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法视角下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Theme Promotional Video for International Day of Biod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Grammar
DOI: 10.12677/ml.2024.125422, PDF, HTML, XML, 下载: 94  浏览: 173 
作者: 任梦雅: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宣传片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Biodiversity Promotional Video Visual Grammar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摘要: 宣传片融合了图片、声音、文字等多模态符号资源构建语篇,具有凸显主题、传播特定信息,影响观众情感和行动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视觉语法理论,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具有多种元素的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宣传片是如何相互作用去实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的构建。研究发现,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宣传片多采用行为过程和反应过程的叙事设计理念与提供型信息,远景和近景相结合,俯视与平视相结合的拍摄角度以及高情态的色彩设计手法。信息值则是以上下型与左右型的方式呈现;大小对比以及色彩对比显著。研究丰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解析生物多样性方面语料的实践应用,有利于提升观众对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理解,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落到实处。
Abstract: The promotional video integrates multimodal symbolic resources such as images, sound, and text to construct discours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lighting themes, disseminat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and influencing audience emotions and actions. Based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study uses visual grammar theory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se how the promotional video for 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2023, which has multiple elements, interacts with each other 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reproduction, interaction and compositional meaning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promotional video for 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often adopts narrative design concepts of behavioral and reactive processes and provides informational content. It combines long shots and close-ups, shooting angles of overhead and eye level, and high-modal color design techniques.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in ways such as top-down and left-right patterns, with significant size and color contrasts. The study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in the context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which helps improve the audienc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translates the promotio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to action.
文章引用:任梦雅. 视觉语法视角下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747-75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422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只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传统信息传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当前信息传播已不仅限于一种形式的表达,而更多融合文字、图画、声音、动作等两种或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去传达信息,即多模态化。不同模态的配合与协同合作在语篇整体意义的阐释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宣传片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工具,可以传达特定的信息,帮助观众了解和认识相关主题的内容,同时可以借助音乐、画面、文字等元素,相比于书籍,海报,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生动的画面触动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发共情,从而加深观众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实现宣传的根本目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 。目前,全球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加速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环境部在2023年5月22日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发布的宣传片为研究对象,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宣传片中多模态话语符号的深层内涵,探讨生物多样性宣传片的意义和特点,以及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

2. 文献综述

现有的有关视觉语法理论下的多模态应用研究,多以影片、纪录片,海报等为研究对象,少量研究以宣传片为研究语料。比如:许吟雪 [2] 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影片《喜福会》中三次出现的天鹅羽毛场景进行阐释。周小强和李丽华 [3] 以Kress与van Leuwe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研究框架,探究电影海报宣传片《八佰》所折射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袁小陆和乃瑞华 [4] 以BBC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为分析对象,结合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提出“文化中国”国际传播多模态分析框架。

其次有关多模态话语的大多数研究多集中在英语教学 [5] [6] 和翻译方向,有关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较少。Zhu [7] 构建了一个框架,将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语法理论和权力距离理论结合起来,以分析中国获奖的第二语言教学视频,探索叙述、表征、互动和构图意义以及潜在意识形态的特征,旨在说明文化理论在视频分析中的重要性,并为在数字时代建立教师身份提供见解。尹明明 [8]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研究视角,以法国经典文艺片《两小无猜》《我会好起来》《最美年华》三部影片的字幕翻译为研究语料,探讨在多模态理论视角下法国经典文艺片的翻译策略。张瑜 [9] 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的四个层面出发,以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巴山秀才》英译本为例,探索符合川剧剧本特性的英译策略。李晶晶 [10] 应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研究记者招待会口译过程,将社会功能与认知机制,这两个口译研究的重要维度相结合。以生物多样性为内容的研究大都不是从多模态的角度出发。宋艺 [11] 和胡梦丝 [12] 对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进行了分析。Lee、Kang和Dai [13] 分析了最近六届COPs主办国的演讲,并调查了这些演讲中表达了哪些话语,并发现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更加平衡的话语可能会赢得更广泛的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识。Drury、Fuller和Keijzer [14] 在认知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以及生态语言学的指导下,分析了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的贡献,并得出会议上的发言人多采用商业和自然领域的词汇。

