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新闻真实的解构与重塑
The Real Deconstruction and Remodeling of News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DOI: 10.12677/jc.2024.123079, PDF, HTML, XML, 下载: 19  浏览: 95 
作者: 陈 越*, 刘 鹤, 张凤池: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新闻真实智媒时代动态真实有机真实News Truth Intelligent Media Era Dynamic Real Organic Real
摘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行业始终将坚守新闻真实视为其基本的职业准则和重要的工作原则。但是在智媒时代的背景下,新闻真实的概念正在逐渐改变、解构,并正在被重新定义。本文通过探讨新闻真实在智慧媒体时代下的变化、挑战和发展,从传播主体合力、协作式报道、凝聚集体共识三个角度深入思考新闻真实的实现途径,旨在促进新闻业、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良好发展。
Abstract: Truth is the life of the news. The news industry always regards adhering to the news truth as its basic professional principles and important working principles. Bu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intellectual media, the concept of news reality is gradually changing, deconstructed, and being redefined. By discussing the changes,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of news reality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this paper deeply thinks about the realization way of news trut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 cooperative reporting and collective consensus, and aims to promote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journalism, news media and the public.
文章引用:陈越, 刘鹤, 张凤池. 智媒时代下新闻真实的解构与重塑[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3): 497-500.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3079

1. 引言

新闻真实的动态特征在传统媒体时代并不突出,表现在“报刊有机运动”的过程中,“所有事实就会完整地呈现出来” [1] 。随着智媒时代的来临,抢占时效、事实推进、多元协商等因素使动态真实逐渐显现的同时,也使新闻真实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因此,如何在新闻真实逐渐被解构的当下重塑新闻真实,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深入思考阻碍新闻真实呈现的多种因素,探讨应如何利用多种媒体路径共同重塑和建构新闻真实,以推动新闻业、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良性发展。

2. 智媒环境下动态真实产生的原因

动态真实指的是,新闻真实并非一次性报道的静态真实,而是一个持续呈现和反映的过程。在智媒传播环境下,促使动态真实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关系到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中观层面的传播观念与生产模式,也关系到微观层面的新闻采集、生产、呈现、分发。从微观层面来看,抢占时效、事实推进、多元协商是影响动态真实的直接因素。

2.1. 新闻采集:媒体抢占时效造成部分真实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和显著性,其中时新性强调新闻事实的及时程度。新闻媒体为了抢占新闻时效,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当下的智媒时代都十分注重新闻在极短时间内推出,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新闻报道可能展现的是部分的真实。随着事实的后续发展,完整的新闻才会被陆续报道出来,在智媒时代下,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普及,这一特征愈发明显。

2.2. 新闻生产:事实逐步推进的报道方式

随着大数据、5G、移动终端等媒体技术的普及,新闻可以在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被报道出来,但事件的真实并不会在一开始就完全呈现,新闻事实本身仍在不断发展变化,新闻报道的内容也随着不断更新。例如在快手、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很多主流媒体都开设了官方账号,转载、报道目击者发布的一手内容,或在原信源的基础上进行编辑、二次采访后发布,再根据事实的发酵再跟进后续的报道。

2.3. 新闻呈现:多元主体协商新闻真实

智媒时代下,受众已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接收者向拥有话语权的用户转变,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生产者的时代,不同新闻主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内容可能存在部分出入甚至大相径庭。虽然多元主体对信息的取舍不同、关注角度不同、情感态度不同,但是所有内容都会向一个点聚集——新闻的真实性。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观点博弈,可能延长新闻真实的呈现时间,但同时这也使得“目击并公开”(eyewitness and publicize)成为数字时代的公民义务和责任,他们需要记录和传播公共事件,向整个社会传达这一责任和义务 [2] 。

3. 智媒时代下新闻真实的解构

在当下这个技术日益更迭、接入渠道多元、信息过载的时代,注意力经济、多元主体发布、媒介素养参差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新闻报道存在一定偏差,这就为虚假信息提供了生存空间,因此新闻失实、新闻反转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3.1. 新闻失实:自媒体过分追求注意力经济

后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词典评选为2016年度词汇,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赫伯特·西蒙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3] 。在这个“情绪大于事实”的后真相时代,许多自媒体为了注意力经济、博取眼球效应,不惜捏造信息、煽动受众的负面情绪,发布未经核实信息,致使虚假新闻的屡次出现,新闻失实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涿州暴雨事件,河北日报在其新媒体账号发布不实信息,这就导致新闻真实的呈现过程受阻。

