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业链层次管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嵌入视角
Research on th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hai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Embedding
DOI: 10.12677/ecl.2024.132478,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94 
作者: 赖年根, 罗 蓉: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乡村旅游产业链层次管理共生理论Rural Tourism Industrial Chain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Symbiosis Theory
摘要: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现实困境,如何优化与升级乡村旅游产业链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面临产业融合的时代背景,本文通过分析共生理论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嵌入框架,探索共生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运行机理与内涵,进一步探讨不同层次下乡村旅游产业链管理的关键点及对策,以期提升我国乡村旅游不同层次产业链系统韧性。
Abstract: Rural tourism is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practical dilemma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 to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hain is a key issue that urgently needs to be solved. Faced with the era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connota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by analyzing the embedding framework of symbiosis theory in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hain,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key po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hain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China’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hain system at different levels.
文章引用:赖年根, 罗蓉. 乡村旅游产业链层次管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嵌入视角[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2): 3924-3932.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2478

1. 引言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 。2024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部分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1。社会多样化需求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助推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然而,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逐渐导致其系统脆弱性凸显和管理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千村一面”、组织结构和制度不合理、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等 [2] [3] 。对此,本文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探讨如何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管理以提高其系统竞争力和韧性,对多重市场风险下乡村旅游产业链分层次管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研究文献回顾

2.1. 关于旅游产业链理论研究

旅游产业链是对旅游产业的深化与扩展,已有对旅游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价值链、旅游供应链及旅游产品链三个方面。对于旅游价值链,部分学者认为旅游产业运作过程中的基本活动是其价值増值的源泉,且消费者在价值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在旅游供应链方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旅游供应链的更新与调整,一方面应提高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运营商采取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策略 [5] 。旅游产品链的实质则是不同相关行业旅游产品和服务构成的系统,探索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将旅游产品和相关服务进行联合创新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6] [7] 。

2.2. 关于乡村旅游产业链管理研究

聚焦于乡村旅游产业链管理这一研究议题,现有文献更多将政府管控作为其主要的宏观优化策略 [8] [9] ,同时也有学者注意到乡村旅游组织内部管理策略的优化 [10] 。然而,有研究指出乡村旅游产业链是各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系统,必须考虑其顶层设计 [11] ,共生理论开始运用到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用以探讨管理低效率产生的根源及其生态系统创新 [12] 。

乡村旅游产业链管理“失灵”的主要方面不仅在于共生理论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瓶颈与利益冲突 [13] ,文旅融合的地区异质性难题和环境健康指数“非均衡性”调控也是重要原因 [14] ,且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在面临市场风险(如新冠疫情等)冲击时的无效防御也使管理“失灵” [15] 。此外,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组织归各级部门管理,乡村旅游“圈层辐射”发展带来的管理责权归属不明也是管理无效率的动因 [16] 。

综上,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共生理论在乡村旅游产业链多层次管理中作用机制如何,已有文献尚未给出充分的解释。因此,本文基于共生理论,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与内涵,并分乡村旅游核心产业链、依托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多层次探讨各产业链管理的关键点。

3. 共生理论嵌入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基本框架

“共生”理论逐渐从自然领域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聚焦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大要素 [17] ,后融入共生界面与共生能量,并逐渐形成以合作共赢和协同创新为发展目标的系统理论。乡村旅游产业链则是主要以组织链、信息链、物流链、价值链等链条 [18] 并结合食物链、服务链、创新链等构成的现代产业链系统。

首先,共生单元主要包括各乡村旅游资源要素以及形成的各产业链节点,各要素与节点之间通过利益、网络、协同等相互共生,直接影响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与优化。其次,共生单元中的组成要素借助共生纽带和共生机制形成特有的共生模式,再结合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禀赋、政府政策及营销策略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再次,共生环境主要由乡村旅游生态系统的供给端和以消费市场为主体的需求端组成,生态系统创新的供给端是乡村旅游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根本与源泉,以游客为中心的消费市场直接决定乡村旅游产业链拓展与优化的方向。最后,共生界面的优质与共生能量的强弱直接体现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而影响乡村旅游各产业链及节点之间的共生关系。共生理论嵌入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3.1. 嵌入主体

