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的汪氏语义分析
Wang’s Semantic Analysis of “Fu”
DOI: 10.12677/ap.2024.146377, PDF, HTML, XML, 下载: 36  浏览: 79 
作者: 韩靖璇: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
关键词: 语义分析法主观幸福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Fu Semantic Analysis Subjective Well-Being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摘要: 在华夏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沉淀中,中国人始终坚持着对福的不懈追求。福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五福”,从古至今,实现“五福”被誉为民间的最高理想,百姓认为五福寓意着生活圆满与幸福,这也反映了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福”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特殊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本文探究福的心理学含义,基于汪氏语义分析法对“福”字进行分析,具体以“福”的字形和字义为切入点,对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内涵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从本土化的角度理解福的语义,研究福字里蕴含的心理学思想,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福文化。
Abstract: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adhered to the unremitting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most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Fu culture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Five Blessing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realizing the “Five Blessings” has been hailed as the highest ideal of the people. Th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Five Blessings symbolize a complete and happy life, which also reflects the pursuit and long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Fu”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folk culture, containing special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s, and also embodying people’s expect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meaning of “fu”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 “fu” based on Wang’s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Specifically, taking the shape and meaning of “fu” as the starting point, it deeply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therein. I hop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Fu from a localized perspective,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ideas contained in the character Fu, and enable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Fu culture.
文章引用:韩靖璇 (2024). “福”的汪氏语义分析. 心理学进展, 14(6), 36-4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6377

1. 引言

从古代中国学者和传统民众对于“福”的理解来看,中国人的“福”的心理构造基于中国民间的“五福”观念,主要是从“福”、“禄”、“寿”和“喜”、“财”等五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人对“福气”的看法(王达人,2002)。在“五福”中,“福”代表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外部环境,涵盖了人与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与顺畅,是对财富、姻缘、健康等多种概念的综合体现。后来,福字成为人们常用的喜庆符号,寓意着祝福与吉祥、象征着喜庆和团圆。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方面都与福文化紧密相连,比如悬挂的春联,窗花上贴的剪纸窗花,产地各不同的年画,以及石雕木雕中所运用的吉祥图案,都体现了人们对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春节期间,人们更是将福字贴在门上或挂在墙上,以期来年的幸福和好运,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团圆和家庭的向往。贴福字的这一传统习俗将人们的情感汇聚在一起,让喜庆和团圆成为新年最美的风景线。福字还经常与其他吉祥符号结合在一起,例如福禄寿喜、福禧双全等等,象征着吉祥和富贵的美好寓意。

“福”这个字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汉字之一,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福”字的使用率很高。“福”文化起源于仓颉造字,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紧密相连,至今仍在传承。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福”。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心理学深入研究的关键方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主题,“福”吸引不同学科的注意,得到了众多学科的广泛关注。前人研究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密切相关,“福”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为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和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关键的支撑。“福”不仅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福”包含了前辈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智慧,完美契合了新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福”这一概念在心理学内涵上的深入探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福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随着时代不断变迁,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云,康杰,2023)。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相关领域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进行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了解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为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养分,以加强新体新用式中国特色心理学建设(汪凤炎,2017)。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搜集解释蕴含福的古语,并把其与心理学联系起来,对促进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有积极作用。对于福的语义分析可以揭示出其后蕴含的心理含义。

2. 研究方法

本文对于“福”字的分析使用的方法是语义分析法。语义分析是一种研究文字内在含义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和深厚情感(杨博,2022)。通过语义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揭示文字生成过程中的心理含义,从而准确地传达文字的内在含义。语义分析法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人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心理学研究者洞察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理行为模式,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识别其中的规律,对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有积极作用。

