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社会退缩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Social Withdrawal in Preschool Childhood in Chin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DOI: 10.12677/ae.2024.145872, PDF, HTML, XML, 下载: 21  浏览: 4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陶 冶*, 邓冬银, 于 淳*: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社会退缩幼儿研究热点趋势知识图谱分析Social Withdrawal Preschool Children Hotspot Trend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摘要: 为探究我国幼儿社会退缩领域的研究趋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分析CNKI数据库中的218篇原始文献。结果发现,社会退缩幼儿的干预、社会适应能力、同伴关系、家庭因素、师幼关系及不同亚型社会信息加工特点为研究热点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该领域研究呈现出干预对象细化、干预方式实践化与多元化、影响因素研究不断深化的趋势。未来在跟进研究趋势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社会退缩跨文化的研究,明确社会退缩亚型的操作性定义,加强社会退缩研究工具的引进与开发,并构建可持续化的干预体系。
Abstract: By using visualized software CiteSpace, this study analyzed 218 papers about social withdrawal during preschool childhood from CNKI and found the hot issues include the intervention research, social adaptability, peer relationship, family factors,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different subtyp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the intervention objects in this field have been refined,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practiced and diversified, and the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deepened. In the future, while continuing to study the trend in depth,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ocial withdrawal, clarify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ocial withdrawal subtypes, strengthen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ithdrawal research tools, and build a sustainable intervention system.
文章引用:陶冶, 邓冬银, 于淳. 我国幼儿社会退缩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518-15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872

1. 引言

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al)是指个体跨情境的独自玩耍,不与同伴交往的孤僻或独处行为,也称“非游戏性行为” [1] 。社会退缩并不是一种临床定义的儿童行为、社会或情绪障碍问题,通常被认为是非典型的行为问题,但是一种值得被关注的早期信号 [2] 。西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具有稳定性,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 。社会退缩通常按照鲁宾的理论划分为三种类型:主动退缩,相比人际活动,该类幼儿更偏好与物体打交道;被动退缩,也称为活跃退缩,该类幼儿有社交动机但社交技能较差;安静退缩,也称为内向退缩、矛盾退缩,该类幼儿以害羞和焦虑为明显特征 [4] 。大部分社会退缩幼儿都存在情绪问题(焦虑、抑郁) [5] ,其中被动退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社交问题(如同伴排斥与拒绝) [6] ,安静退缩的幼儿存在较多的低自我概念、低自尊问题和语言问题 [7] 。

在我国直至进入21世纪之后,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才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且有研究者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儿社会退缩的内涵与发展路径应该有所不同 [8] 。因为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强调自信、自我表达等,幼儿的退缩行为通常被视为消极行为 [9] 。而东亚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目标和集体责任感,由于社会退缩并不会对同伴或规则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会被更多地包容接纳 [10] 。在此背景之下,该研究领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幼儿社会退缩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分析,旨在揭示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研究所使用的文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下简称CNKI),先后以“社会退缩”和“儿童&幼儿”、“社交退缩”和“儿童&幼儿”为主题词,在CNKI上对我国2022年1月之前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进行检索,在进行文本剔除后,剩余218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151篇(综述24篇),硕博论文67篇。

2.2. 研究工具

研究以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 5.0.R3为主要分析工具,CiteSpace能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其是基于共被引分析理论以及特定算法探测某一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变化,并揭示该领域在演变中的前沿热点和变化趋势 [11] 。研究将文献以“Ref-works”格式从CNKI导出,运用CiteSpace对文献、作者、关键词、主题词等进行共被引分析,以知识图谱的方式阐述幼儿社会退缩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趋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文献年度分析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幼儿社会退缩研究趋势和动态发展情况,研究对文献的时序数量进行了统计,得到的结果见图1。幼儿社会退缩领域的发文量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缓慢递增态势。在CNKI中可检索到的第一篇文献是郑淑杰于2003年发表的研究综述,其首次向国内引入了“幼儿社会退缩”这一研究领域。至2005年,郑淑杰、陈会昌和陈欣银共同发表了第一篇该领域的实证研究。此后,幼儿社会退缩领域出现了四个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2011年、2016年、2020年。尤其是2016年后,在陈会昌和陈欣银团队的引领下,不仅发文量明显增多且呈现高质量研究态势。

