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设缅甸语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及发展路径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Newly Established Myanmar Language Majors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5875, PDF, HTML, XML, 下载: 68  浏览: 124 
作者: 李娟娟: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缅甸语缅甸语教学专业建设Myanmar Language Myanmar Language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摘要: 我国缅甸语专业课程开设、教学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一些高校开设缅甸语专业时间早,师资力量雄厚,经验丰富,专业建设发展水平居前列。二十一世纪初起,南方地区特别是云南省涌现出大批高校开设缅甸语专业。由于地缘优势、政策扶持、就业需求等原因帮助这批院校的缅甸语专业迅速发展。而作为新开设缅甸语专业的天津外国语大学来说,专业发展存在多方面问题,如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经验不足等。所以本文将对比开设缅甸语专业时间较早的院校的专业发展,从师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思考新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院校缅甸语课程开设、缅甸语教学发展,以及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Abstract: The Myanmar language major courses and teaching in China began in the 1950s. Some universities set up the Myanmar language major early, with strong teaching force and rich experience,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vel is in the forefront. Since the early 21st 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ies in southern China, especially Yunnan Province, have set up the Myanmar language major. Due to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policy support, employment demand and other reasons, the Myanmar language major in these universities has developed rapidly. As for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which has newly established a Myanmar language majo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ch as weak teaching force and insufficient experie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compar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at set up the Myanmar language major earlier, and analyze i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so as to think about the Myanmar language course opening, Myanmar language 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that have newly opened the Myanmar language major.
文章引用:李娟娟. 新开设缅甸语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及发展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549-15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75

1. 背景

缅甸是我国路上邻国之一,中国同缅甸的边界线全长2186公里,滇缅边境线长1997公里。2011年5月,中缅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0年1月,习总书记同缅甸领导人一致同意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 [1] 。中国是缅甸重要贸易伙伴,近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如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人字形”经济走廊等。

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背景下,对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高校提出了要求。而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之下,外语类高校应该以培养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力相符合的专门人才为主 [2] 。即缅甸语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够运用所学缅甸语专业从事教育、管理、翻译、研究、外贸等方面的缅甸语专业人才。

2. 高校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提出,高校专业建设要服务国家发展,突出学科优势特色 [3] 。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是《改革方案》的要求,也是发展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要求。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实际与政策双导向,促进高校的专业学科发展。国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如本科一流专业建设,是教育部为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的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省级一流专业点 [4] 。

高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要立足实际,从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入手,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专业的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等,对专业的教学成果产生影响。如何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与专业建设发展密切相关。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课程高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内容。教学活动围绕着课程设置进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是教学的基础,师资水平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5] 。在推动专业建设发展的实践中,要清晰的认识到专业发展、课程建设以及教师队伍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正视专业困境与问题,在实践过程积极探索解决途径和方法。

3. 全国高校缅甸语专业开办情况

我国缅甸语专业开办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1942年成立缅甸语专业。至20世纪后期,全国共有6所院校开设了缅甸语专业,其中北京大学是最早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院校云南大学于1993年初办,2013年复办,云南民族大学于1993年开设缅甸语专业。见表1可知,自2000年开始,特别是2010年以后,全国开办缅甸语专业的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例如,对2013年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设缅甸语专业的天津外国语大学、2016年开设缅甸语专业的云南财经大学、2017年开设缅甸语专业的大理大学、2018年开设缅甸语专业的普洱学院、2020年开设缅甸语专业的贵州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等院校来说,缅甸语专业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此外,也有一些院校虽然未将缅甸语作为专业进行开设,但也将缅甸语作为选修类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国防科技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涉及缅甸方向。

Table 1. A list of the opening hours of Myanmar language majors in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表1. 全国高校缅甸语专业开设时间一览表

4. 全国缅甸语专业发展

4.1. 师资

Table 2. National survey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ing Myanmar language

表2. 全国开设缅甸语高校师资情况调查表

全国缅语教师(含编制外教师,不含外籍教师)共86人,分布在20所本科院校和3所专科院校中,教授4人均为博士学位拥有者:钟智翔、李晨阳(兼)、蔡向阳、寸雪涛,占教师总数的4.65%;副教授11人(含4位博士),占教师总数12.79%;讲师38人(含4位博士),占教师总数的44.18%;助教33人(无博士),占教师总数的38.37%,教师博士率13.95% (12人),硕士率61.63% (53人),学士率24.42% (21人)。

