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中译本比较与分析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Versions of One-Dimensional Man
DOI: 10.12677/ml.2024.126429, PDF, HTML, XML, 下载: 23  浏览: 63 
作者: 公 傲: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关键词: 《单向度的人》译本差异复译西方马克思主义One-Dimensional Man Translation Differences Retranslation Western Marxism
摘要: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在国内学界的讨论热度不减,更是有多名学者对其进行翻译,不同译本带有不同译者的理解,同一译者的复译体现了译者认知的更新,比较同一时期的不同译本和同一译者的不同译本的差异,有利于帮助读者阅读选择;把握中译本伴随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发展而变化更新的社会原因,有利于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著在国内翻译的传播路径和经验启示。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of One-Dimensional Man by Marcuse is not reduced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 and more scholars have translated it. Different translations have different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s, and the retranslation of the same translator reflects the update of the translator’s cognition.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the same period and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the same translator is conducive to helping readers to make reading choices; grasping the social reasons for the change and update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arxism in China is conducive to summariz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and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of Western Marxist works in domestic translation.
文章引用:公傲. 《单向度的人》中译本比较与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6): 19-2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6429

1. 引言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致力于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阐释社会现实问题,虽然他的观点较为激进、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仍为学界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批判视角和实践工具。《单向度的人》是从阶级矛盾趋于稳定的总体性变化入手,思考物化的新形式,伴随着传统的阶级意识已经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阶级意识的情形,他提出用否定总体性的艺术打破单向度社会。而他提出的失去了否定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人——单向度的人的概念,是对极权主义的透彻分析。正因如此,国内外学界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关注只增不减,自八十年代传入国内,学界对这一著作的讨论从未停止,但很少关注不同中译本的差异,这样的忽视可能会造成对理论产生理解偏差。因此通过对不同译本的比较,进而探析版本差异的原因和修订更新的路径,是有必要的。

2. 版本概况介绍

1988年7月,左晓斯、张宜生和肖滨根据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64年版本合作翻译《单面人》 [1]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One-Dimensional Man首次以完整的中译本出现在国内学界。同年12月,张峰、吕世平根据伦敦卢奇克根保出版社1968年版本翻译并将之更名为《单向度的人》 [2] ,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并收入徐崇温主持编选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1989年2月,刘继也同样依据1968年版本翻译《单向度的人》 [3]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并收入“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2006年4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对刘继的1989年版本进行了再版 [4] ,2008年4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将《单向度的人》 [5] 收入“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二者的文本内容几乎没有变动。直至2014年,刘继根据伦敦劳特利奇–基根保罗有限公司2002年新版复译《单向度的人》 [6] ,对整体文本内容的表述进行了大量的修订。此版本收入至上海译文经典社科丛书“睿文馆”系列。2016年,刘继新译版本 [7] 收入到由李慎明主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并增添了一篇专业学者的中文版简评,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是截止目前最新的版本,也是目前较为推荐阅读的版本。

3. 版本差异比较

3.1. 审美差异变化

版本的变化最为直观便是书的封面设计,从八十年代到如今,审美趋势不断变化,加之出版目的不同,审美要求也有所差异。其中属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的两个版本,其受众更倾向于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因此封面较为简明,突出理论著作的理性和严谨意味;而其它版本,则将受众范围延伸至普通读者,因此更取悦大众兴趣:在符合单向度的主题的基础上,增强审美性和趣味性,以此增加图书的卖点。尤其是上海译文经典社科书丛“睿文馆”版本,从其系列图书一同观之,颜色鲜明生动,图片独具风格,打破人们对理论著作的刻板印象,在书店展示时更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

序言和后记是版本差异的重点。出版序更多地介绍丛书出版的时代背景和编选目的,如徐崇温做张译本的出版序《在研究当代各种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介绍了党的十三大以来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吸取应有的经验,恢复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本来面貌的出版意图。2016年“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再版,此次编委会以徐崇温为顾问,以李慎明为主任。李慎明《在学习借鉴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进一步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更加积极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益成果的需要。可以看出,1988年到2016年同一系列同一本书的更新迭代,既是一次崭新的出发,更是一次理论的新飞跃。

