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徐闻闽方言童谣研究
Study on Nursery Rhymes of Min Dialect of Xuwen in Leizhou Peninsula
DOI: 10.12677/ml.2024.125424, PDF, HTML, XML, 下载: 43  浏览: 8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李茂: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陈海霞: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学,广东 湛江
关键词: 雷州半岛徐闻民间童谣闽方言用韵Leizhou Peninsula Xuwen Nursery Rhymes Min Dialect Use Rhyme
摘要: 徐闻闽方言童谣类型多样。其用韵自由灵活,有一韵到底和中间换韵等。徐闻闽方言童谣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常运用顶针、排比、叠音、反复、拟人、起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徐闻许多闽方言童谣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其还反映了当地特色的民俗现象,具有独特的意义。徐闻与海南隔海相望。两地闽方言童谣存在共性及差异。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nursery rhymes in the Min dialect of Xuwen. Its rhyme is free and flexible. There are two forms: rhyme in the end and rhyme in the middle. A large number of dialects and local languages are used in nursery rhymes, including thimble, parallelism, reduplication, repetition, personification, metaphor, rising, line drawing, comparison and other rhetorical devices etc. Many of nursery rhymes of Xuwen contain profou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promot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Nursery rhymes reflect the phenomena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unique folk significance. Xuwen faces Hainan across the sea. There ar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in dialect nursery rhymes of the two regions.
文章引用:陈李茂, 陈海霞. 雷州半岛徐闻闽方言童谣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763-77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424

1. 引言

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位于北部湾东南部。徐闻是雷州半岛上一个县,处于雷州半岛最南部,与海南岛隔海相靠。徐闻境内主要分布着雷州话1。雷州话早期源于福建,是闽方言的次方言,但与福建闽方言并不完全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闻闽方言童谣正在消亡。关于徐闻闽方言童谣的研究,徐闻县文化局编的《丝路风情》、邓碧泉与余石的《湛江文史系列丛书——民俗文化》中记载了若干首徐闻闽方言童谣,但均不是专门记载徐闻闽方言童谣的论著,尚未见专门研究徐闻闽方言童谣的成果。那么,徐闻闽方言童谣具体如何?本文作者的其中一位即为徐闻人。我们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对徐闻闽方言童谣的教育意义、方言、韵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尝试回答此问题。本文所讨论的徐闻闽方言童谣主要是调查所得。

清人杜文澜曾指出童子歌曰童谣,民间的童谣是为儿童写的诗歌 [1] 。童谣的篇幅不长,强调格律和韵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通常以口头方言口口相传,几乎找不到官方或民间有典籍记载。徐闻闽方言童谣是指以雷州方言为载体,以徐闻的儿童为接受主体,长期流传于徐闻民间的一种具有徐闻特色的文体。

徐闻闽方言童谣在类型上,种类繁多,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有数数歌、问答歌、颠倒歌等。在结构上,因为童谣的接受主体是儿童,为了儿童更容易接受和传唱,童谣篇幅短小,有结构整齐的三言、五言、七言,也有不规则的长短句。在内容上,取材于民间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浅显易懂,通俗化和大众化。在语言上,语言生动流畅,音韵和谐,有节奏感和音律感。

2. 徐闻童谣灵活自由的押韵

徐闻闽方言童谣押脚韵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韵到底和中间换韵。

2.1. 一韵到底

2.1.1. 句句押韵

苍蝢磕头[tʻau11]

无给山蝉掐汝喉[au11]2

“头”和“喉”的韵为[au],都押平声调,阴平调的调值是11。

[siak1]膈胳[lɔ55],

[pui55]膈胳[lɔ55],

尼公打尼嫂[sɔ31],

尼嫂走去躲[tɔ11],

尼公在厝刣包萝[lɔ11]。

该谣五句都押[ɔ]韵,起首两句押阳去55调,末尾两句押阳平11调,中间插入一个阴上31调。

一狗二牛三赤蟹[hɔi33],

四鸭五鹅六阉鸡[kɔi24]。

3第七鲎第八[pɔi55],

九是猪肠十猪蹄[tɔi11]。

“蟹”“鸡”“八”“蹄”韵为[ɔi],调值都不一样,使得童谣咏唱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感。