表2,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院校师资力量存在一定差异。二十世纪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院校师资力量比“新秀”院校雄厚。北京大学3名缅甸语专业教师中,2人为副教授,1人为讲师,其中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1人。云南民族大学6名缅甸语专业教师中,4人为副教授,1人为讲师,1人为助教,其中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5人。云南大学6名缅甸语专业中,2人为教授,2人为讲师,2人为助教,其中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4人。2011年开设缅甸语专业的云南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也很雄厚,6名缅甸语专业教师中,1人为副教授,5人为讲师。其中,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学士1人。其余开设缅甸语专业时间较晚的院校中除了保山学院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各有1名副教授外,均没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由此,“老牌”院校和“新秀”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4.2. 专业发展

缅甸语专业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其前身是国立东方语专的缅甸语科,1949年并入北京大学东语系。从1949年至今先后招收了19届本科生(约230人)、14届硕士生(22人)和3名博士生,本科生学制4年制,招生模式为4年一招。毕业生主要去往国家部委、新闻机构、科研院所等从事与缅甸语相关的工作。此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等兄弟单位合作,以“博雅工作坊”“新芽沙龙”和“文研讲座”的形式组织讲座和研讨会,与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跨学科议题,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各领域的发展。已举办的讲座和研讨会包括“互动与皈依:东南亚华人信仰体系构建中的三个历史时刻”“去殖民、民族国家、冷战及东南亚威权主义的崛起(1946~1980)”“危机与希望:探索东南亚史在社群、国家及区域间的再平衡”“谁是印度教徒?——身份之辩与历史的再诠释”、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讲座——“民盟执政以来的缅甸政治状况”“缅甸作为方法:反思民主转型的理论迷思”等与缅甸相关的讲座、研讨会 [6] 。体现了北京大学除去专业语言人才培养外,还注重交叉学科交流和人才培养。云南大学缅甸语专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一度停办,2013年缅甸语专业恢复重建,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恢复重建后的第一届缅甸语专业本科生,招生模式为一年一招,至今已有3届本科毕业生。同年招收亚非语言文学(缅甸语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云南大学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小语种专业及外国语言学科”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17年,云南大学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小语种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项目”首批获准立项为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019年,缅甸语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7]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9年开设缅甸语专业,现拥有9名专业教师,是所有院校中专业教师人数最多的院校。三所专科院校的招生模式均为一年一招。天津外国语大学于2013年开设缅甸语专业,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培养了3届本科毕业生。目前,专业招生模式由2年一招改为4年一招。鲜少举办专业相关讲座、交流会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主要为东南亚文化方向和国别区域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不定,未有固定招生年份划分。

北京大学作为最早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院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走在前沿,为全国院校培养了许多优秀师资,为全国缅甸语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同年开设缅甸语专业的云南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于2013年复办缅甸语专业,从招生和师资来看都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专业,两所同年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院校的专业发展有了很大的差异,云南大学的缅甸语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天外的缅甸语专业始建于2013年,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最早设立的东南亚语种之一,2017年获批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但十年来,专业并无突出发展。天外与三所专科院校相比,也有一些差距。三所专科院校每年均招收专业学生,专业发展具有稳定性。造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有一下几点:

1) 地缘因素

作为一门外语语言学科来说,地缘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地缘优势可转化为专业学科优,因地缘因素催生相应语种发展与人才培养。东北亚语种在我国北方院校发展的较为全面、完整,南方院校的东南亚语种发展的比北方更为完整、全面。我国西南地区和缅甸接壤,云南省德宏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均与缅甸接壤,并且设有口岸 [8] 。2015年,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云南要发挥区域优势扩大双向开放,建设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习总书记对云南省地理优势的肯定直接促进了云南地区高校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也促进了云南省高校缅甸语专业的发展。地理缘由造成我国西南地区对缅语人才需求远大于北方,缅甸语的就业趋向也是集中于西南地区,例如广西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广西毗邻东南亚的地域优势,积极发挥优势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派出师生担任高级联络官和翻译。毗邻东南亚、与缅甸接壤的地缘优势造成南方院校尤其是云南、广西等地方的缅甸语专业发展较为迅速。

2) 政策因素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云南省作为中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与邻国的合作只会不断加深。在国际合作需求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云南省这个桥头堡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作为云南对外开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教育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动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 [9]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广西民族大学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办学特色与优势日趋凸显,通过东南亚语言文学学科带动辐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增设对外汉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等与东南亚经济文化相关的学科专业,初步形成东盟语言文学、东盟经贸商旅、东盟政治法律等3个系列的东盟学学科群,促进了学校民族性、地方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与融合,构成了开放性的民族教育,强化了整体办学特色和优势。在相关的“政策扶持”下,南方院校尤其是云南省的学生能享受到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

