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视域下China Daily生态环境报道的和谐话语分析
Harmonious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a Dail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System
摘要: 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生态问题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本文基于生态学原理,以韩礼德提出的及物性系统以及黄国文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及三大原则为理论基础,辅以语料库标注软件UAM Corpus Tool 6.2,对近三年China Daily中描写生态环境的100篇英文报道进行了和谐话语分析,以揭示该类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如何助力生态保护以及体现我国的生态思想。经过分析发现,我国生态环境英文报道主要通过及物系统下的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来构建中国生态环境思想且符合“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及三大原则。
Abstract: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and ecological issues need to receive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principles, with Halliday’s transitivity system and Huang Guowen’s “human-oriented”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ree principle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ided by the corpus annotation software UAM Corpus Tool 6.2, this paper conducts a harmonious discourse analysis of 100 English repor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Daily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to reveal how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such texts contribute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mbody China’s ecological thought.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China’s English repor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inly construct China’s ecological thought in line with the “human-oriented”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ree principles through material processes, verbal processes, mental processes, and relational processes under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文章引用:吴晓露, 吴汭漩. 及物性系统视域下China Daily生态环境报道的和谐话语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608-61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404

1. 引言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和定义了“生态学”一词,并将其界定为关于自然的、经济的知识。1885年,汉斯·赖特提议将一门尚未有合适名称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命名为“生态学”。随着这一概念的广泛传播,到了20世纪,生态学被运用到了其他学科,而生态语言学也应运而生。一般认为,豪根是生态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最初提出的学科意义上的概念是“语言生态学”(language ecology),也是第一个为语言生态学观念提供更多实体支撑的人 [1] 。目前,生态语言学有两种模式:“豪根模式”(Haugenian Dogma)和“韩礼德模式”(Hallidayan Dogma)。“豪根模式”采用隐喻观,重点关注环境对语言的影响;而“韩礼德模式”则强调语言对环境的影响,虽然两者路径不同,但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目前,“ecolinguistics”一词是包含这两种模式,也是“包含所有语言学和生态学范式的最佳词汇” [2] 。鉴于“韩礼德模式”突出语言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并倡导语言学者主动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因此本文将遵循这一研究范式展开论述。

2. 文献综述

在国内,有关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起步较晚。1987年,李国正发表了“生态语言系统说略”一文,首次详细介绍了生态语言学的概念。经过多年的生态语言学的本土研究,黄国文 [3]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特有的中国语境,第一次提出了和谐话语分析并提出了和谐话语分析的研究假定以及三大原则。随后,和谐话语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张兴 [4] 对英文抗疫报道进行了情态系统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揭示了英文抗疫报道对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影响,并验证了情态系统可以为和谐话语分析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分析框架。金梦兰 [5] 基于及物性、态度系统对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演讲进行了和谐话语分析,以探索话语资源对提升和谐意识和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曾蕾和黄芳 [6] 从历史语境视角下探讨了自然文学经典之作中和谐话语的语言特点并揭示了和谐话语的演变过程以及对读者产生的影响。曹进和李怡然 [7] 从和谐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借助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对中新网中的黄河专题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虽然和谐话语分析已显露雏形且具备完善的研究方法,但目前对和谐话语分析的研究,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和三大原则的阐释和运用还有待深化和拓展。本文将以韩礼德提出的及物性系统结合黄国文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及三大原则作为理论基础,从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和谐话语分析出发对近三年China Daily中描写生态环境的100篇英文报道进行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及物性系统

韩礼德作为生态语言学非隐喻模式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开拓者,关于他的生态语言学思想,可以从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考察。

在词汇–语法系统中,韩礼德将语言功能概述为概念、人际和语篇三种元功能,其中,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实现。概念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语义系统,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表征,而及物性系统是人们用语言对自身现实经验的表达,即反映主客观世界发生的事件,包含的人物、时间和地点等因素 [8] 。及物系统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和所为分成若干“过程”(process),一共有6个过程,分别为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以及“受事”、“施事”、“属性”等参与者 [9] 。新闻报道旨在向受众传递思想,而及物性系统可以解答事物和语言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本文选择及物性系统为和谐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3.2. 和谐话语分析

