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海报设计中的女性形象
Analysis of the Female Imagery in Poster Design during the Art Deco Movement
DOI: 10.12677/design.2024.93289, PDF, HTML, XML, 下载: 27  浏览: 69 
作者: 马慧铃: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关键词: 装饰艺术运动海报设计女性形象Art Deco Movement Poster Design Female Imagery
摘要: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英美、欧洲等地,对建筑、室内装饰、家具设计以及海报设计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在商业海报设计中取得显著成就,成为艺术设计史上的重要篇章。女性形象是设计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对象,尤其在19世纪末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海报设计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刻画。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潮变迁,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女性形象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记录。本研究将聚焦于分析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海报设计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其意义和文化贡献。
Abstract: The Art Deco movement emerged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Europe, exerting a wide-ranging influence o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architecture, interior decoration, furniture design, and poster design. It particularly excelled in commercial poster design, becoming a significant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art and design. Female imagery was a common theme in design works, especially influenced by the late 19th-century feminist movement, resulting in frequent depictions and portrayals of women in poster designs. With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and changing trends, the portrayal of women in Art Deco era posters exhibit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serving as important witnesses and record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cultural dynamics.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the portrayal of female imagery in Art Deco poster design, exploring its significance and cultural contributions.
文章引用:马慧铃. 浅析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海报设计中的女性形象[J]. 设计, 2024, 9(3): 77-8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289

1. 引言

1925年,首届“国际现代装饰与工业艺术展”在法国巴黎举办,这是装饰艺术风格首次在国际性展览中露面,引起了当时设计界的广泛关注,“装饰艺术”也由此得名。这次亮相中,装饰艺术呈现出简约现代又不失奢华的风格,鲜明强烈的色彩、清晰的线条等都对当时的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平面设计,主要体现在各种电影、剧院海报以及旅游海报上。

2. 装饰艺术运动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

2.1. 大工业机械化生产热火朝天

19世纪后半叶,工业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尽管此时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制品制作粗糙,受到了当时一众艺术家、设计师的反对和抵制,但是随着时间来到20世纪20、30年代,大工业机械化生产已然呈现不可阻挡之势,过去的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新艺术运动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大工业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此时的设计师们意识到迎合机械化生产的设计风格是大势所趋,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模式,将目光转向机械生产,通过新的材料、技术和新的艺术思想展开了“新的艺术创造”。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作品无不体现了为机械化生产服务的简约,直线和几何图形的也更彰显了这一时期的先进工业化审美。

2.2. 一战后女性地位悄然改变

在工业时代开始之前,女性在社会中往往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准则也是基于男性话语体系之下产生的,如欧洲社会对于女性“束腰”的审美以及中国旧时会对女性“小脚”的审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女性开始寻求自身的价值,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应运而生,女性们要求参与社会活动,谋求自己的政治权利。

一战期间,由于社会中的中青年男性大多上了战场,曾经囿于家庭中的女性开始走向工作及公共场合,这一时期的女性被鼓励参与社会生产、参加工作,这使得女性们的社会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女性价值意识初步觉醒。这场轰轰烈烈的女性主义浪潮自然也反映在了平面设计作品中。

3. 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海报设计的特点

装饰艺术海报设计作品深受与其同时发展的现代主义的影响,强调简洁的线条和结构分明的几何图形,但不同的是,装饰艺术时代的海报设计作品仍然有着强烈的主观装饰需求和对唯美艺术的追求。这一时期的海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Figure 1. “L.M.S Best Way”

图1.《L.M.S最好的铁轨》

3.1. 采用简洁的几何化风格

受到现代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装饰艺术时期的海报常采用简洁的几何图形来表现机械、汽车等主题。如这一时期的著名设计师AM卡桑德拉,他的海报设计作品中对图形的精简概括和抽象化图形运用到了极致,1928年他为英国铁路公司设计的海报《L.M.S最好的铁轨》(如图1)便是典型代表。海报中上半部分被一条横线分割车身与车轮,车身上写着LMS (英国铁路公司)字体线条粗壮,凸显出英国铁路公司列车的平稳与速度。海报中的铁轨车轮被简化成规则的圆形,这种规则同时又被横向的几何形打破,给人以强烈的动势,强调速度和动感,突显机械运动和速度追求,令观者眼前一亮。卡桑德尔敏锐地捕捉了列车的速度和动感,使海报画面生动而富有张力,引人思考机械化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对速度的追逐 [1] 。这种简单的几何化风格打破了追求立体、光影的传统审美,运用在女性形象上则表现为用几何图形夸张化、抽象化女性特征,简洁流畅的几何图形不仅凸显出了女性的优雅气质,也展现了装饰艺术时期的时代风貌。