现有研究针对宣传片的分析较少,所以本文将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利用视觉语法理论对中国生态环境部2023年5月21日发布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片中的截图进行分析,探讨多模态语篇如何通过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实现意义建构,以期提高大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实践。

3. 理论基础

模态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话语指的是同时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进行交流的话语。张德禄 [15] 认为,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顾曰国 [16] 认为多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17] 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多模态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包含三大元功能的系统,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表达人们的现实或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功能,包括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及存在六大过程;人际功能是指在社会交际中言语具有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推断功能;语篇功能则是指语言能组织语篇信息的功能,它包括主谓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结构三个子系统。多模态话语分析在 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蓬勃发展。

在话语分析领域中,许多学者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来分析言语和非言语模式构建的意义,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Kress和van Leeuwen [18] 的视觉语法。20世纪90年代,Kress和van Leeuwen [18] 将Halliday [17] 的语言三大元功能理论拓展到了图像语篇,提出“视觉语法”的概念,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来分析图像语篇的意义构建。再现意义对应概念功能,互动意义对应人际功能,构图意义对应语篇功能。再现意义是指图像与观众之间的关系,Kress和van Leeuwen [18] 以矢量为出发点,区分了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个不同的意义。互动意义是由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大方面构成的。构图意义是由信息值、突出和取景三大因素构成的。2003年,学者李战子将视觉语法的概念引入国内,随后国内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也渐渐发展起来。朱永生 [19] 定义了多模态话语,指出就其性质而言,多模态话语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中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人们通过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利用图像、文字、动作等多种模态符号进行交际。其后,张德禄 [20] 等学者陆续写文章阐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探究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于实际研究的可行性。

4. 国家生物多样性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23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主题表达了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的“昆蒙框架”这一历史性共识转化为行动,携手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的美好愿望。主题宣传片融合了各种社会符号资源模式,底部的中英文字幕简洁而引人注目,使画面清晰易懂。画面的宏大壮观,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深化了观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通过反复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上发布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片,本文根据多模态视觉语法理论下的框架对其进行分类,并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从总时长5分32秒的宣传片各个片段中观察到的画面信息进行剖析,探讨宣传片体现的生物多样性独特内涵。

4.1. 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是由图像中的事物、人(参与者)再现、环境、行动等相互作用构成的,体现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有无矢量指的是图像中的元素是否构成斜线,这一指标区分了叙事性再现和概念性再现。Kress和van Leeuwen [18] 指出若图像中存在通过矢量连接,则为叙事再现,表示它们为他人做某事或互相做事;若不存在矢量,则为概念再现,描述的是参与类别、结构或含义的对象,它们不受时间限制,具有普遍性和固定性。叙事性再现简而言之就是图像中人物的行动,人物利用周边事物或自身作为矢量向某个目标发出动作或行为的过程,称为行动过程;图像中的人物用目光作为矢量指向某个目标的过程,称为反应过程,因为这一过程同时也表现了行动者的反应;还有一种为言语和心理过程,会将人物的话语和思维用对话框形式表现出来。概念性再现包括分类、分析和象征过程。在宣传片中主要包括叙事性再现中的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

4.1.1. 行动过程

Figure 1. Action process image

图1. 行动过程图像

图1为宣传片第33秒的画面,图中显示右边的三组人胳膊挎着胳膊敲着腰间的鼓,右边一行人手拉手跟着鼓声以及前面的人敲响二钹的声音舞动。屏幕下方显示“Mountains and rivers, lakes and oceans, vast deserts, green wilds and country field”(山川湖海,苍茫大漠,绿野田园)。图中人物手拉着手,胳膊挎着胳膊的动作形成矢量,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同时图中人物都身穿民族服饰,一起跳舞时形成的一道斜线也是矢量的表现,屏幕下方字幕与图像高度吻合,表现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也暗示着保护大自然就是在捍卫人类自己的幸福生活。

