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al Activity Based on the Independent-Field and Dependent-Field Cognitive Style of Students
DOI: 10.12677/ae.2024.146902, PDF, HTML, XML, 下载: 57  浏览: 142 
作者: 罗 丹: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场认知风格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Field Cognitive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中心及学生个体差异。而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间的认知风格差异,设计的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难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认知风格这一学习者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研究基于学生不同场认知风格差异探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帮助英语教师了解初中学生认知风格差异,并基于此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活动,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全体初中学生的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English teaching has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the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them. However, in the past, teachers often ignored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styles among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ey designed lacked pertinence, making it difficul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ll students. Modern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believe that cognitive style, as a factor of learners, directly affects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sign of English teaching activit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based on field-independent and field-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which can help English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sty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design more targeted and flexible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is, so as to meet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l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文章引用:罗丹. 基于学生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03-1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02

1. 选题背景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英语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就课程实施而言,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坚持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以往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老师们围绕着知识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这一重要因素,也并不太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在新时代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当英语教师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进度时,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其中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活动中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如果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们的认知风格,那么他们学起来就比较容易。相反,如果学习内容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往往进行得比较费力,甚至会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根据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来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现状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在设计活动时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忽略了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大部分教师关注的还是教学内容本身,即“如何教”,却忽视了学生们“如何学”。因此,从学生的认知风格差异着手来探究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贯彻新课标的相关精神和要求,也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英语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英语学习者、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 概念界定

(一) 认知风格

不同研究者对认知风格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和见解,但他们都强调认知风格是个体在接收和处理信息过程中,在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比如,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总结知识和加工处理信息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会影响人们的直觉过程和思维方式,但是这一影响过程趋于稳定,不容易发生变化。张庆宗认为认知风格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加工时(包括接收、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持久性,即在时间上相对稳定;二是一致性,即个体在完成类似任务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稳定性 [1] 。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对认知风格采用张庆宗的定义,即学生在接收和处理知识时所变现出来的持久的、一致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 场独立和场依存

威特金在对知觉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组概念。一般认为,“场”指环境,人们在对实物进行知觉的过程中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场”的影响。威特金认为当环境对个体的知觉具有主导作用时,场独立者往往能克服场的影响,或对场进行重新构建,而场依存者则不能或很难克服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受制于给定的环境。因此,依据个体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可以将其分成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认知风格 [2] 。场独立是指个体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参照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这种类型的学生很难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能够独立地做出判断,喜欢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而不喜欢与他人合作探究问题。他们更擅长于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场依存是指个体依靠外部提供的有关信息,倾向于以外部线索为参照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这种类型的学习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需要根据他人提示或帮助做出决定,擅长与他人合作。他们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感兴趣。

3. 理论基础

(一) 认知风格理论

认知风格的划分有很多维度,比如根据知觉时受环境因素影响多少和处理信息时的倾向可以划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型,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可以划分为反思型和冲动型,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最早被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威特金提出来的场独立–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并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这一类型的认知风格是认知风格理论框架的基石,大多数学者也认为场独立–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与语言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随着该理论的深入研究,威特金又将它总结为个体在作出判断和决定时是依照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主观感受还是受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在这之后,威特金把认知与人格因素联系起来,提出了心理分化理论。这种心理分化包括自我分化和非我分化,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场独立–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的差异中得以体现。后续研究又表明场独立型者的分化程度高于场依存性者的分化程度。场独立型者擅长分析,能够排除表面现象和外部信息的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场依存型者则习惯于从整体上去知觉事物,难以将事物的要素和成分从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出来。此外,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喜好不一。场独立型的学生偏向于内部结构不严谨的教学,反之,场依存型的学生喜欢内部结构严谨的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明确的指导和讲解。因此本研究基于场独立–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探讨其对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自主学习和整体发展。人本主义理论还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过去教师们使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这样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和权威,不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氛围,罗杰斯倡导自由学习,认为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非作为一个指导者。罗杰斯指出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下,教材与学习目标相契合,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教师应该筛选各种学习资源供学生参考或使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学习并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每个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情感和需要,才能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该理论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够让更多教师认识到根据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主要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展示,在确定研究主题的基础上,笔者在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搜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认知风格、场独立和场依存及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包括但不局限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著、文集、调查报告以及网站等,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梳理出了已有研究成果,以此建立本研究框架,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料佐证和理论依据。

