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神农本草经》常用上品药脏腑用药法则之别
To Explore the Commonly Used Top-Quality Drugs in “Shennong’s Herbal Classic”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Viscera Drug Using Rules
DOI: 10.12677/tcm.2024.135173,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7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黎斌怡*, 陈玉英, 卢言琪, 孟启明#: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肿瘤科,广东 深圳
关键词: 五脏六腑《神农本草经》上品药探析Five Viscera Six Organs Shennong’s Herbal Classic Top Grade Drug Explore and Analyse
摘要: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原始的一部中药学专著。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养命以应天”,功以滋补强壮、延年益寿,颇具研究价值。后人根据《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脏腑生理特性的描述,总结出“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的观点,并应用于临床治病用药上,具备很强的科学性。现根据该论点试探析《本经》常用上品药用药法则之别。
Abstract: Shennong’s Herbal Classic is the most original Chinese pharmaceutical monograph in China. The book contains 365 kinds of drug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ff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upper, middle and lower three products, and the top 120 kinds of “Lord nourishing life to the day”, work to nourish strength and prolong life, have considerable research value.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ang-fu organs in Huangdi Neijing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eijing), later generations summarized the view of “five viscera as tonic and six fu-organs as tonic”, and applied it to clinical medicine, which has a strong scientific nature. Based on this argu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ules of commonly used top medicinal drugs in this Classic.
文章引用:黎斌怡, 陈玉英, 卢言琪, 孟启明. 探析《神农本草经》常用上品药脏腑用药法则之别[J]. 中医学, 2024, 13(5): 1147-1151.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5173

1. 引言

《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用药经验,其在《内经》的相关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1] ,开本草学之先河,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医药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本经》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养命以应天” [2] ,因其功以轻身益气、延年益寿,故颇具研究价值。《本经》认为脏腑功能的盛衰在疾病的进退中起决定性作用,诚如《本经·序录》:“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2] 人之脏为阴,腑为阳,五脏为核心,配六腑,主五体,五官为其窍,内外沟通,构筑形成机体,体现了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既相互关系又各具特性。《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3] 此语段在概括脏腑不同生理特性的同时,间接指出脏宜守,腑宜通的观点。后世如《类证治裁·脾胃论治》在此基础上更是明确指出:“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 [4] 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世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经》在描述记载药物特性时,或因成书年代久远,或因文书载体简陋受限,先贤未对书中诸药过细分类,因此仅见三品为类。但细读可知书中脏腑用药法则之异有所体现,如上品120种中明文载有“五脏”“五内”“寒热泄利”“推陈致新”“六腑”等相关字句的药物共计就有41味。本文试根据脏腑用药法则之别,对《本经》常用上品药作初步用药的探析。

2. 五脏以守为补

五脏以守为补,而脏有虚实之证,“守”为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从而达到顾护五脏元真,使各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目的。围绕脏需“守”的原则,《素问·脏气法时论》总结出“五脏苦欲补泻” [3] 的用药法则,其意思为治病用药需要根据五脏天性,把握病证虚实行补泻之法。该理论临床运用广泛,对后世用药影响深远,亦对“五脏”相关的病证用药提供了思路。

2.1. 五脏虚证用药

《本经》上品药中常用于“安五脏”“补五脏”“养五脏”“利五脏”“定五脏”“养精神”“益精填髓”“轻身”“益气”的有干地黄、人参、山药、石斛、灵芝、黄芪、枸杞、山药、杜仲、阿胶、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鸡头实等品。经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5] ,以上诸药均常用于脏病的治疗,如地黄、枸杞、石斛可滋补肾阴,填精益髓,常用于肾阴亏虚之证;杜仲、牡桂、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能温补肾阳,对命门火衰之证尤宜;人参、黄芪、灵芝、薯蓣、鸡头实可补中益气,能培补脾肾之不足;而阿胶、枸杞、龟甲更是补血活血方中不可或缺之药。据研究常用上品药虽多能补益脾肾 [6] ,但不乏补益它脏之药,如牛膝、枸杞、女贞子能补肝肾;沙参、麦冬、天冬可养阴润肺;五味子、柏实、龟甲长于养心益肝,宁心安神。因此,此类药物均以疗五脏之虚为首要,尤能体现《本经》上品药“主养命以应天”以及后人“五脏以守为补”之意。

2.2. 五脏实证用药

临床上多认为脏病多虚,少有提及脏病实证,其实历代文献关于脏实之证早有记载,如《灵枢》:“肾气实则胀”“肾足少阴之脉实则闭隆”“肾足少阴之脉,盛则泻之” [3] 就提出了脏有实证,以及实宜“泻之”的治病观点。《灵枢·本神》:“(肝)实则怒……(脾)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实则笑不休……(肺)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实则胀。” [3] 该篇更是明确指出五脏实证。而前文“(肾)盛则泻之”与“五脏以守为补”并非互相矛盾,此“泻之”乃是泻其相配之腑,即脏病治腑之意。脏腑互联互感保证了机体的生存及完整,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多脏多腑共同支配完成的,因此人虽有脏腑之分但无孤脏独腑之实。脏藏精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脏藏精必然要与六腑发生密切联系,脏腑功能互配才能保证机体正常运作。《删补名医方论》:“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肠而出,以心与小肠相表里也” [7] 论证了脏腑互配以及脏病治腑的理论观点。诚如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 [8]