4.1.2. 反应过程

Figure 2. Reaction process image

图2. 反应过程图像

图2为宣传片第35秒的画面,图中的主要人物为采茶者,这些人物角色都将其目光投射到了画面中正在采摘的茶叶,这些人物都是这一“反应过程”的“反应者”,茶叶为“现象”。通过他们眼神的投射方向,观众会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图中近景采茶女子脸上露出的笑容表达了茶叶又一年丰收的喜悦,这也从侧面体现出生态系统的有机运转,茶叶种植的自然条件得到满足,人类才得以有经济收益,显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2. 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相对应。它指的是图片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由接触、社会距离、视角和情态四个要素来体现。

4.2.1. 接触

图像传递信息时就会发出一个“图像行为”,这一“图像行为”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参与者目光的方向,并且与观看者形成相互想象的关系 [18] 。接触指参与者和接触者通过目光交流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人际关系。它主要分为两类图像,分别是索取类和提供类图像。所谓索取类图像是指图像中参与者的目光似乎在向观众索取什么东西 [21] 。

Figure 3. Contact (demand) image

图3. 接触(索取)图像

Figure 4. Contact (offer) image

图4. 接触(提供)图像

图3为宣传片5分11秒的画面,图中右边的金丝猴眼神直视着观众,仿佛它有所诉或有所求,可以被称作“索取”类图像,动物与观众有直接眼神交流的画面,引发观众的关心和同情,从这些动物的眼神里,观众可以感受到宣传片想要传达的涵义。图4为宣传片1分41秒时的画面,图中主要人物与观众没有直接眼神交流,是典型的“提供类”图像,宣传片中众多画面为提供类画面,展现了一种客观性与严肃认真的氛围,展现了在2022年COP15大会上,各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的代表们,以人类的智慧,勇气和理智,为应对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尽快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局面,努力找到一条有效途径的决心。

4.2.2.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指图像中的参与者与观众间亲密关系的程度,可以通过镜头的远近来呈现社会距离或亲密关系的程度,两者视觉上的距离越近,创建出的社会距离就越亲密,越能够体会到画面中人物的遭遇和心境,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用不同的摄像镜头能够传达出创作者赋予宣传片不同的深层含义,也给观看者留下不同的视觉体验和感受。

Figure 5. Social distance (close-up shot) image

图5. 社会距离(近景)图像

图5为宣传片中41秒处的画面,采用近景捕捉蜜蜂采蜜的生动画面,宣传片中多次运用近景拍摄花朵绽放,虫类爬行的动态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生物的奥秘,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生命力。图6是宣传片中2分49秒的画面,运用远景镜头把握宏观性和整体性,从全局的视角体现中国幅员辽阔的特点,宣传片中很多画面采用远景拍摄大自然多样而壮观的形态,从高耸入云的山脉到

Figure 6. Social distance (long-shot) image

图6. 社会距离(远景)图像

广袤无垠的平原,从湍急的河流到宁静的湖泊,表现出了大自然无限的壮丽和宏伟与神奇的魅力,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独特的魅力与美好,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整个图像内容有一个全局的把控。宣传片中采用远景与近景交替拍摄的手法,通过两者的对比丰富了画面层次感;同时采用不同拍摄距离可以将主体突出展现在画面中,比如宣传片中聚焦在某种动物身上,使观众更加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主题。近景和远景交替还可以创造动态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增强参与感,提升画面的观赏性,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吸引观众的眼球,通过增加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对画面产生更深的印象。最终扩大宣传片的宣传力度与知名度。