乡村旅游业目前逐渐朝着活态化、体验化、科技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涉及的产业链共生单元主要包括政府、旅游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并逐渐发展成包括“合作社 + 农户”、“企业 + 农户”、“合作社 + 企业 + 农户”、“农户 + 农户”等共生模式。政府对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顶层设计和资源要素整合,在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和乡村文化建设起到协调与监管作用,政府与旅游企业、农户及合作社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共生关系,同时地区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已经成为众多乡村地区综合经济发展的“代名词”,直接影响政府绩效、农户生活水平及旅游企业的经营利润。为实现规模优势,乡村旅游产业链同类经营主体横向之间也缔结为密切的共生关系,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形成良好的生态黏性,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各经营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与生态环保责任。共生环境与共生能量也会因共生主体差异而动态变化,对嵌入主体特征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扩大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的发展,也有利于共生界面的搭建与优化。

3.2. 嵌入层次

共生理论通过国家、省、市和县等不同层次嵌入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一方面,共生单元本身处于不同行政层次之中,且相互之间结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不同层级共生能量的扩展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所处的共生环境变化,进而促使乡村旅游要素的流动与重新配置,此时对不同层级乡村旅游产业链组织的动态性和突变性进行考察以免导致管理错配。另一方面,现代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共生单元之间的信息与能量流动,此时必须延长共生界面来消除共生阻碍,进而提高产业链组织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无论加强“水、陆、空联动”等基础设施建设来拓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有形共生界面,还是通过文旅融合方式来拓宽其无形共生界面,均涉及到共生能量的分层嵌入及共生边界要素流通的分层障碍与瓶颈,因此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分层管理与创新尤其重要。

3.3. 嵌入领域

共生理论从经济、社会、生态不同领域嵌入乡村旅游产业链中,并通过一定的食物链和信息网形成共生纽带,使所有共生单元及其附属系统保持共生关系。从经济领域来看,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重要经营主体以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在共同利益驱动下通过智慧契约、大数据及相关政策结缔为共生体系,通过“看不见的手”激励乡村旅游产业链组织为社会提供绿色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当地经济效益和税收收入,直接获益的共生主体将会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资源要素整合与整体规划,乡村旅游产业链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经济共生机制下的良性循环。从社会领域来看,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繁荣造就更多创业与就业机会,减少摩擦性失业和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产业链相关企业上下游就业岗位之间具有明显的“共生”或“寄生”关系,产业链关键节点断链将影响整个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同时将直接损害农户的生计与福祉,旅游企业的发展前景受限,进而降低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受到极大挑战,社会整体效益难以提升。从生态领域来看,由共生主体与共生能量共同营造和维护的共生环境是乡村旅游产业链组织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共生主体进行资金、信息、技术协调、整合与创新的平台。绿色共生环境不仅是乡村旅游产业链各经营主体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政府和游客期待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从供给端与需求端来看,乡村旅游产业链各核心利益主体只有保持稳定的生态共生环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Figure 1. Embedding logic of symbiosis theory in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hain

图1. 共生理论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嵌入逻辑

4. 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运行机理与内涵

乡村旅游产业链是以乡村生态自然资源、农耕文明和乡土特色文化为依托,借助信息网络及政府规划发展起来的休闲与度假等综合服务型旅游产业链。不同层次要素构成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内涵及其形成的共生纽带具有较大差异,为深入探讨不同层次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运行机理和内涵,本研究将乡村旅游产业链内涵分为基本层次和衍生层次两类,如图2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Figure 2.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not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图2. 共生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与内涵

从基本层次看,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及其相关服务构成乡村旅游产业链内涵的基本层次。乡村优美景色和特色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往观赏与游玩,旅游收入的增加促使政府、旅游企业及农户等共生主体加强旅游景区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扩大景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看,日益增多的广大游客促进了交通运输产业(航空、铁路、公路等)及其衍生品产业(房产、汽油等)的发展,带动了食物产业链及其衍生品产业(纪念品、土特产、日用品等)的消费,同时也加速了景区酒店、民宿及文旅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共生繁荣。总之,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了现代游乐园、休闲设备的创新与供给,乡村旅游产业链多功能和一体化服务逐渐成为常态。

从衍生层次看,以现代信息网络及游客多样化需求衍生的学、商、研、体、情、养等产业及其相关服务构成乡村旅游产业链内涵的衍生层次。在乡村旅游产业链基本层次的基础上,部分游客逐渐将兴趣向乡村山水、古文字画转移,乡村文化历史及其发展变迁也逐渐成为游客及部分科研工作者感兴趣的焦点;在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背景下,农耕体验、乡村运动、乡村服装贸易等衍生产业日益繁荣。此外,恬静优美的乡村景色不断加速“蜜月村”产生与崛起,且越来越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和热爱,现代城市居民的养生心态也加速了“康养村”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与创新,加之网络直播等现代网络宣传媒介直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向多层次、高质量、多元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层次感。

