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培育
On Cultivating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p.2024.145367, PDF, HTML, XML, 下载: 51  浏览: 118 
作者: 陈建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大学生Socialist Core Value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College Student
摘要: 在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强党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以及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同培育面临着认识片面、认识与实践相矛盾等问题。因此,社会和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的相关思想理论的灌输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内心认同,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对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er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Central leadership on ideolog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young people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beauty and labor. However,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faced with one-sided understanding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herefore, society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lways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indoctrination and education of relevant ideas and theori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inner identity, and transform it into practical action. Thi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long-term influ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training of new people who take on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文章引用:陈建强 (2024). 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培育. 心理学进展, 14(5), 711-71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367

1.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对国家、社会和个体价值的高度概括和凝聚,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在价值和精神层次上的统一和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强大的价值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源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观念交织碰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够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团结。这种价值认同,不仅体现在我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上,更体现在我们对社会和谐、公正、诚信等价值观念的坚守上。大学生是祖国的明天,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教育指导、实践体验等方法,让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同,让其内化到他们的精神追求中,内化到他们的自觉行为中去(卜荣华,2021)。

2.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心理学依据及社会重要性

2.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的心理学依据

2.1.1.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面临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信念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进而寻求解决这种失调状态的方法。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理论,通过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现有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引发他们的认知失调感。随后,通过教育引导,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从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实现心理认同。

2.1.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习得的。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让大学生接触和了解那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行为,逐渐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反馈,使大学生体验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积极后果,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心理认同。

2.1.3. 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内在动力。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过程中,可以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愿望,引导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相结合。通过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的社会重要性

2.2.1. 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和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正面价值观,通过研究这些价值观并使之深入人心,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风尚。这种风尚不仅有助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还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2.2.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通过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这种文化繁荣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2.3.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研究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的大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还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还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影响更多的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现状

3.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片面性

首先,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会对大学生价值观心理认同产生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传播和渗透,这无疑增加了他们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毕业年限的大学生,由于其成长背景、社会阅历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自然有所不同。例如,一些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可能还沉浸在中学时期的价值观念中,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相对肤浅;而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则可能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对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其次,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方面内容的认同程度也存在差异。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等多个层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大学生在接触和理解这些价值观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经验,选择性地接受和认同其中的某些方面。例如,他们可能更容易接受与自身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价值理念,如诚信、友善等,并对其持有较高的认可度;而对于那些与当前生活实践和切身利益关联不大的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冷漠,甚至对其内涵和意义缺乏清晰的认识。这种选择性的认同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但也可能导致他们价值观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3.2.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方面存在矛盾

在大学的校园内,青年学子们是时代的先锋,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他们中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核心在于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绝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这方面面临着挑战。他们在认知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难以完全践行。当面临具体的情境和选择时,这部分学生常常陷入内心的挣扎,他们在做决策时更容易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原有的认知出现偏离。大学生们怀揣着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改造社会的热忱,但同时也将个人利益作为行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价值观上的扭曲。这种扭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或付出未得到社会认可时,他们可能会变得务实,甚至产生思想上的异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空洞的口号,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并无太大关联;另一方面,当他们认为社会可能给予的利益超过他们所期望的,他们也可能出现“假认同”的情况,即表面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实际上却将其作为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同样导致思想上的异化(陈利娜,2015)。

4.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意义

4.1. 心理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必经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心理过程,它要求个体从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参与和体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步深化和拓展。在这一系列的转变中,心理认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它是推动道德内化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书本教材、宣传栏等,初步接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这种初步的认知往往是浅层的、机械的,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信仰,就必须借助认同的力量。通过激发和积累心理认同,大学生可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要重视心理认同在价值观内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情感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将党和国家提出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他们自觉的价值信仰和行动准则(李淑娟,刘丽,2022)。

4.2. 心理认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内在力量

自我国提出“三个倡导”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核心任务之一。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和社区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这一工作,确保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心中,成为引导社会风尚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要依赖于外在的教育和引导。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价值体系灌输。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讲、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我们努力让广大大学生和公民了解、认知并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内容。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更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然而,外在的教育引导只是基础,真正的关键在于激发大学生和公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来自于对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内心认同。例如,当我们谈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时,不仅要从理论层面进行解释,更要通过生动的案例、真实的情感故事,唤起人们最细腻的感情。只有当大学生和公民真正感受到这些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息息相关,才能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心理认同是破解核心价值观认同缺失问题的必要举措

中国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阶段,既充满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虽然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个阶段,发展中的问题依然难以避免。特别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但同时也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反叛和求异心理较为强烈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元思想交织,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和价值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到西方“普世价值”中的“自由”、“民主”等观念的影响,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淡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产生消极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培养大学生具备坚定的认同心理至关重要。心理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形成对某一社会群体或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大学生中培养心理认同,就是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自豪感(马高辉,2023)。

5.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的现实路径

5.1. 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理论教育认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思政课教学的使命任务(李辽宁,2022)。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亦成为学校思政课程教育的核心使命。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其本质,它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理论体系与行动指南。当前,思政课程教师们正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法与路径,力求使这一价值观深入课本、深入课堂、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并真心实意地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途径,其目标在于塑造能够承担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人才。我们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与内涵,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其广泛传播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培养何种价值观”、“如何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等关键问题,牢牢把握教育过程中对意识形态的引导权与话语权。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思政课程的本质,并积极寻求其与其他课程的融合点。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我们能够科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结合时政热点与地方特色,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魅力,进而夯实其学习该价值观的情感基础,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最终增强其对该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5.2. 推广先进思想文化,坚守文化育人理念

党和国家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魅力与时代价值。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践方面,需要对中华文明的“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精神品质与发展形态进行研究,让它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来源。文化育人意味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育人能够推动人的社会化,促使人从孤立、片面的状态向完全、自由的转变,是一种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结合。大学文化育人的实质,就是要以我国的先进文化,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才,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更好地体现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入到国民文化教育之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契合点,彰显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5.3.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立正向引导机制

就思想工作而言,广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抵御、矫正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的坚强护盾和强有力的武器。在当代社会思想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更加具有主动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阐述,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民族立心、为民族立魂的一项工作,我们必须构建一种新型的主流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有利于个人心灵秩序的体系,为一个人的完善的人格构建提供了情感支撑和道德规范。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认同是主客体相互结合的过程,心理认同是一个从人的内心出发,经过心理感知、理性认知、价值趋同、最终规范实践行为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在个体产生对外部观点和行为的认同后内化为个体人格的某种相对稳定的意识倾向。心理认同本身就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特点,当大学生们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发自内心地对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表示赞同和赞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实际效果就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国家教育的总目标、重要内容以及基本标准。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域、全员参与、全程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持续进行(曹梦斐,2024)。

6. 总结

历经百年沧桑,党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既体现了对历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对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协调并进。同时,思政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鉴于20岁左右的青年正处于心智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明确各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理顺关系,确保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硬化和创新,使之真正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 卜荣华(2021). 社会认同理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1), 96-98.
[2] 曹梦斐(2024). 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培育.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31(1), 139-143.
[3] 陈利娜(2015).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工业大学.
[4] 李辽宁(20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7), 17-19 62.
https://doi.org/10.19865/j.cnki.xxdj.2022.17.004
[5] 李淑娟, 刘丽(2022). 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析. 高教论坛, (5), 47-49 54.
[6] 马高辉(20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
https://doi.org/10.27362/d.cnki.gtsxy.2023.0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