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的元分析
Meta-Analysis of Narcissism Related to Prosocial Behavior
DOI: 10.12677/ass.2024.135455, PDF, HTML, XML, 下载: 44  浏览: 124 
作者: 张璐瑶: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自恋亲社会行为元分析Narcissism Prosocial Behavior Meta-Analysis
摘要: 本文利用元分析讨论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共纳入原始研究36项实证研究,共13,374个样本。元分析的结果显示自恋与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 0.139),被试男性比、被试类型、自恋类型、自恋的测量工具和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工具均有调节效应。但年龄不会影响亲社会行为与自恋之间的相关。未来研究可以纳入更多的原始研究,使结果更加全面、可信。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meta-analys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ciss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 total of 36 empirical studies with 13,374 samples were included in the original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 meta-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arciss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r = 0.139). The male ratio of subjects, the type of subjects, the type of narcissism, the measures of narcissism and the measur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all had moderating effects. But age did not affec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narcissism. Future studies can incorporate more original studies to make the result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redible.
文章引用:张璐瑶.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的元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743-75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455

1. 引言

“自恋”(Narcissism)这一概念由Nacke于1899年提出,最开始是用来描述个体对待自己像对待性对象那样的态度,是一种病态的心理。随后在1914年,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自恋。他认为自恋是一种个体把力比多投射到自己身上的状态,自恋者爱自己,倾向于夸大自己的积极品质,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把自恋定义为一种心理兴趣集中在自身的病理现象。总之,上述所有的概念界定都认为自恋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或人格 [1] 。

随着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风潮在全球掀起,对自恋的研究也愈加深入,自恋开始逐渐被视为一种正常的人格特征,是存在于普罗大众身上的普遍人格倾向。Morf和Rhodewalt认为,自恋意味着一种非常积极的自我观点和对他人评价的高度敏感性。但是Barry和Kauten却认为,自恋个体的核心自我观点是十分脆弱且负面消极的。虽然已有很多心理学家对自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但是仍然没有给自恋下一个统一的操作性定义。现在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自恋是有夸张的幻想或行为、缺乏同理心、将自己优点过分放大、以自我为中心还有需要他人赞扬的一种心理模式 [2] 。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操控下,主动的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合作、共享、帮助、安慰他人等行为。人类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环境,人们需要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进行人际合作和互助。因此亲社会行为是个体非常重要的适应社会的行为 [3] 。

早期对于自恋人格的研究大多数把自恋作为一种病态的人格研究,因此研究的学者多数认为自恋者具有共情能力低,以自我为中心,利己自私,从而表现出来的亲社会倾向肯定会很低。有学者表示,自恋者缺乏同理心,并且乐于剥削他人使自己受益。有很多研究表明,自恋者很少甚至是不会加入零报酬的志愿活动中,除此之外,自恋者并不在意是否侵占了他人的资源,只关注于自己是否占用了更多的资源。此外,2016年有一项关于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的研究显示,自恋的个体会在活动中倾向于选择接受挑战并且拍摄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上,而不是直接捐款来帮助渐冻症患者。因此这些研究都表明了自恋与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后续随着自恋作为人格的一个方面,在人群中越来越常见,关于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多。开始有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自恋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也会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类研究的学者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可以获得他人的赞赏,或者可以提升名誉、社会地位等,同时也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从而满足自恋者的自恋需求 [4] 。但周晖等人认为这种联系只存在于显性自恋者身上,而隐性自恋的个体并没有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因为隐性自恋者比较敏感且自卑,甚至会回避需要关注的人。周晖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显性自恋者会在公开情景下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倾向,这表明显性自恋的个体做出公开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我,而非利他;同时隐性自恋者就没有这种差别 [5] 。国外的学者Anderson等人通过测量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不同维度之间的相关,发现自恋与亲社会公开性的相关维度表现明显的正相关,这也支持了上述学者的论点 [6] 。

综上,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机制尚未明确,学者们的研究也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普及和经济的发展,还有从西方开始掀起的个人主义思潮,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自恋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内容。同样,亲社会行为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同样也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但以往的既有研究,对自恋、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变量没有一致的结论,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很大的差异,因此本研究拟定选择用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上述问题,以期得出一个统一真实的结论。

2.2. 研究意义

根据上述的文献综述可知,近年来关于自恋与亲社会行为、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以及自恋与自尊有许多研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但这些研究尚未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且尚未有研究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全面的分析,更加确定了本研究的扎实理论基础和设想方案的可行性。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Figure 1. Literature search and screening flow chart for a meta-analysis of narciss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图1.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元分析的文献检索和筛选流程图

