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使命再思考——普通人的自我救赎
University Mission Reconsidered—Self-Redemption for Ordinary People
DOI: 10.12677/ap.2024.146379, PDF, HTML, XML, 下载: 35  浏览: 121 
作者: 金 婕: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金 雪: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关键词: 大学使命自我教育University Mission Self-Awareness
摘要: 后疫情时代,人们变得更为浮躁、急功近利,时代飞速发展,自媒体的盛行、ChatGPT的横空出世等标志着智能时代开始到来。在这一多变的环境之中,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着重重危机,高等教育市场化,低就业率导致教育体系变得急功近利;大学教师“非升即走”现象严重,教学效果不佳。教育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在大环境的快速发展、缓慢变革中,教育系统中的普通人,即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均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保持变革意识,利用资源完成自我实现,从而实现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
Abstrac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people have become more impatient and short-sighted, and the era is developing rapidly, with the prevalence of self-media and the emergence of ChatGPT signall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lligent era. In this changing environment,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a crisis; the marke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low employment rate has led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become more and more eager to make quick profits; university teachers “promotion or departure” phenomenon is seriou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good. Educational change is not a quick fix. In the mids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slow change of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rdinary people should not “sit back and wait for death”, but should maintain a sense of change, use resources to complete the redemption of self-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real miss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文章引用:金婕, 金雪 (2024). 大学使命再思考——普通人的自我救赎. 心理学进展, 14(6), 48-5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6379

1. 引言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点出美国大学“培育出一群优秀的绵羊”,他将那些聪明、有天赋、有斗志但同时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感到十分焦虑,缺乏目标感的学生称为“优秀的绵羊”。他们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普通人不可抵达的常青藤名校,他们看似善于解决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威廉在提出危机时,还试图解释大学的使命应该是什么。威廉认为,大学是青少年转变成人之地,在进入大学时,每个人都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一定的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而大学的使命,就是让一个无知的年轻人,成为一个有知识、责任心、善于思考、喜欢研究、能够深度思考的人。真正的教育绝不是以学生的就业、世俗的成功为目的,所谓教育,就是当人们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留下的那一部分(威廉,2016)。

时过境迁,大学在发展的同时,大学使命的教育危机似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了愈演愈烈的趋势,无论是大学本身还是国内的教育主管部门都陷入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浮躁状态,整个大学校园里弥漫着急功近利的风气,大学受到主流话语权的制约,承载着沉重的政治负荷。教育质量的滑坡、就业的压力、学术的腐败,都在侵蚀大学教育,异化大学教育,使高校缺乏活力支撑,使我们的文化体制缺失灵魂。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问题,在已有的环境之下,普通人又该如何找到自我呢?

2. 大学面临的危机

2.1. 功利化的强大力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而,世界的工业化进程,使现代大学已然成为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产业机构,大学不再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地方,反而成为了一个注重提高学生生存技能的“工厂”,学校就像一条流水线,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亦步亦趋,不同的学生却做出高度相似的选择,趋向同一的求学模式,窄化了人生之路。大学生的功利心愈发加强,在流水线工作中,想成为亮眼的“产品”,大学生们要努力对自己进行“包装”。

在学习选择上,大学生们唯分是从,学习本应该是兼顾过程和结果,但大学生们为了获得完美的绩点、分数,过分地钻研考核要求,选择课程不以兴趣或提升为目的,只要课程老师愿意打高分,该课程必然十分抢手,学生们不在乎课程内容,不在乎课程质量,一味地关心、追逐最后的得分。

在专业选择上,未来能够进入高收入行业的相关专业炙手可热,人们为了飘渺的名利进行盲目选择。在人际交往上,大学作为一个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同于中学时代的单纯与淡然,但部分大学生已经将人际交往功利化:与同学相处时会衡量可以从对方得到多少资源,以及这对未来评奖评优是否有帮助;课堂上争取在老师面前留下“印象分”,期待在课程评分中获得一些“人情分”,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一些便利、安慰,在激烈竞争中得到些许“照顾”(康淑敏,2017)。

当然,高校学生的功利性取向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周围人影响下的从众心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失衡导致对更多利益的追求、多元思想对主流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等,均有可能是大学生功利化的原因。因此,大学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当反思其教育的艺术性、理想性体现在何处。人的一生,必然不能只是为了追逐功利,高等教育如若不能使学生们都意识到该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们所接受的教育必然是缺失的,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2.2. 毕业生就业困难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直至今天仍鞭策着我们反思中国的教育体系,ChatGPT的横空出世,再次引发众人思考高等教育究竟何去何从?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真的代替人类的讨论经久不衰,许多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是否还需要人类?

