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释科德错误观:理据与路径
Reinterpreting Corder’s View of Errors: Rationale and Approach
DOI: 10.12677/ml.2024.125425, PDF, HTML, XML, 下载: 48  浏览: 106 
作者: 赵 胜: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科德错误理据路径外语教学Corder Error Rationale Approac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摘要: 错误是外语教学中无法规避的现象,外语习得的过程亦是一个不断犯错、纠错的过程。对待错误的看法和方法深刻影响着外语的教学与习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于错误的理论观点应运而生,其中最有造诣、最为有名、对外语教学最有价值和吸引力的当属科德的研究。相较于行为主义、结构主义理论将错误作为学习失败的标志,并果断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科德则另辟新径,不仅揭示出错误对外语学习、外语教师和研究者的巨大价值,更重要的是接纳错误,以错误为“理据”和“路径”,这对我们当下重审错误有其重要意义,以促进外语的习得,并提高外语教学的实效。
Abstract: Errors are unavoidabl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also a process of mak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 The views and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erro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eaching and acquis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some representativ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errors emerged, among which the most accomplished, the most famous, and the most valuable and attractive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e the studies of Corder. Compared with the behaviorist and structuralist theories, which take errors as a sign of learning failure and adopt a zero-tolerance attitude, Corder’s new approach not only reveals the great value of errors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accepts errors as “rationale” and “approach”.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ur current review of errors, in order to promote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文章引用:赵胜. 重释科德错误观:理据与路径[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780-78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425

1. 引言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错误是学习者皆会遇到且无法避免的现象。科德(Corder, 1967)曾指出,“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总是会出现错误” [1] 。这些错误可能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简或繁,学习者对其态度亦或喜或忧、或收或拒、或得或失,但都不可否认的是,错误持久存在并作为语言习得中的必经阶段,不可或缺。既然错误无法消失,所以对待错误的看法和方法便是引发学习者迫切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曾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识是:错误是因为缺乏语言能力而造成的不恰当的语言形式,是学习失败的结果,是不受欢迎的。正如Brook (1960)所述,“错误就像原罪,我们应该避免犯错并克服错误的影响” [2] 。另一种认识是:错误能表明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3] 。随着对学习者错误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外语教师和学生当中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至少有时是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 [4]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错误宛如一把双刃剑,既不能将它一棒打死,也不能对它听之任之。我们仿佛陷入了一种认知误区,总是将错误作为一种学习问题或一种负面的学习结果,致使我们对错误的观点总是滞留于如何发现它、纠正它、再发现、再纠正的循环往复阶段,而不能跳出这个区域看错误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鉴于此,本篇论文将错误作为学习过程中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重新回到科德,再度审视错误及其错误分析理论,并试图以错误作为“理据”和“路径”,揭示其对当下外语教学的新启示。

2. 回到科德:错误与错误分析之述评

2.1. 错误(Error)

凡是学习的人都会出现错误,这并不限于学语言的人,包括讲本族语的也都会出现差错 [5] 。在我们对错误分析以前,必须要清晰错误的概念。究竟什么是错误,不同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Ellis (1994)认为,“错误是对目标语言的偏离,表现为偏离其正确形式且不符合当时语言环境的话语” [6] ,因此有许多语言学家也将错误称为偏误。Richards (1971)认为,“错误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说话或写作时使用的词汇、语法等语言项目在能流利地说该语言的人或以该语言为本族语的人看来显示出错误或不完善的特征” [7] 。James (1998)认为,偏误指的是系统地、长期地偏离目标语的表现,能够反映出学习者当前的、内在的第二语言知识,是在特定学习阶段内无法自我修正的错误 [8] 。此外,也有其他学者认为错误是对正确规则知识的缺乏;是对语言运用的偏离;是不成功的表现等。不难看出,在界定什么是错误时,都必须要选取一定的标准作为参照,即根据语言标准作为判断。科德曾把错误解释为“违反代码”(“breaches of the code”),但这却有所不妥,因为不懂语言规则的人犯错误就谈不上违反。科德进而将错误一词用来指人们有意违反已经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或者被认为已经知道的规则 [9] ,但这些情况都不适用于学外语的人,也不适用于孩子的话语、诗人的语言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方言。尽管科德做了多次尝试和说明,却发现很难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术语来进行概述。于是科德采取了分析、比较的方法,区别错误与其他与之相近的术语。Corder (1967)在错误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error (错误/偏误)和mistake (失误)的概念 [1] 。他认为错误是由于学习者尚未掌握所学语言的知识体系而产生的对语言规则的偏离。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从而导致其语言偏离了目的语的标准。他指出错误是由于学习者缺乏语言知识而产生的,是学习者不理解目的语,从而产生错误假设,具有系统性;而失误是指学习者在实际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并非源于语言能力的不足,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显示使用者没能正确使用已掌握的语言系统,由于记忆力、体力或心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口误或笔误。失误的出现是非系统的。学习者的失误一旦发现或被指出后,会自行纠正。其实,不难发现,科德的这种区分与Chomsky对competence和performance两者区分的内在机理不谋而合。此外,科德也具体阐述了错误的性质、类别、形式以及场合等,本文对此不一一赘述。

