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八音》雕塑——多重二元性的当代解构
Sculpture of Qu Shui Ba Yin—Contemporary De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Duality
DOI: 10.12677/design.2024.93287,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57 
作者: 陈铂拉, 代福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关键词: 雕塑传统文化当代艺术二元性解构Sculp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mporary Art Duality Deconstruction
摘要: 当今艺术创作存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间的鸿沟,其本质源于个人与群体审美的隔阂,以及时代文化的变迁。基于对太湖石与文人审美的高度理解,《曲水八音》雕塑的创作从多重二元性的角度切入,进行极富当代性的实践与探讨,在深层维度上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其多重二元性,着重体现于时空二元性与天人二元性。其思想内涵的实践意义,在于重塑个人创作与时代审美的联系,构建新的艺术创作与评价体系。
Abstract: Nowadays, there has been an existence of a ga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artistic creation. Its essence stems from the ga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group aesthetics,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era. Based on the superior understanding of Taihu stones and literati aesthetics, the creation of the sculpture Qu Shui Eight Yin is a highly contemporary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dualit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a profound way. Its multiple duality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duality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e duality of heaven and ma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t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lies in reshap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creation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era, and constructing a new artistic cre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文章引用:陈铂拉, 代福平. 《曲水八音》雕塑——多重二元性的当代解构[J]. 设计, 2024, 9(3): 59-67.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287

1. 引言

当我们谈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结合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时空跨度上的问题。文化总是与所处地域、时代的社会环境、价值认同息息相关。如今中国的文化氛围,伦理观念,与千年以前大相径庭。与古人相比,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与理解发生了巨变。在这种巨变之下,今人与古人之间日渐扩大的鸿沟不可避免。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结合这个方面,以单向时间为轴线的思维方式已不可行。该思维的要点在于,提取传统文化的元素,施加于当代艺术创作之中。这一移植手段,未能充分考虑受体,即当代艺术,与受众的适应性。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与认同并非易事,而对思想的理解势必会影响对美学的理解。这一问题不得到解决,传统文化的提取就只能流于形式,仅有外在的元素与符号,内部却存在空洞的危机。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考虑到时间轴的双向性。古代文化艺术在影响当代的艺术设计,需要现代创作者的研读理解,这是正向的思维。逆向的思维则是,当代的艺术思想也需要古人的理解与认同。古今之变,是传统与现代文化思想的融合,而非机械的移植。不是强行施加的装饰手段,而是跨越时空的双向交流。这种双向思维,乃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最为深刻,最为有机的理解与实践。

奥地利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人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分为“我–他”与“我–你”关系 [1] 。前者是一种以自我为主体,对象为客体的经历与索取模式,后者则是一种交流沟通与创造的模式。现代创作者并不是从传统文化中提取自己所需的元素进行再创作,而是与古人进行交流以达成深层次的审美共识,将千百年前的美学思想延续至当代艺术之中。这种创作的主体不只是一位现代创作者,而是孕育该艺术文化的古今群体,这种创作模式也就是群体的创作。

2. 太湖石与文人审美

关于传统与当代的融合,《曲水八音》雕塑(图1图2)的作者——陈原川,再次表达了他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陈原川教授,多年来不断以太湖石为基本元素,进行平面与空间艺术的探索。从平面到家具,从紫砂(图3图4)到雕塑,陈原川的先锋设计,贯穿多个艺术领域。在对西方设计盲目仿效的风潮之下,他却始终坚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具系统性的艺术语言。

太湖石这一元素,是江南自然风光的标志,也是文人审美的缩影。在陈原川看来,太湖石的美,在于一种矛盾之美。湖石的线条,有平缓舒展之处,亦不乏锋芒毕露之棱角。正如文人性格,有谦谦君子之风,无阿谀谄媚之态。更为重要的是,太湖石上升为一种艺术符号,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与个人思想。中国文人志存高远,意在山河。太湖石历经水流的磨砺,具有瘦、透、漏、皱的特点,而文人的

Figure 1. Sculpture of Qu Shui Ba Yin

图1. 《曲水八音》雕塑实景

Figure 2. Sculpture of Qu Shui Ba Yin

图2. 《曲水八音》雕塑实景

Figure 3. Teapot design of Hu Shan Sheng Gai

图3. 《湖山胜概》壶设计思路分析

Figure 4. Teapot of Hu Shan Sheng Gai

图4. 《湖山胜概》壶

Figure 5. Furniture design of Yao Tao

图5. 《夭桃》——太湖石家具

人格追求,正是“孤、秀、逸、奇” [2] 。文人的志向在于家国情怀,一种凝聚群体的向往。这种理想超越个人的功利,不可谓不美。在个人审美方面,文人是朴素内敛的,不求绫罗锦衣,一如湖石素雅。

