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视域下劳作纪实类综艺非语言符号设计研究
A Study on the Non-Verbal Symbol Design of Labor Documentary-Style Reality Show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Convergence
DOI: 10.12677/design.2024.93315,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22 
作者: 吕青青: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符号设计展示设计非语言符号《种地吧》Symbol Design Display Design Nonverbal Symbols “Let’s Plant”
摘要: 近年来,慢综艺层出不穷,相比于快综艺,其生活化、慢节奏、贴近自然的特点吸引了一大批受众,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增快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电子“乌托邦”。非语言符号的展现与设计对于节目宗旨表达、情绪传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不同的节目由于其定位不同,对非语言符号的设计使用也有所不同。本文从展示设计角度出发,研究非言语符号在劳作纪实类真人秀中的应用,对其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在节目中的设计运用进行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之下,一批乡村综艺节目涌现。以劳作纪实互动类真人秀节目《种地吧》为例,分析节目中如何通过运用非语言符号,借助其共通性体现节目意图、传达节目宗旨。在融媒体时代为劳作纪实互动类真人秀非语言符号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借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low reality shows have emerged in an endless stream. Compared to fast reality shows,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life-oriented, slow-paced, and close to nature have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audiences, providing an electronic “utopia” for people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accelerated pace of life. The presentation and design of non-verbal symbol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xpressing the purpose and emotions of the program. Different programs have different designs and uses of non-verbal symbol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positioning.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non-verbal symbols in reality shows focusing on labor and document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hibition design, analyzing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visual and auditory non-verbal symbols in the progra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 number of rural reality shows have emerged. Taking the reality show “Let’s Plant” as an example, which focuses on labor, documentary, and interactive cont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he program utilizes non-verbal symbols to reflect its intention and convey its purpose through their universality.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non-verbal symbols in reality shows focusing on labor, documentary, and interactive content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文章引用:吕青青. 融媒视域下劳作纪实类综艺非语言符号设计研究[J]. 设计, 2024, 9(3): 258-263.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315

1. 引言

在人类诞生之初,更多是依靠符号进行交流,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符号被不断丰富和高频词使用。其中非语言符号使用占比高,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7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1]

经济的发展增加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媒介的娱乐大众功能被放大,各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增快,慢综艺逐渐吸引人们视线。为实现更佳的传播效果,对于其画面的展示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非语言符号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与运用对于节目核心的表达、与观众产生共鸣成为每一部作品都需要反复思索的内容。本文以《种地吧》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设计与运用为例探析劳作纪实互动类真人秀在融媒体视域如何设计非语言符号的展示画面以达成节目传播的最佳效果。

《种地吧》是一档由10位少年组成的小队在浙江省杭州市三墩镇参与二百多天种地全过程的劳作纪实真人秀。该节目采用“长视频 + 短视频 + 直播”的多元传播方式,再现农耕画面,更新传播方式,首创农耕题材[2]。节目中在剪辑过程中设计使用了大量环境符号、音乐符号等非语言符号,结合少年们的语言按照时间线将耕种的过程全方位、清晰、饱满地呈现给观众。

2. 非语言符号展示设计的必要性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2.1. 非语言符号表现形式

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这两大类[3]。其中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类目下又分为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结合这一分类,文章主要从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两个方面对劳作纪实互动类真人秀《种地吧》进行非语言符号设计分析,视觉性符号会细化为画面符号与人体语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会细分为音响符号和音乐符号。

2.2. 非语言符号在《种地吧》中展示设计的必要性

由于非语言符号在影视信息传递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其在节目中的展示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节目的传播效果[4]。一味的使用语言符号输出,会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很难抓住观众的眼球。恰当运用非言语性符号,可以丰富节目的表达方式,提高节目质量。因此对于节目组而言,非语言符号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的展示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种地吧》节目组在对非语言符号进行展示设计时,考虑到尽管全国各地农耕各有不同,但非言语符号的运用,能让观众从客体的相似之处产生联想,从而使观众更好的理解内容,让节目不受地域文化的束缚。例如节目开头种子埋入土壤生根发芽的画面设计,适用于大部分农作物,符合受众对于农作物种植的认知。此外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增强受众的真实感,有关环境的拍摄,声音的录入节目组均设计为同期拍摄,让受众未曾踏入但是却能“感同身受”。这一画面与声音相配合的展示设计,让观众感受到了少年们农耕时的困难,如节目中的麦田开沟,少年们的话语很少,更多是镜头拍摄少年努力开沟和天气下雪的画面,加之少年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行动,农耕的不易以更具冲击力的方式传达给受众。由此可见,合理设计非语言符号的展示使得《种地吧》更具真实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节目体验,同时提升了节目品质。