Figure 1. Graph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ithdrawal during preschool childhood and the trend of change in CNKI

图1. CNKI中幼儿社会退缩领域载文量及变化趋势

3.2. 研究力量分析

从发文量上看,对CNKI中社会退缩领域发文量居前的作者进行统计,数据显示,发文量居前3的作者中有两人发文量达10篇。高产作者信息显示了该群体对幼儿社会退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更好地理解高产作者对于幼儿社会退缩领域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对其已发表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从作者合作情况上看,研究以一年为一个时间切片,节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连接方式为“余弦(Cosine)”,按照“寻径算法(pathfinder)”形成作者合作布局网络图,具体见图2图2共有171个节点,145条连线,作者合作率为85%,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较高。早期的作者合作群体主要以叶平枝、刘爱书、郑淑杰等人为中心。以陈欣银、陈会昌为中心的作者合作从早期一直持续到了中后期。2013年至2021年,以丁雪辰和李燕为中心的作者合作群体显示出一定的活跃度。近年来出现的合作群体则以左恩玲为中心。此外,网络图中也出现了一些频次较高的相对独立的研究人员,如谢华静、李洁等学者。

Table 1. Highly prolific scholars of national articles on social withdrawal during preschool childhood (part)

表1. 国内幼儿社会退缩文章高产学者(部分)

Figure 2. Author collaboration co-occurrence diagram

图2. 作者合作共现图

3.3.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研究内容的精炼。CiteSpace从“频次(Count)”和“中心性(Centrality)”两个指标解读关键词。高频关键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焦点、热点问题、研究者感兴趣的学术话题等 [12] 。而中心性则用来衡量文献、期刊、作者及机构的重要性 [13] 。中心性越高表明该关键词越重要,越能反应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关键词字号越大意味着中心性越高,越趋向图谱中央位置;年轮环表示某一关键词在不同时间段内出现的频次,年轮环越大则表示该关键词在对应年份内出现的频次越高 [14] 。

在分析前,本研究先对关键词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将“社会退缩行为”“社交退缩”“社交退缩行为”统一为“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al),将“社会退缩幼儿”“学前儿童”“儿童”统一为“幼儿”,再利用CiteSpace的输出网络信息汇总(Export-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导出关键词,得到的结果见图3

Figure 3. Co-occurrence map of 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withdrawal during preschool childhood

图3. 幼儿社会退缩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根据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统计出排名靠前的22个关键词,具体见表2。根据图3表2,本研究梳理总结出我国幼儿社会退缩领域的6大研究热点。

Table 2. High-frequency and high centrality keyword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withdrawal during preschool childhood

表2. 幼儿社会退缩研究高频次和高中心性关键词表

1) 社会退缩幼儿的干预研究

从词频和中心性可以看出,“干预”具有较高的频次和中心性(count = 10, centrality = 0.08),而“个案研究”“游戏干预”“干预研究”“沙盘游戏”等这类指向干预研究的关键词也具有较高的频次。可见,对社会退缩幼儿开展干预研究始终是该领域关注的热点。鉴于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大量干预研究采用游戏方式进行,其中以沙盘游戏和集体游戏为代表。

沙盘游戏能为幼儿提供各种表达自我情感、探索真实生活经验、发展积极自我形象以及自我理解和控制的机会,对幼儿而言有着独特的适用性 [15] 。此外,社会退缩幼儿的言语沟通与表达能力较弱,而沙盘游戏中的非言语行为则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媒介。目前有不少研究者尝试用沙盘游戏治疗幼儿的社会退缩。如李洁等人发现亲子沙盘游戏能修复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减少幼儿的退缩行为 [16] 。张文文通过设立不同主题、不同情景引导社会退缩幼儿进行沙盘创作,结果表明幼儿参与创作的主题和情景越多,退缩行为越少 [17] 。