第一步本研究拟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PudMed,PsycArticles,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与分析。首先在中文文献数据库中用主题词“自恋”、“亲社会行为”、“自恋与亲社会行为”进行检索。在英文数据库中对“Narciss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s”、“Narcissism”、“Prosocial Behaviors”等关键词进行检索。

第二步剔除重复文献然后对文献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确定并收集记录好最终所选用的文献并查找全文。

第三步用向后检索和向前检索的方式全面检索文献。向后检索即在已找到的相关研究的引用文献中,查找是否还有潜在的相关研究可以纳入。向前检索即查找引用了已纳入的文献的新文献,向前检索有可能找到更新的文章。通过上述的所有步骤,来确保纳入元分析的文献尽可能的全面。

使用Endnote X9导入文献并按照以下的标准进行筛选:1) 仅用中文或英文撰写;2) 文献主要研究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与主题不符不纳入;3) 报告了样本量;4) 对测量工具有明确的介绍;5) 确保是实证研究,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研究不纳入;6) 研究中明确报告了相关系数,或报告了可以用以计算r系数的其他效应量,比如样本量、t值、F值等,否则不纳入。

本研究在各文献数据库中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236篇,参照文献筛选和纳入标准,最终由20篇文献纳入元分析,包含中文论文15篇,英文论文5篇。具体文献筛选纳入流程图如图1

3.2. 文献编码

本研究由经过系统学习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两个时段(间隔一个月)进行重复编码,以此来降低由编码造成的误差。对作者信息、出版年份、样本量、参与者特征(参与者类型、男性比、年龄)、自恋类型、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工具以及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系数。若研究中未报告相关系数,则将其报告的t值、F值等转化为相关系数,具体计算方式参见附录1。若一篇论文中报告了多个独立研究,则分开编码。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编码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间隔一个月编码者前后的一致性为98.86%,说明前后两次编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对于不一致的编码内容,经过反复比对,选择第二次编码的结果。

按照上述的编码标准和方式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编码,具体纳入的文献信息及特征编码的结果见附录1。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CMA 3.3 (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ersion 3.3)软件对数据进行元分析的主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调节效应分析采用元回归分析和亚组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异质性检验、效应量分析

通过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可得,Q = 1262.997 (p < 0.001),结果表明存在异质性;I2 = 97.229,表明模型中约有97.229%的观察变异来自效应值的真实差异,I2大于75%表明结果存在高异质性,因此在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元分析中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更为准确,同时也说明有必要分析调节变量对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的影响 [7] 。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整体相关程度,结果显示,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139,95%置信区间为[0.036, 0.240]。根据Cohen的标准(以0.10、0.30和0.50为相关系数的临界值,分别判定小、中和大的效应量),可以认定在本研究中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低等程度的正相关 [8] 。

4.2. 发表偏倚检验和敏感性分析

漏斗图见图2显示,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各效应值大部分集中在顶部且分布均匀,表示无显著发表偏倚效应;Egger直线回归法结果显示,t (34) = 0.04,p = 0.96,无显著发表偏倚效应;同时失安全系数为2273,大于5 n + 10 (n为研究数)。上述结果都表明不可能出现发表偏倚效应,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稳定。

敏感性分析可以考察合并效应量的稳定性,具体可以逐一剔除每一个研究,将剩余的研究合并效应量和总效应量进行对比,以确定每个纳入的研究对总体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影响研究的极端值,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比较稳定,不受某个极端研究的影响。

Figure 2. The funnel plot of a meta-analysis study on narciss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图2.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元分析研究的漏斗图

4.3. 调节效应检验

4.3.1 元回归分析

使用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性别比这一连续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系数为0.47,95%置信区间为[−0.0022, 0.9529],p = 0.0511,达到边缘显著。可以说明性别可能会调节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说明男性比越高,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越高。

对年龄这一连续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系数为0.098,95%置信区间为[−0.0266, 0.2235],p = 0.1228,结果不显著。可以说明年龄不会调节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即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4.3.2. 亚组分析

对类别变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如表1。结果表示:1) 参与者类型可以显著调节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p = 0.016),初中生群体中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系数最高,大学生群体中最低;2) 自恋类型可以显著调节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p < 0.001),自恋类型为集体自恋的群体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系数最高,敌对型自恋的最低;3) 自恋测量工具可以显著调节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p < 0.001),使用CNI量表测量自恋时,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使用HSNS量表时最低;4) 亲社会行为测量工具可以显著调节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p = 0.047),使用PTM量表家长报告法测量时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系数自高,使用实验法时最低。

