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山公园景观设计审美原则与现代性需求
Aesthetic Principle and Modern Demand of Landscape Design of Zhongshan Park
DOI: 10.12677/design.2024.93291, PDF, HTML, XML, 下载: 14  浏览: 35 
作者: 侯雅琪: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城市公园审美原则现代性需求景观设计Urban Park Esthetic Principle Modernity Demand Landscape Design
摘要: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园林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始终围绕着受众群体的审美原则与时代需求结合这一课题不断进步发展。在当今赏析并使用景观设计的时代主体已不局限于名师大家文人雅士,而是迁移到普罗大众群体当中。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相较于传统园林也更应切入使用群体视角,将景观设计审美原则与现代性需求结合。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parks in the urban public space has been continuously evolving to integrate the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the audience with contemporary needs. Nowadays, the appreci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is not limited to renowned educators and scholars, but has extend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In comparison to traditional gardens,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incorporate both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 modern requirements from a collective perspective.
文章引用:侯雅琪. 论中山公园景观设计审美原则与现代性需求[J]. 设计, 2024, 9(3): 94-10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291

1. 引言

随着社会人文历史逐步发展以及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巧妙融合的结果,其建设规模和数量在不断扩大。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公益性质的市民共享空间,是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的集中式场地,集生态效益、审美认知、社会文化需求为一体。是城市空间中需要具有公众互动感知与认同感的综合性场地。选址地块中山公园为济南市老城区街巷中的传统公园,是山东省兴建最早的以公园命名的公共游览场所,具有丰富悠久的历史背景。中山公园与常见的现代公园有所不同,它的中心景观区域采用的是苏式传统园林的叠山理水置石等造园构筑模式,中心景观以外则是优先考虑受众群体现代需求设计打造的实用性活动空间。本文写作目的设想以中山公园为例,基于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审美原则与现代需求的结合进行分析评价,探讨中山公园中景观设计审美原则与现代需求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实践手段,以此得出反思与启示。

2. 园林式公园景观设计审美原则

2.1. 正文传统与现代审美原则对话

2.1.1. 传统审美原则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传统古典园林的审美初衷是从对大自然的描摹浓缩出发的,所以园林也被称为是反映人与社会审美性情的“第二自然”。至此便延伸出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意在追求人造景观的天然成趣。例如:园林中水景大都是大江大河的缩移模拟、叠山置石亦都是自然界高山险峰的抽象化表现。将自然中真实存在的景致进行典型化的缩移描摹,在有限固定的园林空间中人工的设置出自然界宽广无限的山河湖海,从而表达出“壶中天地”的自然设计情调。

(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

中国传统园林审美原则受到文学艺术的影响,而山水画、山水文学的风格发展又受到山水风景的影响。传统园林的营造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使规划设计具有诗情画意与山水情韵。运用各类造景元素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开合起承变化有序。它的审美法则始终是以自然界中的元素为主体,并将人工的山、水、石等物象有机组合成统一的整体,以此形成了传统景观设计中以自然山水为主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时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美好品德相对应来进行园林营造,以此达到造园思想、审美原则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所以传统园林的搭建往往反映着建造者寄情山水的志向情操。

同时,崇尚隐逸的思想也贯穿着园林审美原则的发展,园林不仅成为诗人隐者崇尚的精神庇托之所也是他们传达志向的物质载体。园林作为第二自然也代替自然山水成为隐逸思想的人造产物。

2.1.2. 现代审美原则

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促进了景观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景观设计审美原则的演变。现代景观设计强调尊重自然、文化、生命和科技的融合,通过空间、生态、行为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约翰·西蒙兹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景观,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可见的美观,它更是包含了人及人所依赖生存的社会及自然那里获得多种特点的空间。同时,应能够提高环境品质并成为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现代景观设计不断探索和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审美原则也逐渐超出了一味追求自然至上的范畴,强调功能与人的感受并存,即感性需求与理性需求、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的结合 [1] 。

2.2. 启示反思

现代园林设计与传统园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传统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基础,现代园林设计是传统园林的延伸 [2] 。传统园林模式中,多利用较为传统的观念及手段进行园林设计与规划,而现代园林设计则享受着科技进步等时代因素的便利,相比传统园林模式更加具有时代性、公共性,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更适应受众群体的需求。但同时要避免公园景观设计的同质化趋向,以符合审美准则为前提、以符合现代性需求为阶段性目的,使未来景观设计更具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普适性特点,实现包括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的形式美原则、增强景观的视觉美感的色彩美原则、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境界的意境美原则是现代园林式公园景观设计的一种挑战。