4.2.3. 视角

视角从宣传片拍摄者的视角出发,将参与者与观众关联起来,体现人物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它指对某一角度的选择,主要分为垂直视角和水平视角两种。水平视角分为正面视角和侧面视角,侧面角度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正面视角则可以让观众产生一种融入感。垂直视角中,分为平视,俯视,仰视。平视可以拉近距离,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图像中,而俯视表示观众处于强势,仰视则表示图像参与者处于强势一方。

Figure 7. Vertical angle (downward view) image

图7. 垂直视角(俯视)图像

Figure 8. Horizontal angle (frontal view angle) image

图8. 水平视角(正面视角)图像

Figure 9. Vertical angle (upward view) image

图9. 垂直视角(仰视)图像

Figure 10. Horizontal angle (side view angle) image

图10. 水平视角(侧面视角)图像

图7是宣传片29秒的画面,从俯视的视角展示了山川湖海的壮丽全貌,拍出了气势磅礴的景象,让观众受到感染。图8是宣传片1分57秒的画面,从正面视角拍摄熊猫,给观众带来一种融入感,说明人与动物是平等的,表现了熊猫的亲和力,引发观众的喜爱之情。图9是宣传片4分15秒的画面,是宣传片中拍摄者采取的为数不多的仰视视角,仰视视角拍摄国徽,烘托了权威的氛围感,让观众体会到中国会以身作则,贡献自己的力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承诺与保证,同时可以激发观众身为国家一份子的责任感,从而让宣传片起到号召的作用。图10是宣传片 5分05秒的画面,从侧面视角讲述全社会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表现,也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企业、科学界以及个人和社区,避免了个人化,主观化的观点,使宣传片更具有说服力,说服观众的同时引发共鸣。

4.2.4. 情态

情态表示的是图像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通常分为低情态、中情态、高情态,可以通过颜色饱和度、光照、亮度、图像深度等来实现,低情态图像色彩主要为黑白,色调单一,高情态色彩饱和度较高。该宣传片中多为真景实拍,所以多为高情态景象。在表现人物或景物时,高情态图像追求在饱和度和亮度方面取得较为适中的平衡,以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真实场景。这一追求生活真实感的设计理念在颜色运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宣传片的整体色调以“自然”的主色调为基础。图像中的饱和度和亮度都经过精心调控,使得人物和景物在视觉上更加贴近现实。这种设计手法有助于提升观者的身临其境感,加深对画面的共鸣。比如,宣传片中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时多为绿色,常出现在树木、植被以及草地上;蓝色,表示天空和海洋的颜色,给人宁静、安详的感觉;白色,通常与雪、冰或云朵相关联,带来纯净、清新的感觉。运用不同的颜色体现了大自然的色彩不仅深刻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生活,同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和环境学功能。除此之外,整个宣传片给人以明亮的色调,带给人一种希冀,说明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3. 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是整体语篇的构成,观看者将目光集中于动态模型的空间布局,以确立整体基调,有助于判断全局构图的思路。构图意义包含三个方面,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信息值是通过图像中的元素所在位置实现的。图片中各个元素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同,重要程度则有所不同。Kress和van Leeuwen [18] 提出了三种基础的构图方式: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中间–边缘结构。左右范畴中,左边是已知信息,右边是新信息;上下范畴中,上边表示理想,下边表示实际;中心与边沿范畴中,中心是重点信息,边缘是辅助信息或具体信息。显著性指的是图像中的元素对观看者产生吸引力的不同程度。图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分显著性最高,最显著的成分也是图像中最重要的部分。大小、颜色对比、视角、明暗对比等都可以用来凸显显著性。取景指的是各要素间的关系,通过线条对画面的分割来表达图像元素的关联度的。如果画面中的人物与其他要素被线条、色彩过渡等各种画面切分手段分割开,则说明创作者欲将各个元素区别开,来表现不同元素的单独意义,如果没有,则强调整体的融合 [21] 。