从实际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在“学历无用论”的观点影响下,不乏有人讨论接受大学教育是否真的有用,甚至鼓吹“学历无用”。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就业率已然亮起红灯,尽管就业率低迷不是大学教育质量堪忧的单一影响结果,但我们依旧需要反思大学教育该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大学教育的使命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就业,更是为了使学生成人,但工作是生活的保障,如果连最基础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那么就很难有丰富的精神。

人们工作,本来就是为生存而工作,现在却走上了为工作而活的道路。没有工作,任何人都无法生存,然而,随着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没有意义的工作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专业化工作变得越来越稀少,大学毕业生将会陷入没有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或从事毫无意义的工作的选择困境,高等教育和工作的连接也遇到了难题。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顶尖技术行业对高端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公众的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低,高等教育的运作方式已经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其重要性也随之下降。工业化时代,为了适应工业化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巨大要求,职业的专业化与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基于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为现代社会输送了无数的专业人才,也形成了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和以专业为中心的工作文化,接受高等教育是现代人跨越阶层生活的一种常见的选择(王建华,2023)。

高等教育与专业工作的联系是一定社会与技术条件下的产物。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重新构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与工作环境的联系,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高校专业人才的素质,或者利用新型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在工业化时代,大学最大特点是以就业为目标,而在后工业化时期,“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将会成为高等教育的“死穴”,那么,高等教育应该怎样应对工作稀缺呢?优绩主义使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前一代学术精英把持着最好的职业,他们拥有并轻易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更好的教育资源,从而更易于造就学术精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业竞争劣势者的下一代,其竞争优势也随之减少,各个领域的阶级分化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在加剧(王建华,2023)。

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们停止了对学习、工作和人生的思考,他们只想着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样的竞争心理既加剧就业困难问题,也值得学校反思,即学校应该怎样缓和这种对立的竞争,鼓励所有人一起成长,减少竞争的负面影响。

2.3. 高校教师的两难困境

高校教师作为完成大学教育使命的重要参与者,其具备的教育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是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过程中找寻教育意义和人生之路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老师不讲学生讲、青年教师面临“非升即走”等现象表示如今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与失衡现象。教师是学校的根本,也是学校兴教的源泉,当教师思考如何更好地达到高等教育目的时,大学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优质人才。

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没有高质量的教师教学,学生既不能获得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也不能够感受到教育的育人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基础性作用,良好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能够与学生深入交流教学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操能力。高校作为学术性机构,教师科研能力也与教学密切相关。目前,部分高校改革把教师分成了两种类型,一种负责教学,一种专注科研,这种改革违背了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学术思想,将高校老师的工作内容人为地分割开来。大学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包括知识的创新与再生产,两者相辅相成,犹如“左膀右臂”。所以,在对教师教育进行评价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用二元对立的方法来评估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要改变“重研究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研究”的现实状况,重视评估的推动作用,而不是死板地看待评估指标,只关注教学结果而忽略过程(徐巧云,康翠萍,2021)。

对于大部分高校教师而言,无暇兼顾以及平衡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等各项任务。大学排名、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弱化了教师教学的关注度,无论是面向教师,还是面向教学质量,高校教育体系更在乎排名高低,难以客观地评价教师以及教学质量,加之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投入与产出效益较难量化,使得教学地位逐渐“边缘化”。在高校,教师教学被“冷落”,教师为满足生存需要,只能转身投入更易量化、能够获得较高评价的科研领域,从而加速形成教学被淡化的局面。