Figure 2. “Etoile du Nord”

图2.《北方之星》

3.2. 灵活运用线条的装饰性

19世纪末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西方艺术绘画中也开始强调线条的装饰性,至20世纪20、30年代,受到同时期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装饰艺术海报设计中对线条的运用更追求简练的装饰感,力求运用简单的线条创造出富有张力的设计作品。如卡桑德尔1927年为法国铁路公司设计的海报《北方之星》(如图2)他巧妙地运用了几种不同粗细的线条,以简洁而概括的方式勾勒出了火车铁轨的轮廓。他将画面简化至图解的程度,利用铁轨的透视和道路的交错组合成抽象的几何图案。这些纵横交错的线条不仅展现了大地的广袤,更通过金属渐变色的运用生动地呈现出了铁轨的机械美感,给人一种厚重而安全的心理感受。在画面的上方,铁轨汇聚的消失点恰好指向一颗纯白的五角星,为观者带来希望和美好的情感。这颗五角星仿佛是火车的引导者,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给人以前进的动力和信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现手法,艺术家成功地传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让观者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温暖和鼓舞。装饰性线条在刻画女性形象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装饰艺术运动追求线条的流动性和艺术性,因此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成具有曲线美和艺术感的形象,她们的姿态和服饰往往呈现出优美的线条和流畅的曲线,呈现出独特的装饰性和抽象感。

3.3. 注重色彩的鲜艳明快

装饰艺术运动风格本质上依然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装饰性设计运动,一方面鲜艳明快的色彩能够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海报在繁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在当时没有电子媒体竞争的情况下,海报需要通过色彩来吸引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其兴起和繁荣的时代是一个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充满活力和激情,鲜艳明快的色彩正好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这些色彩体现了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各种高饱和度的红色、蓝色以及金属色系以及代表工业化的黑白色、原色等都有广泛运用。如爱德华·科夫设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鲜艳的色彩对比通过渐变形成层次丰富的色彩过渡,背景的彩虹用色鲜艳饱满,而前景的猛犸象在其背后高饱和的金色太阳光的衬托下更凸显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主题,也展现了前中后景的透视感。装饰艺术运动时期海报中也常运用明亮而饱和的色彩,来突出女性形象的魅力,体现特定的情感。

4. 装饰艺术海报设计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是各个时代艺术家热衷表现的对象与主题,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孕育了时代的新女性,女性题材的流行成为了必然 [2]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中去,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女性社会地位相对于从前有了更多的提升,这一时期的海报虽然强调简单的线条和结构分明的几何图形,不同于新艺术运动时期柔美的自然主义女性化风格,但也不乏女性形象出现在海报设计中,大多数为旅游海报、电影海报、舞台剧海报以及杂志封面海报,而这些海报中的女性形象又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Figure 3. “Dunkerque”

图3.《敦刻尔克》

4.1. 摩登新式女性形象

审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渐渐从一战的废墟中崛起。战后带来的社会和工业变革,开启了快速工业化和技术进步的时代。曾经战时作为社会生产中坚力量的女性渐渐觉醒,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剪短了头发,换上了宽松流动的裙装,“女男孩”风格风靡世界,这一标志性的时尚潮流体现了女性的新自由和独立,她们剪短了头发,放弃了束缚性的紧身胸衣,选择了宽松、流畅的裙装,拥抱了更为自由和解放的生活方式。这种风格以其宽松的剪裁和无袖的设计,反映了对过去束缚性规范的摒弃,象征着对传统性别角色和期望的拒绝。设计师们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些极富时代特点的女性特征,通过海报反映了当时的摩登“新女性”。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罗杰·布洛德斯在1930年为法国敦刻尔克旅游绘制的海报(见图3),海报中描绘了一位拥有当时时尚的波浪短卷发的女性,穿着简单的白色直筒裙,展现出简约、优雅和精致。宽松的服装不再束缚女性的腰身,而是带来了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无袖设计突显了女性身体的柔美和性感,与过去相比更为大胆和前卫。波浪短卷发的发型也代表了对传统长发女性形象的打破,象征着一种新的解放和自我表达。这种摩登新式女性形象挑战了传统的规范和常规,代表了对社会期望和规范的反叛态度。它象征着一种新型女性的崛起,女性们毫不犹豫地展现着自信、独立和自主追求。