语义分析法,也被称作“字形字义综合分析法”,其主要是指首先对一个字的字形特征和其中隐含的意义进行分析,着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个字的原有意义以及其随后的变化意义,是为了厘清此术语的真正内涵,更好地理解这个术语的深层含义;最终,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确定该术语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其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的研究方法。其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分步进行的,首先从“文字活化石”入手,逐步深入分析,最后揭示出该名词内涵中深深根植的心理学思想(汪凤炎,郑红,2010)。有助于进一步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理解,并进一步促进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文化自觉(许文涛,2022)。

本文提及的语义分析是汪氏语义分析法,是由汪凤炎教授提出的,以字形和字义为切入点,对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学含义进行深入探寻,汪氏语义分析法是中国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众多国内外学者指出,心理学本土化对心理学研究至关重要。杨中芳提出了本土心理学研究原则(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2008: p. 9)。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故而运用更符合中国本土化研究的汪氏语义分析法,从微观层面开展具体研究,更系统而全面地探索“福”的内涵、特色和形成原因,把握其心理学意蕴。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汪氏语义分析法这种重要的文化心理学方法探究心理与行为规律,立足于中国文化和心理学的双重角度,探究“福”蕴含的心理含义。

3. “福”的字形与字义演变

3.1. “福”的字形演变

福,这个字最初出现在甲骨文中。在福字演变发展阶段的早期,我们观察到早期福字有图画性的特点,也具有较强的象形性。在甲骨文的构造里,福这个字是合体会意字,其字形主要与进行祭祀和祈祷活动有关。在金文时期,福字字形慢慢发生了变化,福字在图绘方面的成分逐渐减弱,而其构字的方法也逐渐走向统一。在篆字初期,福字的构造继续转为简化和稳固,这一时期,笔画明显变得圆润,并且方块字的结构也更为明显突出。在隶书时期,福字慢慢地走向了字形规范化,相比于前期的小篆体来说,隶书福字的结构不变,只是字形变得方正平直。在楷书时期,楷体福字折角圆转。甲骨文中的福字与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有所关联。福字在龟甲骨上频繁出现,成为上古时期所有象形文字中最受人们尊崇的象形符号。“示”原本是原始初民的祭台,在造字的初期,“示”字的象形是一个祭台的形象,而福字则是双手持容器在祭台前进行祭祀。在金文时代,“福”这个字是用来表示将祭品放置在祭台前的象形文字。小篆福字由“示”和“畐”两个符号组合而成。篆文把金文中酒坛的形态描述写成“幸”,“福”是活得富足安康,过上富裕和健康的生活。“福”这个字的书面形体,从小篆的时代开始,一直被使用到现在。

“福”字从古至今的字形的演变中,福,从示从畐,顺天垂象(示),腹满(畐)之义。甲骨文里福字的意思是双手持酒坛,将酒浇在祭坛上的动作,是一个会意字。根据记载,在人们祭祀后,要把酒、肉祭品分别送人,名曰“致福”、“归福”,由此扩展引申出“幸福”之义,这也是“福”这个字在现代经常被使用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里,“福”这个字是常用字。每到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当日贴福字,以示除旧布新。现在,我们常常用福字来表达“幸福”、“福气”等义。通过阐述上述字形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福是人类追求幸福安康、美满生活观念的反映,源起于人类社会早期阶段,并且随着人类的发展,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福”这一词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望,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

3.2. “福”的字义

“福”字的含义在当前概括出来的释义中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

当“福”字作为名词,表示充满的含义。其本义为福气,福运,与祸相对。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也有福泽、福分、福气之意,福缘指福气,福寿指幸福长寿。此外,福字作为名词,还有祭祀用的酒肉之意,福礼是指人们用于祭祀的供品,福酒是指人们用于祭祀的酒,而福脯则是指人们用于祭祀的干肉。除此之外,在书信中,“福”表达了人们心中的良好祝愿,例如:福安、福体、福躬(古代书信中用来尊敬长辈的用语)。同时也表姓氏名,此处不讨论。

