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在绘本翻译中的辅助理解功能——以英文绘本The Tale of Peter Rabbit为例
The Auxiliary Comprehension Function of Images in Picture Book Translation—Taking the English Picture Book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for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6909, PDF, HTML, XML, 下载: 28  浏览: 47 
作者: 李舒馨: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图像绘本翻译辅助理解Images Picture Book Translation Auxiliary Understanding
摘要: 由于我国市面上主要的绘本来自翻译的国外版本,绘本在翻译过程产生的偏差可能给儿童造成阅读上的困扰。本文结合绘本The Tale of Peter Rabbit,从对文学语言的简化理解功能、对语言描写的空间拓展功能和对故事文本的补充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图像在绘本翻译中的辅助理解功能。
Abstract: Since a majority of picture books on the market in China are mainly translated from foreign ones, the deviation of picture book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may make it difficult for children to read and understand. Combining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auxiliary understanding function of images in picture book trans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implified understanding func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the spatial expansion function of language description and the supplementary role of story text.
文章引用:李舒馨. 图像在绘本翻译中的辅助理解功能——以英文绘本The Tale of Peter Rabbit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48-1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09

1. 引言

绘本,最初诞生于西方,指带有明显绘画作家的个人风格、以图画为主,配合少量补充文字的书籍。作为绘本的一种,儿童绘本观照孩童的启蒙教育,以为儿童营造自然良好的阅读环境、激活儿童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发展其阅读兴趣、建构其独立的自我意识为最高追求目标。国外儿童绘本事发展较早,至今已臻于纯熟;中国儿童绘本产业发展较晚,面向低龄幼儿教育的儿童绘本较为稀缺。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国内高质量的儿童绘本供不应求,导致外国儿童绘本在我国的儿童绘本产业占比较重。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儿童绘本在其译介过程中可能产生意义上的偏差,造成儿童对绘本内容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作为多模态文本,儿童绘本的意趣性离不开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的相互配合。在译介过程中,图像作为绘本中的非语言因素,其对于读者理解儿童绘本文本是否有辅助理解的功能呢?本研究将从儿童绘本翻译的语言特点入手,结合双语绘本The Tale of Peter Rabbit,对比绘本的英文原文和译文分析图像在译文力所不及之处的辅助理解功能。

2. 绘图对译文文学语言的简化理解作用

诚然,绘本利用图像叙述故事,但图像不仅仅是文本的视觉化呈现,其本身蕴含着大量的细节,寓意深厚。英译绘本由于源语言的特殊性,译者想要做到完全地译出原汁原味的中文是不可能的,况且英文存在连中文都无法直译的词语。

波特小姐的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行文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用词遣意妙趣横生,口吻平易近人。不仅如此,出于她对英语出神入化的理解和掌控,波特小姐还是个造词大王。英文作为拼音文字,拟声词、象声词在生动形象地传达动作画面的同时,它们也非常方便创作。波特小姐创作的象声词不仅能模拟声音,还能模拟人物的形态,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例1:

1) 原文:After a time he began to wander about, going lippity-lippity-not very fast, and looking all around.

译文:过了一会儿,彼得开始走动,一蹦一跳地四处张望着。(杨毛毛译)

上述例中(见图1),原文在描摹彼得跑动时犹豫却谨慎的步伐声时使用了一个拟声词“lippity”。通过简单的发音即可明了单词模拟的是兔子悠闲走动时脚步的律动声,极具趣味和生动性,让人会心一笑。然而,这对于翻译来说是个难题。译者此处尽力翻译出了兔子左顾右盼时的灵动情态,却未能译出“lippity”一词的画面感——彼得有力的四肢悠闲灵活地漫步、身体富有韵律地随着跑动摇晃的画面。文本左侧的图像则弥补了这点不足:画面清晰地绘出彼得跑动的情形,配合文字同时给人以画面感和形象感,有利于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

Figure 1. Illustration from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Translated by Yang Maomao)

1. 彼得兔的故事插图(杨毛毛译版)

3. 绘图对译文语言描写的空间拓展功能

图像不应只是单调地重复文本内容,而应用直观的色彩、线条、布局、造型等搭建剧情,营造氛围,强调细节,并借此传达文本塑造的情绪:欢乐、紧张、难过、激动、后悔等,拓宽文字的表达空间,给读者更完善的阅读体验。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期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1]。绘本The Tale of Peter Rabbit官方推荐阅读对象年龄为四岁以上的儿童,正处前运算阶段,即2~7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世界的首要手段便是通过视觉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原色和高纯度的色彩给予儿童直观的视觉感知,传达文本无法表达的情绪,给儿童造成情绪层面的触动。因此,绘本的色彩选择对于儿童正确认知世界、健康性格的塑造、独特审美的养成、美好事物的追求、良好心态的维持等方面皆有较大的影响。

色彩作为视觉层面的表象,能够通过视网膜的成像刺激下丘脑产生激素,从而影响人类的情绪体验。Jennifer等[2]通过实验表明,学龄前儿童在视觉上更偏好对比度高、鲜明艳丽的颜色。相比黑、白、灰而言,他们对红、黄、绿等饱和度高的鲜艳色彩感知力更强,更喜欢色彩所带来的刺激性[3]。蓝色代表着平静、和谐,能够稳定儿童情绪;绿色能够放松儿童心情,激发儿童内心的生命力;黄色代表明亮、欢乐,会让儿童更加兴奋,有着明显的愉悦作用;红色代表着热情、兴奋,可对儿童起到明显的激励唤醒作用[4]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插图以三原色红、黄、蓝为主,在此基础上改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构成全书绘图。故事背景设立在森林和田地中,土棕色和黄绿色营造出森林旺盛的生命力和灵性;使用黄棕色和蓝色绘出主角兔子彼得,贴近故事背景的同时带来温暖、平静的情绪体验;全书主要以三原色相互搭配,贴近自然界的配色,画面和谐,表现出多样的质感、层次和空间纵深感,多样化的视觉感官刺激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提高儿童的学习主动性。

