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泾县黄田村为例
Research on Public Space Design of Characteristic Protected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Huangtian Village, Jing County
DOI: 10.12677/design.2024.93319, PDF, HTML, XML, 下载: 12  浏览: 38 
作者: 徐紫微: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黄田村Conservation Village Public Space Rural Revitalization Design Research Huangtian Village
摘要: 保护类村庄是我国乡村振兴规划确定的村庄类型之一,传统村落的保护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建设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公共空间是承载乡村文明文化的重要空间形式,村民的日常生活交往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以及乡土记忆的保留都依靠公共空间,其能合理有效促进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本文即以泾县黄田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的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以及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开展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美丽乡村研究,总结黄田村当地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分析黄田村公共性空间的规划设计,以此为资源条件不突出的传统型村庄提供设计思路。
Abstract: Conservation villages are one of the types of villages determined by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rocess of rural construction is also gradually accelerating, public space is an important spatial form to carry rural civilization culture, villagers’ daily life interaction with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local memory all rely on public space, which can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public space of Huangtian Village in Zhangzhou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arries out the beautiful rural research of characteristic protected villages according to the daily life needs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the excava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local public space in Huangtian Village, analyz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public space in Huangtian Village, and provides design ideas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less outstanding resource conditions.
文章引用:徐紫微. 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泾县黄田村为例[J]. 设计, 2024, 9(3): 292-29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319

1.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对特色保护类村庄进行了明确的概念论述[1]。由于国内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分类尚未明确,使较多村庄的分类进度迟滞。乡村特色不受重视,对村庄资源不合理利用,村民认同感与归属感逐渐丧失,设备需求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村庄在发展中走向失衡。为保护乡村特色,减少在开发中的损害,需对村庄的特色资源进行保护。针对黄田村的地域性特点及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趋势,总结出该类村庄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以期形成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2. 特色保护类村庄概述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规划的四大村庄类型之一。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阐述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其他类型村庄相比,特色保护类村庄主要表现出这类村庄的差异性,其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遗迹,如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街道布局、传统工艺以及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3.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现实困境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色保护类村庄在环境、村民习惯以及文化传承方面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出现了较多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在现实发展中的困境进行以下分析。

3.1. 乡村民风民俗的衰退

费孝通先生在农村社会研究中提出“乡土社会”这一理论,其含义是指以村庄为中心的封闭型社会环境。村民在村庄中生产生活以土地为中心,各种活动在乡村空间中皆可完成,这种长期稳定的生产方式有利于保留传统的历史文化,村民对村庄的民俗文化有着较强的认同感。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不再守在村中,而是向外寻求更好的工作或生活环境,村中常住人口骤减。传统保护类村庄中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村民的外流导致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一些特色文化与民风习俗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年轻一代的居民对村庄的民俗文化认知太浅,在外务工人群无法参加村庄举办的活动,导致民俗文化难以传承。特色景观风貌还保留较好的多数依靠政府的投资,然而这些特色资源难以快速为村庄带来经济效益,长此以往特色保护类村庄难以形成健康且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

3.2. 公共空间适用性不强

“乡村公共空间”相较于“城市公共空间”起步较晚,且其理论深度也与“城市公共空间”相差甚远。乡村公共空间是指提供在乡村内为满足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共享型公共场所[2]。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行为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同时也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与传统风貌,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也能体现出传统型村庄的社群性价值。

传统的乡村建设在公共空间建设中没有完全考虑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因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也较少。特色保护类村庄内部空间的使用大大降低,也造成乡村建设规划的无序[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是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笔。公共空间不仅仅是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在设计中更要考虑到居民的精神需求。如村中传统的祠堂、戏台等,虽能满足当地村民的精神世界,但功能性较为单一,导致实用性低,也逐渐与现代村民的生活方式分离。