大学的使命就是使人成人,使其在宝贵的四年时光里领略不同思想的碰撞,塑造个人的信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其无论何时都能找到个人存在的意义。完成大学教育使命一定程度上要依靠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与科研中同时完成育人使命,因此,在面向高校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师的困境,在体系中改变教师困境,如完善教学学术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发挥个人潜力,每位教师的能力偏向有所不同,无论是擅长教学,还是精于科研,都是教师个人能力的体现,评价机制要发挥激励作用而不是奖惩作用。

3. 危机之下的大学使命

“什么是大学?大学的使命是什么?”这是一直以来困扰着不同时代思考者的经典问题,在纽曼、奥尔特加等人眼中,大学是从事自由教育的场所;在洪堡、维布伦和奈斯贝特等人眼中,大学是专注于科研的场所;在克尔、杜威等人眼中,大学是服务于社会的场所。大学的使命一直以来备受争论,这甚至可能是一个永远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但作为社会的重要场所,面临社会变革的重重危机,大学在培育人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将人文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大学生独立意识和利他公民意识的培育。如此一来,基于功能主义理论,大学所培养的正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够传承正确社会价值观、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高素质人才。

3.1. 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思考是人之本能,大学并不是学生第一次产生思考的地方,也不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思考的场所,更不会是学生最后一次思考的场所,但大学是学生学会如何思考最好的场所。在这里,导师可以促使学生严谨地思考问题,提供学生更加广阔的思考途径;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在讨论中熟悉彼此的思考方式,在建立与推翻中反复探索,拓展自身视角。

教会学生学习思考,似乎是所有阶段教育之本能,但我们的教育似乎始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应试教育之下,许多能在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也在不能重复巩固的情况下,丢失得一干二净。大家笑谈,高三是人生知识储备最为丰富的阶段,这一笑谈背后,又何尝不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呢?其实,思考并不是简单地考虑某个问题或是胡思乱想,思考的实质是培养思辨的习惯,并把这一习惯运用于生活中,简而言之,学会思考就是要学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威廉,2016)。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学生对于问题的获取途径已经变得十分多元,网络的迅速发展让我们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变得轻而易举,看似简单的获得了答案,但实际上对寻求答案之人的思考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辨别真伪是基本功,当一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时,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思考者又该如何组织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呢?显然,时代的发展对个人的素养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教育要教会学生真正地思考,使用纯粹且批判的眼光审视世界。

3.2. 贯彻真正的博雅教育

当代的高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转变成了对智力和能力的训练,注重“才”的工具性价值,而对人本身的价值加以排除和忽略。重“才”轻“人”,学生主体性被知识技能取代(李忠,王筱宁,2014)。在教育过程中,既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才”,也忽视了对学生“人”的培养,“立德”、“树人”均为做到(朱景坤,2021)。虽然高校类型繁多,专业复杂,但就培养人才而言,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以生为本”。要培养完整的人,就必须大力推行通识教育,贯彻真正的博雅教育,重塑教育人文价值,使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

3.3. 培养利他的公民意识

利他行为是一种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行为。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李露,王敬群,叶宝娟,雷希,郑清,2018)。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学生群体曲解了个人主义,群体中出现了极端精致利己主义之人,利他行为出现了弱化现象。培育大学生的利他观,提高其对自身及他人的认知水平,促进其利他行为的发生。人是拥有社会属性的存在,追求利己,忽视利他的认知、行为不利于个人成长与发展,使大学生的生命意义认知狭隘,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不利的,也是对社会治安的一种威胁。

在博雅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利他意识,使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我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进行正确且积极的评估,获得较强的幸福感。研究发现,较好的利他意识与行为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实现学生个人自我价值,使学生在生活中产生较高满意度,减少消极情绪出现,持续提升学生的幸福感(邓晔宁,2019)。因此,可以说利他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利己,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成长。

4. 普通人的自我救赎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舶来品”,快速发展下必然埋藏着许多曾被人所忽视的“隐患”,在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势必要解决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被疏忽、遗漏的发展漏洞,扎根中国大地解决教育问题。环境的改变必然不是一日千里,在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个身处教育体系的人都应该秉承变革精神,进行自我改变,在体系下尽可能使自己成人,完成自我教育。

