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Confucian Harmonious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cnc.2024.123053, PDF, HTML, XML, 下载: 41  浏览: 73 
作者: 侯春蕾: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儒家文化和谐思想当代价值Confucian Culture Harmonious Thought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儒家和谐思想底蕴深厚,滋养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儒家和谐思想的产生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孕育了保守平和的民族文化心态,这是儒家和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它是思想家应时代召唤对没落宗法等级制度进行总结提炼的产物;在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繁荣学术氛围为其提供了文化前提。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三部分,按照由内而外的维度展开。现如今对儒家和谐思想展开探讨,其蕴含的内在理性和智慧仍有深刻的现实价值与启示。在个人层面,它关注人的个人修养,使人获得人的身心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儒家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崇尚“和而不同”,有助于达成人际和谐的交往状态。
Abstract: The Confucian harmonious thought has a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nourishes the peace-loving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mergence of Confucian harmonious though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multiple factors under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China gave birth to the conservative and peaceful national cultural mentality, which is the social root of the emergence of Confucian harmonious thought.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thinkers summing up and refining the hierarchy of the declining patriarchal system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the times.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the flourishing academic atmosphere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provides a cultural premise for it. The main content of Confucian harmony includes three parts: individual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are developed from the inside out. At present, the discussion of Confucian harmonious thought still has profound realistic value and enlightenment in its inherent rationality and wisdom.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it pays attention to people’s personal cultivation, so that people can get the harmony of body and min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Confucian pursuit of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dvocating “harmony without difference” is helpful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ate.
文章引用:侯春蕾. 儒家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J]. 国学, 2024, 12(3): 327-331.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3053

1. 引言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以和为贵,“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至高的价值追求。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的思想灵魂。几千年来,儒家和谐思想的光辉不曾因时代发展而隐没,探究儒家和谐思想何以生成,它的价值体现在何处,以及对当代社会有何值得借鉴之处是当下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2. 儒家和谐思想的生成逻辑

2.1. 小农经济孕育了保守平和的民族文化心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家和谐思想在西周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中国古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是当时的主导经济,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家庭协作模式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与保守性。在这种农业经济下,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具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的特征。基于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限制,小农很容易破产,脆弱性极高,他们希望风调雨顺,天与人可以和谐相处,他们厌恶战争与徭役,企求和平安稳的生活环境。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培养了民众安稳求和的心态,这是儒家和谐思想得以产生的经济根源。

2.2. 对崩坏的宗法等级制度进行总结的产物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对诸侯的控制力日益减弱,诸侯日益强大,对周王室构成的威胁日渐严重,也不再向天子缴纳贡赋,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只成为象征符号,嫡长子继承制逐渐被弃用,宗法等级制度逐步瓦解,礼乐制度也开始崩溃。天子专享的“八佾舞”,士大夫也“八佾舞于庭”,此类僭越国君之礼的现象频频发生,礼乐制度趋于崩坏。宗法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崩坏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的必然结果,社会制度的更替要求对崩坏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礼乐制度进行总结,先秦儒家承担了这一任务,这使得“礼”成为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

2.3. 百家争鸣的局面提供了文化氛围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诸国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有所减弱,思想文化氛围相对宽松,出现诸子百家自由发表政治言论见解,提出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激烈的碰撞与交流,为新的社会秩序的调节机制的出现塑造了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先秦儒家以仁爱思想为核心创立了儒家和谐思想,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仁政。

3. 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天人合一”作为价值目标。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天地先万物而生,人由自然创造产生,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宇宙的统一整体。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 自然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人处于自然界中也照常生长,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通过对大自然的特性的感悟可以体悟到人性,说明了人与自然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

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两个主要要求,一是保护自然事物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统一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人应该像自然一样对待万物,“民爱物”,保护万物的多样性,与万物和谐共生。其次,尊重自然规律。《周易》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2] 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四时次序,要探索自然活动内在的规律性,掌握自然规律,实践以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该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荀子提出“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人是天地间的能动主体,人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做事,做到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

3.2. 人与自身:修身养心

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修养己身是一切和谐的源头。儒家文化极为重视个人自身的修养,对修养自身的意义、途径、目标进行了较为完善的阐发,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个人身心修养规范。在儒家文化中,修身是置于首要位置的,《礼记·大学》中提到,明德于天下者,需先治国,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孟子也说,身为家之本,身修方可家齐国治天下平。唯有先修好己身,修养好自身的德行,才能知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进而懂得治国之道。

要达到身心内外和谐,儒家提出以德润身,通过不断完善道德修养将道德内化,并且提出了在修身过程中面对矛盾时的一系列思想规范 [4] 。在义利观的问题上,儒家文化认为义与利都是人所追求的,但义应该是人更高层次的追求,经济行为应该在合乎道德规范的范围内进行,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当义利发生冲突时,人应该以义为先,舍利取义。在贫富的问题上,儒家肯定人对富贵的欲望,对富贵的追求应该通过合理有序的途径进行,对待贫富,主张以平常心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3. 人际交往:以和为贵

