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我国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现状分析及策略——基于文献资料法
Analysis and Strateg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layed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in Primary Schools in China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摘要: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体育教育工作带来发展契机,使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成为学生减压的重要手段。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难题,如:场地设施、师资队伍、资金来源缺乏、政策制度欠完善、服务内容及支持主体缺乏多元性、服务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全面等。笔者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结合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如下建议:1) 加大资金及场地设施投入,强化师资队伍。2) 完善政策管理制度,明确各组织具体职责。3) 丰富教学内容统筹推进延时体育服务发展。4)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等。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旨在提高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教学质量,坚持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使学生学有所获且学以致用。
Abstract: After-school delayed sports service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work.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work, and also makes the after-school delayed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students to relieve pressur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relative lack of site and facilities, the lack of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aff, the lack of policy and system improvement, the single service content, the service ef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By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school sports in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method to deeply analyze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Increase investment in funds and facilitie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staff. 2) Improve the poli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clarify the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organization. 3)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elayed sports services. 4)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all parties. To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fter-school delayed sports service,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fter-school delayed sports service teaching, adhere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health first”,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lifelong sports”,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and apply what they learn.
文章引用:闫棕渝. “双减”政策下我国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现状分析及策略——基于文献资料法[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90-19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16

1. 引言

增强小学生体质健康一直以来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2021年7月由两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其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下文简称“双减”) [1],“双减”政策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校内外教育的巨大反响,将体育划分为“非学科类”更是一举将体育教育、培训行业推向发展高潮[2],迎来重大契机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课后延时服务是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解决部分学生放学结束后,以学校为主体,以小学生为客体,利用学校资源为有所需求的学生提供延时服务[3]。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正常教学活动结束以后,学校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体育服务项目,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4]。目前,各地小学校基本落实“双减”政策,在校推行课后延时服务政策,体育服务作为其工作内容的主要形式之一,意味着需要更多体育师资投入到延时服务中,就当前的师生比而言,体育教师的岗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虽教师招收人数在不断上升,但明显低于教师需求量的增长速度[5]。相较于发展落后的农村、区县的学校,开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在硬件设施上与发达城区的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学校仍然沿用年数久远的“老一辈”器材,既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也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严重阻碍了延时体育服务工作的开展,限制其发展的因素还有相关法律法规、安全、资金等问题。因此,“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双重压力,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时效刻不容缓,保护小学生健康迫在眉睫。本文在对诸多文献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探究当前课后延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策分析,旨在进一步推进落实“双减”政策期望能为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谏言献策。

2.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

2.1. 多元发展阶段(1977~1998年)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受到“高考决定命运”思想的影响,导致教育逐渐应试化,形成如今的局面。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体育学科的价值与认知被逐渐弱化,邓小平曾在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到过,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此背景下,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应该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目标[6]。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意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就学校体育做出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和家长关心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切实解决师资、经费、体育场地设施问题,逐步做到按教学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7]。此时,学校体育工作仅初步确定大致方向,并没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详细要求,在体育思想方面出现了成功体育、快乐体育、技能体育、主动体育、体质体育、挫折体育等[8];在体育教学方面,则出现了“军事体育课”“劳动体育课”等系列自主创新课堂,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环境特殊和认知差异导致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多元发展形态。

2.2. 思想融合发展阶段(1999~2009年)

1985年起,建立每5年1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结果显示1985~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态呈持续下滑状态[9],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同时也指明了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和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指导思想更正了运动技术与健康关系的学界争论,两者并非对立面的关系而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如此以来就促进了学界对学校体的统一认知。2) 2001年全国第八次课改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育课也因此改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也由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深化,学校体育的发展完成了由多元一体向思想融合的转化[10]

2.3. 开创教育发展新纪元(2010~至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11]。“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真正做到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德[12]。该论断成为教育工作的价值引领,并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构建了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这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始终遵守价值目标,以此为导向不断发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学校体育进入全新的时代”[13]

3. 我国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现状分析

3.1. 体育场地器材、资金及师资匮乏

在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登记表及指标说明》中,将体育场所定义为:专门用于健身活动、比赛以及体育训练,且具有一定投资的、经营性或公益性的一种体育设施[14]。许多数学校因为可用面积、资金原因而无法为体育延时服务提供相应场地设施保障,这无疑会给体育延时服务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不论是室外操场还是室内体育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虽然二者都能容纳数种运动项目同时进行,但无法保证所有项目一起开展,有很多学校甚至只有室外操场,开展全校性体育活动更是难上加难,部分学校虽有室内外场地,但大多数时候充当了学校的仓库、活动中心,随处摆放的桌椅及杂物,占据场馆部分空间,相对而言,开展活动的项目就要相应减少,这对体育延时服务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体育师资匮乏极大程度的制约了学校延时体育服务的发展:首先,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大力开展,体育教师除了上常规课外还需要准备延时服务,工作量急剧攀升,时常感到精力不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大多数体育教师属于“万金油”类型,这与政策推行的“让每位学生都掌握不少于1~2项运动”不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更多地强调对一项运动的学习,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专项性更强,对体育教师专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最后,受传统的“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可度都不及其他学科教师,体育教师的收入普遍低于其他学科,造成体育教师心理上的不满情绪,打击教师参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课程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效果不理想。