太湖石本身立体的造型,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平面性,推动陈原川在艺术创作中精益求精的探索与实践。其早期将湖石的造型运用于平面设计之中,将立体的形态作平面化处理。后来提取湖石的平面形象,进行抽象变换,运用在家具(图5)、器具的设计之中,又是由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3] 。其中手法丰富多变,尤以切分与重组,提取与扩展,淡化与强调的组合,反复提炼,达到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境界。

3.《曲水八音》的时空二元性

曲水八音雕塑位于无锡市运河外滩。面对运河的正面,是一个巨型的喇叭口(图6图7)。侧面是直线与弧线组成的几何形象。带有倾角的背面,展示了太湖石的形象。俯视及法线视角,则是比例完整的太湖石。如果将法线视角与俯视角合并,那么一共有四个不同的视角,三个是观众能够观赏的角度,一个是从地面无法观察的角度。三个地面的视角,可以称为人的视角。俯视的视角,则是天的视角。不同视角的形象,象征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不同的理解。

流水与湖石的作用,诞生了湖石的孔洞结构。陈原川提取太湖石孔洞的剖面形状,抽象重塑为喇叭。喇叭象征八音,朝向运河,奏响历史与岁月。站在喇叭口的观众,感受到的是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人直观的感受。文化的内容与深层内涵在此淡化,留下的是人作为主体的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喇叭,但在感性之人的体验之中,文化的音符律动,吹拂其梦幻的衣襟。传统文化何以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喇叭口前,一切尽在不言中。由此,极具当代性的喇叭形态,与传统的古意融为一体,因为就体验的本质而言,传统与当代并无不同。

Figure 6. Sculpture of Qu Shui Ba Yin

图6. 《曲水八音》雕塑实景

Figure 7. Sculpture of Qu Shui Ba Yin

图7. 《曲水八音》雕塑实景

几何形的侧面,代表传统文化高于生活的艺术性。孔洞形状的构成,与太湖石的结构相一致。从侧面的视角观察,是抽象的弧形。这正是传统文化给当代人的直观印象。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传统同样是模糊的定义。当代人的认知之中,这种表述的组合就像是抽象的几何形状,并非明确具体的形态。那是因为观众把自己与艺术隔绝开来,未能走进艺术之中。进而深入雕塑的内部,观众有机会看清具体的太湖石结构,对雕塑的理解豁然开朗,亦如对传统文化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提升观众在雕塑作品中的参与度,将受众与作品融为一个整体,凸显了《曲水八音》形式的当代性。

《曲水八音》是充分运用二元模式的雕塑作品。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最早在画面构图中采用了汉代画像的二元模式 [4] 。在这幅作品的局部,绘有左右两名宫女对镜梳妆的场景。左边的宫女面朝画外,镜中的容貌是隐藏的。右边的宫女背朝画外,她的妆容在镜中显现(图8)。左右人物与镜子位置的相反关系,构成了绘画空间的二元模式。《女史箴图》的空间二元模式,源自汉代画像砖的反写字。左右颠倒的反写字,意在供画像砖背后的人阅读,也就是供先人所欣赏。《曲水八音》雕塑在这一角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是以古示今,又是以今示古。

曲水八音雕塑中的太湖石切片图案(图9),运用了隐晦的二元模式。太湖石在此处的图像是平面的,无从得知该平面图像是太湖石的正面抑或背面。如果观众是面对着真正的太湖石,那么就处于一种欣赏太湖石的姿态。此时,其平面图像是太湖石的正面。第二种情况是,太湖石在此处的形象是其背面在水中的倒影。那么观众的位置,必然介于水面与太湖石之间。所谓的水面,体现在切分太湖石形象的数根线条上。这些线条粗细有别,正是水面波纹的抽象化表现。

Figure 8. A detail from the Admonitions of the Instructress to Court Ladies by Gu Kaizhi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图8.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Figure 9. Top view design of Qu Shui Ba Yin

图9. 《曲水八音》雕塑俯视设计图

在这种人与雕塑的位置关系之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现代受众与传统文化的互相作用。传统与现代,总是相对而言。正如王羲之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古人的当代,是今人的传统,今人的当代,又将是后人的传统。作者通过一个平面的太湖石轮廓,加以切分,同时塑造了两块太湖石的形象,形成了雕塑的时空二元模式。而艺术创作背后的文人意趣,又有文字塑造与物象寄托的差别,正所谓:“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古今之变,内外之别,正是艺术创作的时空二元性。

