灸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寒凝湿滞型肩周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34(3): 245-247+254.
[2] 徐河政. 毫针焠刺疗法联合抗阻力拉伸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 2024, 31(5): 21-23.
[3] 夏生桂, 张红, 林淑皖, 等. 雷火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系统评价[J]. 内科, 2024, 19(1): 66-71.
[4] 方芳, 蒋越, 李灵浙, 等. 耳穴贴压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23, 55(23): 205-209.
[5] 李志霞, 卓晓平, 金鑫. 平衡罐联合热奄包对急性疼痛期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23, 32(12): 2178-2181.
[6] 郑芝, 何淋, 徐思思. 中医定向透药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周炎疗效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24, 28(5): 138-141.
[7] 王亚. 基于通利玄府理论的中药硬膏热贴敷联合熏蒸疗法在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3.
[8] 夏云云, 余新平, 梁建敏, 等. 针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 2024, 22(4): 26-29.
[9] 陈文晓, 童奇乐, 范奕松, 等. 超声可视化针刀与常规针刀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比较[J]. 浙江临床医学, 2024, 26(1): 119-120+123.
[10] 左传兵, 郭爽, 刘永富, 等. 肩痛穴平衡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23, 39(10): 48-52.
[11] 侯建鹏, 公维治, 徐西林, 等. 浮针配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粘连型肩周炎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23, 39(3): 25-29.
[12] 周文军. 浮针联合三痹汤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1): 110-112.
[13] 黄思敏, 叶欣欣, 吴宇欣, 等. 艾灸治疗肩周炎疼痛的Meta分析[J]. 全科护理, 2019, 17(14): 1700-1705.
[14] 郭莎莎. 补益温通汤剂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4, 41(1): 31-32.
[15] 周添奕, 韩清, 王锋, 等. 肩膊区刺络拔罐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冻结期: 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针灸, 2023, 43(8): 911-915.
[16] 朱娟, 魏玲, 马依兰, 等. 中药披肩联合温针灸在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护理, 2023, 15(10): 62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