哆啦哆[tɔ11],唆啦唆[sɔ24],

政府分塍给我做[tsɔ55]。

三句都押[ɔ]韵,和谐绵密的韵脚,让童谣更加顺口。

2.1.2. 偶句押韵

天上星仔集一堆[tui33],

无水做塍春过春[tsʻuŋ33],

无牛拖车多辛苦[kʻɛu31],

无姑种麻穿短裙[kuŋ11]。

该首童谣偶句押[uŋ]韵,韵音相同,错落有致的韵脚,童谣舒缓从容。

《翁舅鼻》

翁舅鼻[pʻi24],食奶乳[ni11]。

母去村[tsʻui24],跟倒啼[tʻi11]。

掠乜回[tui31],掠麻葈[si11]。

无分姊[tsi31],不分姨[i11]。

家己食[tsia33],[na55]便宜[zi11]。

这首《翁舅鼻》偶句押[i]韵,首句也入韵,全部偶句韵脚押平声韵,阳平调,调值为11。

山神角[kak5],肚花花[huɛ24]。

偷人薯[tsu11],摘人瓜[kuɛ24]。

这是一首四言童谣,“花”“瓜”押[uɛ]韵,阴平调,调值为24。

兄讨个娘面[pɔi24] [pɔi24],

无识灶前共厅间[kai24],

无识布黎共鼎铲[tsʻaŋ21],

但识饭槌[liau31]几个[kai11]。

“间”和“个”的韵为[ai],押平声韵。

2.1.3. 首尾句押韵

公囝老老去捱工[kaŋ24],

送侬书房坐书窗[tʻiaŋ24],

放眼利利看书册[tʻau55],

个字都[kiɔ11]百亩塍[tsʻaŋ31]。

该首童谣首尾句押[aŋ]韵。

饲牛侬囝实罪过[kua31],

雨沃雨淋无衫换[huaŋ33],

但有风吹共顶帽[mau11],

乜风拍来就不寒[kua11]。

“过”和“寒”用同一韵,只是调值不一样。

我母生我三姊妹[muɛ24],

个嫁油河炸煎堆[tui24],

个嫁白沙绑粽子[kia21],

个嫁街头卖酒糜[muɛ11]。

首尾韵脚押[uɛ]韵,韵头一样,音调不一样。

2.1.4. 偶有一句不押韵

徐闻闽方言童谣一般都是第三句出韵,其他几句用韵一致,如:

红红牛仔角欹欹[kʻi24],

赶去塍头磡尾饲[tsʻi24],

过路人问[ua11]钱买[pɔi31],

唱歌博来无用钱[tsi11]。

“欹”“饲”“钱”同押[i]韵,押平声韵,起首两句是阴平调,调值为24,最后一句是阳平韵,调值为11。又如:

雨仔落落濛扬扬[iaŋ24],

老鼠衔猫窗过窗[tʻiaŋ24],

山牛咬虎咬讨死[si31],

鸡掠鹰婆半天翔[tsʻiaŋ33]。

“扬”“窗”“翔”同押[iaŋ]韵,起首两句是阴平调,调值为24,最后一句是阳上韵,调值为33。再如:

饲牛侬囝做罪过[kua31],

雨沃衫湿无衫换[huaŋ33]。

侬给条衫伊嫌破[pʻua31],

给回给侬伊嫌寒[kua11]。

该首童谣除掉第三句出韵,其余三句押[ua]韵,声调都不同。

2.2. 中间换韵

童谣换韵形式灵活多样、自由多变,体现了童谣的随意性,徐闻闽方言童谣换韵一般是两句一换韵。

两句一换韵

徐闻闽方言童谣存在两句之后换韵现象,以此类推,句句相押,如:

《12345》

哆嘞咪发嗦[sɔ55],

老师食蔗粕[pʻɔ55],

学生食蔗榔[nɔŋ33],

校长食槟榔[nɔŋ33]。

《12345》前两句押[ɔ]韵,声调都为阳去声,调值为55,然后换韵,后两句押[ɔŋ]韵,音韵相同。又如:

