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挖掘与艺术创作研究
Research on Mining and Artistic Creation of Visual Symbol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Inner Mongolia
DOI: 10.12677/cnc.2024.123055, PDF, HTML, XML, 下载: 28  浏览: 5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玥: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宁夏 银川
关键词: 内蒙古中华民族视觉符号艺术创作Inner Mongolia Visual Symbol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rtistic Creation
摘要: 中华民族拥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文章通过提炼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共同的视觉符号并且进行艺术转化,以此来表现内蒙古地区优秀传统视觉符号与社会主义先进视觉符号。文章阐述了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创作的路径。敏锐地把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学情景,创作以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为主体,用油画的绘画语言讲述时代的进步。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diversified and integrated cultural symbols. This paper extracts the common visual symbol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nd carries out artistic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expres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visual symbols and advanced socialist visual symbols in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 Chinese visual symbols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path of artistic creation, keenly grasps the aesthetic scen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reates the visual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s the main body, and uses the painting language of oil painting to tell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文章引用:张玥. 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挖掘与艺术创作研究[J]. 国学, 2024, 12(3): 339-343.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3055

1. 引言

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要抓手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手段 [1] 。图像化的视觉符号展现形式相比于文字叙述,更加容易使中华民族成员在可以触达的感官体验中直观地感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随之引起情感共鸣,有助于发展和巩固集体记忆、强化归属感和共同身份构建。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文化符号研究,提取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系统,整合能够体现内蒙古地区人民“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元素,以黄河、草原、长城等关键性象征符号用油画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构建民族地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2. 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挖掘与整理

中华民族视觉符号是指根植于中华文化,能够代表中国面貌、中国特色且中华人民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内蒙古地区游牧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以黄河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为代表,形成中华民族的视觉符号。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上重新建立起与时代相匹配的中华民族视觉符号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1. 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共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视觉符号

优秀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艺术工作者要推动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携手共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内蒙古地区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辽阔无垠的草原是中国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世世代代草原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一种与草原生态相适应的文化,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基质,家畜是物质循环的中介,通过放牧环节赋予了文化的持续发展,成为了草原文化的视觉标识 [2] 。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汇千流,纳百川,流经内蒙古形成标志的“几”字弯,将中西部地区拥入怀中。在漫长的岁月中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同时也为内蒙古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随着河上交通的发展、人口迁移、政治交流等因素,黄河成为连接华夏文明融合发展、凝结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天然纽带。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蕴含着深厚的“同根同源”家国情怀,独具中国特色。

内蒙古地区明代长城,是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走向融合的地方。从秦朝开始为了防御匈奴入侵,在北方大规模地修建长城,如今古长城遗存在内蒙古大草原从东到西,这宏伟的古长城见证历史的变迁,也体现出古代人民御敌的智慧和血汗。长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视觉符号的象征。

综上所述,挖掘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共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整理能够代表内蒙古地区的中华民族视觉符号,以黄河、长城、草原为主题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建立起符合现实需要的文化体系。

2.2. 内蒙古地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号挖掘整理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发展。内蒙古地区紧跟时代步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迈向新台阶,内蒙古地区风力发电、太阳能、高铁、动车等无不彰显着先进性。

内蒙古能源丰富,素有“风电之都”之称。内蒙古通过风力发电、太阳能等高科技模式迈向绿色发展道路。风从草原来,电送千万家,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我国向低碳社会转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蓝天白云下,绿色的大草原上一座座白色“大风车”成为内蒙古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百米之高与白云“并肩”,颇有“风生来电”的动感,内蒙古风力发电是紧跟“中国风速”奋进的足迹,也是体现内蒙古先进文化的视觉符号。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为推动“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计划落实,内蒙古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高铁、动车为内蒙古交通带来新的变化。复兴号迎着浩浩长风在草原上畅行,穿越高原大漠使得内蒙古东西贯通,南北互动,织起内蒙古联动内外的“交通网”,从此路畅车通,人便与行,联动内外,交通运输升腾百姓安全便捷出行的希望与梦想,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轮如快马追风。内蒙古地区展现出美丽的大草原上驰骋着现代交通的和谐画面,形成内蒙古地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视觉符号。

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推进内蒙古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内蒙古河套平原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农业灌溉发达,向日葵是河套平原主要经济作物,春华灼灼,秋实离离,在内蒙古地区河套平原向日葵籽粒饱满,一副现代农业丰收的画卷正铺展开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要提炼出内蒙古地区先进文化的视觉符号,又要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连接。戈壁滩上疾驰而过的复兴号列车、草原上迎风转动的发电风车、黄河边上一排排的太阳能板这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成果,在中华民族理念中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3. 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与艺术创作研究路径

油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油画创作本身就包含着社会责任和功能,许多敏锐的艺术家以强烈的艺术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表现社会现状与变迁、让油画创作不仅给社会带来审美艺术的熏陶,还从人文关怀、社会情感上触碰观者心灵,启发观众的共有情感和社会意识。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绘画,以风土人情为描绘对象,不仅再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生活状态和蒙古高原的独特意趣,也承载了内蒙古社会的巨大变革,还体现了内蒙古人民对自然与信仰的尊重和敬畏。内蒙古高原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丰厚文化,以油画的表现方式呈现,传播内蒙古地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