Stibbe [10] 指出,“故事”作为认知结构,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若要解决生态问题,就积极寻找有助生态平衡的新故事。黄国文 [3] 认为,“生态”在中国语境下不仅指生命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更表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黄国文为代表提出的和谐话语分析是立足于中国的“新故事”,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黄国文等提出了和谐话语分析“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及三大原则,即“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和谐话语分析是在生态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和谐话语分析同生态话语分析有相同的目标,即:“探索语言与生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揭示语言对各种生态关系(包括人类之间的生命可持续关系、人类与其他非人类有机体的生命可持续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命可持续关系)的影响” [11] 。

不同于生态话语分析,和谐话语分析接受一个“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以人为本”指的是以人民为本,人民是高于一切的,人民又决定一切。自古以来,无论社会处于哪种发展阶段或采用什么方式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民永远是作为发展的首选目标,所以“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且贯彻落实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政策。但是“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不是支持人民为所欲为,毫无节制地享受生活,而是在确保生态环境稳定向好的前提下,同时要求我们的行为要有度、有道,再主张以人民生活质量发展为先。

在生态语言学中,和谐话语分析的原则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生态思想。“良知原则”指的是生态良知,“生态良知是由于人类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关联而产生的一种关爱、保护自然的自然、自觉、自愿的‘善’的观念” [12] 。个体或者是团体的生态良知极其重要,有生态良知的人会主动尊重、关爱和保护生态系统。“亲近原则”指的是人类与生态系统的亲疏关系,亲疏关系越密切则表明我们对生态更加重视和爱护。“制约原则”有三个层次,一是个人的良知和修养给自己的制约;二是社团的制约,是群众集体制约或习惯认同的民间公约;三是社会机构的法治制约 [13] 。多数情况下,“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和三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为和谐话语分析提供指引。

4. 分析与讨论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毋庸置疑,加强对相关生态环境报道的力度可以增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对生态环境报道语言的研究可以揭示该类文本的语言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我国的生态思想,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合理地利用生态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新闻报道具有客观性、简明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因此本文选取了近三年China Daily中描写生态环境的100篇英文报道,自建小型语料库对其研究。

本文借助及物性标注软件UAM Corpus Tool 6.2,根据韩礼德对及物系统过程的分类,对语料中出现的及物性过程类型进行标注以及通过词表检索功能确定高频主题词,从而选取更具说服力的实例。经过检索,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ransitive processes

表1. 及物性过程分布

近三年China Daily中的100篇有关生态环境的报道中共含8318个及物性过程。其中,物质过程出现次数最多,共6392个,占比76.8%。其次为言语过程,共880个,占比10.6%。心理过程一共为481个,占比5.8%。关系过程一共515个,占比6.2%。存在过程与行为过程最少,分别为41个和9个。本文将重点对该100篇生态环境报道中的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进行和谐话语分析。

4.1. 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体现为做某事的过程,主要表示“正在做或正在发生的”,该过程涉及两个参与者,动作的发出者和该过程的承受者 [14] 。

例1 In 2022, China approved a plan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park at the lake, which has witnessed improvements in its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restoration of its biod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例2 China has rolled out guidelines on a more region-specific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hina”作为主题词在1000篇China Daily报道中出现频次多达650次,足以凸显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以“China”为动作的发出者,进一步考察“China + 动词”的形式。

全球生态环境日渐恶劣,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类,中国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环境的变化,“China”作为物质过程的动作发出者或施事者,也就是说,“China”是所在小句的话语起点,直接点明了中国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同时,“approved a plan”和“rolled out guidelines”等动词短语的表达体现出了中国为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所做出的一系列举措。另外,在报道中,与中国相关的动作发出者等物质过程的频繁出现也充分地表明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例如,“一些中国城市制定湿地共存战略”、“生态环境部门副主席对减污减碳会外活动发表讲话”、“国务院通过了国家湿地保护计划”等。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所付出的努力正是出于中国人民具有爱护生态环境的高尚品质,即“生态良知”。另外,报道中还提及了其他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例如,长江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行正是“制约原则”中的第三层次“制约”的要求,即当个人良知修养和民约不能发挥作用时,推进生态建设就需要强化法律的约束。