总体而言,乡村旅游产业链组成要素具有显著共生性质,产业链上下游旅游资源必须实现协同优化,方可提高乡村旅游产业链系统竞争力与韧性。就产业链具体构成而言,基于共生关系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主要以食、住、行、游、购、娱等主要产业为基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衍生为包括学、商、研、体、情、养等衍生产业,基础产业与衍生产业联合网络、价值、生态、信息、文化、金融等形成共生纽带,并在国家相关政策等外嵌的共生环境下,政府、旅游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等共生主体通过制度创新、景区改造、网络宣传、技术链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等进行资源整合,进而形成内涵巨大共生能量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系统。

5. 不同层次下乡村旅游产业链管理的关键点及对策

现代乡村旅游产业链是集食、住、行、游、购、娱、学、商、研、体、情、养等产业构成的利益相关体,同时也是集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及共生能量形成的共生系统。为深入探究乡村旅游产业链管理“失灵”的根源,在共生理论下,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旅游核心产业链、旅游依托产业链、旅游相关产业链 [19] ,从不同层次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问题甄别,具体分析如下:

5.1. 乡村旅游核心产业链

我国乡村旅游核心产业链主要包括乡村景区观光业、乡村旅游住宿业、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业等。核心产业的发展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关键,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核心产业链发展亟需解决不少问题。

5.1.1. “线上 + 线下”驱动乡村景区观光业发展

从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来看,首先,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将热点娱乐项目作为拓展突破口,但由于权责归属模糊,特色娱乐项目的吸引力随即递减,主要表现为对地元素挖掘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营销推广困难以及人才短缺导致的服务质量低下产业链横向延伸受限。其次,景区结构设计雷同化严重,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组织过度追求“城市化”而损坏乡村古舍,缺乏深度挖掘,导致缺乏乡村地域特色。

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应明确相关娱乐设施的监管责任,同时鼓励并推动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各共生单元应深入探索当地独特的文化,以此为基础,通过“线上 + 线下”模式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具体而言:利用大数据技术,各共生单元可以联合研发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上的多个功能模块,不仅能够创新体验乡村的云上模式,而且使游客深度参与到乡村生活和休闲活动中,从而实现“线上 + 线下”的有机融合。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地需要全面考虑游客的旅游动机、自身的资源条件以及运营模式,明确游客的真实需求,并据此选择适当的数字技术来支持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例如,以观光为主要目的的乡村旅游地,导览和解说系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以度假休闲为主的旅游景区,则需要重点关注服务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5.1.2. 完善乡村住宿业监管力度

从乡村住宿业发展来看,一方面,乡村住宿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乡村民宿通过线上平台出租,游客对居住条件和环境并不熟悉,安全问题难以消除。另一方面,当前缺乏关于民宿发展系统具体的政策法规,虽然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赋予乡村民宿发展的部分许可和权限,激发了乡村民宿相关产业链组织的创新活力,但并未对乡村民宿的监管(主要包括民宿注册与登记、管理部门审批与复核等)颁布具体行政法令,导致整个乡村民宿监管体系难以建立。完善乡村住宿业监管力度是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保障游客权益的关键环节。在当前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民宿的线上出租交易日益频繁,但也暴露出一些监管方面的不足。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接下来应着重完善民宿线上出租交易的监管框架、信息披露及追溯机制。首先,构建健全的民宿线上交易监管体制是关键。需要明确监管主体及其具体职责,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监管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的规范运行。应制定并推行民宿线上交易的规则和标准,以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建立“线上 + 线下”相融合的监管体系,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协同监管。其次,完善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是重点。应要求民宿经营者在平台上发布真实、准确且全面的房源信息,包括地理位置、设施详情及价格等。通过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防止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发生。定期公开民宿经营者的信用评价和违规情况,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最后,建立交易追溯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应建立乡村旅游民宿线上交易的数据库,详细记录每一笔交易的各类信息,包括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交易时间及金额等。这样,在出现争议或违规行为时,能够迅速通过数据库追溯到相关责任方,便于问题的及时处理和解决。此外,加强与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联合惩戒,对违规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

5.1.3. 数字文旅赋能乡村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从乡村餐饮产业链来看,一方面,乡村餐饮监管体系不健全,各类餐饮经营的“精英俘获”现象时有发生,经营主体恶意竞争而引发的“寻租”问题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乡村餐饮业缺乏层次规划和专业管理者,乡村地道特色菜系与传统文化联合品牌特色难以塑造,乡村旅游餐饮产业链共生界面模糊且难以实现纵向突破。