2.2. 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

20世纪中后期盛行对外语语言错误的研究,主要涌现出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和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两种研究思潮。两者的差异在于,对比分析将焦点集中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并认为那些差异是作为干扰目的语习得的阻碍因素,并认为两种语言的差异便是造成目的语习得的主要困难。这类观点主要建立在行为主义、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涉及语言学和心理学两大层面。这种观点对错误的态度是不加接受的,认为错误是学习者失败的结果,而不是学习错误的结果,是不受欢迎的,因此应当果断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来避免错误。这种观点看似有说服力,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在随后十年间的错误研究中广受批判。在指出对比分析不足的基础上,错误分析被认为是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对于对比分析中认为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语言习得干扰和困难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一种“伪程序”,即为了证实错误是干扰性的错误而进行的冗长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它忽略了对事实的分析,对语言错误本身的分析。况且对比分析依赖从普遍学习理论中进行推断而非从考察学习者所产出的语言出发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做法有失偏颇。基于对比分析的种种不足,科德(1967)在其对错误分析的开创性著作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分析学习者的错误不光让我们了解目标语言,更让我们了解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即学习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门语言” [1] 。错误分析将焦点集中于对错误本身进行描述与阐释,采取接纳的态度,认为错误是人类学习的必经过程,错误可以被用来作为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分类和描述。试图采取拒绝或回避的态度只会让错误循环复现,因此必须正视它、直面它、研究它本身。错误分析研究学习者的错误,并将其与目标语进行适当的比较,当然它并不否定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学习者错误的一个因素,但更多的是专注于错误本身,试图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所产生错误的来源、类型以及大规模化地收集错误、分析错误并作出系统化的定量分析,并给予具体的描述与解释。错误分析理论站稳脚尖,颇有造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于是学习者的错误便不再被看成是“不想要的形式” [10]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德另辟蹊径,将错误视为学习者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试图将错误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学习问题或学习结果,是分析语言学习者错误发生与变化的重要理据,也是增进学习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外语、获得知识与技巧的重要路径。

3. 重释错误:作为“理据”和“路径”

语言有规则、有系统,具有可学性。语言本身不关乎错误与否,错误是在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或理解、或产出所产生的种种偏差。按照错误分析的观点来说,错误不是消极的、悲观的、负面的,它的出现是正常的,而且正确对待它会发挥出有益的积极效应。从多方面理解错误的内涵,正确评估错误的价值,会使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省时高效。错误本身是分析错误的出发点,是分析学习者语言习得程度和质量的主要理据,也是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使用的规则和范畴的性质反映。以错误作为“理据”,会清晰地为语言学习者规划出一条新“路径”,通向于语言习得的新境界,基本遵循。以错误为“理据”和“路径”,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错误的认识,从多元视角下重释错误的内涵。

3.1. 错误是外语学习的主要“理据”