4.2. 载歌载舞女性形象

20世纪20年代,欧洲美国的经济繁荣发展,人们不仅满足于丰衣足食的生活需求,更追求娱乐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20世纪初期,舞台剧、电影娱乐风靡一时,与之相对应的娱乐宣传海报也层出不穷,这一类海报作品通常是以性感美丽的舞台剧明星或演员为主角的。如20世纪初巴黎最著名的舞台服装和演出海报设计师查尔斯·盖斯玛,他虽然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就不幸因肺炎去世,但是他留下的大量设计作品成为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重要成果。盖斯玛的客户名单包括了几乎当时所有巴黎知名的演艺女星。这位才思敏捷的设计师,似乎有永远用不完的新点子,在他的手中,色彩也变得炽热多情 [3] 。他为玛丽安·福德绘制的演出海报(如图4)极好地体现了他独特的风格——构图新颖,用色鲜艳,海报以这位演员为主体,姿势活泼大胆,周身围绕着艳丽的花瓣。在他的舞台剧海报中,女性形象尤其美丽大胆、华丽精致,舞姿极具戏剧张力,非常吸引观众目光,达到了极好的商业宣传目的。

Figure 4. “Marian Forde”

图4.《玛丽安·福德演出海报》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场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世界陷入了大萧条时代,这种时候人们反而将电影视作了精神寄托,影片中构建的乌托邦世界让当时的观众感到了安慰和鼓励,好莱坞的歌舞片在此时迎来了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歌舞片喜剧片的海报画风明朗,色彩鲜亮,如1933年的歌舞片《飞到里约》的海报,女主角身着舞裙,姿势充满活力与热情,其身后一众女性演员都摆出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氛围热情乐观,在那样一个萧条年代,使用悦动的女性形象的海报总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享受片刻的慰籍。

这一时期歌舞剧海报中的女性形象多是俏皮轻佻的,象征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的女性气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后,很多女性开始追求自由解放和两性平等;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在社会文化中,女性通常被描绘成被凝视的客体,因此影视海报在表述两性关系时,也总会把女性描绘成欲望的对象,女性形象被视作商业宣传中的卖点 [4] 。海报作为反映社会文化观念的镜子,折射出了当时时代审美下的女性形象。

5. 装饰艺术海报设计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语言

装饰艺术时期的海报在设计语言上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艺术语言的精华,特别是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艺术语汇,同时又服务于装饰艺术运动的总体特质,使这一时期的广告艺术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象征现代城市生活的艺术魅力 [5] 。这一时期海报设计中表现女性形象的艺术语言也与从前大不相同,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

5.1. 线条语言

装饰艺术对大工业机械化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海报设计上的体现之一就是常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这一时期海报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女性绘画惯例,直白简练的线条表现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女性形象。如让·卡卢于1931年为《名利场》杂志四月设计的封面(如图5),海报主体用精简纤细的线条勾勒出一男一女的头像,线条极致简约,甚至能连贯地一笔画完,曲线和直线在他的笔下灵活组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戴礼帽的绅士头像和头发卷曲摩登的女郎头像。让·卡卢甚至对线条进行了艺术处理,呈现出喷绘线条的效果,让线条不至于太单调,并且由于喷绘形成的散点和边缘模糊的效果在海报黑色底色的衬托下,达到了一种都市夜色下霓虹灯闪烁的效果,完美地诠释了灯红酒绿的名利场主题。1927年美国电影《晚装》的宣传海报也是通过准确精练的线条描绘了男女主角的形象,其中女主角高傲的神情、华贵的绒毛外套都以线条来表现,没有繁杂的装饰,仅仅是线条的曲直转折粗细便使贵妇形象跃然纸上。

Figure 5. “Vanity Fair”