集体游戏干预以规则性游戏和象征性游戏为主,能为幼儿的互动、交往、合作与分享提供更多的机会 [18] 。如叶平枝自编了一套针对社会退缩幼儿的集体干预游戏,并通过实验证明游戏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退缩行为 [19] 。赵一锦以人本主义、认知行为主义为干预的理论基础,利用多基线实验研究,从改善社会退缩幼儿的同伴关系、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社交技能三方面逐步改善其社会退缩行为。周钰洁发现集体游戏干预能提升内向退缩型幼儿的交往质量 [20] 。杨靓、万玥两位研究者分别利用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对三名不同类型的社会退缩幼儿进行干预,研究结果均表明个案幼儿的社会退缩水平有所下降,社交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在与同伴交往互动中获得较好的情绪体验 [21] 。

2) 社会退缩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长期社会退缩会使幼儿产生负面的自我认知、进行不当归因,从而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丁雪辰等人的研究发现,当退缩幼儿在要求加入同伴群体的活动但遭到拒绝时,同伴的拒绝行为可能会使幼儿产生负面的自我认知,并把同伴关系问题归咎于自己,从而回避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22] 。周钰洁也认为,内向退缩型幼儿往往会对自己产生较为负面的看法,将与同伴互动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身,而非外部或其他情境原因 [23] 。而孙玲等人的研究表明,童年中后期幼儿的安静退缩行为会发展成为幼儿应对焦虑的一种方式 [24] 。这会使得社会退缩幼儿的消极社会情绪和社会认知功能方面存在负面的自我强化循环,即负面自我认知和不当归因造成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又使其更加回避社会交往,内部归因模式不断强化,最终影响幼儿正常社会能力的发展。

3) 社会退缩幼儿的同伴关系

大量研究发现社会退缩幼儿不良的同伴关系与其退缩行为之间存在相关。郭伯良等人的元分析结果显示幼儿退缩行为与同伴拒绝有一定的正相关 [25] 。而郑淑杰等人研究表明,幼儿退缩与同伴的拒绝和接受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就是说社会退缩幼儿比同龄人更容易被同伴的忽视和排斥;而且幼儿社会退缩的程度越高,他们经历的同伴拒绝、忽视、欺辱就会更多,从而难以在群体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5] 。此外,陈欣银等人的研究发现,与一般幼儿相比,退缩幼儿与同龄人互动时表现出较差的社会互动能力 [6] 。例如,在群体环境中社会退缩幼儿与同龄人接触时,其准备开始对话的时间更长、说话的频率更少 [7] 。但对幼儿社会退缩与同伴关系这两者的因果关系,国内尚缺少探究。

4) 家庭对社会退缩幼儿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家庭中表现出退缩行为的幼儿在家庭之外也不易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见家庭是影响其退缩行为的重要因素 [26] 。有研究进一步表明,家庭影响主要集中于教养方式和亲子依恋两个方面。父母亲的高控制和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人际交往的发展,也可能会导致幼儿的不安全感。郑淑杰等人的研究发现,母亲的高控制策略对幼儿的矛盾型退缩行为(旁观和无所事事)有直接影响:母亲的高控制策略越多,幼儿的退缩性越强。而父母采用温和、理解的教养方式,幼儿发生社会退缩等问题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关于亲子依恋,王振宇认为安全依恋是幼儿情感健康发展的基础 [27] 。丁雪辰等人关于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能够预测社会退缩等内化性问题 [28] 。

5) 师幼关系对社会退缩幼儿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低质量的师幼关系会影响幼儿的退缩行为。李娜等人通过考察退缩幼儿与教师的互动特征,发现在与退缩幼儿的交往中,教师更多表现出负向情绪,对社会退缩幼儿的赞许表扬等正向情绪较少,这可能是幼儿退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29] 。叶平枝通过倒返实验研究发现,教师与退缩幼儿之间的师幼关系质量低,幼儿对教师难以形成较为信任的关系,低质量的师幼关系强化了同伴对退缩幼儿的忽视 [30] 。可见,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会影响同伴之间的交往行为和氛围,进而加剧幼儿的退缩行为。

6) 社会退缩幼儿亚型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克里克和道奇提出的“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认为儿童不能对社会情景进行有序正确的加工会导致不良行为或社会适应不良 [31] ,因此开始有研究者用该模型来探讨社会退缩幼儿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我国研究者在该研究方向做了积极跟进。