《流氓头》

流氓头[tʻau11],摘石榴[lau11]。

没摘倒[tɔ31],跟侬讨[tʻɔ31]。

侬不给[kʻi55],摘喙蒂[ti55]。

喙蒂长[tɔ11],摘杨桃[tʻɔ55]。

杨桃酸[sui24],摘尻川[tsʻui24]。

《流氓头》全首共10句,中间换了5次韵,依次是[au]、[ɔ]、[i]、[ɔ]、[ui],除掉第四处韵脚的声调不一样,其他四处不仅用韵一样,声调也相同。再如:

六月六[lak1],吃蔗目[lak1]。

七月七[tsʻik5],新栽留头都吃得[tik5]。

该首童谣一共四句,前两句押[ak],声调一样,然后换韵,后两句押[ik]韵,声调相同。

3. 徐闻闽方言童谣中方言土语汇释

3.1. 名词

名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活中常见事物,第二类是部分人称代词及称谓,第三种是身体器官术语。

对于动物虫子类的有典型的地方叫法,如:蜻蜓叫作蛅蛉,螳螂叫作翁舅鼻,蜗牛叫作毛路螺,单单从字面和语音上是无法知道说的是什么事物,这也方言土语的魅力所在。房屋建筑类的名词,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建筑构造特点,比如厅间是指一般房子的正方三间相连位于中间的那一间屋子,这是雷州半岛常见的房屋构造。再如灶前指的是厨房,侧面写出了以前人们是用灶台生火煮饭炒菜,反映了当时社会并不发达。对于人的叫法有褒义的和贬义的,贬义的称呼有无笼着,指出了这个人像猪一样好吃懒做,胡作非为。砍千刀是骂人的话语,从字面就能感受到野蛮和粗鲁,从侧面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

3.2. 形容词

童谣中的形容词能体现方言特色,见表4。比如,臭挑是单纯词,臭和挑意思一样,指食物馊了。叠字的形容词多指事物处于某种状态,如眉眉,由名词眉字构成的形容词,主要是指像人的眉毛一样弯弯的,反映当时人们大多喜欢弯眉。三音节的形容词如做罪过,形容处境可怜的人,能用来形容别人也能自嘲。再如识活爽,是褒义词,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些事物的体验,也可形容对别人的感觉。

3.3. 虚词

在徐闻闽方言童谣中,最常见虚词是妃字,表示转折或者已经,和谐连接前后,使得童谣朗朗上口。

4. 徐闻闽方言童谣的修辞手法

4.1. 顶针

在徐闻童谣里,大多数都是词的顶针,如:

《流氓头》

流氓头,摘石榴。

没摘倒,跟侬讨。

侬不给,摘喙蒂。

喙蒂长,摘杨桃。

杨桃酸,摘尻川。

《流氓头》两处用了顶针,以三个字为一句,句式整齐,语意浅显,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打趣方式讽刺流氓头的无赖和懒惰。又如:

狗子啰啰,偷吃虾。

吃不去,留隔冥。

隔冥挑,留给猫。

猫不食,留给蚁。

蚁不[tsɔ11],留给舅安共妗婆。

舅安共妗婆不饿,留给姐共尼哥。

这首童谣用了四处顶针,不仅有名词的顶针,如,“虾”,也有词组的顶针,如“隔冥”。这是童谣风趣幽默,不合常理,体现了徐闻闽方言童谣的随意性和有趣性。

4.2. 排比

徐闻闽方言童谣里运用排比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产生整齐和谐美,如:

鸡角仔,鸡角哥。飞去菜园食菜秧,

飞去南山食竹籽,飞去海南食槟榔。

鸡角仔和鸡角哥是公鸡的不同称呼。该首童谣写了公鸡觅食的行踪,公鸡会飞但飞行距离不远,飞到南山和海南是不可能的,这里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最后三句的句式相同,强调了公鸡飞行的能力。又如:

芒荡鸟子叫呼呼,叫兄起来去读书,

叫姑起来去推[siak5],叫嫂起来掌灶厨。

《芒荡鸟子》描写了芒荡这种小鸟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它像时钟一样提醒人们起床到点去做事了。这首童谣间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

4.3. 叠音

朱自清先生强调“歌谣以重叠为生命” [2] 。可见,叠音法在童谣的运用是很重要的,能使童谣焕发生机和更适合儿童的语言生理机能。叠音在徐闻闽方言童谣中是很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法,如:

风啊,大大,

㑀给公驶车。

风啊,稳稳,

㑀给公驶船。

这是一个懂事的小孩对风说的一段话,是他的祈祷或者请求。“大大”和“稳稳”是形容词的重叠,前者加深了风大的程度,后者强调风要平稳的。这两处运用叠音,补充了音节,让小孩的语气更加缓和。

4.4. 反复

陈望道先生曾强调,反复就是用同一的语句,一而再再而三表现强烈的情思,运用反复可以达到强调某种意思或突出某些情感的效果 [3] 。如:

饲牛闲,饲牛闲,

朆饲过牛就朆知。

跤膧走翘肚走饿,

无望日头早偌高。

开头运用反复,强调“饲牛闲”的认识,后面转折写到事实并非如此,放牛要走很多路走到脚累,走到肚子饿,都不知道放牛时间过的如此快,到了大中午。开头重复的两句提出错误的认识,后面论述饲牛不闲的原因。又如:

[siak1]膈胳,

[pui55]膈胳,

尼公打尼嫂,

尼嫂走去躲,

尼公在厝刣包萝。

[siak1]膈胳和[pui55]膈胳是同一个意思,是一种嬉闹的动作,指小孩子把一只手握拳夹在另一只手的嘎吱窝下,另一只手不断摆动。这个动作一般出现在小孩子玩闹时,用来取笑对方的一种游戏行为。开头两句重叠,突出了这个动作的幽默。

4.5. 拟人

徐闻闽方言童谣运用拟人手法能更加的生动形象突出重点,富有趣味性,如:

《蛤仔共田蟹》

蛤仔喊喊在那爿,田蟹担钳走去骂。

蛤仔伯啊,你偌候还不睡?

田蟹叔啊,我做世人但是垂。

夜晚青蛙叫,田蟹活动是一件常见的事情。通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让青蛙和田蟹开口说话,并写出他俩的对话。青蛙回答自己一辈子就只是蹲,体现了一种遗憾和无为的感慨。又如:

《翁舅鼻》

翁舅鼻,吃母乳,

母去村,跟倒啼,

掠乜回,掠麻葈,

不分姊,不分姨,

家己食,[na55]便宜。

翁舅鼻就是螳螂,螳螂的习性是非常恶劣的。在法布尔的《昆虫记》里就写到:“螳螂是一种无情无义的生物,它会吞食自己的丈夫,抛弃自己的子女,会离家出走且永不回家”。《翁舅鼻》就是传达了一种讽刺自私和无情无义的思想给儿童,要懂得分享,看似平常话语但是充满了批驳之意。再如:

山蝉角,肚花花。

偷人薯,摘人瓜。

这则童谣描写了一种蜥蜴类爬虫山蝉,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偷”和“摘”是人才特有的行为动作,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蝉比拟成人,使它具有人的特性,使它的行为更加生动,突出它偷偷摸摸偷摘别人的薯和瓜。

4.6. 比喻

徐闻童谣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事物的某个特点,使得童谣更加生动有趣,如:

头螺尖尖像公鼠,去坡[iu55]薯练功夫。

巡田尼公掠倒我,公啊,我是玩塗,不是[iu55]薯。

把去别人田坡偷番薯的人比作公鼠,突出他脑袋尖尖的特点和偷偷摸摸的行为,被抓到后的辩解为是去玩泥土,也是富有一番趣味。这首童谣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儿童不要偷东西。又如:

眼眉弯弯,像初辰月。

鼻子梁梁,面冬瓜。

十指尖尖,像春笋。

黑是毛,白是皮。

这首童谣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女子的弯弯的眉毛比作刚刚升起的月亮,把尖尖的十个手指比作春天刚长的竹笋,突出了女子美丽娇嫩的特点。哼唱这首童谣,眼前就浮现了一位眉眼弯弯,鼻梁高高,有着一张冬瓜脸,十指纤长,头发乌黑透亮,皮肤白皙的女子。

4.7. 借代

徐闻闽方言童谣运用借代来突出某些人或某些事的形象,使其特点更鲜明,如:

我名喊着无笼着,

老婆安个砍千刀,

在厝尼父妃惊我,

我回内房惊老婆。

“无笼着”原指没有能装得下的大猪,常借用来指好斗而胡作非为的人。猪在人们的观念里懒的和贪吃的,具有不好的品质,所以用来借代无作为、乱作为的人。“砍千刀”是指妇女骂人的话,借代为骂人的、粗鄙的话语,写出了“我”老婆的粗鲁。