肝胆互为络属,故肝实治宜在胆腑,《本经》上品药中相应的药物有茵陈、柴胡、龙胆等,其专入肝、胆两经,能通利肝胆湿热,疏解肝胆枢机;脾合胃,脾病实可治在胃,书中如橘柚(陈皮)、木香、黄连可理气和胃,清泻胃火;心合小肠为表里,篇中滑石、冬葵子等甘寒之物,能通利水道,导热外出;肺合大肠,肺失肃降则大肠传导不利,对于肺实之喘咳胸满,可予硝石、朴硝、苋实之类通腑除满;肾与膀胱相表里,如肾实者,当需利其小便,泻膀胱以解毒,书中所载之品有茯苓、泽泻、地肤子、冬葵子、薏苡仁等。

3. 六腑以通为补

六腑包括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因其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而《本经》上经中六腑专用之药常明文记载具有推陈出新之功,如“推陈致新”、“逐六腑积聚”、“去肠胃中结气”等字句。六腑传化水谷以通行下注为顺,而痰饮、食积、内外邪气等可伤及六腑,致其传导不利,实邪停滞,可见食滞胃脘、胆郁痰扰、大肠湿热、小肠气痛等病证。因此治疗六腑之病常以通利为法,但因邪气各异,故证治用药又有所不同。

3.1. 三焦

《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9] 三焦总司全身气机,因此三焦病证的治疗关键是通调三焦,使气血调达。《本经》上篇中如柴胡、黄连、升麻、木香、陈皮可调达气机;调血则有芎藭、独活、丹参;通利水道的有茯苓、泽泻、车前子。

3.2. 胃

胃司受纳,助脾之运化,以化生精气,其病在实有胃寒、胃热、胃实及胃气上逆等;其病在虚则有阴虚、阳虚之分。具体用药如牡桂能温胃散寒;黄连、升麻可清胃泻火;硝石(芒硝)能涤胃泻实;木香可升降胃气;天冬、麦冬、沙参、石斛益胃生津;徐长卿、术温补胃阳。

3.3. 胆

胆为“清净之府” [9] ,中藏精汁,参与六腑的“传化物”。其病在实者如胆郁有柴胡疏肝利胆;兼有痰扰则有黄连、陈皮清化痰热;如湿热交蒸则可予茵陈清利肝胆湿热;若见实火上炎则需龙胆清泻肝胆实火。

3.4. 大肠

《素问》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3] ,因此其能传化糟粕。病在大肠者,其治在清泻肠热的有黄连、黄柏(蘖木);荡涤肠实有芒硝;固涩大肠如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鸡头实;肠燥液亏则有柏实、石斛之属。

3.5. 小肠

《素问》言:“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3]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化生为身体所需的精微物质。病累小肠者,可见虚寒及实热两证,篇中细辛、术可温肠散寒;另有冬葵子、滑石、车前子、茯苓、泽泻能下导小肠之热。

3.6. 膀胱

《素问》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3] 其常见的病证主要有膀胱湿热证,虽亦有虚寒之证,但因其与肾阳亏虚,气化失职有关,多治在肾,故不再累赘。对于膀胱湿热久蕴,治宜清利湿热,上篇中如车前子、茯苓、泽泻、滑石均为常用之药。

4. 小结

如前文所言,《本经》用药尤为重视脏腑功能的盛衰,书中用药虽未进一步精分细化,但各药其脏腑用药法则之别是有所体现的。尤其是在上经篇中,各药补弱、损余、通滞、分利、去壅等法皆较为齐备。根据上文初步的探析,常用的上品药治病疗虚的作用途径主要归纳为三大方面:① 扶正补虚,该法主要体现在五脏虚证之中,即根据五脏虚损的不同进行用药;② 祛邪补虚,此法的使用主要在脏、腑实证的用药中,如书中所载“推陈致新”“逐六腑积聚”“去肠胃中结气”“逐血痹”“主心腹邪气”等,其作用多为推陈出新,去宛陈莝;③ 平调阴阳,如书中甘草、人参、黄芪之属,因其能协调气血阴阳,故书中言其可主脏腑寒热邪气。

通过此次分析发现,《本经》中脏腑的用药是有虚实之别的,而且部分药物的性味与现代存有不同之处,这也表明《本经》的用药规律及其药物特点仍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基金项目

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卫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2JD064);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卫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3JD117)。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鑫举, 赵志恒, 周颖, 等. 《神农本草经》疗“五脏”用药属性钩玄[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12): 62-64.
[2] 顾观光. 神农本草经[M]. 杨鹏举, 校注.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7.
[3] 田代华. 黄帝内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 林珮琴. 类证治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6] 姜开运, 任艳玲. 基于“从肾论治”之《神农本草经》药物探究[J]. 北京中医药, 2011, 30(12): 912-915.
[7] 吴谦. 删补名医方论[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3.
[8] 唐容川.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9] 扁鹊. 黄帝八十一难经[M]. 高丹枫, 王琳, 校注.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