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路径浅析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eeping the Righteousness and Innov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5458, PDF, HTML, XML, 下载: 81  浏览: 230 
作者: 王慧敏: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传承发展Traditional Cultur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摘要: 新时代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要以守正创新作为原则与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用科学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中华文化根基、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意识来“守正”,以推传统文化形式出新丰富传承发展手段、吸收其他优秀成果推动文化交织融合来“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繁荣,焕发着永不衰老的生命力。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must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nservation 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keep the direction and make disruptive mistakes, innovation can grasp the times and lead the times. We must trea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a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adhere to Marxism as a guidance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study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e whole people to “keep the right”, to push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forms to make new and rich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methods, absorb other outstanding result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terweaving to “innovate”, so tha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has been prosperous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glowing with the vitality of never aging.
文章引用:王慧敏. 守正创新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路径浅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777-78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458

1. 引言

守正创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沃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1]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结晶,始终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 [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思想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丰厚滋养。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好是一个急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华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方法。

2. 新时代守正创新的内在价值意蕴

守正,既恪守正道,把握存在和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重要过程。创新,既更新,改变,创造新事物,是发展的目标和动力 [3] 。守正创新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原则与方法,对于更好地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1. 守正创新保持中华文化根基的稳固性

守正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助于保持中文化根基的稳固性,在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能够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不断变迁的历史潮流中得以生生不息。

首先,守正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通过守正,我们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保护了中华文化在漫长历史中所积淀的智慧和精华,这种尊重传统的态度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根基的稳固性,使其在时光的冲刷下依然坚韧不拔。其次,创新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它不是僵化地停留在传统之中,而是通过对传统进行有机整合,吸纳新鲜元素,注入现代理念和时代精神。这种创新的力量使中华文化更具生命力和适应性,不仅能够应对社会的变革,更能够在新时代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创新,中华文化在不断更新中得以延续,保持其在时代中的生动性。同时,守正创新有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守正体现在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坚守,是对传承的保守和延续;而创新则体现在对当代社会需求的回应,是对发展的主动迎合。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它们的有机统一使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具凝聚力,不断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守正创新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根基的稳固性,因为它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了平衡点,通过守正,文化得以传承;通过创新,文化得以发展。

2.2. 守正创新促进优秀文化融合与传承

守正创新旨在在保持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这一原则与方法对于促进优秀文化融合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守正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尊重与保护,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变革的时代中保持其独特性,不至于失去根本特征,这是文化融合与传承的首要步骤,因为只有在保持原有文化的完整性和纯正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融合和传承。其次,创新为文化融合提供了动力和可能性。守正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坚持传统的同时,通过创新来拓展文化的边界。创新是将新元素融入传统文化的桥梁,使传统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活力。通过创新,我们能够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同。这种融合不仅在新时代中具有生命力,也能让传统文化在变革中焕发出新的光芒。最后,守正创新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传统文化融合发展需要有系统性的传承机制,而守正创新的理念提供了更多选择。传统的文化传承可以通过保持经典传统形式,也可以通过创新方式,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互联网传播等手段,使之更好地被新一代接受。这种多元化的传承路径有助于文化在不同群体中更为广泛地传播和延续。守正创新有助于促进优秀文化融合与传承,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得以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2.3. 守正创新促进文化多样性与共生发展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守正创新是一种平衡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守正创新,文化可以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实现与其他文化的和谐共生,为文化多样性与共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路径。

一方面,守正创新的理念并非要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在守护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保护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在守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开放、接纳外部文化元素,实现文化的多元性。这有助于维护不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形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传统文化在守正的过程中,通过对其内在精髓的理解和传承,激发文化的创新力。这种创新力能够使传统文化更富活力,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可能产生新的文化形态,丰富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守正创新鼓励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在保持传统文化的根基的同时,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使得文化元素能够相互借鉴、交流,从而促进共生发展。这种文化对话有助于形成更为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通过守正创新,文化得以在共生的环境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地区文化等可以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发展。这有助于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实现文化的共生发展,同时保持文化多样性。

3.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存困境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表现在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与思维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受阻。

3.1. 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度降低,全民传承意识淡薄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全民传承意识也变得淡薄。