3.2. 政策制度缺乏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足

健全的政策法律法规是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也体现出政策法律法规的合理性、有效性,二者相互依存。政策制度:1)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相对于其他领域法律法规的研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出台的政策制度更多的是规划性的、全局性的,而对于地方政府、学校而言,更为具体细致的政策制度还需要自行摸索,减缓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发展速度。2) 有关保障实施者权益的政策制度尚不明确,实施者的工资绩效、考核标准、劳动津贴得不到合法保障,没有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明确指引。安全管理制度:1) 小学学生安全意识较薄弱,易发生运动伤害事故。2) 学校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办法,对于安全保障制度和责任归属不清晰,在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不能及时妥善的处理,引起家长投诉。多方原因导致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举步维进。

3.3. 内容单一,阻碍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全面发展

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北欧等发达过家的课后服务开展的比较早,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在世界享有盛誉。美国的课后服务纳入亲子活动、劳动技能,对学生进行潜在的体育教育[15]。英国加入志愿或商会活动,让学生加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日本也同样调动社区力量,让其参与到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中,减轻学校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融入,提高起社会交往能力、为人处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16]。而我国还存在将延时服务改为课后自习,辅导学生作业,将课后服务时间间接转化为文化课学习时间,极大的打击了体育延时服务多样性内容的开展,部分学校没有引起重视,仍然将更多的精力分配给其它项目,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内容受限。另外,体育师资不足也是限制体育延时服务开展多样性内容的限制之一[17]

3.4. 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影响教师参与热情

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质与量从客观上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68.75%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师评价体系有形式而无实质[18]。一方面:评价主体、形式单一是最突出的问题,对执行者的评价大多局限于对学习者运动技能习得、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量评价,以此作为评价实施者教学效果的依据,其形式主要通过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机制过于片面化,仅强调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难以真正的对实施者的教学效果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学校与政府、地方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存在一定问题,对于课后服务实施者绩效、经费等方面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固化单一的内容形式很容易让教与学双方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限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4.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应对之策

4.1. 加大资金及场地设施投入,强化师资队伍

学校应该重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增加体育场地器材资金的投入,购买体育器材器械,对一些老、破、旧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或翻新,保证学生运动安全。资金上可向当地政府申请更多帮助,向社会各界寻求经济援助以及体育爱好人士无偿捐款,还可以在政府带领下成立专用于支持开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基金会,同时学校应当大力开展独具特的体育项目,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形成政校社互赢的局面。合理利用现有场地,时间上:避免所有项目扎堆开展,而是均匀分布在周中的五天。空间上:合理高效运用场地设施资源,减轻场地压力和开展难度,并且制定相应的场地管理办法,使场地的运用合理有序。还可以多与社区体育馆建立良好沟通、合作,借用其场地用于开展体育延时服务或者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室内体育馆。

引进学校开展体育延时服务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解决师资短缺、体育教师压力增大等问题。可以采取校方聘用形式,也可以向社会体育组织、高等院校体育学院、省市级专业队取得合作。1) 学校为社会体育组织提供工作岗位,社会体育组织派遣符合学校标准的优秀教练员参与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协助本校体育教师完成工作。2) 学校可以为各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学校采取校招的形式引进专业体育教师,既帮助应届生完成实习工作也减轻了学校体育延时服务的开展压力。3) 引进各省市级退役高水平运动员加入到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中来,考虑他们身份的转换,针对会打不会教的问题,专门建立体育课后服务培训组织,帮助他们提高教学素质、教学水平、和掌握教学方法,使之能够尽快胜任学校延时服务工作。

4.2. 完善政策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稳步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保障了教师教授体育与健康课和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有序发展[19]。因此,建立健全政策法律法规是必要的。首先,针对当前我国体育延时服务的开展现状,政府应该制定更加明确、精准的政策制度,为学校实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指明方向,并给予实质性意见。其次,规范体育延时服务实施的教学资质、资源引进措施、运动项目的开展等,建立健全确保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及制度[20]。最后,将现行的制度加以法律化,保证其权威性、有效性,以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延时服务高质量发展,对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21]。体育运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荷、强度,在实施过程中势必会带来一定风险,造成意外伤害事故。因此,学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从各方面完善体育延时服务,保障学生运动安全,从源头上消除家长的安全顾虑,放心让孩子参与体育延时服务。其次,学校要敢于创造性开展各种体育延时服务,让安全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及时对保障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与学校本身相适应的、有特色的安全保障体系。最后,学校要求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开展体育延时服务,保证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4.3. 丰富教学内容统筹推进延时体育服务发展