4.2. 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指的是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表达言说者对生态环境保护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言语过程涉及“说话人”(sayer)、“受话人”(receiver)和“话语内容”(verbiage),常用的言语动词有:say、tell和talk等 [14] 。

例3 “The country will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protect the four bird migration routes passing China and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mangrove center in Shenzhen,” said Xi.

例4 Places with rich wetlands resources have also promised to undertake more efforts.

China Daily中,生态报道言语过程多涉及权威人士和政府机构,权威专家的言语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信任。例3中,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说话人”回应记者:中国将要同国际合作为生态谋发展。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引起人民的高度重视,实施何种措施也是人民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权威性官方话语的介入可以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此外,我国对生态保护采取的措施也表明了改善生态环境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团体或一个国家,而需要全世界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在例4中,“说话人”为中国生态相关部门,“话语内容”为“承诺要做出更多的努力”。“promise”作为言语动词,意为“承诺,有指望”,充分表明了我国为扭转生态脆弱的不利局面的坚定态度与决心,也给了那些关心生态问题的人民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在某种程度上,上文中的言语过程是三大原则中“制约原则”的拓展,社会机构法制需要约束人民群众,反过来,人民群众对相关部门也拥有监督权。

生态报道中的言语过程不仅可以为人民提供准确的生态信息,而且相关人士的讲话和承诺可以安抚民众,进而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4.3.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旨在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主要分为‘归属类’(attributive)和‘识别类’(identifying)两大类,其中又包括内包式、所有式以及环境式。其中内包式指的某物属于某类,环境式指某物与时间和地点之间的联系,所有式是指某物属于某人”,归属类中,关系过程的两个参与者为“载体”和“属性”,还有表示关系过程的动词 [14] 。

识别类中,关系过程的两个参与者为“被认同者”和“认同者”。识别过程是将具体范畴同普遍性范畴联系起来的过程,其中更一般的普遍性范畴称为“价值”,具体范畴则称为“标记” [15] 。

例5 China has also become a world leader in new energy development, driven by a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例6 The wisdom of China’s ecological redline system is that it fulfills two purposes at once: protecting nature and allowing human prosperity.

经研究发现,在100篇报道中,归属类关系过程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在例5中,“China”是该小句的“载体”,“a world leader”为“属性”。该句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生态治理的引领者并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经分析得出,以“China”为“载体”的归属类关系过程多集中表明中国在长时间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所塑造出的新形象以及所取得的新成就。生态环境报道中的关系过程展现出了人民关切的主要议题,保护了人民对生态治理发展进程以及国家治理生态相关情况的知情权,中国在生态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在例6中,“China’s ecological redline system”作为“载体”,“protecting nature and allowing human prosperity”作为“属性”,说明了中国的生态制度最终是以保护自然和人类繁荣为目的。这是一个双赢解决方案不仅有利于人民,又有利于生态。20世纪末的人类历史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发展史,为了恢复自然的稳定性,需要号召全球力量共同为解决生态危机献计献策,进而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通过以上例句,可以发现,中国制度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而且严格遵循了三大原则。

4.4.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认知”和“感觉”等非动作过程。心理过程有两个参与者,分别为“感知者”(senser)和“客体”(object)或称为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感知者”通常指发生心理变化的人或动物。“现象”则是指存在的人、物、事件和情景 [14] 。

例7 First, if we want to creat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e need to w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local people.

例8 A joint working group consisting of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plastics producers, and recyclers has initiated a program to beef up the recycling of flexible plastics in China, an expert believes it will reduce waste and help with national climate targets.