左恩玲团队探讨了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幼儿在编码、解释、反应生成、反应评价和行为表现等信息加工阶段上的特点与差异。研究结果发现:退缩幼儿对社会信息的编码准确性和反应数量生成能力上显著低于普通幼儿;安静退缩幼儿在敌意拒绝和非敌意挑衅故事情境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威胁性解释倾向 [32] 。向碧华等人研究发现,社交回避和安静退缩幼儿对社会和非社会的模糊情境均表现出明显的威胁性解释倾向。可见,对情境的威胁性解释倾向很可能是造成幼儿社会退缩的深层原因之一 [33] 。

3.4. 研究趋势分析

为了较为直观地呈现2000年以来我国幼儿社会退缩研究的发展和演变,本研究运用CiteSpace“时区图”功能,将关键词的频次阈值设为4,来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从时间维度更直观地展示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得到的时区图谱见图4

1) 干预对象细化

在干预对象上随着年代发展逐渐细化。一方面是干预对象年龄段的细化。如张洁、韩情情等人对4~5岁、5~6岁2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社会退缩幼儿特点进行针对化的干预设计。另一方面是干预对象类别的细化。有研究指向城乡幼儿的差异,关注留守幼儿、流动幼儿等弱势群体。例如,齐亚楠发现留守幼儿社会退缩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幼儿,而积极的自我概念能有效减少留守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发生 [34] 。

2) 干预方式实践化与多元化

早期干预研究聚焦于沙盘游戏和集体游戏,2011年后研究者开始更多地将干预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积极的、正确的信念和及时正向的评价以提高社会退缩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35] 。

干预方式在传统游戏干预的基础上得到拓展。由于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音乐训练能够促进幼儿大脑功能的整合,且对其他领域能力具有转移效应,开始有研究利用音乐干预改善幼儿的退缩行为。如昝丛丛发现,音乐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减少其退缩行为 [36] 。

3) 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深化

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化主要体现在因素的不断细化和因素间作用的清晰化。

早期研究更多关注同伴因素(同伴排斥拒绝、同伴欺凌等)、家庭因素(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等)、教师因素(师幼互动特征等)等外在影响因素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如在家庭因素方面,增加了对父母婚姻情况与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发生率之间的研究。研究表明婚姻质量高的

Figure 4. Keywords timezone view (frequency ≥ 4)

图4. 关键词时区图谱(频次 ≥ 4)

父母其子女社会退缩行为检出率较低,父母婚姻满意度与幼儿的退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37] [38] 。近期研究还关注到语言、自我概念、社会技能等幼儿的内在影响因素,并深入到生理与认知神经层面。如左恩玲和张向葵在梳理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幼儿的退缩行为与右脑额叶、心率以及迷走神经关系密切 [39] 。姜丽则通过经典事件相关电位(ERP)联想任务(Go/NO-Go)范式对社会退缩幼儿的脑电内源性成分(N2)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右额脑区比较活跃 [5] 。

在因素不断细化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了情绪理解能力、心理弹性、执行功能(自我调节、抑制控制)等因素的中介或调节作用。比如上文提到的左恩玲研究就发现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在社会信息加工能力和社会退缩行为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 [40] 。还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通过影响留守幼儿的自我概念、家庭环境纷杂度,进而影响其社会退缩水平。比如齐亚楠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高且心理弹性高的留守幼儿,其社会退缩水平相对较低 [34] 。黄鹤等人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纷杂度低的情况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弹性越高,其社会退缩水平越低 [41] 。此外,有研究表明接受性语言能力、社会技能、家庭环境纷杂度也会通过执行功能影响幼儿的社会退缩水平。比如占淑玮等人发现接受性语言能力通过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社会退缩,且这一中介作用还受到师幼关系的调节 [42] 。

4. 研究展望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2011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均将幼儿社会性发展作为重要板块列出,明确了幼儿社会领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发展目标。而社会退缩幼儿恰缺乏足够的社会交往主动性和能力,且当下国内研究发现其检出率高达44%以上,留守儿童的检出率甚至接近60% [34] [43] 。因此该研究领域值得国内研究者加大关注。除了继续跟进上述研究趋势外,幼儿社会退缩领域还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1. 重视对社会退缩跨文化的研究