当前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主要由学校实施,但仅靠学校本身是不现实的,学校必须寻求外界力量,引进专业人才,齐心协力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首先,学校可以向社会开放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教师的岗位,有能力的体育组织皆可来合作,校方向正规的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支付延时服务补贴,机构方则派出优秀教练员进入学校协助开展体育延时服务。其次,还可以向高水平运动队“借”教练进入学校或是招收退役高水平运动员,适当放宽入职政策,既解决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也减轻学校体育工作压力。再者,学校可以与当地高校建立友好联系,一方面为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学生获得锻炼机会的同时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紧张的问题,还可以请高校体育教师进入学校,就开展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出实质性意见,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最后,社区和家庭同样也可以作为开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阵地,同时也支持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技能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做到教会、勤练、常赛[22]。总之,校方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做到以学校为主体,校外多方协作共同开展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4.4.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各方主体积极参与

我国体育教育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不能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等进行反馈[23]。“双减”政策要求课后延时服务要提高质量,体育教学评价是检测其质量的标尺,要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标准相结合[24]。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接受程度,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改变以学生技能习得来评价体育教师教学,而是以学生相对进步成绩(相对进步成绩 = 终末成绩 − 起始成绩)对体育教师教学进行合理评价。其次,不仅要针对学生运动成绩进行评价,还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的参与度、积极性、考勤、利用所学知识参与校外体育活动的情况等,来判定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再者,鼓励各方主体参与评价,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25]。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各方面进步情况对教师教学给予客观评价。教师通过课后的自我评价,认识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提高。最后,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多方主体共同对体育教师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助力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高师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

5. 结论

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双减”政策的推行实施,为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和机遇挑战,切实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课外培训的压力,极大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发展。通过梳理学校体育发展脉络,理清体育延时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题,最终针对性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资金及场地设施投入,强化师资队伍。2) 完善政策管理制度,明确各组织具体职责。3) 丰富教学内容统筹推进延时体育服务发展。4)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各方主体积极参与。以期保障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蓬勃发展,实现小学生通过优质的体育延时服务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全面推动“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1(10): 2-7.
[2] 黄志豪, 刘特.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发展[J]. 体育教育学刊, 2022, 38(3): 20-25.
https://doi.org/10.16419/j.cnki.42-1684/g8.2022.03.004
[3] 赵亚丽, 杨继奎, 尚坦. 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与发展建议——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J]. 基础教育参考, 2019(21): 15-18.
[4] 陆俊堂. 广东省乡镇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实践运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https://doi.org/10.27178/d.cnki.gjxsu.2021.000230
[5] 武欣. 小学教师校内课后服务现状及改进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178/d.cnki.gjxsu.2020.000396
[6]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0(14): 527-532.
[7]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4(16): 715-730.
[8] 廖上兰, 刘桂海. “培养什么人”: 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思考与价值重构——基于我国宏观教育目标演进考察[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6(2): 151-158.
https://doi.org/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21.02.004
[9]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课题组, 张一民, 邢文华. 1985-2005年中国汉族学生身体形态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J]. 体育科研, 2008, 29(3): 1-16.
[10] 何凌辉, 龚坚. 基于学校体育发展脉络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应然倾向与策略[J]. 西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2022, 47(6): 122-128.
https://doi.org/10.13718/j.cnki.xsxb.2022.06.018
[11] 教育部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2010-2020年)》[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Z3): 4-17.
[12] 谢辉.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2): 10-11.
[13] 王登峰.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情况汇报[J]. 体育教学, 2020, 40(11): 4-6.
[14] 许白洁. 中国第七次和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指标体系对比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21, 40(3): 37-41, 58.
https://doi.org/10.13932/j.cnki.sctykx.2021.03.06
[15] 熊熊, 刘宇佳. 美国中小学课后教育的兴起之路、发展之困与经验之谈[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6): 81-86.
[16] 屈璐. 日本课后服务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牛久市学社合作模式为例[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9, 182(2): 64-70.
https://doi.org/10.13927/j.cnki.yuan.2019.0018
[17] 于文谦, 季城. 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中考的热效应与冷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8(3): 360-365.
https://doi.org/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21.03.015
[18] 覃大勇. 中小学体育教师考评的研究——基于中山市南区的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19] 杨万文, 李欢. 对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探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47(9): 10-14.
https://doi.org/10.15930/j.cnki.wtxb.2013.09.001
[20] 张丽峰, 章碧玉, 张学兵. “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问题与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5): 104-110.
[21] 刘曙亮, 李虎. 构建我国学校体育法规体系的若干思考[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4(1): 111-116.
[22] 专家组. “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11): 1-15.
https://doi.org/10.16099/j.sus.2021.11.001
[23] 张宝根, 唐炎, 辛飞, 范卉颖, 袁强, 梁坤. 国外体育教学中系统观察工具的运用与启示[J]. 体育学研究, 2021, 35(3): 50-57.
https://doi.org/10.15877/j.cnki.nsic.20210521.003
[24] 彭庆文, 于天然.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时代意义、内容特征和践行路径——兼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走向[J]. 体育学研究, 2021, 35(4): 83-91.
https://doi.org/10.15877/j.cnki.nsic.20210819.001
[25] 杨洁, 陈雄. 基于美国ASPs计划探究“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延时服务实施困境及发展对策[J]. 湖北体育科技, 2022, 41(6): 56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