5. 文献综述

(一) 国外对认知风格和英语学习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者对认知风格的研究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认知风格的研究最早起源于Galton和James提出的相关观点。他们提出人们加工和处理信息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人倾向于利用抽象的方式,如语言符号,而有的人则更喜欢用图像等直观的方式来加工和处理所得信息。后来,Allport首次将认知风格这一术语正式提出来,用它来指代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末,Riding又进一步研究了认知风格,提出个体的认知风格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稳定性,不轻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二是差异性,表现个体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受制于他们自己独特的认知风格 [3] 。尽管认知风格的研究起步很早,但从二语习得视角去考察认知风格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Witkin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场独立–场依存的概念,随后他又进行了应用研究,发现这两种认知风格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的学习各有利弊。随后,研究者们开始基于Witkin等人的认知风格测量工具来研究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Tuker研究了外语学习中的听、说、写方面与认知风格,得出了场独立学习者在这些方面更具优势 [4] 。Brown发现场独立风格的学生在控制型的课堂中学习外语更具有优势,而场依存风格的学生则偏爱在开放的和灵活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学习 [5] 。Mohammad Ali也证实了场依存认知风格的学生在语言交际方面表现更佳 [6] 。

(二) 国内对认知风格和英语学习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认知风格和英语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吴一安、刘润清发现在大学本科生这一群体中,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学生比场依存认知风格的学生拥有更好的外语学习表现和能力 [7] 。张雁凌通过研究发现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学习者英语学习成绩更好 [8] 。陈欣和肖庚生考察了认知风格和听力教学的关系,指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选择不同的听力材料,在听力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要 [9] 。曹好好和田振江提出英语教师在设计英语听力任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差异,根据不同认知风格的特点设计相对应的听力任务。他们分析了场独立–场依存学生在听力学习中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在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任务实施阶段和语言焦点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建议 [10] 。李海英探讨了如何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根据场依存或场独立认知风格学习者的特点来设计大学英语口语活动 [11] 。在2022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李萍提出初中英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风格的差异,为学生提供有趣味、有差异的课堂活动,并进一步提出了知识梳理活动、知识剖析活动、生活体验活动和思维延展活动 [12] 。

(三) 研究述评

国内外研究者对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做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积极成果。虽然他们的研究内容不尽相同,得出的研究结果也存在着某些层面上的差异,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研究让外语教育教学界认识到了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效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外语教师要想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将认知风格这一因素融合进教学设计中,尤其是要懂得从场独立–场依存这一组认知风格类型这一角度去分析学生,并根据这方面的差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但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了某些可能的不足之处。首先,研究对象比较狭隘。目前对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基本都是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生也有所涉及,但对初中学生这一群体则关注不够。其次,大量研究都聚焦于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较少关注将认知风格与英语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相结合。最后,研究成果大多都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没有明确指出如何将有关成果和理论运用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

6.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认知风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者个体的场认知风格与他们的外语学习成绩或与其某一具体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上。对于如何根据认知风格的差异来设计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将有关成果和理论运用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 张庆宗. 外语学与教的教育学原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12.
[2] Witkin, H.A., et al. (1962) Psy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Wiley, New York, 18.
[3] Riding, R.J. (1997) On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Style. Educationali Psychology, 17, 29-49.
https://doi.org/10.1080/0144341970170102
[4] Tucker, G.E., et al. (1976)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32, 214-226.
https://doi.org/10.3138/cmlr.32.3.214
[5] Brown, H.D.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 Hall, Inc., New Jersey, 87.
[6] Salmani-Nodoushan, M.A. (2007) Is Dependence or Independence a Predictor of EFL Reading Performance. Test Canada Journal/revue Test Du Canada, 24, 82-108.
https://doi.org/10.18806/tesl.v24i2.140
[7] 吴一安, 刘润清. 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1): 36-38.
[8] 张雁凌. 中国大学生的场独立/依存的认知风格对英语水平的影响[J]. 外国语言文学, 2003(4): 43-45.
[9] 陈欣, 肖庚生. 场认知风格对外语听力理解的影响极其教学启示[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4(4): 20-23.
[10] 曹好好, 田振江. 基于“场”认知风格下的英语听力差异化教学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 29(24): 131-134.
[11] 李海英. 基于认知风格的大学英语任务型口语教学[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3): 179-181.
[12] 李萍. 认知风格视角下英语敎学活动多元探索[J]. 中学生英语, 2023(3): 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