3.3. 乡村文化特色不突出

特色保护类村庄在发展中存在两极化现象,对当地的文化资源不能有效挖掘,造成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浪费。另一种特色保护类村庄依赖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所发展产业与农业脱节使得当地居民无法和谐融入发展中[4]。通过文献调查,一些文化底蕴不够浓厚的村庄没有明显吸引力,依靠当地的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村庄带来的效益较慢,更多的村庄并不重视这些民俗文化资源。而这类村庄占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大多数,无法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对外吸引游客与投资能力较弱。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场所之一,是存放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回忆的载体,同时体现地域的文化特色及优势,在乡村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然而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与城市文化不断交织,不断发展的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村庄的建筑以及布局等正逐步转向城市文化形式,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导致一些特色保护类村庄独具特色的肌理正在消失,建筑形式以及空间面貌趋于一致。

4. 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的演变趋势与转型策略

4.1. 公共空间的演变趋势

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的演变趋势可总结为以下几种:1) 传统古村落中公共空间的发展越发衰败。经调查研究,相关学者表示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自身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其公共空间的建筑形式与功能空间的划分以及发生了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面临废弃。学者陈丽琴在有关于村落的研究中指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旧村改造后传统公共空间的功能逐渐消逝[5]。2) 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也有正在向上发展的类型。学者曹海林在苏北窑村考察后提出村庄内生型的非正式空间在不断发展。3)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受多方面影响,在未来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中不确定性会比较强。如学者朱海龙提出,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为乡村公共空间带来了影响,传统的公共空间的结构与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未来的建造形式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4.2. 乡村振兴下的转型策略

总体上讲,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公共空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乡村内部居民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二是为满足发展乡村需求而进入乡村的外来力量,这使村庄公共空间建设兼具“对内”与“对外”的双重属性,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提高空间的适用性,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从而推动乡村的健康发展。

有双重属性的乡村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要考虑到返乡人群、参加乡村建设人群以及游客等群体在公共空间中的使用需求,甚至是心理及文化审美需求,这要求公共空间的建设理念中要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在保留乡村特色文化的面貌上进行改造[6];此外,公共空间作为当地居民的物质以及精神载体,在建设中也要考虑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关系,进而实现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庄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也是乡村风貌的缩影。既要注重公共空间所承载的独特历史也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地域文化,以此增强常居村庄人群对村庄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公共空间作为其中的物质载体在设计中应在材料、结构与形式等方面结合村民的审美需求与日常生活习惯进行特色地域文化的表达,在乡村振兴中体现其文化价值。

5. 项目概况

5.1. 黄田村概况

黄田村位于安徽省泾县榔桥镇的东部,梅村镇的北部(图1),该地区气候温和有着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紧贴205国道。黄田村于2022年复批通过《宣城市泾县黄田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主要产业

Figure 1. Location map of Huangtian Village

1. 黄田村区位图

为旅游、茶叶以及水稻。村庄总面积约为25.7平方公里,农户1128户,人口2726人。黄田村的整体布局为典型的“七山一水两分田”皖南山区风格。风景自然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可在此自由享受大自然的风光。黄田村地理位置优势也较为明显,基础设施也较为齐全,距池州市约20 km,九华山30 km,对外交通便利,可很好地联系附近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5.2. 黄田村历史沿革

黄田村始建于北宋时期,宋代年间称之为“黄田里”。在黄田村内部,村头村尾各有一棵榕树与一个祠堂,各单元都由一口井、一间厅堂、厢房两间、耳房两间与一个露天庭院组成。明万历年间,黄田朱氏一族走向繁荣昌盛,黄田村也不断发展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皖南特色传统村落。

5.3. 黄田村特色文化类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村庄居民生活习惯的养成,部分地区会形成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将对附近地区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中所考察的黄田村(图2)就有着该地域孕育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含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部分在调研中发现的对黄田村有着一定影响的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田村的公共空间设计中主要依靠泾县地区的非遗文化。

泾县的非遗文化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传统技艺类。传统技艺类文化在我国非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且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二是民间民间文学类,其中洋船屋建筑较为有名。洋船屋是一组外形神似洋船的建筑物,并在1998年被列入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的升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三是传统美术类。典型工艺为徽州三雕,非别为石雕、木雕和砖雕。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出皖南当地的特色文化内涵。其装饰纹样丰富极具意义,也是明清时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元素,对当地及周边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四是传统戏剧类。黄梅戏曲故事极富生活气息,质朴细腻,在泾县当地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较为经典曲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打猪草》等。