色彩的恰当运用还能配合情节营造气氛。如:

例2:

2) 原文:Mr. McGregor came up with a sieve, which he intended to pop upon the top of Peter; but Peter wriggled out just in time, leaving his jacket behind him. And rushed into the tool-shed, and jumped into a can.

译文:麦格雷戈先生带着一个筛子走了过来,想要迎头罩住彼得,但是彼得即时挣脱,留下夹克逃走了。然后彼得冲进一间工具房,跳进一个喷水壶。(杨毛毛译)

上述例中(见图2)描摹了彼得逃跑时紧张刺激的一幕——遭受麦格雷戈先生追捕的他跳入一个喷水壶,在他屏住呼吸隐藏时,麦格雷戈先生就在他的后方搜寻着他。插图将彼得和麦格雷戈先生放置于同一页面中,配合文字,焦灼的气氛一触即发,给读者带来视觉和感受的双重刺激,让读者对绘本主题的理解更完整,甚至得到延伸。

Figure 2. Illustration from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Translated by Yang Maomao)

2. 彼得兔的故事插图(杨毛毛译版)

4. 绘图对译文故事文本的补充作用

在绘本通过绘图和文本两种符号共同传递信息,二者同时承担着叙事责任。文本描述通常缺少对于参与对象的外形特征或是参与场景的描述,这就需要插图来弥补;又或者是学术化的文学语言、陌生的名词超越了儿童当前的理解层次,图像即可在视觉层面代替文本传达信息,事实层面上向低龄化读者进行了对于文学化文本的解释说明工作[5]。如:

例3:

原文:They lived with their Mother in a sand-bank, underneath the roof of a very big tree.

译文:他们和妈妈一起住在一棵高大枞树底下的沙丘上。(杨毛毛译)

上述例中(见图3),尽管译者对原文完成了准确的翻译,但是低龄读者对于这段文本极可能产生疑惑:“枞树”和“沙丘”是什么?“沙丘”又如何出现在森林?彼得一家如何住在沙丘之上?陌生的名词和表述对儿童的阅读理解造成了困难。原版绘本和中文译本在文本附近插入的插图则无形中向儿童读者进行了直观的解释,代替文本完善了主角参与场景的描述。

Figure 3. Illustration from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Translated by Yang Maomao)

3. 彼得兔的故事插图(杨毛毛译版)

例4:

4) 原文:After losing them, he ran on four legs and went faster, so that I think he might have got away altogether if he had not unfortunately run into a gooseberry net, and got caught by the large buttons on his jacket. It was a blue jacket with brass buttons, quite new.

译文:没了鞋子,彼得跑得更快了。可惜他运气不好,绊到了醋栗树丛里的铁丝网,外套上的纽扣被牢牢钩住。那颗铜扣很大,还是新的呢。(惠春鹏译)

上述例中(见图4),译者明显缺译了夹克的颜色。此外,本处是绘本唯一一处描写主人公外形特征的文本,缺少关键的外形特征信息使得读者产生疑惑:主人公到底长什么样?

Figure 4. Illustration from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Translated by Yang Maomao)

4. 彼得兔的故事插图(杨毛毛译版)

然而,本段文本的下一页右侧配图清晰地展现了彼得外套的颜色,且整部书中所有关于主人公彼得的绘画都显示他身着蓝色的外套,在缺少外形信息的情况下在视觉层面呈现特征,弥补了译文的不足。

5. 结语

绘本图像对于读者理解译文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三个方面探讨了图像在绘本翻译中的辅助理解功能。绘图不仅能简化译文文学语言,而且起到对译文的语言描写进行空间拓展,补充译文故事文本的作用。笔者选取了The Tale of Peter Rabbit的三个中译本,分别为杨毛毛译版(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程雯译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惠春鹏译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由于译者的翻译方式和出版社的绘图风格不同,图像对于译文的辅助理解功能也体现在不同方面,因此笔者在具体分析图像对译文的作用时采纳了不同版本举例。

参考文献

[1] 陈祖展, 赵铱焓, 钟泽源, 等. 基于NCS体系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性室内色彩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 30(1): 128-132.
https://doi.org/10.16771/j.cn43-1247/ts.2023.01.0022
[2] 侯雨彤, 黄心渊. 基于色彩认知心理的儿童数字绘本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7(4): 71-74.
https://doi.org/10.16510/j.cnki.kjycb.2017.04.023
[3] Jennifer, W.J. and Karen, E. (2002) “I Love Paw Patrol!”: Book Selection and the Allure of Popular Media Characters Among Preschoolers. Reading Psychology, 23, 323-339.
[4] 欧阳春. 试论儿童绘本的色彩治愈功能[J]. 出版广角, 2023(9): 72-75.
https://doi.org/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9.014
[5] 夏平. 绘本中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J]. 出版科学, 2016, 24(2): 36-39.
https://doi.org/10.13363/j.publishingjournal.2016.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