3) 人才需求因素

相应的优势地缘、政策扶持必然导致相应的才人需求增长。西南地区与缅甸接壤的天然地理优势加上“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倾斜,必然导致西南相应地区对缅甸语人才需求增长,缅甸语对口岗位增多。每年的公务员岗位中,云南省关于缅甸语专业人才的岗位是远远高于其他省份的。人才需求增长刺激人才“供应”,导致南方地区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高校增多。

4) 师资因素

足够的师资力量能够保证人才培养、促进专业发展。首先,教师数量直接影响了专业招生模式,一年一招的院校专业教师人数平均在3至4名。其次,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是学科发展的支撑。例如云南大学缅甸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走进本科生课堂,参与本科生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推进专业学科发展。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为在读博士生,提升自身师资水平,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促进专业学科发展。而不具备地缘优势和师资薄弱的院校,专业学科发展缺乏必要支撑,专业建设发展缓慢。

4.3. 人才培养模式

小语种人才培养基本上是国内院校+对象国院校合作培养模式,缅甸语专业人才培养也基本遵循此模式。云南大学缅甸语专业实行“2 + 1 + 1”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时间分配为:在国内学习3年,国外学习1年。具体分配为:大一、大二在云南大学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学校设置的其他课程;大三到缅甸合作院校学习缅甸语专业课程,提高缅语各方面能力,大四回国继续学习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天津外国语大学缅甸语专业实行“3 + 1”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时间分配为:在国内学习3年,对象国学习1年。具体分配为:大一、大二、大四在国内学习专业课程,大三在缅甸合作院校学习相关课程。云南司法警官职业技术学院实行“2 + 1”模式,三年学制,大一、大二在国内院校学习,大三到缅甸院校学习。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缅甸语专业学生均是大一、大二在国内院校学习,大三在缅甸院校学习,大四返回国内院校学习。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在国内进行学习,大三上学期到缅甸院校学习后返回国内院校继续学习。单就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南北方院校都是国内院校+对象国院校培养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缅甸语专业学生出国率接近100%,包括公费留学和自费留学。而天津外国语大学缅甸语专业因未能与缅甸院校签订MOU及以上级别的协议,学生出国率仅在15%~21%之间,出国留学仅仅是国基委的2~3名公派名额,其余学生无法进行自费留学。作为新开设缅甸语专业院校的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国内院校 + 对象国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与其他院校基本相同。但是却未能彻底、全面实行其制定的培养方案,学生出国培养率较低。

5. 结论

5.1. 专业建设及发展路径建议

全国开设缅甸语专业院校的专业水平存在差异,尤其是作为新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师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存在不足。新开设缅甸语专业的院校为促进专业建设发展,促进全国缅语教学发展,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 首先是师资培养。专业教师应尽力、尽快提升学历,尤其是本科学历的教师,以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本身院校专业师资实在薄弱,可以实行外聘教授授课。2) 未完全落实国内院校+对象国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应该尽快与缅甸院校签订MOU及以上级别协议,让专业学生能够实现自费留学,达到100%的出国留学率,推动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3) 改革全国缅语等级考试制度。以往的缅甸语专业等级考试仅对云南省内院校学生开放,为促进全国缅语教学发展,提高证书认可度,缅甸语专业等级考试应面向全国范围内的缅甸语专业学习学生,而不再是仅仅面向某个地区。4) 具有地缘优势的新设缅甸语专业院校应合理利用地缘优势。例如德宏师专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此类拥有地缘优势的专科院校,应通过地缘优势了解相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对口的专业技术人才。

5.2. 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天津外国语大学缅甸语专业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1) 在作为教学基础的师资方面,通过师资学历提升,提高师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本校专业师资为硕士以及硕士在读。同时,引进外籍教师,增强专业师资力量。打牢课程以及专业建设的基础。2) 根据师资变化以及招生情况,及时修改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3) 与云南较早开设东南亚语种的高校合作,以假期冬令营、夏令营形式实现师生学习交流,以联合培养形式推动无法出国的学生在双方院校间的互换学习。

参考文献

[1] https://www.mfa.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788/1206x0_676790/
[2] 谢春丽.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校缅语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重要性[J]. 明日风尚, 2017(15): 75.
[3] 黄超. 高校学科专业迈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N]. 人民日报, 2023-05-10(004).
https://doi.org/10.28655/n.cnki.nrmrb.2023.004817
[4]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3): 34-41.
[5] 陈利红. 高校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 山西青年, 2024(5): 24-26.
[6] https://sfl.pku.edu.cn/xssz/85044.htm
[7] http://www.sofl.ynu.edu.cn/info/1011/1469.htm
[8] 周利娜. 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9] https://www.yn.gov.cn/zwgk/zcwj/yzfb/202201/t20220105_23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