而译者序往往只针对当前这本书,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作品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局限,间接地向学者展示译者对于这本书的理解程度。如左译本的序言从法兰克福学派引入马尔库塞,分章节进行了内容简介,提出对其较有争议的观点要放在其历史背景中理解。张译本的序言主要介绍了马尔库塞的生平和哲学政治思想,其中提到了其两次思想转向。整篇序言以问题为线索梳理了这本书的主题内容,其中关于“单向度”的翻译的斟酌较有特点。相较于张译本,刘继的序言(自2006年版序的内容转为后记)则以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四个领域的并列方式介绍本书的主题,同时刘继更加准确地介绍了马尔库塞的生平,尤其是年份的考究更为合理,更加客观地评价了马尔库塞理论。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版本编者增添了一篇中文版简评《批判理论的否定性原则》,更为准确地介绍了《单向度的人》的理论定位、研究主题、核心概念,从导言到全文结构,细致全面地勾勒出这本书的主旨面貌,使读者更易获取关键信息。

3.2. 同一时期不同译者的版本差异

每一部理论著作,都有其自身想要讨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阐释问题的逻辑。每一位译者都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呈现原著,保证其文学性和科学性,尽量不出现知识性和意旨性的纰漏。不同译者往往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而译者对原著作者的熟悉程度也不同,因此不同译者的版本通常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以同一时期的左译本、张译本和刘译本为例对照,如表1,分析其中的差异。

Table 1. Comparison of terms of different translators in the same period

表1. 同一时期不同译者的术语对照

例1中对“One-Dimensional”的翻译,有单面、单维和单向度的三重含义。左译本选择“单面”,但“单面”难以包含趋势之意,这种社会问题不只是一面,而是由多个面构成的,而“单维”虽较为严谨,但抽象难懂。“单向度”则更能体现这种立体的单面世界。因此张译本和刘译本的翻译更为准确,能够传达原文的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

例2中“Paralysis”本意是瘫痪、无能,左译本和张译本选择这一含义,突出其无奈与不可违抗性,对于这一社会抱有悲观情绪。而刘译本中则意译出“停顿”,直指这种社会问题只是暂时的,具有可挽救性,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的,这样更能对应其后提出的以审美方法对抗的理论。“对立面”相较于另外两种翻译,更符合单向度社会的本义,即后文提到已将对立面同化为同一面。

例3中对“Commitment”的翻译,左译本用“制约”,即限制约束;张译本用“义务”,即与权利相对、指应尽的义务;刘译本用“承诺”,即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这一标题是对第八章的高度概括,揭示了单向度的主体,即非批判的意识形态,哲学受制于这一时代,而要对单向度的社会和思想进行批判,哲学必须用批判的意识形态,即“为不同社会设计的真理价值提出一些标准”,从而建构起双向度的价值观念,这是哲学应做的事情,但这不是一种义务,只是想要做到的事情,因此,刘译本的承诺更为合适。

例4作为第九章的标题,是为了解释解放的前提会反过来阻碍解放,这是解放本身的渺茫性。并非“灾难”,这能理解为一种可悲的结局,刘译本认为其可译为“大变动”但不如左译本的“结局”,更能体现替代单向度社会的难度之大,也更能留给读者阅读的空间。

由此清晰地看出,同一时期的译者对于术语选择的不同:既有对原文单词的理解错误,也有对原文含义的领悟偏差,恰恰能够体现译者自身的语言运用水平和认知理解能力。

其次,不同的译者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往往不相同。从翻译的方法来看,直译指的是字面的翻译,侧重文字转换,从措辞到语序都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侧重意义的传递,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规范。《单向度的人》是理论著作,语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关系比较紧密,应该有理论的严谨和准确性,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译者运用直译。倾向直译,并不是说不顾及译文的流畅程度,译文与惯常的汉语表达可以有不同之处,但是也不能过于拗口。刘继在前期版本中常常出现“这里所要讨论的”“也就是要探讨”这些虽是英语所没有的,但译者的造句方式显然是深受其“重形合”的影响,想以此克服汉语意合的模糊性,却使得翻译啰嗦。适当的意译也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如表2