3. 现代性需求与审美原则融合

3.1. 生态需求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关乎人类的发展的各项需求,美学是精神需求、生态是自然与环境的需求、社会则是人群所需的功能需求。生态、社会和美学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其中生态需求关乎社会以及景观设计的绿色设计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济南中山公园中通过园林水文、小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调控以及植物配置等方面对于现代性需求中的生态需求做到了与景观设计审美原则的有机融合。

3.1.1. 小气候调节

中山公园中的中心景观为传统苏州园林造园模式,遵从叠山理水配合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片北方江南的景象(见图1)。初入园坡度较高,整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形特点。中心引水造湖,为一片静态水域,提高了区域小气候的空气湿润度,已达到缓解局部干燥气候的功能目的,通过传统园林格局实现现代性需求中的生态水文气候需求。

3.1.2. 植物配置与生物多样性

中山公园景观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按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树种,从而使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栽植地生境条件相适应,多选用白桦、栾树、黄杨等北方树种,达到植物选配的科学合理性。遵循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原则。围绕场地性质和要求开展配置设计。植物材料同样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充分考虑植物季节变化特性,以保证四季观赏效果。分别从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综合选择,从平面构图、立体层次等多角度进行植物选配。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植物配置的色彩视觉效果的营造,符合现代性需求中的美学需求 [3] 。像银杏树、黄栌、鸡爪槭、三角枫、榉树等有色叶秋色叶树种,不仅作为视觉中心的景观孤植所使用(见图2),亦穿插种植于中山公园的常绿树种及阔叶树种当中丰富色彩搭配 [4] 。在营造视觉氛围的同时也丰富了园林色彩的美学搭配。达到了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美学原则与现代需求的融合,同时在对于名木古树的保护与鉴赏方面也有一定的便利与优势。

Figure 1. Waterscape live-action pictures in Zhongshan Park

图1. 中山公园主体水景实景图片

Figure 2. Isolated plant landscape in Zhongshan Park

图2. 中山公园孤植景观

3.2. 功能需求

景观设计需要合理布局场地空间以及组织场地内各设计要素,使其满足现代性功能需求。这需要公园空间的景观设计具有普适性,这里的普适性是指设计可以适用到大部分的场景下被大部分的群体所接纳以至于为大众群体提供精神归属感与认同感。如现代性需求中包括:社交行为需求、活动需求、特定年龄段需求(如老年群体康养需求、低年龄段认知活动需求以及安全性需求)、审美需求等等。

3.2.1. 社交行为需求

中山公园中的使用群体中占据绝大部分的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多来自老城区临街居民、退休人群、帮带孩子的老人等等(见图3)。对于社交行为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点:

(1) 休憩康养:如呼吸新鲜空气、晒阳光打盹、闲聊等。这就需要公园空间在设计规划时考虑这层需求,为受众人群提供宽敞的集散空间。在中山公园的景观设计规划中可以看到有很多方形广场,与中心景观区的植物种植情况稍有不同的是,休闲广场大多少栽植树木,视野开阔光线充足,方便作为休憩康养的静态功能空间所使用;

(2) 竞技娱乐:通过调研结果得出,公园有大量老年群体聚集打牌下棋,他们大多自带桌椅或将就使用石凳等设施,这点在以往的公园规划中缺少对景观功能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多方考虑。改造设想:可以在下一阶段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改造中,可以考虑到老年群体的休闲活动,增设避雨避风的景观廊庭以及公共桌椅供人使用。综上所述,社交行为需求是城市公园空间景观设计行为需要考虑的首要现代性需求,在满足受众群体需求的同时也要对人的审美原则进行综合性的考量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活动。

Figure 3.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eisure activity needs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groups

图3. 中老年群体社会交往以及休闲活动需求

3.2.2. 休闲活动需求

在公园景观设计规划中必须考虑到的是周边群体的活动需求,在中山公园中有所体现的是在中心园林景观区域的大型叠山后方隐藏着一片开敞的符合现代需求的健身活动广场,并分布有健身器材等设施供人使用。

此处广场的设计布置颇具巧思的是,它符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审美原则中对于“初极狭,才通人,行数百步,豁然开朗”意境的营造。将开敞的活动空间隐匿于中心景观的叠山后,营造出穿花寻路穿过重重高山石林后别有洞天、豁然开朗的趣味景象。将公园空间景观设计的传统审美情趣与人的现代性需求进行了具象化的融合。狭窄的小路作为单一的道路指引元素,是一种对于视线的引导以及行为集散的意境化处理。

但存在的问题是,休闲活动需求的满足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一排健身器材仅此而已,对于广场空间的使用度较低,保留了原始乃至老旧的风貌。可以将大片的空地进行缩减留白的处理,如设置地景艺术进行小范围小程度的地形波动起伏,呼应中心景观区域园林风貌的山水处理,或设置阅读树池座椅来丰富空间的附属功能以及对于近旁的儿童图书馆借阅处进行呼应。