Figure 2. Huangtian Village environment

2. 黄田村环境

对黄田村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后,提取其中较有影响力与装饰价值的徽州三雕以及黄梅戏文化等元素,应用于黄田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中,使地域文化在建筑中重生并得到有效传承。

6. 黄田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6.1. 设计规划

黄田村正面临着文化空间缺失的问题,村落中传统的制茶工艺宣传不够,导致传统茶叶生产经营空间的缺失,以及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因此在黄田村设计茶文化展示馆以展示濒临消逝的传统制茶工艺是很有必要的。本次规划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特色保护类村庄黄田村进行公共空间设计规划。

6.1.1.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在黄田村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展现该地特色,对黄田村的本土文化、自然资源及历史背景进行充分挖掘。公共空间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一大主力,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人群需求以及功能空间的适用等问题。结合黄田村的三雕文化以及黄梅戏文化,设计黄田村的茶文化展示馆。茶文化展示馆作为可供黄田村村民休闲与旅客观赏游玩的公共空间,并能为黄田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建筑外立面中使用大块面白色,在一些细节处理中加入石雕工艺进行装饰,简约中又富有文化内涵。

6.1.2. 去伪存真,原真保护

黄田村发展历史悠久,在几百年的进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貌,也孕育了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代表的涌溪火青制茶技艺仍在村落中留存,对黄田村的后代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将旗峰山下的茶园规划改造为观光类茶园,并在其中设计茶文化展示馆,依靠茶叶生产,将茶叶售卖与茶文化展示馆中茶艺技法进行结合宣传。不仅推动了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公共空间的建造也为加强了游客对当地茶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此外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在文化与材料上挖掘其真实性。

6.1.3. 统筹规划,整体发展

整体发展是指对村落中的非遗项目与历史文化进行完整梳理,保证对梳理项目的完整。避免将公共空间设计与村落整体环境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割裂开的现象,要与生态与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对黄田村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就需要当地建设公共空间对其进行加工、保护,利用等。因此村庄中应设置茶文化展示馆,满足茶叶加工、传统制茶工艺的展现等需求。

7. 结语

中国乡村数千年来与农业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各种文化也受到其中的影响。特色保护类村庄作为乡村类型的其中一种,其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以及特色历史等都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保护的内容。公共空间建设虽然经受了因时代变迁带来的衰败,但依然在乡村建设中享有重要地位,与乡村的发展与建设兴衰与共。特色文化资源与地域人文历史是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公共空间特色文化的价值传承、发展与保护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各大研究学者对此的研究成果都体现在不同的案例中,体现了各个地域的文化多样性。在各类乡村中更多的是以黄田村为的代表的资源不突出发展较为缓慢的村落,乡村建设中应考虑如何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以及引入外来文化对乡村规划起到有益作用。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必须立足乡村,服务于村民,才能真正为乡村建设起作用,才能真正禁得住时间的考验。

注 释

①图1来源:https://datav.aliyun.com/portal/school/atlas/area_selector

②图2来源:http://www.iarch.cn/thread-27091-1-1.html

参考文献

[1] 高溪.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6943/d.cnki.gbjzc.2020.000189
[2] 张陶成. 鲁西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273/d.cnki.gsajc.2022.000036
[3] 郭婷, 王瑞雅, 张健健. 乡村振兴背景下共享型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思考[J]. 现代园艺, 2022, 45(20): 103-105.
https://doi.org/10.14051/j.cnki.xdyy.2022.20.008
[4] 邹宇航. 基于乡村地域特性的琼北地区村落更新策略研究与实践[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461/d.cnki.gzjdx.2020.002657
[5] 徐钰清, 李华宇.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析——以江西省景德镇市礼芳村为例[C]//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编辑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路径探讨.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83-93.
https://doi.org/10.26914/c.cnkihy.2022.031763
[6] 卢漫, 刘蕾, 徐雪冰, 唐昊. 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村落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以淮安地区乡村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2(7): 151-153.
https://doi.org/10.19875/j.cnki.jzywh.2022.07.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