4.8. 夸张

夸张是徐闻闽方言童谣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夸大或者缩小某一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增强童谣的趣味性,如:

公囝老老去捱工,

送侬书房坐书窗,

放目利利看书册,

个字都[kiɔ11]百亩塍。

这首童谣的第四句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这属于夸大事实的夸张,突出掌握一个字比拥有一百亩塍更重要,指出知识的价值,教育儿童要学习识字。

4.9. 设问

设问在童谣中称为“对歌”,即童谣描述了两个人的对话,如:

初一十五流干洘[kʻɔ31],见嫜橇蚝海当央[ɔ24]。

嫜啊,汝骹戴锒手戴镯[tsuak55],因乜底条来橇蚝[ɔ11]。

我母感[sienŋ21]在床上[tsiɔ24],无食得糜想蚝汤[tʻɔ24]。

上无兄下无弟[ti33],逼着我娘来橇蚝[ɔ11]。

这首童谣通过对话中,描述了一位孝顺的女子形象,她去敲生蚝煮汤给生病的母亲喝。首两句写出了潮退的时间为初一和十五,第三句到第五句是别人的疑问,后面的是女子的回答。

5. 徐闻闽方言童谣的表现手法

5.1. 起兴

在徐闻童谣里,起兴的句子描写的事物一般与正文所叙事的事物无联系。童谣里运用起兴,主要是渲染气氛和协调韵律,如:

鸡角仔,尾曳曳。

后园三伯做生日,

侬喊侬,不喊我,

诓我梳头等几日。

这里的起兴句“鸡角仔,尾曳曳”和下面要叙述的事情没有太多联系,但用小公鸡的姿态来起兴开头,营造一种轻快、活泼的气氛,为后面写到“我”空欢喜的诙谐幽默氛围相呼应。又如:

月光光,月眉眉。

老弟讨娘在头前,

老弟喊兄来食酒,

兄讲无婆不敢来。

以描写月的明亮,和月亮像眉毛一样弯弯的来做起兴句,虽然与下文描写哥哥因为没有老婆不敢去喝喜酒这样件事没有关联,但是用月的宁静铺垫氛围,更加对比出了哥哥那种羞涩的情绪。

5.2. 白描

童谣中运用白描,用最简单朴素的文字叙述事情或者描绘形象,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达到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却鲜明生动的效果,如:

山蝉角,肚花花。

偷人薯,摘人瓜。

山蝉是一种蜥蜴类爬虫。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直接描写山蝉的肚皮是花花的,它会偷吃人们的番薯和瓜。又如:

《单身汉》

单身汉做下落,

无仔变无婆,

家己食,家己煲,

家己睡张床。

《单身汉》的语句直白浅显,不加任何修饰,辞藻朴实无华,但一字一句却让人对单身汉产生同情心。这首童谣写出了单身汉没有家人,孤单一人,他的日常生活里也是自己,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流露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感觉。人们会唱来打趣没有娶老婆的男人,也有单身男子自己自嘲。

5.3. 对比

徐闻闽方言童谣中使用对比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现状,突出某些重点。如:

教书先生吃塍蟹,

北代斗梨吃阉鸡,

若知教书偌下贱,

早若两年学斗梨。

这则童谣写了教师与木匠两个职业受到的待遇的对比。教师吃的是便宜的田里抓的蟹,说明受到的待遇不好,不受人重视,而木匠吃的肥肥的阉鸡,待遇很好,受人们欢迎。第三句指出了教书是一个下贱的职业,比不上木匠,间接地讽刺了当时人们对于教育的轻视,导致教师的职业地位低下,呼吁人们要重视教师,重视教育。

6. 徐闻闽方言童谣的教育意义

徐闻闽方言童谣大部分都具有教育意义,有的是教育儿童要努力学习,有的是教育儿童要树立正确道德行为和其他教育。童谣的教化说理并不是强制的、训斥的,它注重有趣性。童谣的有趣性、通俗易懂等特点使得儿童更容易接受教化。儿童在念唱童谣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童谣里蕴含的道理,如:

公囝老老去捱工,

送侬书房坐书窗,

放目利利看书册,

个字都[kiɔ11]百亩塍。

这首童谣写了父亲与孩子,父亲一把年纪还去做苦力活,就是为了赚钱给孩子读书。他告诉孩子要擦亮眼睛看书就是让他要认真看书本,强调学会一个字都比一百亩的田来得值。童谣最后一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教育儿童要读书,不要老了还在干苦工,用知识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又如:

偌大侬子妥食熏,

含着熏筒蒙蒙吞,

睡到半夜天败寒,

尻川也㖹嘴也㖹。

这则童谣比较直接的训诫和教导,直指其人和其事,语言直白易懂。以一个旁观者的口吻来叙述抽烟的儿童的不良行为,把儿童抽烟时的细节刻画出来。后面两句充满了讽刺,写到天气寒冷,应该是嘴巴会呼出热气,却说是屁股,就体现了对儿童抽烟的讽刺,嘴巴喷的气应该是抽烟的烟气。这首童谣强烈地讽刺了儿童小小年纪就抽烟,间接教育儿童要抵制不良习性,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再如:

人读书,侬读历,

读去读来读翻生。

这首童谣字数简短,通俗易通。读历与读书的意思相反,读历指读日历,代指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是读与学习无关的书。翻生是指越来越生疏,越来越差的意思。这是以自己的口吻来唱的童谣,说别人读书,自己读无用书,自己学习读书越来越差,体现了读书不用功导致越来越差,激励儿童要努力学习,用功读书,教育儿童爱上读书和学习。还如:

契弟仔,契弟[kui24],

通冥赌钱到天光,

乜都输了共输净,

目屎流流皮黄黄。

这则童谣描述的是一位爱赌博的人,契弟仔是一种骂人的、不尊重称呼,一般称那些品行不端正、不务正业的男性。“输了”和“输净”是同个意思,运用两次强调赌博使人血本无归,“流流”和“黄黄”运用了叠音,鲜明突出通宵赌博使人脸色发黄,眼屎多,面容憔悴。这首童谣突出了赌博给人带来的危害,举出反面例子,劝诫儿童不要沾染不良习气,培养良好的习惯。

7. 徐闻闽方言童谣的民俗价值

童谣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各地儿童的民间文艺形式,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民俗事象0。徐闻闽方言童谣的创作主体为民间群众,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徐闻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大部分徐闻闽方言童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现象和记载了民俗资料,具有深刻的民俗意义。

7.1. 地方习俗

7.1.1. 婚俗

推笼轭,推笼磨。快舂米,赶筛糠。

饲猪肥肥做嫁妆,装十笼,和八箱。

扛去哪?扛去迈陈和西乡。

迈陈西乡路来远,猪脚生虫饼生毛。

这首童谣描述了徐闻东部地区的女子嫁去徐闻西部地区路途遥远,以及需要准备的嫁妆。童谣写出了女方家推磨磨稻谷,舂米筛出来的稻壳碎成糠,糠拿来喂猪,养肥猪当嫁妆,装个十筐和八箱嫁妆,扛着去迈陈西乡,因路途遥远,猪脚和冰都坏了。“装十笼,和八箱”是嫁妆数量多的意思,并无具体数量,这里的“笼”是量词,是筐的意思,体现了女方家的诚意和重视女儿出嫁。正是有了童谣的记载,我们才能了解到徐闻民间婚嫁的习俗。

7.1.2. 认同年

《认同年》

月光光,月圆圆,三娘织布在庭边。

脚踏年规响噫呃,手拿槟榔认同年。

人认同年多例例,侬认同年隔条溪。

人认同年送花帕,侬认同年送花鞋。

花鞋不如花帕新,新新礼银和礼巾。

新新茶盅送茶礼,新新礼盘托礼银。

认同年是徐闻特有的一种习俗,就是同年出生并未出嫁的女子进行结拜。一般双方父母交往密切,关系良好,才会让双方女儿进行认同年,这样促使两家关系更加亲切,比有些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亲。这首童谣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和别人认同年的不同。“年规”就是缝纫机,“多例例“指很多的样子。认同年礼俗中还要备有必不可少的物品槟榔,还有礼银和新的礼巾,要送对方花帕或花鞋,进行认同年仪式要用新的茶盅茶杯奉茶,用新的礼盘乘礼银。通过这首《认同年》,我们可以了解到解放前徐闻地区独特的习俗,到现在几乎没有听说过这一习俗,童谣记载下这一习俗,尤为宝贵。