Table 2. The translation 1 of different translators in the same period

表2. 同一时期不同译者的译文对照1

其中对于“the dogs get the hindmost”,左译本和张译本是直接按照原文直译,而刘译本则发现这一俗语背后的真实含义,这是人种之间的比较,过去印第安人常为奴隶,地位低下,视之为狗,但对于国内读者,将历史背景直接翻译在其中有助于整体的阅读效果。

从翻译的策略来看,如孙致礼所概括“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 [8] 。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张译本是在归化策略下完成的,而刘译本则是在异化策略下进行,如“张三李四”和“某乔某约翰”,“民族”和“国家”、“人民群众”和“大众”、“反对”和“敌视”等词语,词语的不同是策略的表征,张译本似乎更能让国内读者迅速理解,但会影响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刘译本则是倾向于使用原汁原味的英语,但这又不免让著作思想和国内读者产生理解的隔膜。

另外,译文仿佛是译者的影子,透过文字,能够看到译者的风格和个性。比如表3,三种译本的表述风格不同已经较为明显。

Table 3. The translation 2 of different translators in the same period

表3. 同一时期不同译者的译文对照2

左译本的翻译平淡,没有任何倾向性,一味将内容直接输入国内;张译本的翻译,让当时的读者更易于接受,整个句式习惯也更中国化;刘译本西化语言比较明显,可能会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误解。而张译本中的“……我们就会直接碰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发达工业社会越是使这种危险永久化,它就变得越丰富、越强大而且越好……更容易生活”和刘译本的“……我们就会直接面临这样一个事实,即发达工业社会越是使这种危险永久化,他就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庞大、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舒适”。前者更加口语化,后者更加书面语。口语化在理论著作的翻译中并不合适,因此张译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由此可知,不同译本的差异较大,左译本对整本书的理解稍显片面,张译本带有明显的中国化倾向,而刘译本较之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用语过度西化的问题。因此《单向度的人》译本需要进一步的精进,于是刘继进行了后续的复译。

3.3. 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版本差异

由刘继翻译的《单向度的人》目前有五个版本,其中1989年版本、2006年版本和2008年版本文字表达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可以看作一体(简称为前期版本);而从2014年版本开始(简称为后期版本),刘继进行了全本复译,和之前的版本相比做出了大篇幅的调整,具体可见以下几个方面。

3.3.1. 术语运用更加精准

在文本对照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词语的替换,如表4

Table 4. The translation 1 of the same translator in different periods is compared

表4. 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译文对照1

“权利”与义务相对,指依法允许行使的权力和利益。“权力”则强调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机器生产程序”强调程序,即行事的先后次序,“机械加工进程”强调进程,即事物变化或进行的过程。国家机构指国家机关,国家机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形象化的称呼,主要指军队、警察、法庭等。通过词义对照,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更为精准地表达原意,对political power的分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有说服力。还有如“技术拜物教”是比喻对技术的迷信,“技术崇拜”是对技术的信仰。前者更带有一些盲目性,后者则更强调信任的程度之深。也能体现住译者的术语更新的准确性,如表5

Table 5. The translation 2 of the same translator in different periods is compared