尽管有研究者提出东西方文化差异可能会对幼儿社会退缩造成不同的影响,但依据目前国内的研究,尚无法明晰东西方社会退缩幼儿在行为表现、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共性与特性。日本和韩国同样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同属东亚集体主义文化圈。有研究将澳大利亚和韩国的社会退缩幼儿直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相较于澳大利亚的退缩幼儿,韩国害羞型和弱社交型退缩幼儿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4] 。国外有项研究直接考察了美国白人母亲和中国母亲对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反应态度,结果表明,中国母亲更多认为孩子退缩是由于一些外部因素(社会环境、教导方式)导致,而美国母亲更多使用内部归因且及时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可见,未来可以尝试与国外学者开展合作,采用跨文化对比研究的方式,更深层次地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退缩幼儿的差异性。

4.2. 明确社会退缩亚型的操作性定义

目前,我国在开展研究时多采用上文提到的鲁宾的分类法对社会退缩幼儿进行分型。尽管叶平枝、郑淑杰等学者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幼儿特点做了一定的本土化调整,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会由于操作性指标不清晰导致不同亚型相互混淆、相互混用的现象,进而影响研究的可靠性。因此,后续国内研究应当从具体实践出发,明晰社会退缩亚型的具体行为指标。

4.3. 加强社会退缩研究工具的引进与开发

目前国内本土化较好的工具仅为叶平枝编订的《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其他研究工具多是直接借鉴国外的,由于缺少本土化环节,无法保证工具在国内环境下使用的信效度。且《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尽管表明有较好的信效度,但是只能对儿童进行整体性评价,难以具体到某一行为,因此通常还需要与鲁宾编制的《儿童游戏行为观察编码表》(POS)共同使用,造成操作和使用不便。未来研究可在明确社会退缩亚型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加强本土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并对国外成熟的研究工具开展积极引进与本土化。如《班级戏剧量表》(Revised Class Play, RCP)、《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Teacher Behavior Rating Scale, TBRS)等都是值得今后关注的研究工具。

4.4. 构建可持续化的干预体系

现有干预研究多为横向研究,仅对幼儿某一年龄段的退缩行为进行短暂干预,缺少对社会退缩幼儿的长期干预与效果追踪。且由于缺乏对干预模式的构建及推广,导致干预零散化、表面化,使得教育价值凸显不足。再者,干预中缺少家庭的参与,而家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未来研究可以构建“以社会退缩幼儿为中心,研究者、幼儿园、家庭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干预体系。而干预体系的建立也能反之推进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与理论发展。