7.2. 农时农事

农时

六月六,吃蔗目。

七月七,新栽留头都吃得。

农事

饲牛闲,饲牛闲,

朆饲过牛就朆知。

跤膧走翘肚走饿,

无望日头早偌高。

徐闻闽方言童谣里有很多以放牛娃为题材,说明了放牛这项农事活动在当时是很重要也很很常见的。在以前那个生产技术低下和生活水平较低的年代,牛是农民劳作的重要工具,用来犁田和拉载重物,提高了人们的干活效率。可见牛的重要性,所以放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上面的童谣所示,用走到腿弯来形容腿脚非常累,肚子也因走太久而饥饿,早上出来放牛,抬头一望已经大中午了。在其他同题材童谣里,还能知道放牛时候会被风吹雨打,没衣服换和穿。童谣为我们再现了当年放牛的场景,即使很多年过去了,还是能了解当时社会的不发达和人们劳作的辛苦,以及放牛娃的不容易。

天上星仔集一堆,

无水做塍春过春,

无牛拖车多辛苦,

无姑种麻穿短裙。

在电子设备不发达和不普遍的时代,劳动人民看不了天气预报,他们却能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来判断。“天上星仔集一堆”就是指明天的天气晴朗,烈日当空,因为前天晚上的夜晚星星很多,就意味着隔天天气晴朗。后面三句指出了没有水、没有牛和勤劳的人,干农活的效率会下降,并且收成不好。从童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靠天吃饭的农民的艰辛,农事劳动想要顺利进也是很不容易的,也看到了劳动人民利用大自然来预测天气的智慧。

7.3. 饮食文化

乜都无如矺番薯,大妃给人小给猪。

薯皮薯蒂留给狗,还剩薯藤留给牛。

这是一首以常见农作物番薯为题材的童谣,描述了番薯各个部位的用处,体现了番薯的重要性。第一句就指出了种什么都不如种番薯,接着阐述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番薯在以前是很主要的农作物,一是番薯的种植环境不苛刻,产量比水稻好,二是它比较便宜顶饱,三是人不吃的部位可以给猪狗牛吃,对于并不富裕的农家人来说是很好的选择。童谣侧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饮食需求。

一狗二牛三赤蟹,四鸭五鹅六阉鸡。

第七鲎第八,九是猪肠十猪蹄。

这是一首下酒歌,里面提及的十种食物是下酒菜的排行榜,有常见的家禽也有海鲜,侧面也指出了徐闻是一座靠海的城市,人们可以以捕鱼为生。通过这首童谣,我们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饮食爱好取向,还能知道阉鸡这一种快要失传的古老行当,一种老手艺,为考究其提供了事实作证资料。

8. 徐闻闽方言童谣与海南闽方言童谣比较

8.1. 一致性

8.1.1. 在内容上,主题一致

从历史上看,从元代在海南和徐闻所在地设置海北海南道宣抚司起,海南就因其在琼州海峡南岸被称“海南”,徐闻在琼州海峡北岸被称“海北”。在同一个政治机构管理下,两地民众的思想、文化和观念都会相互影响。如:

徐闻:《要孝公婆》

吃饼不分父和母,不分公婆更不该。

公婆生父父生侬,无公无婆侬怎来。

海南:《有吃要分公和婆》

些些乜吃不大碍,不分公婆理不该。

公婆生爸爸生侬,无公无婆侬哪来。

两首童谣的主题都表达了“百善孝为先”,都具有教育意义。《要孝公婆》意思是你吃饼不分给爸爸妈妈已是不对的,再不分给爷爷奶奶就更不应该了。爷爷奶奶生了爸爸,爸爸才生了你,如果没有爷爷奶奶你怎么来的。《有吃要分公和婆》意思是这些东西吃了没什么关系,但是不分给爷爷奶奶不合道理。爷爷奶奶生了爸爸,爸爸才生了你,如果没有爷爷奶奶你从哪里来。两首童谣的大致意思是一样的,是当时的人们用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利用口口传唱,去教育儿童要孝敬爷爷奶奶,要有孝心。

