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A Study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s Based on Core Literacy
DOI: 10.12677/ae.2024.146887, PDF, HTML, XML, 下载: 34  浏览: 69 
作者: 何舒淮: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Core Literacy Middle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Strategies
摘要: 在当代教育理念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对于正处在青春成长期的初中生而言,这一阶段不仅是身体发育关键期,更是个性塑造与理念铸成的奠定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品格与观念,将对他们的未来成长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教师应重视德育在该阶段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情的发展和教育时代的进步,对教学理念、内容和手段进行更新,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夯实学科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教学实效性。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aradigm,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has emerged as the paramount priority in educational endeavors. This is especially crucial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midst of their adolescent growth, a period that is not only critical for phys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foundational for the molding of charact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als. The qualities and perspectives developed during this phase will exert a lasting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ir future growth. Consequently, the role of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in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and teacher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Enhanc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primary objectives for educators. Therefore, with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context, it is imperative for teachers to continuously update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content, and methods in response to the progression of student aptitude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era. By creating lifelike teaching scenarios and fostering a posi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integr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real-life situations, thereby solidifying their foundational subject knowledge, enhancing their core competenc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struction.
文章引用:何舒淮.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1-1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887

1. 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的热门话题。随着核心素养被推向浪潮,初中道法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随之进行改进,应积极探寻和创新行之有效的教育路径。本文在分析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策略来更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

2. 核心素养的基本概述

在素质教育的热点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核心话题。《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新课标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化教育,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水平。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

(一) 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仍无法摆脱“枯燥、乏味”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何能够让学生取得好成绩,高效率地获得知识而不是课堂教学“满堂灌”是教师们应首先关注的问题。普遍问题是教师们忽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仍多采用全篇照搬照读的手段,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只采用简单的教学案例,没有深入探究教学案例所蕴含的教学和育人价值 [2] 。这样无趣的教学手段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排斥对道法学科的学习,造成刻板印象,缺失对道法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失效。

(二) 教学理念过时

在新课标背景下,大部分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仍是传统的、过时的。教师沿袭以往的教学思想,认为初中道法课程是副科,相比于其他主科来说不重要。这就造成一线教学岗教师一开始就抱着错误的教学态度教书,学生带着错误的学习态度学习,运用流于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造成教师课堂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教师照本宣科,不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最近发展区,只使用单向的教学理念,认为将应试教育的知识点强行教授给学生即可,而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吸收状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无法对学科知识产生严密的逻辑性思维思考方式,对课本的解读不到位,从而使得教学工作开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三) 教学氛围僵化

在当前国内教育界,素质教育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占据核心地位,但难以逃脱的是学生仍然要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而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偏向“说理性”的学科课程,学生难以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且教师与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产生双向沟通,这使得教学陷入僵硬的局面。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共同参与者,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全新的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全面型人才,僵化的教学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受限,教师对教学的激情下降,难以激发教学活力,使得教学氛围僵硬化 [3] 。

4. 基于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创造生活化教学情景,是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寻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建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素材。这些素材通过精细设计加工后成为课程资源,以确保学生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高效加工,从而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4]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如果固守传统的“填鸭式”、纯粹的理论性知识,只会把学生放在一个假定的、理想的环境中,使其与现实生活脱节,从而忽略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的需要。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5]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方法,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让友谊之树常青”的教学中,通过分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友情景,针对一些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建立友谊和呵护友谊的方法。

(二)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思想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意味着教师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并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意愿。当教师导入新的教学内容或设定教学目标时,自主性态度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关键,这种状态能够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新课标精心指导下,教师要着重精心设计教学,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以及小目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基于合作探究活动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共筑生命家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具体方式可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组调查日本排放核污水以及某养殖户侵占生态保护区养殖等热门话题,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确定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开设学习分享会 [6] 。

(三)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当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忽视其对塑造品德、指导行为的重要作用。考试作为阶段性教学检测的工具,确实可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情况,但绝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初中道法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道德与法治的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教学目的出发,深入剖析学习的真正意义。例如,在正式开始学习本课程之前,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教师可以从“什么是道德与法治”这一基础概念入手,详细解释其内涵和外延。如引导学生探讨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政治课程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课程之所以被称为道德与法治课,是因为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事件提供最浅显易懂但又富含哲理的例子。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总之,教师需要转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错误认知,引导他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政治教学的作用,培养出有知识有品德的新一代青少年。

(四) 优化教学评价,提倡“备教学评”一体化

优化教学评价并提倡“备教学评”一体化,对于推动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深入实施以及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念旨在将教学评价与备课、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优化的闭环系统。

优化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旨在构建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倡“备教学评”一体化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备课、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备课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准备,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是备课的具体实施,通过教学可以检验备课的效果;评价则是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和总结,通过评价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下一次备课提供改进的方向。因此,将这三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提升。例如,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学过程中,在备课时,教师整合社会热点以及教学内容,选择315晚会所曝光的事件作为教学课件;在教学时,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创新课堂设计,解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学生学习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设本框题的思维导图;在评价时,实施综合性评价,除了考试成绩更应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小组发言贡献。

5. 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与核心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与世界 [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目标应该与时俱进。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变迁,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理念,创造生活化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持续探究与创新教学策略,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核心任务,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恰当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8]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5.
[2] 韦小萍.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 学苑教育, 2023(16): 52-53 56.
[3] 蔡立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 2023年教育教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一). 兴城: 辽宁省兴城市第二初级中学, 2023: 4.
[4] 殷旭姣. 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启发——以生活化教学为切入口[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3(2): 11-12.
[5] 张章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 2018, 12(59): 123.
[6] 李寒梅. 立足核心素养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进研究[J]. 教育参考, 2018(4): 7-11.
[7] 张维平, 孔吉鹏.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 6(9): 48-49.
[8] 贾洪波, 曾艳.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20):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