当“福”字作为动词时,有赐福和保佑的含义,也可以写作“拂”,代表着行礼的意思。“福”字通“副”,为符合之意。福德指符合道德准则,福望指符合众人的愿望。

关于“福”常见的具体释义可参见表1

Table 1.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 “Fu”

表1. “福”字的具体释义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文字形成之初,便对于“福”字有着象形和表意的最初的记载。小到瓷器上的花纹图样,大到建筑上的构件,其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于点点滴滴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福字成为带有独特意义的标志。“福”文化长期发展,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物质极大丰富,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但是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于“福”的追求,反而对于“福”这一字有了更多以及更新的诠释,“福”字主要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与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及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

4. “福”的心理学含义

从古至今,“福”字主要寄托了不同时期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期许。得到福气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福”字与“富”字同源,古人释义多做“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福字都蕴含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平安、健康、喜乐、祥和幸福的期待,福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及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生命意义的体现,也影响着个体行为选择和心理健康发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一种可以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邢占军,2002),幸福感会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从心理学角度,幸福感是一种信念与希望,前人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积极的状态与情感,幸福感不仅能激发个体的认同感、整体性和满意感,还能让个体感受到爱与尊重,以及内心的和平与和谐。主观幸福感与精神幸福感存在一定的性别与年龄差异,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与人格也使其存在一定的差异。前人研究表明,“福”与“国民幸福指数”间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可以相互连结(董金裕,2012)。中华民族对福利的追求历史悠久,并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福利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毕天云,2017)。

并且,“福”的影响因素与西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有相似观点,都是首先追求基本物质生活上的保障,然后再去寻求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此过程中,人们首先着重于吃、穿、住的基础物质生活保障,下一步才是追求心灵的满足。从福的语义分析字形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得知福是人们心中向往和追求吉祥如意、美好生活观念的反映。并且,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孔子提出“安贫乐道”也是一种幸福,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谋而合(张盼盼,2023)。也就是说,心理与精神的丰富是至关重要的。

5. 小结

本文用汪氏语义分析法对“福”字进行了分析,搜集了其从诞生至今的字形字义演变,并剖析其后的心理学含义。自古以来,这个“福”字寄托承载了祖祖辈辈渴望获得耕作的天地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殷切盼望。“福”作为人们的心理需要之一,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贴福”、“祈福”来表达对平安喜乐、幸福安康的渴望,对岁月静好的向往,福也成为了人们日常交往时常用的语言符号。福的传统文化在推动助力“幸福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平安、健康、喜乐、祥和幸福的期待,福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及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毕天云(2017). 五福: 中华民族的传统福利理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49(1), 36-44.
[2] 董金裕(2012). “五福”:《尚书·洪范》中与“国民幸福指数”相关的概念. 孔子研, (6), 22-28.
[3] 宋云, 康杰(2023). “福”文化: 表现形式、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24(2), 76-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2293.2023.02.016
[4] 汪凤炎(2017). 中国文化心理学: 研究意义、内涵与方法. 江西社会科, 37(9), 5-13.
[5] 汪凤炎, 郑红(2010). 语义分析法: 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4), 113-118 143.
[6] 王达人(2002). 福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内涵. 海内与海, (6), 59-61.
[7] 邢占军(2002).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25(3), 336-338.
https://doi.org/10.16719/j.cnki.1671-6981.2002.03.022
[8] 许文涛(2022).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交融——评《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论》. 心理研, 15(1), 94-96.
https://doi.org/10.19988/j.cnki.issn.2095-1159.2022.01.012
[9] 杨博(2022). 对外汉语教学中植物相关成语语义分析及教学原则与策略研究. 延边教育学院学, 36(1), 136-138.
[10] 杨国枢, 黄光国, 杨中芳(2008). 华人本土心理学(上、下册). 重庆大学出版社.
[11] 张盼盼(2023). 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神话-仪式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3(6), 134-139 156.
https://doi.org/10.15991/j.cnki.411028.2023.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