表5. 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译文对照2

“客体”在哲学上与主体相对,二者共同构成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基本范畴。“对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又与自我的存在通过感性确定性进行关联的客体事物,是简单的、直接的存在。而前文提到主体,此处更应该是与之相对应的客体,更符合哲学论述的逻辑性。类似这样的替换存在多处,可见刘继在完善翻译时也增添了哲学知识和运用了哲学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后期版本增添了对专业术语、名字、著作等的原文标注,减少了因音译而造成的混淆,也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时理解得更为透彻,如“伯利和米恩斯”修订成“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等。对书下注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如在08年版本的30页,原文引进马克思的前景展望,而在14年相同位置的译文的出处进行更新。前期版本用的是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后期则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1858)手稿》,中译文参见人民出版社2009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再如,对于“爱洛斯和腾纳托斯”,前期只标注其本身含义即作为西方神话的神,后期则增添了其在弗洛伊德术语中作为生存和死亡本能的含义,方便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另外,刘继也在新版本中标注了第三种语言的种类,原著的引文是德语或法语,译者会在书下注释标出,这样条例更加清晰,更加还原著作的面貌。

3.3.2. 表达习惯更加地道

刘继的前期版本多直译,西式表达意味浓,符合西方直线形语言,“所谓直线形,就是先表达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进或逐项分列,后面的意思都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 [9] ;而根据后期版本的多处调整,可以看出刘继的努力,试图转为螺旋式的中式话语,比较典型的方式是“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展开反复的论证,最后回归到主题并对它再三强调”。符合国内读者的表达习惯,也就使得阅读者更能贴切地理解作者的原意。

根据表6,例1中“科学地征服自然”和“对自然的科学征服”的转换,其实是对所要强调的重点的改变。前者强调征服的是自然,后者强调的是征服的科学。例2中原文强调的是取消,而不是意义。这两者都是对之前翻译的修正与调整,更符合原意,也更满足中国读者的理解习惯。例3则是修正了之前的错误,也可以证明之前的版本存在的错译在复译中得到了纠正。例4和例5则是刘继将符合英语习惯的被动句转换为符合汉语习惯的主动句,同样刘继通过补充主语或删减主语帮助读者获得更为准确的原意。如“绝大多数人接受和被迫接受这个社会,(这一事实)并不能减少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

另外,在前期版本中,可能是为了更贴近原文,出现了许多标点符号滥用的情况。如“如下鲜明的对比:即一方面用极端……”冒号后加“即”字,重复指向作用;英语常用破折号,以此做强调和补充作用,但并不符合汉语习惯。后期版本都由一定的调整,修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地方,将原文的强调句、同位语从句等转换为符合汉语的长句。

Table 6. The translation 3 of the same translator in different periods is compared

表6. 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译文对照3

3.3.3. 翻译传统不断继承

我们能在其遣词造句的过程中看到之前其他译者版本的翻译身影,也就可以证明刘继在复译的过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根据原文、左译本、张译本、刘译本、刘新译本比较,如表7

Table 7. Comparison of translation styles of different translators

表7. 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对照

例1将“advancing”从“发展中的”调整为“前进式的”,例2则更为直接地看出他结合了左译本和张译本,完善了译文。例3中从“购买”改为“认账”,增添了相信、赞成的意味。根据以上的例子比较发现,刘继是在原本的翻译上参照了其他译者版本,调整了自己的翻译,使得译文更接近原本、更利于读者阅读。

鲁迅曾讲过,“即使先出的白话译本已很可观,但倘使后来的译者自己觉得可以译得更好,就不妨再来译一遍,无须客气,更不必管那些无聊的唠叨。取旧译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新心得,这才会成为一种近于完全的定本。” [10] 原版书籍更新、学界对马尔库塞的文论研究增多,也会补充《单向度的人》的内核理解,作为译者可以也有必要对之前的译文进行校订修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语言环境变得更为开放与广泛,原著中的第三者语言如德文和法文,也可以得到更好地翻译,加上结合其他译者的版本,刘继的复译是在向更为权威、更为专业的译书努力,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正因如此,刘继的复译版本是目前市面上最为完善的版本。不过后期版本,刘继完善了这一问题,调整过后更加简练、流畅又不失严谨。而一味的直译会造成意思的理解偏差。