8.1.2. 在语音上,联系明显

雷州话和海南话有着“姐妹关系”,同属闽方言。符其武先生曾强调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和陆路迁往海南 [4] 。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及数代的融合变迁,最终发展成今天“海南话”0。可以看出,徐闻雷州话与海南话有相同的来源地,语音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如:

徐闻:

饲牛侬囝做罪过,雨沃衫湿无衫换。

侬给条衫伊嫌破,给回给侬伊嫌寒。

海南:

天公喂,

不用落雨这么大,沃侬衫湿无衫换。

侬想回厝路又远,讨去学堂又怕寒。

这两首童谣吟唱起来,除了首句外,侬都代指小孩子,沃都是淋的意思,体现了两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8.1.3. 在句式上,主语和宾语颠倒

无论是徐闻的闽方言童谣还是海南的,它们的童谣句式篇幅短小,有结构整齐的三言、五言、七言,也有不规则的长短句。两地都有颠倒句式的闽方言童谣,一般颠倒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使得童谣诙谐幽默,吸引儿童兴趣和促进他们思考。如:

徐闻:

雨仔落落濛扬扬,老鼠衔猫窗过窗,

山牛咬虎咬讨死,鸡掠鹰婆半天翔。

海南:

阿爸啊,阿婆来。鸡仔吱吱不上宰。

肉有市,鱼有海。醋瓜带藤是人的。

徐闻的闽方言童谣后面三句中,应是猫衔老鼠、老虎咬山牛、老鹰抓鸡,海南的闽方言童谣的第三句,应该是市场有肉,海里有鱼,主语宾语进行颠倒,使得童谣充满了趣味。

8.2. 差异性

两者的个性也有不少,如在表达上,口语称呼不同。在徐闻闽方言童谣与收集的海南闽方言童谣比较,我们发现海南当地人们口头称呼与徐闻不同。海南人们叫爸爸、妈妈、妹妹等称呼时,喜欢在前面加阿,比如,阿爸。而徐闻人民习惯在前面加尼或老字,比如,尼父、老弟。

徐闻:

我名喊着无笼着,老婆安个砍千刀,

在厝尼父妃惊我,我回内房惊老婆。

海南:

阿爸啊,阿婆来。鸡仔吱吱不上宰。

肉有市,鱼有海。醋瓜带藤是人的。

《月光圆圆》

月光圆圆,阿妈耕田,

种田插秧,打谷满仓。

通过徐闻闽方言童谣中老婆、尼父和海南闽方言童谣的阿爸、阿婆和阿妈的对比,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两地在口语表达上,对人的称呼的不一样。

综上所述,徐闻闽方言童谣韵式灵活自由、形式多样,多押脚韵,使得童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雷州话还在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 [5] 。本地的徐闻闽方言童谣便是其中之一。其中当中的雷州话方言土语多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运用了借代、夸张、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和起兴等表现手法,使得童谣在具有通俗性兼有文学性。徐闻闽方言童谣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化儿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童谣的创作源于生活,记载了徐闻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现象,体现了其民俗意义。徐闻与海南闽方言童谣具有共性,亦有差异。

基金项目

广东省社科项目粤东西北研究专项“雷州半岛闽方言童谣研究”(GD23YDXZZY02)、湛江市社科项目“雷州半岛民间童谣调查研究”(ZJ22YB20)、岭师燕岭优青资助项目“濒危汉语方言东南亚雷州话调查研究”(YL20200101)、广东教育学会项目“‘双减’背景下粤西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GDES14076)、岭师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湛江雷州话与国外雷州话比较研究”(20203L03)。

NOTES

1雷州话不是指县级市雷州的话,而是指旧雷州府管辖区域内居民所讲的一种方言,被称为“黎话”,但不是少数民族语言,而是闽方言之一种。雷州话主要分布于雷州、徐闻、遂溪、麻章、赤坎及霞山的城中村等地。

2本文中国际音标的零声母以声母处空白表示,一律不加[Æ],特此说明。

3雷州方言字,读音为[tsʻiɔ11],下同,不赘。

参考文献

[1] 杜文澜. 古谚谣[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58.
[2] 朱自清. 经典常谈·文艺常谈[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3]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99.
[4] 符其武. 琼北闽语词汇研究[M].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5] 陈李茂. 雷州话研究述评[J]. 钦州学院学报, 2018(7): 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