图5.《名利场》

5.2. 色彩语言

“装饰艺术”注重平面上的装饰构图,色彩语言上采用鲜亮的色彩构成,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装饰效果,常用金属色、对比色以及黑白原色,色彩明快,具有极强的现代感,这一时期海报设计中的女性形象同样如此。如罗杰·布洛德斯在1920年代绘制的法国维希旅游海报(如图6),运用强烈的冷暖色彩对比展现了维希繁华的夜生活,占海报主体位置的女性形象色彩鲜艳饱满,暖黄色的长裙外披一条鲜亮的红色围巾,与深蓝的背景形成强烈对比,更凸显女性优雅温暖的气质以及维希的繁华浪漫。艺术表现形式上采用的是平涂色彩的方式,没有多余亮面暗面来凸显物体的立体感,仅仅通过远近大小以及色彩冷暖来展现画面纵深。瑞典设计师莫吉·阿斯隆德为派拉蒙电影《波莱罗》设计的宣传海报的用色则相对淡雅,海报中男女主角跳着探戈舞,虽然色彩对比度不高,但是简单的平涂色彩加上流畅利落的色块却精准地描绘了舞姿的动态,画面中唯一的抓人眼球的红色用于电影名称的花体字,既起到了装饰海报的作用,又传达了电影海报的有效信息。

Figure 6. “Vichy Comite des Fetes”

图6.《维希旅游海报》

5.3. 几何语言

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海报设计大量吸收了现代主义及立体主义的艺术表现语言,因而海报设计中常会将女性形象的特征进行抽象化处理,以简化的几何形状代替真实的人体特征,这种抽象化的特征突出了女性特点、表现了特定的情感或意义。让·卡卢1928年为法国女演员佩帕·伯娜菲绘制的海报(如图7)非常有代表性。通过抽象的几何和高对比度的色彩描绘了女演员的两幅侧影头像和一张正面头像,演员的五官被让·卡卢简化成了抽象的几何形状:椭圆形状代表眼睛,渐变色彩的圆形代表腮红,修长的脖子直接简化成矩形,不规则的波浪图形则是头发的象征,具有立体主义象征性意味的图形极具设计效果,展现了神秘优雅美丽的女性气质,兼具现代感与时代感。

Figure 7. “Pepa Bonafe”

图7.《佩帕伯娜菲》

几何图形由于其简洁概括的特征又非常有象征意味,这一时期海报中的女性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女性,更是象征了许多社会寓意。如卡桑德尔为巴黎一份报纸设计的海报《不屈服的人》,他用有力的几何学造型勾勒出张嘴呐喊的女性侧影头像,象征着代表法国民众声音的玛丽安,玛丽安桀骜不驯,昂首呐喊,正是代表着民众的不屈服,向不公呐喊的声音。那时期的女性地位与男性并不是那么平等,而且女性也不能公开发表许多言论,而卡桑德尔却大胆地描绘了一个高声呐喊的女性间接来印证报纸言论自由的宣传特性,他运用简单的图形却表达出无限丰富的意义 [6] 。

6. 结语

装饰艺术运动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设计风潮,为后来海报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女性形象作为设计史上永恒的主题,承载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表达。在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海报设计中,女性形象呈现出多样化和不拘一格的特点,塑造出了新的女性气质与性格,为艺术语言开辟了全新的领域。这种革新对后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当今的海报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艺术的持续革新与发展。女性形象的多样表现和对美的追求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创意,推动了海报设计的进步与繁荣,为艺术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 释

图1来源:http://www.mei-shu.com/famous/25932/artistic-167523.html

图2来源:https://staging.christies.com.cn/lot/lot-6174908/?intobjectid=6174908&lid=4

图3图5~7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615313489

图4来源:自摄

参考文献

[1] 邓伟, 吴卫. 卡桑德尔海报作品探析[J]. 包装学报, 2015, 7(2): 74-78.
[2] 刘一莎. 新艺术运动绘画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研究[J]. 大众文艺, 2019(11): 86-87.
[3] 王受之. 世界性代平面设计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4] 陈晓蓉. 好莱坞歌舞电影海报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6.
[5] 赵平垣. 图画现代主义的设计史深层意义探寻[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6): 107-109.
[6] 陈歆月. 图画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文化海报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