最后,我国研究者还需要在理论和机制层面持续思考和探究幼儿社会退缩的发展路径与影响因素,进一步明晰哪些是核心因素、因素间存在怎样的交互作用、影响路径到底如何,并将这些问题深入到神经生理层面去寻找答案。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2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22SCG378)和2023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353404)的研究成果之一。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Rubin, K.H. and Coplan, R.J.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Shyness and Social Withdrawal.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21-22.
[2] Rubin, K.H., Coplan, R.J. and Bowker, J.C. (2009)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0, 141-171.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60.110707.163642
[3] Grecol, L.A. and Morris, T.L. (2001) Treating Childhood Shyness and Related Behavior: Empirically Evaluated Approaches to 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on.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4, 299-318.
https://doi.org/10.1023/A:1013543320648
[4] 左恩玲. 儿童社会退缩概念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 35(5): 26-33.
[5] 姜丽. 不同类型社会退缩的适应功能发展及其神经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6] Chen, X., DeSouza, A., Chen, H. and Wang, L. (2006) Reticent Behavior and Experiences in Peer Interactions in Canadian and Chinese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 656-665.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42.4.656
[7] Coplan, R.J., Arbeau, K.A. and Armer, M. (2008) Don’t Fret, Be Supportive! Maternal Characteristics Linking Child Shyness to Psycho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Kindergarte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6, 359-371.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07-9183-7
[8] 郑淑杰, 陈会昌, 陈欣银.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28(4): 833-836.
[9] Coplan, R.J., Rose-Krasnor, L., Weeks, M., Kingsbury, A., Kingsbury, M. and Bullock, A. (2013) Alone Is a Crowd: Social Motivations Social Withdrawal, and Socioemotional Functioning in Later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9, 861-875.
https://doi.org/10.1037/a0028861
[10] Chen, X., Wang, L. and Cao, R. (2011) Shyness-Sensitivity and Unsociability in Rural Chinese Children Relations with Social, Schoo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82, 1531-1543.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11.01616.x
[11] 陈悦, 陈超美, 胡志刚, 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 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75-76.
[12] 辛伟, 雷二庆, 常晓, 宋芸芸, 苗丹民. 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2): 334-347.
[13] 刘思雨. 基于Cite Space的《语言教学与研究》20年文献计量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14] 祝清松, 冷伏海. 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高被引论文主题识别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1): 39-49.
[15] 龙路英.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箱庭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16] 李洁, 赵雨菡, 高岚, 申荷永, 董圣鸿. 依恋取向的亲子沙盘游戏治疗个案研究: 以一例活跃退缩幼儿为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 29(4): 862-868, 886.
[17] 张文文. 社会退缩幼儿的沙盘游戏特征与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8] 安柳姝. 依恋游戏改善中班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个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19] 叶平枝. 幼儿社会退缩特征及干预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78.
[20] 赵一锦. 幼儿社会退缩教育干预的多基线实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16.
[21] 杨靓. 幼儿社交退缩行为游戏干预的个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2] Graham, S. and Juvonen, J. (2001) An Attributional Approach to Peer Victimization. In: Juvonen, J. and Graham, S., Eds., Peer Harassment in School: The Plight of the Vulnerable and Victimized,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49-72.
[23] 周钰洁. 针对内向退缩型儿童的游戏干预策略有效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4] 孙铃, 陈会昌, 单玲. 儿童期社交退缩的亚类型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3): 395-401.
[25] 郭伯良, 张雷. 儿童退缩与同伴关系的相关[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2): 137-139, 141.
[26] 罗月岑.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及对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2.
[27] 王振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173.
[28] 丁雪辰, 李燕, 潘佳丽.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生态学的视角[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3(2): 31-37 20.
[29] 李娜, 张福娟, 叶平枝. 社会退缩幼儿与教师互动特征的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8(11): 64-68.
[30] 叶平枝.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的个案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4): 10-15.
[31] Crick, N.R. and Dodge, K.A. (1996)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Child Development, 7, 993-1002.
https://doi.org/10.2307/1131875
[32] 左恩玲, 张向葵, 田金来, 赵悦彤. 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幼儿在四种故事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与差异[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4): 506-514.
[33] 向碧华, 郑宏, 周颖, 刘俊升. 不同亚型社会退缩个体对社会/非社会模糊情境的解释偏向[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 30(2): 272-275, 313.
[34] 齐亚楠, 杨宁. 4~5岁留守学前儿童自我概念与社会退缩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2): 41-56.
[35] 刘苗苗. 基于幼儿气质水平的社交退缩行为教学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四平: 吉林师范大学, 2021.
[36] 昝丛丛. 运用音乐游戏干预社交退缩幼儿的个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37] 李晶, 陈圆圆, 刘国艳, 张璟.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与父母婚姻质量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8): 1261-1265.
[38] 张馨艺. 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交退缩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20.
[39] 左恩玲, 张向葵. 儿童社会退缩的成因与教育对策[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 32(5): 77-81.
[40] 左恩玲, 赵悦彤, 张向葵, 姜宛辰. 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情绪——认知整合模型的社会退缩幼儿短期追踪干预[J]. 学前教育研究, 2018(5): 12-27.
[41] 黄鹤, 杨宁. 家庭环境纷杂度对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的影响: 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9(5): 65-71.
[42] 占淑玮, 杨宁, 赵必华. 留守学前儿童接受性语言能力与社会退缩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6): 834-844.
[43] 左恩玲. 幼儿社会退缩的发生状况和发展特点调查研究——以长春市一所幼儿园为例[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 40(1): 152-159.
[44] Kim, J., Rapee, R.M., Oh, K.J., et al. (2008) Retrospective Report of Social Withdrawal during Adolescence and Current Maladjustment in Young Adulthoo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between Australian and South Korean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1, 543-563.
https://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07.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