4.1. 普通人的内涵定义

“普,日无色也,从日从并,日无光则远近皆同”,“通,达也,从走,甬声”(许慎,1963),对于普通人的语义有较多解释,不在此处过多阐释。在某些语境中,普通人包含贬义,是指社会底层、没有显赫身份、无权无势的弱势群体。

在本文中,普通人便是所有人,没有褒贬之分。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无论道德高尚还是卑鄙小人,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是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变化的、生成的人,今日功成名就,或许明日就会身败名裂。抛开一切世俗物质、身份标签的加成,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在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普通人绝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与环境共同发展。因此,面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同样要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强化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4.2. 教育工作者变革意识的生成

教育的使命因时空的不同而不同。如程介明先生所言,不同时代人们的教育观念也不同,也就是说,教育是发展的,是变动的,这是我们的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程介明,2022)。因此,深处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变革意识,认识到教育的动态性,尽可能保持对教育的前瞻性,能够带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变革,使大学教育在面临重重危机之下依然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教育工作者涵盖了教育系统中的任意一个,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给基层工作者以更大的自由,激励他们成为“承担者”,乃至成为“领跑人”(程红艳,卢迎丽,2023)。变革意识促进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意识、系统思维能力,进而促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教育知识的增长。

4.3. 大学生的自我救赎:完成自我实现

教育系统中,学生常常视作被动接受者。一直以来,教育体系的改革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容易发展成忽视学生的能动性,从而出现“保驾护航”的现象,为学生营造“一帆风顺”的假象。但同时,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学生功利心的增强,都值得学生警惕高等教育的“陷阱”,在接受现有高等教育的同时完成自我教育。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大学生而言,当其顺利毕业并拥有工作保障时,其基本需求均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但在求学过程中,作为大学生,当其身处高等教育的同时能够批判高等教育,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时,其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现有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性别教育等的缺失不可忽视,但许多学生是意识不到的,每天忙于课业、活动,以获得高分从而在评奖评优中胜出,进而忽视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除了专业知识,其余的知识较少了解,更不必说感受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已经可以方便地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因此,大学生要在随波逐流中完成自我教育,时常审视自我。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人的智能不是单一而是多样化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大学生应主动完善个人多元智能的发展,在大学的有限教育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完成自我实现。

自我救赎的关键在于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情绪状态等与个人息息相关的一切事物。自我救赎是自我管理的高级表现,“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是经典的哲学问题,而自我救赎的过程便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不断回答。此外,自我救赎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教育系统变革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完满,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5. 结语

在重重困难之下,大学究竟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教育使命?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系统也紧随其后展开变革,尽管理想结果向好,但在这变革过程中,大学生们始终要抱持警惕心理,秉持批判精神,在大学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自我教育能力,以期自己在动态的环境变化中能够提高自身能力,在保障就业基础上丰富精神追求,实现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 程红艳, 卢迎丽(2023). 教师能否成为教育变革的主体?——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的质性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4), 81-89.
[2] 程介明(2022). 教育之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邓晔宁(2019). 利他意识行为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 营销界, (21), 177.
[4] 康淑敏(2017). 大学教学文化的式微与重塑. 教育研究, (12), 60-67.
[5] 李露, 王敬群, 叶宝娟, 雷希, 郑清(2018). 邻里关系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 共情、亲社会动机的链式中介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 1215-1217 1221.
[6] 李忠, 王筱宁(2014). 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的问题. 教育研究, (9), 47-50 76.
[7] 王建华(2023). 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工作的悖论. 教育发展研究, (5), 1-8.
[8] 威廉·得雷谢维奇(2016). 优秀的绵羊. 九州出版社.
[9] 徐巧云, 康翠萍(2021). 反思与赋能: 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实然困境与理性应对. 黑龙江高教研究, (7), 76-80.
[10] 许慎(1963).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1] 朱景坤(2021). 大学德性的迷失与重建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