3.2. 新闻反转:新闻价值取舍失之偏颇

反转新闻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事实的挖掘深入,逐渐与原初新闻大相径庭,事实向相反方向转变。大众媒体面对突发的热点事件,在进行新闻内容的选择时,由于新闻价值选取的不同,只能体现阶段性的新闻真实,进而使公众产生误读。在刘学州事件中,媒体将焦点聚集在刘学州的穿着、出游上,导致了公众对事实的误解,致使刘学州遭受了网络暴力,直到事件主人公去世,公众态度才发生反转。

3.3. 众声喧哗:网络舆情危机一触即发

在智媒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呈现容易导致公众难以对事实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当这些新闻事件触及公众的情绪神经时,公众就容易受情绪化感染,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勒庞提出了感染理论,他认为集体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产物 [4] 。此时的公众被群氓思潮裹挟,网络舆情就会在这种环境下持续发酵,如果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网络谣言和非理性言论就可能轻易引发公众对立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并导致严重的社会事件发生 [5] 。

4. 重塑新闻真实的媒体路径

尽管在智媒生态环境下,众声喧哗、信任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5W传播过程模式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坚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有效着手点,从包括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角度分析,传播主体合力、协作式报道、凝聚集体共识将会成为重塑新闻真实的有效路径。

4.1. 传播合力:重视传播主体间的有机互动

为了重塑新闻真实,还需将传统媒体、自媒体以及用户等主体纳入研究视域,正如比尔·科瓦齐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强调的,“新闻工作首先要对真实负责” [6] 。不同主体如何选取信息、报道新闻和后续处理都是新闻真实的考量依据。在当今智媒环境中,要特别重视各传播主体之间的节点化连接,通过维护区块链系统的运行,实现学者杨保军所说的“有机真实”:即在多元的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各种新闻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呈现、塑造和建构出的新闻真实 [7] 。

4.2. 协作式报道:过程化、追踪化还原事实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8] ,传统媒体面临着社会化媒体快速崛起的转型压力,不少传统媒体纷纷进军互联网。重塑新闻真实的媒体路径介于复杂的媒体环境和新闻事件,不仅要通过各类技术、媒介、主体来展开报道,还要形成过程性的、协作性的报道机制。各大媒体以系列、追踪、进行式的报道方式,实现资源互享共通,协同还原具体事实的真实面目,这种协作式报道机制不仅有利于梳理关系复杂、要素过多的新闻事件,还可以实现资源主体的多方共赢。

4.3. 凝聚共识:集体智慧阻断新闻造假

智媒时代下,用户获得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布信息的权力,这意味着新闻真实不再只是被动接收的单向传播过程,更包含着用户亲身参与到新闻真实的建构之中,用户可以以多元化的视角和层面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面、立体化的解读。这时通过凝聚碎片化信息,实现集中和共享的共识机制就变显得格外重要。微博平台在热点事件上都设置了“最新进展”,如“旅美大熊猫丫丫归国”事件,从2003年4月1日大熊猫丫丫与乐乐抵美开始一直到2023年6月6日回到北京动物园,详细记录了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让用户一览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可以实时了解新闻真实的动态过程,还能利用集体智慧使传受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密。

5. 结语

新闻真实一直是新闻理论、新闻实践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并根据技术、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学者陈力丹所指出的,要实现真实的新闻报道需要不懈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必须基于对新闻真实现象的深刻理解之上。新闻真实不是静止的,并非一次性的结果,而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不断动态化发展着的。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蒂尔指出:“新闻工作不会过时,它正在变得更为复杂”。为了重塑智媒时代下的新闻真实,还需主流媒体、社会化媒体、用户等各主体主动在新闻生产传播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履行自身的义务,以促进新闻业、新闻媒体与公众关系的良好发展。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树娟. 全媒体时代新闻反转成因及应对[J]. 青年记者, 2022(16): 40-41.
https://doi.org/10.15997/j.cnki.qnjz.2022.16.002
[2] 王敏. 移动的边界: 新闻生产中的“目击”及其变迁——一项新闻社会史考察[J]. 新闻界, 2019(11): 11-18 59.
https://doi.org/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91206.006
[3] Giusto, A., 周慎. 自媒体在中国: 对参与式新闻的初步观察与思考[J]. 传媒, 2017(10): 79-81.
[4] (法)古斯塔夫∙勒庞, 著. 乌合之众[M]. 陆泉枝,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5] 李涛, 苗丽娥. “互联网 ”下潍坊高校手机舆情的成因与模式分析[J]. 当代旅游: 下旬刊, 2018(8): 2.
[6] 白红义, 王嘉怡. 数字时代新闻真实的消解与观念重构[J]. 新闻与写作, 2022(7): 14-25.
[7] 杨保军. 论新闻的“有机真实” [J]. 新闻大学, 2020(1): 40-52 126.
[8]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3, 32(5):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