对此,数字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大型餐饮机构的高价垄断。食品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明察暗访”方式严管乡村餐饮质量,设立上访投诉监督部门严防“精英俘获”与“寻租”恶习,通过,严控餐馆、酒店等营业执照过度发放,改善乡村民宿厨房卫生条件。同时,文旅厅可构建精心编制和更新美食的名录,确保及时收录那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并广受好评的代表性美食。通过持续与专业协会和专家合作,严格评选并筛选出更多具代表性的旅游美食,使名录更加丰富和全面。此举将有助于更好地展示当地美食的多样性,并为游客提供更多吸引人的选择。同时,建议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美食在线上线下以及国内外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如美食节、美食之旅等,将美食展示与销售更加紧密地结合,为游客打造更加便捷和愉悦的美食体验。此外,建议将“天府旅游美食”作为重点推广项目,加大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力度,以提升当地美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 。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当地美食,进而推动乡村美食旅游的发展。针对乡村美食旅游的独特魅力,建议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当地的美食文化。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传统工艺体验活动等,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美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最后,鼓励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点提供丰富的农产品采摘和乡村美食制作体验,让游客亲身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和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美好。

5.2. 乡村旅游依托产业链

我国乡村旅游依托产业链主要包括乡村文化娱乐业、乡村康养行业、乡村零售业等。具体分析如下:

5.2.1. “科技+”与“乡村文化娱乐业”协同发展

从乡村文化娱乐业来看,乡村文化娱乐业以乡村传统艺术为主要载体,包括民族特色节目、手工艺展示、民俗活动等。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部分乡土艺术人转移城市,导致乡村部分特色节目缺乏组织者;另一方面,大多乡村特色“绝活儿”均是祖传,导致该项技术的横向流传难度增加,加之制作原材料短缺或成本高昂,手工艺术品宣传力度不够且销售渠道有限,特色手工艺品制作产业链有断链隐忧。

在乡村文化娱乐业中,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例如,可利用在线教育传授乡村传统艺术,吸引年轻人学习。同时,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城市艺术人才远程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策划,促进人才回流。其次,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展示乡村特色和手工艺制作过程,增强观众参与感。此外,采用增强现实(AR)技术提升民俗活动互动体验,满足游客需求。在保护手工艺方面,数字化技术能记录保存乡村“绝活儿”,防止技艺失传,而3D打印技术则可复制手工艺品,降低成本。科技还能助力产业市场化和品牌建设,大数据分析可精准定位市场,制定营销策略,提升产品知名度。最后,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科技在乡村文化娱乐业的应用,并建立合作平台,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5.2.2. 构建“田园 + 康养 + 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从乡村康养行业来看,康养产业市场需求庞大但有效供给不足,且行业信息不对称也加剧了供需关系紊乱;乡村康养工作者专业技能不高且对相关政策熟悉度不够,专业培训机构和国家质检部门建设有待加强。

针对乡村康养行业的问题,构建“田园 + 康养 + 文旅”模式可视为有效方案。此模式响应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农业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满足游客多元需求。首先,该模式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等多种养生业态,增加康养服务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其次,针对康养工作者技能不足和政策熟悉度问题,可推动专业培训机构建设,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与质检部门合作,完善质量标准,加强监管。最后,融入医疗、气候等元素,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等,打造综合养老基地,促进多产业发展和乡村经济繁荣。总之,“田园 + 康养 + 文旅”模式能有效解决乡村康养行业问题,增加服务供给,提升工作者技能,发展多元业态,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5.2.3. 数字化推动农村零售业态升级

从乡村零售业发展来看,乡村零售商品特色不突出,政府对乡村零售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销售渠道较窄;大数据平台及其监测系统难以发挥作用,对有质量问题的零售商品无法追踪溯源。

为提升零售食品质量,应加大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确保食品信息可溯源。同时,保持乡村特色,发展线上销售如“直播带货”。乡村旅游地可利用数字技术结合游客体验与产品推广,如通过抖音、微博等发起话题,吸引游客并转化为宣传内容。利用直播和短视频创造新营销点,结合乡村特色优化内容,培养直播人才,提升乡村旅游热度,促进消费转化。加强产业链合作,提高资源整合力度。

