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
Expl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Talents
DOI: 10.12677/ae.2024.145883, PDF, HTML, XML, 下载: 62  浏览: 12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义琛, 暴琰琰*: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中外合作办学Cultivating Virtue and Tal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摘要: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课程思政是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探究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选取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实施思政育人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三大问题:学生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系统全面性等。通过分析与研究,探讨形成三大机制:校内外多元联动机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将教学实践与研究相融合,探讨面向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新路径,致力于为此领域相关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种思路。
Abstract: Cultivating Virtue and Talents is the core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nning school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per,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urses is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talents, and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ajor in Ningbo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ree major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Students are easy to be influenced by foreign culture, lack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lack of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ree mechanisms are generated: multiple linkage mechanis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By integrating teaching practice with research,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urses, and aims to provide a way of thinking for relevant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文章引用:张义琛, 暴琰琰.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604-16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8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 。立德树人不仅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通过将德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可以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栋梁。在2021年4月上海举行的一场以“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为专题的学术论坛中,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提到政治素质和人格素养都涵括在“立德树人”的“德”中 [2] 。立德树人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今有众多学者也对课程思政展开了研究,学者文秋芳提出了“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 [3]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设计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思政理论框架 [4] 。杨华对如何在教材编写或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探索 [5] ,罗良功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中提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理念,需要在两个方面落实,一是教师的观念转变与素养提升,二是完善课程教学设计与管理 [6] ,何艳华、刘强在外语课程思政和通识教育的论坛中提出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挖掘隐性思政元素,完善教师教育机制,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2] 。除此之外,还有高帅的《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析》、尹兰芝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和对策研究》、覃景冠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研究》等论文均对课程思政融入课堂进行了路径探讨。

众多学者的观点都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的研究区域仍存在大量空白。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面临着更多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笔者在阅读了大量与课程思政相关文献后,选取宁波某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专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并发现存在以下三大问题:1) 学生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3) 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系统全面性。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现状及相关研究,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剖析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实施路径。

2. 相关概念阐述及研究现状

2.1. 立德树人的概念

“立德”就是要做到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体现,也是新时代重要的教育内核,是中国教育的核心使命 [7]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提到其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德”,强调了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各项工作与学习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则强调了“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即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骆郁廷和郭莉在对《“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一文中指出:课程、实践、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三者紧密结合才能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8] 。

2.2. 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在思政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与往常的思政课程有所不同,思政课程即为传统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课程思政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结合相关思政课程、挖掘其他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培养专业素质好、综合能力强,政治觉悟高的时代新人,形成协同效应,达到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在获取知识、经验的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过程。著名哲学家冯契曾提出“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因此,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精神系统的邮寄构成,提升自我的素质与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9] 。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课程思政是基于我国吸收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发展经验教训、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化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思政课程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战场,而课程思政是更加全面的拓展,同时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从而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0] 。

2.3.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顺应当下教育国际化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的人才,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经,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教材,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体系,提高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为国际事务和全球化背景下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通过引入国外教师、专业人才,以及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学生可以获取到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提高专业素养,增加知识深度,获取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知识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笔者以宁波市某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专业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共发现一下三大问题:

1) 学生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通常采用国际化的教材和体系,外籍教师占教师的大多数,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外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及文化价值观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的学生。中外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上理念不一致,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方教师带来的外来思想较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因此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和影响,使得课程无法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11] 。学生在东西方多元文化的环境里容易收到冲击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临着文化冲突和认同的问题。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应试教育,容易忽视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培养,同时文化差异带来的教育理念差异。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目标和方法具有多样性。部分合作办学项目过于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设计不够灵活和开放,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

3) 思政元素融入缺乏系统全面性

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大部分教师表示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但将英语阅读课程和思政融合起来的方式并不明确,引入课程思政的方式过于单调和生硬,缺乏合适的具体案例,与学生积极性不高,缺少互动。另外,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到中西文化的融合,而西方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学科专业性,较少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政治敏感性较高,由于涉及到中外合作,一些学校或机构因政治敏感性而避免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引入过多的思政元素。

因此,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究尤为重要。

3. 解决方案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岚教授提出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的使命,在上好专业课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2] 。针对以上三大问题,本研究致力于从以下三方面探索解决路径。

3.1. 校内外多元联动机制

笔者所构建的校内外联动机制主要分为两个大板块,校外和校内,校外包括社会组织和学生家庭,校内包括校园文化及班级风气,具体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1) 校外

实现校内外多元联动能够将学校内部与外部资源相整合、与社会组织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与合作,扩大课程思政的实践领域,使学生的培养思政能力的场景不仅在课堂,有效延伸至课外,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思政素质和综合能力。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校应与外方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定期开展思政研讨活动,让学生通过国际交流了解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拓展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国际社会环境,开拓视野。各大社会组织机构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广泛、深入的支持,使学生在学业中更全面地接触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从而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建立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组织家长参与思政课程项目的建设,定期举办家校合作活动,通过举办开放日、主题讲座、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课程和教学成果。中外合作课程建设更需要得到家校之间建立的互相信任与理解,学校定期组织家访和家长会议,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思政教育情况,在会议中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Figure 1. Implementation path of multi-linkage mechanis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图1. 校内外多元联动机制实施路径