3.《种地吧》非语言符号设计

节目意义的传达,本质上是信息以符号为载体进行的传递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信息扩散[5]。因此符号的设计与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意义的传达与深度的表达。

3.1.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设计

视觉非语言符号是除语言符号之外的一切图像符号,是画面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作为节目的基础,在视觉符号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位置,每一个画面上都依附有其想传达的内容,能够形象、直观的传达制作者的意图。

3.1.1. 画面组接的设计

画面组接是图像符号组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对画面的重新编辑组合,给镜头赋予全新的含义[6]。例如节目在进行麦田收割的时候,设计使用插叙的方式,将麦田的成长从播种到开沟、抽穗、开花、成熟的画面拼接在一起,让观众清晰的感受到少年200天所做的工作,感慨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以及节目最后少年们离开后陡门时在大巴上再现第一次见面,节目组在此时设计穿插剪辑之前的初遇画面,使节目开头与节目结尾相呼应。这一设计的原理可以称之为“编码”,观众根据自己看节目的感受或自身体验对这一画面形成新的认识,这个解读过程又称之“解码”。整个过程是借助画面这一非语言符号展现的,通过此设计向观众直观的呈现了“三维的”世界。

3.1.2. 环境语言的设计

场景的搭建往往是决定观者是否能够身临其境的最直接因素。《种地吧》采用纪实类拍摄手法,在节目中设计从多个角度多次对少年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工作环境进行拍摄,环境语言的使用给受众带来直观的影响。如第一期少年们到达居住地,只有几间老旧的屋子以及连天下雨泥泞的泥地,到后期经过少年们的努力,房屋翻新,土地铺设,两相对比可以从中体会到少年们的决心和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少年们在夕阳下躺在有机肥上,没有太多的语言,但是却构建了一幅农耕画面,从中体现了其劳累的状态。节目组将无数个环境画面精心设计组合,为观众搭建了少年们的生活场景,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

3.1.3. 变化景别的设计

不同的景别带有独特的表达意图,通过剪辑组成含义各异的画面片段,传达特定的符号语言含义。《种地吧》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景别,传达不同的观点。在麦田撒肥时为体现科技在农耕中的作用,采用全景和远景拍摄,让观众看到无人机撒肥的快速,感受到科技在农业中的力量。在少年辛勤劳作时采用了近景,脸上的汗水,因太阳暴晒而发黑的皮肤等都体现了少年在这片土地上的投入。可见不同景别的使用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带动观众的情绪投入其中。

3.1.4. 人体语符号的展现设计

人体语符号在节目中常表现为人物影像,是节目中最常见的非语言符号之一。就符号学而言,人体语符号的“能指”指的是人物在镜头前所表现出的一切状态及视觉形象;而“所指”既是人物人体语反映出的节目主旨,文化基调[7]。节目组通过对人体语符号的展示画面进行设计,向观众传达少年们的身份,所处的环境等达到辅助强化节目效果表达的作用。例如《种地吧》中少年们的服饰上长期都是带着泥土的,加之其他的画面语言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农耕情节,以服饰这一非语言符号告诉观众少年们做了什么。

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人体语符号如动作、表情等能够辅助节目思想情感的表达,强化节目的传播效果。以《种地吧》“一个晴天”这一期为例进行分析,这一期主要是围绕着小羊的出生进行拍摄,为体现少年们对于生命的敬畏与震撼,镜头特写了蒋敦豪接生时颤抖的手,泛红的眼睛以及其他少年或流泪或无措的动作与表情特写,没有过多的语言的描述,更多是对画面对人物的捕捉,以最真情实感的画面向观众传达情感。

3.2. 非语言符号的设计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方式主要依赖于视觉与听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眼前呈现出的画面没有声音,那么画面就会有不完整的感觉,即使在默片时代,电影画面也会以音乐佐之,以此保证画面的真实感,加强感染力。因此在节目的展示设计中,听觉非语言符号也是不容忽视的,合理的设计会使节目镜头更具真实感、现场感,节目组如何设计使用听觉非语言符号塑造立体空间是十分紧要的话题。

3.2.1. 音响符号的设计

音响声作为像似符号是听觉非语言符号中的一种,是还原环境信息的重要方式,不似镜头画面般宏大却可以彰显环境细节,增强节目真实感,让二维平面立体起来,产生具身传播的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加强与节目的共鸣。