新闻报道中的心理过程可以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在100篇China Daily报道中,心理过程也占据了不少的比重(共481个,占总数的5.8%),其中“we”作为感知者之一,出现次数高达92次,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说话者总是使用“我们”来代替“你/你们”或“we”来代替“you”。首先,“we”的使用有增强礼貌的功能,“we”的使用可以拉近说话者和听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次,“we”可以提升说话者的话语权,提升舆论引导力,从而获取他人的信任。最后,“we”还有劝说鼓舞他人的功能,“we”的使用可以增强听者的信心,进而实现既定目标。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功能不是互相排斥的,大多数情况下共同发挥作用。例7中“we”的使用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还告知并劝说读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此外,例7“如果我们想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需要赢得当地人民的信任”,本句表明了“当地人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之大,深层次地体现出了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大我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例7中,描写心理过程的词有“want”和“need”,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期许,但是目前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之努力。同时,“want”和“need”的使用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呼吁人们保护生态、以身作则、自我约束。只有此才可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这也是“良知原则”和“制约原则”的关键所在。

例8小句中感知者为“an expert”,感知动词为“believes”。专家是为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做贡献的杰出人才,他们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权威性,可以帮助读者拓宽视野、积累知识、充实见闻和解放思想。通过借用相关专家的观点和立场传播知识和价值观念,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此外,“believes”一词不仅表明了相关专家的态度和决心,而且有助于为人民树立生态环境将逐渐向好的信心。

此外,经过逐句分析发现,在心理过程小句中,“感知者”较多为“We”,其次是与中国相关的专家和部门,而较少或甚至没有涉及第一人称的“I”和第二人称“You”。充分说明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仅是个体努力的结果,也不是少数团体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需要为之努力奉献自己。当今全球的生态危机需要人们生态意识的转变,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作者的一言一行对人民社会价值观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者或说话者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传递信息。

5. 结语

人类在不断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注定和生态问题紧密相连。当前,生态问题已经波及全球,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威胁,更多人应该关注到生态平衡破坏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媒体成为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经过对China Daily中生态环境话语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其符合“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和“良知原则”、“亲近原则”以及“制约原则”,且新闻报道的作者在努力营造积极的氛围。在中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分析理论的前途是光明的,尤其是将传统哲学、国家历史、国家发展和当下社会现状融入到学科理论的和谐话语分析更值得学习。目前,和谐话语分析更多以生态类话语为起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将应用到不同的文本类型中,最后进入整个语言系统。另外,和谐话语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中国语境,研究还将继续走向深入,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它甚至可以对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言语进行和谐话语分析。和谐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的不确定性将使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 Eliasson, S. (2015) The Birth of Language Ecology: Interdisciplinary Influences in Einar Haugen’s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Language Sciences, 50, 78-92.
https://doi.org/10.1016/j.langsci.2015.03.007
[2] Fill, A. and Penz, H. (Eds.) (2018)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colinguistics. Routledge, New York, 2.
[3] 黄国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生态化取向[J]. 中国外语, 2016, 13(5): 1 9-13.
[4] 张兴. 情态系统视角下中国抗疫新闻语篇的和谐话语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22.
[5] 金梦兰.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演讲的和谐话语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6] 曾蕾, 黄芳. 历史语境视角下自然文学的和谐话语分析——以《沙乡年鉴》为例[J]. 中国外语, 2022, 19(2): 32-38.
[7] 曹进, 李怡然. 黄河专题新闻报道中的和谐生态故事建构[J]. 中国外语, 2023, 20(3): 56-64.
[8] 江骐.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企业总裁致辞语的生态话语分析[J]. 现代英语, 2023(18): 72-75.
[9] Halliday, M.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0] Stibbe, A. (2015)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Routledge, London.
[11] 黄国文, 赵蕊华. 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 现代外语, 2017, 40(5): 585-596 729.
[12] 王天孜. 论生态良知[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05.
[13] 黄国文. 什么是生态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9.
[14] 胡壮麟, 主编.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5] 康俊英, 赵英帆. 基于及物系统的新冠疫情报道“建设性”话语构建研究——以《中国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 43(7): 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