2) 校内

学校班级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场所。注重对校园文化和班级风气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意识。在校园文化方面,确保思政教育贯穿在各类课程中,不仅包括专业课,还包括通识教育;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如讲座、座谈会、论坛等,邀请社会名流、专家学者、中外合作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分享经验和见解,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对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思考。通过引入社会热点、伦理道德、公民责任等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班级风气培养方面,打造积极向上、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中外合作专业的班级则应明确班级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外合作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组织举办思政心得分享会,弘扬正能量,倡导团结互助,形成大家认同的共同目标。通过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师生能力共同培养,营造良好的思政风气。

3.2. 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学者的研究,目前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模式、课程评估反馈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密不可分,高校应从教师奖惩机制、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评价反馈机制探寻解决路径 [7] 。

1) 建立教师思政能力培养机制

第一, 设定清晰的教师思政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期望的标准和表现,结合学科特点和思政教育目标,建立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评估、学科知识评估、学生思政素养评估等方面,制定一套能够量化、具体描述思政能力的评价指标。

第二, 注重对教师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系统的思政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教育方法、案例分析等。定期为中外合作教学的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使其具备跨文化教学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吸收和借鉴对方的优点,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增加国际视野和教学经验,促进其思政理论水平的提升。设定激励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如奖学金、晋升机会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培训和提升,认可在思政教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教师。

第三, 加强教研团队建设,建立中外合作育人思政教研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推动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资源支持,支持中外合作教师进行跨文化的思政课题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学理念的交流和融合。

第四, 健全教学考核体系,将对学生的评定方式由传统单一的按期末成绩考核的方式转变为课程与成绩评定为一体的考核方式,教师在授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在平时的测试中融入思政相关话题,注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将课前、课中、课后成绩表现综合起来,使教育考核体系更为合理。

2)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置

中外合作教师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个关键的任务,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政意识,还有助于跨文化理解和国际视野的拓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高校教师应主动拓展思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思政元素 [7] 。

在教学话题选题方面,中外合作教师选择与时事相关的教学话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教学中巧妙引入教师的个人经历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运用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将教学与时尚、媒体报道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思政问题。

在教学素材选取方面,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如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等的英文翻译作品,通过双语教学的方式对比传统与现代,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与变革对思政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价值引导。同时也要注重选择教学素材的共性和普遍性,跨越国界、文化差异,使中外学生都能够理解和参与讨论,形成共鸣。引导学生思考共同的价值观,促使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识。

在教材编写方面,中外教师通力合作编写思政课程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等内容的教学,将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融入其中,使教材更具国际化和思政性。

3.3. 评价反馈机制

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可以帮助中外合作教师更好地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例如收集学生、同行、专家等方面的评价,结合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评审等多样性的评价方式进行,汇集各个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意见,使教师能够全方面总结分析,加以改进。

定期组织中外合作教师进行教学观摩,让教师相互借鉴经验、分享教学方法。提供具体的观摩指导意见,帮助教师发现改进空间。建立教学反思机制鼓励中外合作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日志、自我评价等方式记录和总结教学经验。激励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改进。

4. 解决效果

针对以上三大机制,本研究选取了宁波市某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专业进行试点运行,根据各方面活动进展来看,与校外企业机构合作活动顺利进行,主动与外方院校教师展开思政研讨活动,学校班级思政文化活动均取得明显进展。对参与试点的教师、学生进行了走访问谈,大部分教师表示在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思政意识,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接受多元化文化交叉融合的知识接收时代更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参与试点的学生也表示对学校新推出的思政文化活动十分感兴趣,并且希望学校可以挖掘更多的相关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均表示,此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思政元素较少,此方面的意识培养有所欠缺,相关实施方法有利于改善当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思政路径遇到的困境,应当将此类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实施以发挥更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5. 总结

立德树人不仅是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动力之一,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愈发重要的一环,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的人才,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本文经过实地调查研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探究提出了三大机制:校内外多元联动机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评价反馈机制,丰富交流方式,使教师、学生、家长加强互动,利用多方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产生联系;将中外合作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立德树人的概念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生吸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优化实施效果,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适应社会新需求的新时代高水平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宁波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究(2023023);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jg20220604);2022年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语IV”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创造, 2022, 30(11): 6-29.
[2] 何艳华, 刘强. 坚持立德树人, 融合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述评[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2): 119-120.
[3] 文秋芳. “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 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 外语界, 2021(2): 2-9.
[4]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47-52.
https://doi.org/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21.02.008
[5] 杨华. 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研究——以大学生“外语讲述中国”为例[J]. 外语界, 2021(2): 10-17.
[6] 罗良功.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 中国外语, 2021, 18(2): 60-64.
https://doi.org/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21.02.011
[7] 李海燕. 立德树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究[J]. 科教文汇, 2024(3): 38-41.
[8] 骆郁廷, 郭莉.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7): 45-49.
[9]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https://doi.org/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7.07.002
[10] 张芳, 赵骏.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9(12): 67-75.
[11] 王高峰. 新商科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课程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4): 47-49.
https://doi.org/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