良好的社会秩序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维护,人与人之间相处以“和”作为最佳状态,即“以和为贵”。儒家认为“仁者,人也”,人际间的和谐状态应该通过人人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体谅得以实现,以仁爱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仁”之发端在亲父母、亲子女,亲血缘关系,由个人血缘亲情扩展开来推广至他人,即“泛爱众”。儒家认为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逻辑为推己及人,在与他人的相处之中做事时代入他人感受,理解他人处境,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身想法强加到他人身上。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和而不同”作为交往的准则,尊重他人的差异性,做到既坚持自身的立场,又能倾听不同的声音 [5] 。

4. 儒家和谐思想的现实价值意蕴

4.1. 注重人的个人修养,获得人的身心和谐

儒家文化将“内圣外王”作为核心追求,注重自身的修身养德,修养好主体再将主体推广到自身以外的范围,尊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养个人的身心作为成就大业的起点,把个人身心的培养摆在优先地位。儒家认为,只有先将个人修养完善好,才能为社会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6] 。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按照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成长逻辑培育人才,可见将个人修养置于首位,方可维持个人身心健康,具备人的基本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获得身心和谐,提升自我修养,是对他人进而推及到社会层面发挥重要价值的基石,而且对于个人自身而言意义重大。如今时代飞速发展,对个人的要求逐步提高,激烈的社会竞争,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使现代社会中的人面临前所未有巨大压力,导致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也大为增长。儒家在个人身心修养与价值实现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7] 儒家主张中庸之道,认为为人处世要做到执中守正,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才为最高境界的人生态度。儒家的这种人生态度教导我们以平常心应对生活中的起伏,以淡泊的心态看待名利,以儒家的和谐思想作为指导准则来调和我们的内心,排解当下人们所处的压力,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8] 。

再者,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但一定程度上人们的精神文明却滞后于物质文明,物欲横流,人心浮躁,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老人扶不扶”等类似的道德问题发人深省,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社会道德底线在不断降低。儒家思想以“君子慎独”作为人的重要行为准则,认为人应“从心所欲,不逾矩”,追求“孔颜乐处”的淡泊名利、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儒家和谐思想包含着关于个人身心修养的丰富内容,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当今的道德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当代社会,文明礼仪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儒家和谐思想中尊礼尚礼精神依然为当今传承借鉴,在很多公共场合,自觉排队、礼让斑马线、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成为人们的基本素养,时至今日儒家和谐思想对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4.2. 追求“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系的基础,人类的认识与实践以及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离不开自然,同时自然依靠人类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它的价值,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量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土地荒漠化面积快速扩散,自然资源更加紧缺。儒家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待二者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孔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砍伐树木、狩猎都应该在规定的时节进行,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取物以时”,“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9] 合理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要考虑到自然的承受力,尊重自然规律,即“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儒家文化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当今我们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到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它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根据中医学,养生重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气候的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危害,“天人合一”的思维为如今人们治病养生启发了很多思考。

4.3. 崇尚“和而不同”,达成人际和谐的交往状态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特性,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与他人的接触,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人生处世的重要课题。在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享有更高层次的自由与解放,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加剧了人们对自我利益、个人权利的关注,人际关系较以往变得更加冷漠疏离,人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有所增加。

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推崇“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重视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主张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之前能够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他人感受,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至于个人的差异性,儒家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的观念,尊重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性,在处理问题时可以交换彼此的观点,既正视他人的见解,又勇于坚守自己的立场。儒家文化认为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应尊重他人的差异性,保持谦虚的态度,要善于学习他人长处,完善自己 [10] 。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主张“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通过仁爱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尊重、关心他人,以仁德为原则与他人相处,由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儒家文化关于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蕴含的理性与智慧不因时代变迁而泯灭,我们要汲取其中的精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而不同”是当今社会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如今很多学校秉承“和而不同”的治校理念,在管理中集思广益,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管理中做到了人性化与创新发展,构建了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5. 结语

和谐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发源于先秦的儒家和谐思想以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的身心和谐为起点,从个人身心修养扩展至自然、人际而至社会的和谐,构建了一套内涵丰富、蕴涵深刻的思想体系,探究儒家关于处理个人身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汲取营养,对于当代人解决矛盾与冲突,寻找人生处世的最佳答案具有重要的思想借鉴。

参考文献

[1] 叶玉麟. 译解道德经[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59.
[2] (明)苏浚. 易经生生篇[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10.
[3] 姜楠, 吴先伍. 不忍之忍: 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论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6): 125-132.
[4] 唐莉萍, 刘郁. 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文化学刊, 2019(11): 128-130.
[5] 赵正玉, 罗俊. 儒家伦理思想的公共道德教育之维[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 33-37.
[6] 叶树勋. 儒家哲学中自我形态的探寻——从文本分析到义理诠释[J]. 现代哲学, 2023(4): 126-137.
[7] (春秋)曾参, (战国)子思. 大学∙中庸[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7: 91.
[8] 孟琢. 礼乐文明的根基重建: 《中庸》主旨新探[J]. 哲学研究, 2023(12): 58-67 125.
[9]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上[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 2021: 108.
[10] 李秀菊. 儒家思想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 文化学刊, 2019(12):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