首先,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兴文化和时尚潮流,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减弱。传统文化常常被认为过时、陈旧,年轻一代对其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其次,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文化形式。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传统文化在这些新兴媒体中的曝光度相对较低,使得全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逐渐淡化。最后,全民传承意识淡薄还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生活方式有关。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学习、娱乐等多种因素占据,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这种短时、高效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形式,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和传承。要想改变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同时需要倡导一种更加注重传承的价值观,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全民传承意识。

3.2. 外界多元文化冲击,加剧传统文化生存挑战

多元文化冲击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异质性文化元素相互碰撞、融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传统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首先,外界多元文化冲击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同质性文化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征,这种同质性的文化形态使得传统文化在大众视野中逐渐失去了独特性和吸引力。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国际化的文化产品,而传统文化则显得相对陈旧和局限。这种同质性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压力,生存空间变得有限。其次,多元文化冲击带来了文化认同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人们的文化认同变得更加多元,国际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的互动和融合日益增加。这种多元文化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认同变得复杂,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他们更容易形成新型的文化认同,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最后,外界多元文化冲击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然而,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国际化的娱乐产业、网络文化等形式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而传统文化在这一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上相对不足。这种影响使得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受到制约,增加了其在社会中的边缘化风险。

3.3. 传统文化形式老化,缺乏传承手段创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形式老化和传承手段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生存和传承,也使其难以与当代社会相融合。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现代社会脱节。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当今社会已显得相对古老、过时。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加速了传统文化形式的老化,新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涌现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新颖、直观的体验,传统文化的古典表达形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另一方面,针对现代社会特点,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手段也显得单一和传统。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等方式,这在当今社会显得相对困难。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和实践,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碎片化学习的普及使得人们更难投入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同时,缺乏创新的传承手段,如融入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4. 守正创新视域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使其发展,传承是发展的根基,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与方法,促进中华优秀传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其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保持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和活力,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持久而强大 [4] 。

4.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进步和解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5]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在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守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支撑。只有善于继承,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时代价值的思想理念,才能夯实根基,更好地为时代需求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创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审视传统文化中的瑕疵,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从而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其朝着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发展,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4.2. 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全民传承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入学习并加深全民传承意识,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首先,为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建设多层次的学习平台,包括学校、社区、线上等多个层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传统文化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社区可以开展文化沙龙、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居民亲身参与,形成学习氛围;线上平台可以提供文学经典、历史著作等数字化资源,方便广大群众随时随地学习。其次,传统文化学习不应囿于传统的方式,需要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播客、文化展览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使学习更具趣味性。最后,加深全民传承意识需要形成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良好合力。学校要与社区协作,共同组织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延伸到社区,同时扩大学生群体,让全民参与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实现对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承,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4.3. 推进传统文化形式出新,丰富文化传承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7]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需要推进传统文化形式出新,丰富文化传承手段。

首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数字化传承平台,是推进传统文化形式出新的关键一环。通过建设网上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在线课程等平台,将传统文化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体验。这不仅使传统文化更具互动性和可访问性,也符合现代人对便捷学习的需求。其次,传统文化的表演形式可以通过创新手法焕发新生,将传统戏曲、舞蹈、音乐融入到当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创造出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演出,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够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展览方式可以引入更多的互动体验元素,通过设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结合互动式展品让观众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后,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引导媒体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媒体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形式,生动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知悉度,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4.4. 积极吸收其他优秀成果,推动文化交织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8] ,习近平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9] 在此过程中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加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

首先,文化融合的首要条件是尊重多元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各个文化之间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应当通过开展对话、交流、合作,实现多元文化在同一平台上的共存。尊重其他文化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文化关系,也为文化交织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文化的融合不是单向的,要有意识地主动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从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并创造更加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文化形态。最后,加强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学、艺术、电影、音乐等多种形式,展示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汇点。促进文学家、艺术家、学者等的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碰撞与创新。这样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也拉近了各国人民的心灵距离。实现文化的交织融合不仅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使之在多元文化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 。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秦强. 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逻辑内涵和实践要求[J]. 新闻战线, 2021(7): 6-8.
[3] 黄庭满. 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J]. 理论导报, 2021(4): 53-54.
[4] 张伟丽.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治国理政新思路——浅析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 江南论坛, 2016(7): 23-25.
[5]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205.
[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480.
[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 人民日报, 2014-01-01(01).
[8] 殷学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J]. 山东社会科学, 2023(11): 21-27.
[9]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4-03/28/content_2648480.htm, 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