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自然音响和效果音响。自然音响的合理设计能与画面完美融合,再现真实场域,反之则会产生失真感。《种地吧》在音响符号的设计中大量运用自然音响,不论是下雨声还是水流声,以及鸟鸣声等等使用的都是自然音响。以陈少熙虾塘撒料为例,饵料落入水中的声音,白鹭的啼叫声以及鸡鸣犬吠之声都是自然音响,节目力求还原最真实的环境,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这一部分自然声的使用并不显得嘈杂,反而颇具艺术感和美感,向观众呈现了一幅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此外过年期间对于鞭炮、烟花的声音均采用原声录入,声音与画面相配合,再现了过年的热闹场景,传达了少年的喜悦之情。节目通过对音响符号的设计突出画面感染力,以声音与镜头为桥梁将观众与幕后相串联,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3.2.2. 音乐符号的设计

音乐是由人工制成,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有其制作者所赋予的先天意义。但随着应用环境的变化,听众结合自身经历重新赋意于音乐产生不同的情感价值。《种地吧》根据节目主旨以及少年们的经历设计推出了主题曲《芽》,由周深进行演唱,循序渐进的节奏配上周深空灵的声音,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故事感,在成长的阵痛一期中,在成员之间经历困难后、发生争吵和好后都使用了这一背景音,音乐加之画面的叙述,令整个节目的感情更加充沛,让受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少年的成长与蜕变。而在少年们热情澎湃,团结一致干农活时,又会播放旋律激昂活跃的《醒来吧少年》,与少年的年轻有活力有冲劲相匹配。由此可见客观的画面冲击有时难以触及观众内心,在传达节目情感时略显晦涩,而音乐符号作为节目组主观情感的外放,经过合理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画面与音乐相匹配准确的向观众传达节目含义。

4. 非语言符号展示设计的作用

非言语符号不同于语言符号的直观表达,更多依赖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行为被接收,以求还原现场,给观众带来真实体验。除此之外,对于语言符号无法刻画的细节处理,非语言符号也可以通过声音、画面等进行刻画,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细节,直观传达感情。例如节目中的小羊出生、麦苗发芽、玫瑰开花、小鸡孵化等仅凭语言叙述是难以做到生动形象、真实入人心的,而非语言符号则可以通过画面、景别、音乐等方式刻画作品细节,传递人物情感与节目内涵,减少言语符号带来的折扣,更为直观地表现作品内涵。

非语言符号的审美性也为观众带来良好视听体验,各类非语言符号相辅相成,在提高节目真实性的同时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种地吧》里面多次提到后陡门的夕阳是少年们眼中最好看的夕阳,但具体的好看程度是仅靠语言无法形容的,作为一档节目,再华丽的辞藻没有画面和声音也会缺少真实感,而节目中伴随着少年们的赞叹,镜头转向夕阳,再由全景推远景,由夕阳到夕阳下劳作了一天的少年。在此基础上观众结合以往看节目的感受对此画面进行解读,会产生更加真切的视听觉体验。

通过对《种地吧》节目非语言符号展示设计的分析可得,非语言符号在构建画面、传达情感和主旨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简单的使用与排列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仍需节目组对其进行设计,如何使用与何时使用非语言符号是展示设计的重要环节,同时要注意视觉与声音的合理搭配,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小结

符号的使用贯穿着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节目的意义传达中,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相互配合,合作发力,助推节目意义呈现与传达。非语言符号依据其共通性,知觉性,审美性的意义表达优势,跨越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限制,将受众与节目相关联,使二者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传达节目意义。在综艺层出不穷的今天,非语言符号的展示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种地吧》这一劳作纪实互动类真人秀中,非语言符号的展示设计增强了传播效果,这一节目的成功也为其他综艺提供了借鉴,制作团队应增强对非语言符号的认知与应用,利用其特性,合理设计其展示时间与方式,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以求最大程度上传达节目意义。

参考文献

[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104.
[2] 刘海燕. 沉浸与互动: 综艺节目《种地吧》的创新路径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 2023, 44(16): 138-140.
[3] 张天慧. 浅析媒体中的非语言符号现象[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 11(4): 63+65.
[4] 孙永超.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综艺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以《歌手》为例[J]. 科技传播, 2021, 13(8): 79-81.
[5] 权倩. 浅析非语言符号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运用——以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节目为例[J]. 科技风, 2013(10): 263.
[6] 姚嘉慧. 专题类旅游文化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7] 马睿, 吴迎君. 电影符号学教程[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