传统意义上,错误被视为是语言学习者尚未掌握语言知识、规则和技能的反映,于是在教学中反复被教导、被提醒、被解释,直到错误消失时为止 [11] 。将错误视为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不足看似有些道理,实则并不合理,将学习者犯错误的多寡与学习者语言水平高低的程度直接等同也有失偏颇。学习者可能会只说或只写自己有把握的语言,而不涉及一丝丝冒险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意不冒险就很难挑战语言素材的难度,很难提升语言水平的高度。因此,错误可以作为评估学习者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的一个理据,但并不是说犯错越多越好,错误越高语言能力越高,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比例关系,错误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反映。学习者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虽然不能直接衡量他的语言知识水平,但却可能是有关他的知识质量的最主要的资料来源。通过对学习者某方面错误的收集与分析,可以明确学习者在此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若有欠缺,便可以此为反馈作为后期知识学习的重要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对错误的分类至关重要,但这通常具有一定难度。错误的分类缺少统一的标准 [12] ,但基于不同的情况可以作出不同的划分。鉴于此,根据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三个维度可将错误分为认知性错误、语言性错误和行为性错误 [13] 。通过对错误现象的分类、描述和阐释,准确定位学习者某方面学习的程度与差异,如学习者倾向于出现认知性错误时,则在后期的学习中,便可以多以认知性的相关内容作为输入,而辅以其他类型,以达到错误的纠正和减少价值。笔者认为,以错误作为教学的部分资料和素材,对学习者错误加以语言学的描述和分类,选择一些代表性的错误项目列入教学大纲,意在说明错误分析是有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料来源,是学习的又一“理据”。这里,需要再强调一点,学习错误并不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语言知识都是错误的知识,习得的语言技能都是无用的本领。主张有控制地使用“不正确形式或意义”的例子通常会受到指责,但就从语言学习与学习者为主体的观点角度,这种情况是极少可能存在的。语言学习不是鹦鹉学舌,照葫芦画瓢,也不是一味地照搬和模仿,同样,语言学习者亦不是机械无脑化的被动接受,不是只顾输入错误、学习错误、练习错误、输出错误的产物。

3.2. 错误是外语学习的重要“路径”

外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内在化过程,非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为功。外语学习的内化过程意在指明外语学习的路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也不是今日产生、明日消失,不再复现,而是时有反复,循环发生,难以根除。类似于语言习得的有系统、有规律的发展过程,错误的发展是否也遵循一定的系统和规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虽然错误种类繁多,性质多样又时时处在变化之中,但也并非意味着对错误的分析无迹可寻、无计可施。科德就认为,错误分析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系统性,因而也在于错误的系统性。基于这一假设,科德才对错误分析作出大量的错误收集、描述、识别、解释和评估工作,否则没有人会问津错误分析的这项任务。正因为对错误的分析有系统、有规律、有一定的发展路径,学习者可以以错误为方法,分析语言学习的错误并将其归类、整合、系统研究,挖掘错误的最大价值。语言学习是逐步进行的,具有进阶性,学习者所犯的学习错误也是对不同阶段语言知识、技能、规则和范畴的映现,具有一贯性。在语言学习中,犯哪些错误、改正或不改正哪些错误、如何纠错、预测和应格外注意哪些错误都是语言学习者分析错误的实践阶段。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将其分析之后的所得累积成经验,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入语言学习,再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系统化、分类化、条理化累积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进深语言学习,探索出一条不断发现错误、分析错误、“掌握”错误的重要方法沦。以错误作为外语学习者的重要“路径”,本身就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种分析错误的方法,以便促进语言进阶性发展。

4. 错误分析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1. 外语教学应传递对错误的正确看法

错误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即人人都会出错,这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更是如此 [14] 。不能采取对错误的正确态度,就难以在改善错误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企图将错误一网打尽、永不复还的想法百害而无一利,而试图接纳错误、拥抱错误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错误的想法却大有裨益。在外语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师生观念的改变,教师应该包容性地对待错误,不能将错误等同于失败,抹杀外语学习的特点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努力付出,应当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对待错误的理念,使学生遇错而不忧心、纠错而不犯难。但是需要强调一点,容许错误的发生并不代表对错误的放纵,听之任之的态度会损害外语学习的有效性。