4. 版本更新探析

中译本流变更新,很大程度上与当时学界的思想动态和社会的阅读需求有关。《单向度的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的代表作,伴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逻辑看,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完成了知识型传播、思想史梳理和文化式对话的过程,使其呈现为不断融合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框架的发展态势” [11] 《单向度的人》的版本更新也有相近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引领下,学界试图摆脱之前片面狭隘的理论框架,急切地引进西方理论著作,而随着愈发开阔的理论视野,如何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这一问题成了当时学界的讨论热点。徐崇温是我国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他在当时的讨论中发现不少学者对理论理解片面、纯凭人物背景直接分析的错误观点。为了纠正这一问题,他发起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的译介工作,试图引领学界根据客观事实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他主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从1989年出版到1997年,累计出版47本,其中《单向度的人》便是在首次出版的11本书中的一本。在同一时期,湖南人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相继翻译出版,虽然译介质量参差不齐,但弥补了当时的理论译介空白,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讨论提供了更为直接有力的证据。

随着苏联解体等国际局势的改变,国内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停滞过一段时间,但到了九十年代,中国对外来思想的态度更为开放,西方理论著作的译介工作“更理性,也更系统,以梳理、阐释为主,带有更强烈的时代感和学术感” [12] ,从对人物和流派的研究转向对其渊源历史进行梳理,同时随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断加深的理解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需要,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发生转变——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学术的刻板研究,转而将之看作在资本主义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汇合成果,用来直面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面对当时工具理性的威胁和单向度思维的出现,《单向度的人》向束手无策的人们提供了批判的勇气,成为思考现实问题的抓手。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重塑了世界体系,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局势再次变动,对资本主义这一制度的再次思考。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将关注点从物质生活转移到精神世界,热衷于在经典著作中寻找精神的乌托邦,对西方资本主义与现行社会背后的逻辑产生好奇,《单向度的人》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2014年,上海译文社推出经典社科丛书“睿文馆”,其中包括了《单向度的人》的新译本。

“一方面理性化、科层制、契约精神等现代性要素逐渐嵌入到社会运行体系当中,现代性的特质得以呈现,另一方面现代性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如生态环境、异化、资本扩张、精神生活物化等问题 [13] ”这些问题西方学者曾敏锐地感知并加以关注,而国内学者也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这一阶段,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再停留于评价与深化,而是对其本身进行反思,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进行。党的十八大(2012)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文艺理论与批评也伴随着历史变革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开拓,呈现出乘势而进的新气象。” [14]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再版、重译等行动如火如荼。“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中,也要防止片面用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中国的文艺作品倾向,无论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还是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建设,我们都迫切需要文艺批评中的‘中国理论’与‘中国方法’” [15] 正是这一时代机遇,中宣部统筹、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重庆出版社联合组织策划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是一次重新的整理,深化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首批收入了《单向度的人》刘继新译本,于2016年出版,为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服务,辨析西方错误理论思潮,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研究工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向度的人》的版本更新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路径的缩影。译者的能力提升、翻译依据逐渐回归原本和对译本的研究转向学理解读的流变特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著在中国传播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践性的体现。以微知著,《单向度的人》的中译本更新提示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著翻译的建设,注重译本多样化背后的差异和原因,避免因译介而造成的理论误读,从而构建更为完善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面人[M]. 左晓斯, 张宜生, 肖滨, 译, 左晓斯, 校.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2]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张峰, 吕世平,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8.
[3]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5]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6]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7]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8]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 从归化趋向异化[J]. 中国翻译, 2002(1): 39-43.
[9] 黄振定. 英汉语篇异同概论[M]//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杨自俭, 主编.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75-476.
[10] 鲁迅. 非有复译不可[M]//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242-243.
[11] 韩秋红, 孙颖. 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中国: 历程、论题及意义[J].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1(2): 3-31.
[12] 高建平, 编.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457.
[13] 朱妤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历程探析[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6(6): 55-60.
[14] 谭好哲. 走向体系化自主理论创新——历史变革中新时代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新气象[J]. 中国文艺评论, 2022(10): 4-8.
[15] 段吉方.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J]. 中国文艺评论, 2022(10): 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