Table 1. Results of adjustment effect analysis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表1. 分类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结果

4.4. 研究小结

研究一使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自恋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一的结果显示,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低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139)。

对于调节效应,结果发现性别、自恋类型、被试类型、自恋研究工具和亲社会行为研究工具可以显著调节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而年龄对本研究没有调节效应。

5. 讨论

最早自恋作为一种病态的人格,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重点研究,但随着时代进步,自上世界80年代以来,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在全球席卷,自恋作为个人主义中的重要概念就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人们不再把自恋当做病态的,而作为一种常见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所以关于自恋的研究开始变多。同时有研究表明,在中国民众的自恋程度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因此对自恋这一人格特质展开研究符合时代背景与需要。但以往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自恋与攻击行为、冒险行为等负面事件中,这与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倡导的截然相反。而亲社会行为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对个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以及社会积极良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9] 。

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聚焦在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之间的关系,但由于被试群体、施测方式等因素不一致,所以不同的研究中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有的研究中认为自恋与亲社会行为是负相关的 [10] ,因为自恋本身具有以自我为中心、利己等特点;而反之也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因为自恋者可能会通过亲社会行为来提升自我形象,满足自恋的需要 [11] 。因此本研究中的研究一对36项实证研究,共13374个样本进行综合的元分析,结果显示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低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 = 0.139, p < 0.001)。这一结果显示自恋者更倾向于通过亲社会行为来提升自我的形象、社会地位等,而非直截了当地展示自我的优越感和权欲感。

由于异质性程度较高(I2 = 97.229),表示纳入元分析的各项原始研究之间差异较大,因此进行调节变量的元回归分析和亚组分析很有必要。通过元回归分析,结果表示男性比这一变量可以显著调节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这说明男性自恋者比女性自恋者更愿意展现亲社会行为。通过亚组分析,结果表示被试群体可以显著调节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初中生群体中相关系数最高,大学生中最低。这表示初中阶段的自恋者更喜欢展现亲社会行为(r = 0.36),而大学生则相反(r = 0.05);自恋类型也可以显著调节自恋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集体自恋的群体中相关系数最高,敌对型自恋中最低,这一结果也满足对自恋者亲社会行为内在的逻辑理解;同时自恋测量工具也可以调节自恋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使用CNI量表时最高,HSNS时最低,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CNI量表为测量集体型自恋的工具,而HSNS是测量隐性自恋的工具,隐性自恋者更敏感而脆弱,所以展现亲社会行为的意愿就会比较低;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工具也可以调节这一关系,使用PTM量表时相关程度最高,使用实验法时最低,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PTM为自评量表,被试以自评的方式可能会过高估计自己的亲社会程度,而实验法包括情景实验等,相比自评及其他方式,亲社会的表现程度就会更低。

此外,发表偏倚效应在本研究中不显著,敏感性分析也显示没有极端研究干扰最终的结果。以上都表示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信度,即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低等程度的正相关。

附录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元分析纳入的原始研究:

注:1) 为减少篇幅,仅列出了第一位作者;2) ZHNPQ是指郑涌和黄藜的自恋人格问卷;3) NPQ是周晖等人的自恋人格问卷;4) GSPTM是Grant等人在2009年编制的亲社会动机量表;5) PTM-P是使用家长报告的PTM量表。

参考文献

[1] 丁如一, 周晖, 张豹, 等. 自恋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16, 48(8): 981-988.
[2] 何宁, 朱云莉. 自爱与他爱: 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16, 48(2): 199-210
[3] 寇彧, 付马, 马艳.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4): 43-48.
[4] 周晖, 周晖,张豹. 自恋与共情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2): 228-231.
https://doi.org/10.16128/j.cnki.1005-3611.2010.02.030
[5] 周晖, 朱桂林. 自恋与移情及亲社会行为[J]. 考试周刊, 2008(35): 233-234.
[6] 丁如一, 周晖, 林玛, 等.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C]//中国心理学会. 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11: 1.
[7] 朱亚琳, 金灿灿. 黑暗三联征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7): 1195-1209.
[8] 程浩, 张亚利, 姚雪, 等. 自恋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 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10): 1796-1807.
[9] 张瑜.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自我提升与成败反馈的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10] 陈登辉. 不同类型自恋者在公开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
[11] 张蕾. 青少年自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