5.3. 乡村旅游相关产业链

旅游相关产业链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血液”与后勤保障,同时也是构成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纽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相关产业链主要包括乡村旅游交通服务、网络服务、金融服务等产业。从乡村旅游交通服务看,主要瓶颈在于,水、陆、空等交通联合出行便捷度不高,难以满足游客的适时需求,且节假日等旅游高峰目的地各项配套辅助服务扩容弹性有限。从乡村旅游网络服务看,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乡村数字化产业链不健全,进而导致游客自驾导航和网上购物不便等。从乡村旅游金融服务来看,保险服务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在面临自然或市场风险相关产业链系统脆弱性日益凸显,游客和共生主体参与保险意识不强,导致金融保险作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后备力量逐渐被削弱。

乡村旅游相关产业链的优化需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构建水、陆、空等各种交通出行联合监测与查询大数据平台,减少共生主体的时间资源错配,对淡季乡村旅游相关产业链进行资源转换防止共生主体亏损;其次,加快数字乡村的高标准与多元化建设,努力实现乡村“5G”网络全覆盖;最后,健全乡村旅游相关产业链的财产保险制度及乡村游客人生安全保险,加强乡村市场或自然风险防范措施,强化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6. 结论与启示

针对乡村旅游的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将不同主体、层次和领域嵌入相关产业链中,形成内涵巨大共生能量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层次下乡村旅游产业链管理的关键点及对策。这也为提升我国乡村旅游不同层次产业链系统韧性带来了启示,未来需要重点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协同创新,发挥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主体主观创造性和自律性,激发各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共生意识,建立“政府 + 市场”的双重监管机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共生环境。

NOTES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024/01/01。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参考文献

[1] 于法稳, 黄鑫, 岳会.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8): 27-39.
[2] 郑义, 陈秋华, 杨超, 林恩惠. 农村人居环境如何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基于全国农业普查的村域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11): 93-112.
[3] 陈婷, 何勋. 乡村旅游内生发展框架下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策略[J]. 农业经济, 2023(8): 73-76.
[4] Pechlaner, H. (2001) Implementierung von Marketingstrategien in Tourismusregione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243-245.
https://doi.org/10.1016/S0160-7383(99)00134-6
[5] Sigala, M. (2008) 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our Operators on Sustainable Tourism: The Case of TUI.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6, 1589-1599.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08.04.021
[6] He, P., He, Y., Xu, H. and Zhou, L. (2019) Online Selling Mode Choice and Pricing in an O2O Tourism Supply Chain Consider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38, Article ID: 100894.
https://doi.org/10.1016/j.elerap.2019.100894
[7] Dai, T., Hein, C. and Zhang, T. (2019) Understanding How Amsterdam City Tourism Marketing Addresses Cruise Tourists’ Motivations Regarding Culture.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9, 157-165.
https://doi.org/10.1016/j.tmp.2018.12.001
[8] 张高军, 易小力. 有限政府与无限政府: 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政府行为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 2019(5): 32-52.
[9] Liu, C., Dou, X., Li, J. and Cai, L.A. (2020) Analyzing Government Role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rom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79, 177-188.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20.08.046
[10] 麻学锋, 刘玉林, 谭佳欣. 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及发展路径——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19-2026.
[11] 郭占锋, 李轶星, 张森. 村庄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基于陕西袁家村的考察[J]. 中国农村观察, 2021(1): 68-84.
[12] 彭淑贞, 吕臣. 共生理论嵌入乡村旅游生态系统创新研究[J]. 科研管理, 2020, 41(12): 60-69.
[13] 郑诗琳, 黄焕, 张晓梦, 史甜甜. 全球地方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治理模式转变与发展要素互动——以四川省成都崇州市竹艺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22, 42(8): 1474-1482.
[14] 龚晶晶, 唐文跃. 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 量表开发与实证检验[J]. 旅游学刊, 2022, 37(11): 64-74.
[15] 陈慧霖, 李加林, 王中义, 辛欣, 凯杰, 王彩依. 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9): 2467-2484.
[16] 唐建荣, 傅国华. 层次哲学与分层次管理研究[J]. 管理学报, 2017, 14(3): 317-324.
[17] 袁纯清. 共生理论[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18] 王凯, 韩纪琴. 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 中国农村经济, 2002(5): 9-12.
[19] 罗明义. 关于“旅游产业范围和地位”之我见[J]. 旅游学刊, 2007, 22(10): 5-6.
[20] 刘丽娜, 李杰. 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乡村美食旅游为例[J]. 南方农机, 2024, 55(5): 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