3.1. 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题材选择

艺术创作前要对作品表现内容进行充分的构思,以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为主题首先要凝聚中华文化的共通性,注重契合中华文化认同感。将一些具体的中华视觉符号如黄河、长城、草原等转化为油画创作的资源,作为画面主体,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将中华文化符号充分发挥出价值导向作用。其次画面要体现一些地域特征,在内蒙古地区挖掘出属于地方性的人文景观、文化习俗、自然生态环境等,如内蒙古地区蒙古包、马群、羊群、大草原等等,通过油画写意的手法进行概括表现 [4] 。最后要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文化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内蒙古草原上修建了高铁、风力发电、太阳能等现代化设备,将这些新景观与自然风景结合创作表现,凸显出内蒙古草原的变化。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凝聚共性、挖掘个性再到弘扬时代性角度出发,用画笔记录草原文化的发展 [5] 。

3.2. 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创作构思

油画创作以中华文化符号为切入点,把目光投向内蒙古草原,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创新个性、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确定了以内蒙古地区为中心展开艺术创作,对内蒙古地域特征进行实地考察每一幅作品都以中华民族视觉符号为核心,此类内容能够较好的体现出内蒙古面貌,比如,以黄河、长城、草原风车等内容 [6] 。在构图方面以横构图为主,采用黄金分割比例给天空留出较大的空间,横线式构图给人以平静的感受,地面与天空平行产生良好的秩序感,视觉上凸显出草原辽阔。在色彩表现方面采取降低色彩纯度保持画面色调统一但尽可能保留自然环境固有色。低饱和度色调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内蒙古地区安逸宁静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与内蒙古自然气候有关,风沙程度较大。在艺术特色方面不仅对客观物象进行精心刻画,还要恰当地凸显出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作品意旨不在于对场景的再现,而在于通过这些以符号呈现的物象唤起一种文化状态、统一思想。

3.3. 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的创作实践

油画以写意技法表现主题创作,写意技法能够赋予画面独特的视觉美感,是一种强调主观精神的艺术创作手法,注重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整体形式美,奔放的笔触、概括的颜色、强烈的结构线和标志性的主题,传达出中华文化精神和凝聚力意识,这是特定地域造就的个性审美意识体现。因此,在创作中从构图、造型、色调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凸显作品主题,强化中华文化符号的表现。主题相关元素和谐统一置于画面之上,调节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关系,达到构图的艺术化效果,保持物象视觉平衡。把握画面节奏关系,恰当留白,达到画面构图完整、疏密有序。色彩在油画创作中起主导作用,例如草原题材艺术创作,画面中要注重“色块”的把握,画面中的色块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而是要有结构关系,使画面统一于整体当中画面才能协调,色彩关系高于色彩本身,要注重画面色调协调和色彩对比关系,油画创作也不是把所见的色彩直接应用在画面中,而是要依据客观关系在画面中完成色彩关系。

3.4. 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的传播路径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为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成为传播中华民族视觉符号的重要途径。视觉传播对受众产生的作用本质上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和情感共鸣,进一步生成思考和感受,强化归属感。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油画创作用艺术化的手法将黄河、长城、草原等元素进行提炼、概括,并且与内蒙古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结合,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以凝聚民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生活中应用。如:网络平台、美术馆展览、公共场所广告牌、校园墙壁、公园围墙等其他场所展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相关元素,利用标志性符号的形式,对中华民族视觉符号进行视觉传达,辅助文字说明阐释绘画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视觉符号融入人民群众生活中,强化对中华民族符号认同。

4. 结语

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挖掘主要以黄河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结合新能源风力发电、高铁、动车等现代交通,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通过视觉符号艺术转化进行艺术创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刻写与视觉再现,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艺术创作中要尝试多样的绘画技法,从构图、色彩、物体结构等方面深入探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视觉符号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23214。

参考文献

[1] 乌小花, 郝囡. 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J]. 民族研究, 2019(5): 1-11 139.
[2] 乌力吉. 妥木斯: 草原画派的旗帜[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5(5): 52-53.
[3] 顾振清. 都市游牧与文化共生——“天的那边: 当今时代的蒙古艺术”展引发的理论探讨[J]. 美术观察, 2018(3): 35-36.
[4] 妥木斯. 抒情的内蒙古与内蒙古的抒情[J]. 美术, 1987(9): 11-14.
[5] 巴达日胡. 谈“蒙古马”题材绘画创作[J]. 美术观察, 2021(5): 152-153.
[6] 包双梅. 草原文化对内蒙古当代油画的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3(5): 168-170.
[7] 乌力吉. 笔谈中国美术的自觉与主体精神[十二] 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美术的崛起[J]. 美术, 2013(1):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