Figure 11. Compositional meaning image 1

图11. 构图意义图像1

Figure 12. Compositional meaning image 2

图12. 构图意义图像2

Figure 13. Compositional meaning image 3

图13. 构图意义图像3

图11图12是宣传片开头的画面。宣传片最开始的整体画面背景为黑色,之后出现地球的半个形状后由一个光点的逐渐闪烁形成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上下方分别是“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以及它的英文表述。同时白色的文字和黑色的背景产生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点明此次宣传片活动的内容。光点的不断移动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提醒观众注意接下来将要出现的信息。图十一和十二信息值是以上下方的方式呈现的。最下方的文字出现以后,上方的文字“万物共生,美好共建”传达了新信息,是此次宣传片的标题,标题的字号明显大于下方文字,突出显示可以使观众快速得知宣传片的信息。此外宣传片的文字颜色为绿色,体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应本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题。

图13为宣传片结尾部分的画面。整个背景是蓝绿色,可以让观众联想到海洋,同时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观众可以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于画面中的文字。画面中的信息值呈左右结构,左面是旧信息,即每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日期,右边为新信息,是本次宣传片的主题“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呼吁全球共同努力,通过合作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寻找实现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路径。从画面中也可以看到,“5月22日”的文字字号最突出,有助于观众对这一日期加深印象,对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有一定的了解。

5. 结语

目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物种灭绝,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范围内各国的合作与努力。本文选择2023年国际多样性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宣传片《万物共生,美好共建》作为研究语料运用到多模态的分析中去。主要基于Kress和van Leuwe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对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宣传片截图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再现意义上,此宣传片的叙事设计多采用行为过程和反应过程的设计理念;在互动意义上,该宣传片多采用提供型信息、近景加远景相结合拍摄的手法以及高情态的色彩设计手法。在构图意义上,采用上下,左右的设计框架,重点突出宣传片的主题与标题。本研究拓展了多模态分析的研究范围,聚焦到有关生物多样性题材的语料,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有助于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宣传片,提高观众对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理解,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号召更多的人们自觉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平晓鸽, 魏辅文.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J] 环境教育, 2021(6): 18-19.
[2] 许吟雪. 电影《喜福会》中天鹅羽毛意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 外国语文, 2016, 32(3): 76-79.
[3] 周小强, 李丽华. 视觉语法视角下的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海报《八佰》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1, 9(5): 1157-1163.
[4] 袁小陆, 乃瑞华. “文化中国”国际传播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研究[J]. 外语教学, 2022, 43(5): 23-29.
[5] 王磊, 马莉.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6): 123.
[6] 刘燕.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27): 55-57.
[7] Zhu, J. (2021) 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Video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8, 1-11.
https://doi.org/10.4236/oalib.1107651
[8] 尹明明.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法国经典文艺片字幕翻译策略探究[J]. 当代电影, 2020(2): 164-168.
[9] 张瑜.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川剧剧本英译——以川剧《巴山秀才》为例[J]. 四川戏剧, 2019(3): 81-84.
[10] 李晶晶.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口译过程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6): 60-70.
[11] 宋艺. 秦岭物种多样性宣传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 汉字文化, 2021(23): 15-17.
[12] 胡梦丝. 生物多样性宣传海报意义生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13.
[13] Lee, S.H., Kang, Y.H. and Dai, R. (2021) Toward a More Expansive Discourse in a Changing World: An Analysis of Political Leaders Speeches on Biodiversity. Sustainability, 13, Article 2899.
https://doi.org/10.3390/su13052899
[14] Drury, M., Fuller, J. and Keijzer, M, (2022) Biodiversity Communication at the UN Summit 2020: Blending Business and Nature.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16, 37-57.
https://doi.org/10.1177/17504813211043720
[15]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16] 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07(2): 3-12.
[17]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Edward Arnold, London.
[18]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200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London.
[19]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82-86.
[20] 张德禄. 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J]. 现代外语, 2018, 41(6): 731-743.
[21]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 2003(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