4.《曲水八音》的天人二元性

《曲水八音》雕塑的创作,运用了切分与重组,提取与扩展,淡化与强调,具象与抽象多种手法的变换结合。太湖石图案的切分,巧妙地表现了水面波纹的效果,并为观众的穿梭其间、参与互动创造了条件。侧面及内部的孔洞结构(图10图11),取自太湖石内在的构成,以抽象几何图形的形式进一步拓展,丰富了雕塑的结构呈现。喇叭口的造型源于湖石孔洞剖面,以鲜明的黄色强化了视觉张力,极具当代性。诸多当代创作手法的结合,打造了多元变幻的艺术呈现,为艺术思想内涵的表达奠定了基石。

Figure 10. Details of Qu Shui Ba Yin

图10. 《曲水八音》雕塑局部

Figure 11. Details of Qu Shui Ba Yin

图11.《曲水八音》雕塑局部

《曲水八音》雕塑的思想内涵,在于陈原川对人本主义理念的当代阐释(图12)。当今社会文化,乃至艺术创作,都存在这样一个既有问题,即群体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实质。这一问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就已经得到了探讨。

Figure 12. Humanism in the design of Chen Yuanchuan

图12. 陈原川设计中的人文情怀

中国传统的语言体系之中,天并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代表着抽象化,群体化的人。孔子所说的“知者乐山,贤者乐水”,就是对自然元素与人类群体间同构性的发掘。先秦的礼乐制度,基于的理论要点在于,天作为长久的存在,本身具备和谐性,人的特性,也应追随这种和谐,才能处于稳定的状态。理解自身,要先理解自然,由人及己,由己及人,通过情感的传递与共通性,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把天置于人应当追随的地位 [5] 。

魏晋文人的天人概念与先秦不同,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是群体性的人,人是个体的人。群体与个体关系的本质,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6] 。魏晋士大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叹息人生短暂。正如《兰亭集序》所感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文人的价值取向,从外在的评判标准,转变为自身内在的风骨,进而摆脱世俗的束缚。就本质而言,魏晋思潮是将人置于天应当追随的地位。从个人的风范与审美,向群体传播,实现社会艺术潮流与评价体系的进化。

《曲水八音》雕塑的命名中,“曲水”一词源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八音”一词,取义该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又与无锡市寄畅园中的“八音涧”暗合。在《曲水八音》的创作之中,陈原川运用了两大看似矛盾的意象。第一个意象是传统色彩浓厚的太湖石。中国古代艺术,向来以平面化为重要特征。因此,作为意象存在的太湖石,也同样以装饰化、图案化的平面形式呈现。

第二个意象是极具当代艺术表现力的喇叭形象。与传统艺术有所区别,当代艺术重在结构表现与先锋性的思想内涵。雕塑中的喇叭形态尺寸庞大,视觉效果震撼,与含蓄内敛的太湖石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是在探讨传统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喇叭形象的内涵并未止步于此。从形状上分析,喇叭是由收缩到开阔,吹动喇叭的主体是个人,而受众是群体。因此,喇叭正是当代气息浓厚的天人二元概念的象征。

康德认为,艺术的先验基础是鉴赏力,而先验的鉴赏力高于经验的天才。艺术的传播,是由个体到群体,由个性到共性的进化之旅。反之,当代艺术不仅是艺术家通过喇叭传播创作理念与思想,同时也是通过喇叭漏斗的形状,接受社会文化的先进之处,融汇于作品一点。这种逆向过程,是由群体到个体,由共性到个性的铸成之旅。

5. 结语

可以说,“我–你”关系在艺术领域的表现,是通过二元模式探讨一元内涵,这一内涵就是“美的真理”。在“相对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绝对价值、绝对精神乃至绝对真理受到了种种质疑。个体的立场,造成社会群体审美的割裂。这都是由于“我–他”关系侵蚀了本属于“我–你”关系的领地。正如马丁布伯所说,如果只有“我–你”关系,那我们无法在这个世界生存,而如果只有“我–他”关系,那我们便不再是人。人与创作的神圣性,就寓于多重二元性之中。个人创作与时代审美有赖于此,才能最终融为一体。

注 释

图1图2图6图7图10,图11来源:作者拍摄

图3图4图8图12来源于网络:https://mp.weixin.qq.com/s/amCFVGrIe16FFZrF53qiKQ https://www.shuge.org/view/nv_shi_zhen_tu/comment-page-1/

图5图9来源:陈原川教授提供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布伯. 我和你[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2] 郑晋. 魏晋南北朝的赏石风尚[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3(3): 108-113.
[3] 陈原川. 雕山塑水, 石骨文心——基于赏石文化的研山壶设计实践[J]. 装饰, 2020(4): 92-95.
[4] (美)巫鸿.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5] 承红磊. “社会”的发现——晚清民初“社会”概念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6] 邓晓芒, 易中天.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