4.2. 外语教学应选取适量的错误作为语料

改变教学主体对错误的态度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正确选择交互于主体之间的客体——教育内容(错误与错误分析的素材)是影响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理想的外语教学素材并非是完美的语言形式、精准的语言意义、确切的语言表达等,也应该要看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不足,即语言学习者所产生的大量错误。语言是一个完整且自主的系统,我们要看到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联,既要学习语言的正确内容,也要关注学习者语言的错误成分。James (1998)认为,一个系统是由其内在的各个成分组成的,各成分之间相互制约 [8] 。要了解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就得从整体出发。而学习者在学习这一系统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达到从整体出发的程度,他必须局部地或者是部分地去尝试弄懂这个系统。因此,错误也可以作为学习外语的部分。这就要求在外语教材、外语课堂中,基于研究者对错误的大量分析,教师要重视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错误”预料,讲解部分“概念”,也讲解部分“非概念”,既提供正确实例,也关注反向反馈。

4.3. 外语教学应遵循分析错误的方法论

错误的例子也许只是我们据以归纳出的语言系统的一种资料。但是否纠正错误、怎样纠正错误、纠错效果怎样、得到何种反馈则是语言学习者与错误互动过程中的重要实践。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急需纠正,也不是一种纠错方式适用于外语学习的所有方面,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和学习者应当掌握分析错误的方法论,采取区别对待和灵活应变的方式对错误进行有的放矢的处理。科德建构了一套分析错误的模式,并将错误有系统的归为三类:系统前错误、系统中错误、系统后错误。这对于指导我们阶段性看待错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德通过大量研究为学习者列出了诸多错误类型、性质、描述、解释等内容,有助于提供诸多分析错误的工具方法。科德提供了一个分析错误的模式,但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也无法给出方法。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错误案例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自行建构出一套适用于外语学习,并适合于学习者自身的方法论。

5. 结语

错误是外语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错误分析是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语言具有可学性,错误亦是如此。错误在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无处不在,企图采用完全避免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实现。重新审视对待错误的观念和错误分析的重要方法,为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提供了诸多借鉴和重要启迪。以错误为“理据”,亦是将错误与错误分析当成外语学习的主要资料来源和重要反馈,是对语言规则与性质的反映;以错误为“路径”,意在有效指导外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并朝着有控制地利用学习者所产生的“不正确形式”这个方向不断进行摸索。以错误为“理据”与“路径”本身就促进了错误在语言习得中既作为理论又作为方法的双向研究 [15] 。变换态度,知道错了只是一个开端,正确分析错误并指导外语教学才是提升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Corder, S.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5, 161-170.
https://doi.org/10.1515/iral.1967.5.1-4.161
[2] Brook, N. (1960)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2nd Edition,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New York.
[3] Ellis, R. (2000)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shing House, Shanghai.
[4] 施光. EFL教学中的纠错——教师与学生的看法与纠错效果的关系[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8(2): 29-32, 44.
[5] Corder, S.P. (1983)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6]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7] Richards, J. (1971) The Error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Strategies. Language Sciences, 17, 12-22.
[8] James, C. (199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Longman, London.
[9] 皮特∙科德. 应用语言学导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51
[10] George, H. (1972) Common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Insights from English. Newbury House, Rowley, MA.
[11] Corder, S.P. (1975) Error Analysis, Inter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Teaching & Linguistics: Abstracts, 8, 201-218.
https://doi.org/10.1017/S0261444800002822
[12] 戴炜栋, 束定芳.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二[J]. 外国语, 1994(5): 1-7.
[13] 蔡龙权, 戴炜栋. 错误分类的整合[J]. 外语界, 2001(4): 52-57.
[14] 郝兴跃. 论外语/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00(1): 44-47.
[15] Haded, S. (1998) The Merits of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LC Journal, 29, 55-65.
https://doi.org/10.1177/0033688298029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