3.3. 社会文化需求

社会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联系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由此演变而出的特定交互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我国的景观设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它在体现现代审美原则和美学价值的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人文价值。地理环境是区域性的,社会文化也必然带有区域性的色彩,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能否满足当地社会文化的需求,继而也影响到特定环境中的景观表达,在可持续发展的审美原则视角下将景观设计与使用人群的现代社会文化需求相结合起来。

3.3.1. 文化纪念性需求

根据审美原则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三点来看,人的现代需求中的文化纪念性需求属于社会美的考虑范畴,将纪念性景观设计与人的审美原则相融合,这将是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未来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5] 。

纪念性景观设计方面,它涉及地理、生态、园林等多个领域,规划历史、人文等诸多范畴,在景观设计中,纪念性景观是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人类对于“纪念”有一种共情追思的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纪念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纪念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形式上的情感是深刻、趋同的。纪念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和文化现象。像本篇所述的中山公园就属于以纪念名人设计建立的公园空间。

在中山公园景观设计规划中有所不足的是对于文化纪念性需求和场地的联系较为欠缺,虽然公园的命名符合纪念性公园性质,但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仅仅靠设立雕塑以及孤立的文化展馆并不能满足社会美的审美原则标准,使得公园各纪念性单体要素之间具有割裂感,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薄弱分散,并不能为访者提供纪念性的情感共鸣。可以通过设施以及地铺串联场地增加关联性与连贯性,也可以采用设立开放性质的纪念展示设施如纪念廊庭、文化景墙等来强调文化主题,与公园的纪念性主体添加联系,加强呼应。

3.3.2. 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同样属于人审美原则中的社会美范畴,但它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艺术美审美理念。当现代公园空间景观设计与现代性需求中的精神需求相结合时,往往需要设计者提升审美能力,将公园园林景观中的传统文化意蕴通过造景和植物配置传达出来,并以一种易于被普罗大众所吸收接纳的方式进行设计,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原则以及现代精神需求。

像中山公园的视觉视线设计便可以体现这两点的有机结合。以中心景观区域的园林地形风貌为例。整篇空间在四维视觉上蕴含着多层的视觉交叉设计。通过在叠山置石上安置茶歇凉亭来体现视角高度的变换,便有了入园开端的第一个用于俯览全园的制高点视角,同时作为湖面对岸暖阁的小尺度对景相映成趣。

相较于南北视线对景效果的范围固定明确,东西方向的视线对景更显开阔自由,边界模糊。视线分析下仍然以静态水域为中心,从东向西看去以青灰色的大型叠山为背景,前置一颗秋色叶黄叶枫树,与传统的园林意境审美原则十分契合。颇具“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传统古诗词意韵。从西向东看去则是平坦开场的活动广场,两侧对景隔湖相望,形成了动静有致、疏密有别的视觉节奏效果,丰富了使用群体的视觉感受。回应了观者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对现代性需求中的精神需求进行了补充(见图4)。

Figure 4. Zhongshan Park central garden landscape view diagram

图4. 中山公园中心园林景观对景视线分析图

4. 结论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在既定的条件下注重满足人们对自然、生活、文化的追求。现代景观设计不再单纯拘束于传统形式层面上的设计,而是开始把景观作为形而上设计思想的物质载体 [6] 。它从比例尺度、对称平衡、统一和谐、动态节奏、色彩光影等方方面面都反映当今社会形态下受众群体的审美准则。其审美准则又会根据时代变迁等多方面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所以审美准则与大众需求一样都是具有时效性与现代性的。这就要求设计需要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来应对不同时代可能产生的不同情况,同时要求设计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眼光。景观中的“可持续性设计”不单纯意味着具有满足人的视觉审美、情感体验的功能(精神需求),其还具备着缓解城市发展的压力(社会需求)、担负着人现代性需求的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生态需求)。只有在进行设计行为时带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注重设计的普适性,才能将传统文化环境下的景观设计审美原则与人的现代性需求做到更好地有机融合,促进景观设计乃至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注 释

图1~3来源:作者拍摄

图4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陈峰. 简析现代审美观念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12): 86-87.
[2] 曹磊, 魏广龙, 赵晓峰. 现代审美观念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56-58.
[3] 张雨竹. 中国园林空间中的景·象之境在现代庭院空间中的营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鲁迅美术学院, 2019.
[4] 李孟海. 中国私家园林意象的现代转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9.
[5] 杨敏.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研究[J]. 上海包装, 2023(2): 24-26.
[6] 龚志华. 生态理念视域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 现代园艺, 2022, 45(19): 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