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贡山阿怒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内涵
The Kinship Appellation of Anu Language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Gongshan, Yunnan Province
DOI: 10.12677/ml.2024.125402, PDF, HTML, XML, 下载: 21  浏览: 3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郑明钧:昆明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贡山阿怒语亲属称谓文化内涵Gongshan Anu Language Kinship Appell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摘要: 阿怒语是怒族阿怒支系所使用的语言,其亲属称谓词是怒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怒语亲属称谓词的构成和使用特点体现了阿怒语和怒族文化的关系,反映了怒族较为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阿怒语亲属称谓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从描写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视角探究了阿怒语亲属称谓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Abstract: Anu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used by the Anu branch of the Nu, and its kinship appel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u language. The constitution and usage characteristics of kinship appellation in Anu language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u language and Nu culture, and reflect Nu’s uniqu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inship appellations in Anu language in Gongshan, Dulong Nu Autonomous County,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Nujiang, Yunnan Province, and explor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kinship appellations in Anu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linguistics.
文章引用:郑明钧. 云南贡山阿怒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内涵[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595-60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402

1. 引言

怒族是我国西南边陲——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古老居民,人口约为36,575人(数据来源自 2021版《中国统计年鉴》)。怒族内部有四大支系,其中阿怒支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把阿怒语归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上世纪50年代,我国民族语言大调查,拉开了研究怒族语言的序幕,上世纪60年代,孙宏开先生和多吉先生、刘璐女士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调查怒族语言,最终撰写出《独龙语言简志》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书中将阿怒语列入独龙语怒江方言词,对阿怒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和独龙语独龙江方言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记录了1000多个阿怒语词语。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的发展和种族与文化的发展并无深刻的因果联系,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与之对应的文化;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具有“文化的”功能 [1] 。萨丕尔与众多语言学家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强调语言的文化功能及其内涵。美国另一位社会语言学家恩柏也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究竟把哪些经验、事件或物体分离出来,然后给他们放上简单的名字,可能是受到文化特征影响的结果 [2] 。

云南贡山阿怒语的亲属称谓系统不仅是阿怒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怒族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反映了怒族社会文化的一些个性特征甚至某些价值观念。研究阿怒语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特点不仅可以透视怒族的文化制度和文化心态,更可以体察作为文化符号的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建构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3] 。通过研究怒族语言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尊重阿怒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俗,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文化之间的和谐与互信,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本文采用的亲属称谓词均来自田野调查所得。2023年8月,笔者和课题组成员西南林业大学谭丽亚博士等一行3人,在云南怒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田野调查点主要是丙中洛镇,丙中洛镇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北部,北靠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南邻捧当乡,东接德钦县燕门乡,西邻独龙江乡。丙中洛镇面积823平方千米,下辖4个村,丙中洛村、甲生村、秋那桶村、双拉村,总人口6355人(2017人口普查统计),其中怒族3187人,傈僳族1914人,藏族527人,独龙族419人,其他少数民族63人。调查对象主要有李汉良老师,男,怒族,1955年生,丙中洛镇双拉村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赵国祥老师,男,怒族,1955年生,丙中洛镇双拉村人,怒族仙女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丙中洛镇文化馆部分馆员和当地一些常住居民。

2. 云南贡山阿怒语亲属称谓词的类别

亲属称谓词在阿怒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稳定性较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把阿怒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分为直系血亲称谓、旁系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等三类,再追溯至上下五代,即从曾祖父、曾祖母辈到曾孙女、曾孙子辈进行描述。

2.1. 直系血亲称谓

直系亲属称谓是用来表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称谓。这些称谓通常用来称呼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直系亲属关系。直系亲属称谓通常根据家庭成员的亲缘关系、年龄和性别来确定。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直系亲属称谓的称呼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阿怒语的直系血亲称谓主要有以下称谓:

2.2. 旁系血亲称谓

旁系血亲称谓是用来表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称谓,通常用来称呼兄弟姐妹、叔伯姑舅等旁系亲属关系。这些称谓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家庭中不同辈分之间的尊重和礼节。旁系血亲称谓有助于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支持。通过旁系血亲称谓,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关系,共同分享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形成紧密的家庭群体。和汉语一样,阿怒语的旁系血亲称谓也可以分为父系血亲称谓和母系血亲称谓,主要有以下称谓:

从语言学的规范性角度来说,上述阿怒语旁系血亲称谓中的a31ʨhɯm55“伯母/叔母/婶婶”、a31ȵi53“舅母”、a31khɯ53“姑父”等亲属称谓应该属于姻亲称谓。

2.3. 姻亲称谓

姻亲称谓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各种亲属称谓,主要可以分为夫系亲属称谓和妻系亲属称谓,在家庭中,姻亲称谓用来表示与配偶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姻亲称谓通常包括了丈夫、妻子、岳父、岳母、儿媳、女婿、姻亲等称谓。姻亲称谓也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礼节和亲情,有助于维系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阿怒语的姻亲称谓和血亲称谓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

3. 云南贡山阿怒语亲属称谓的特点

亲属称谓词语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是阿怒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积淀了怒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反映出怒族制度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念。从前文材料可看出,云南贡山阿怒语亲属称谓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3.1. 一称多指和多称同指

3.1.1. 一称多指

和汉语的亲属称谓相比,阿怒语的亲属称谓总量并不多,但一个称谓可以用来称呼指示多个亲属。也就是说,在阿怒语亲属称谓中,共称的数量比专称的数量要多一些。如“祖父/爷爷/外祖父”都称为a31khaŋ53;“祖母/奶奶/外祖母”都称为a31ʦi53;“伯父/叔父/姨父”都称为a31waŋ53;“伯母/叔母/婶婶”都称为a31ʨhɯm55;“舅舅/姑父”都称为a31khɯ53;“哥哥/堂兄/表兄”都称为a31muŋ55;“弟弟/堂弟/表弟”都称为aŋ31ȵi55nam53;“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都称为pɯ31li35;“侄子/外甥/侄女/外甥女”都称为bɯ31du53等。

陈海宏、谭丽亚(2011)指出,在怒苏语的亲属称谓中,同辈分的称谓大体一致,但是不同辈分之间的称呼都是由相应的称呼来表达的 [3]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怒苏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姨父”都称为ia31gua35;“母亲/伯母/叔母/姨母”都称为ia3531;“哥哥/姐姐/嫂子/堂哥/姐夫”都称为ia3531;“弟弟/妹妹/堂弟/堂妹/妹夫”都称为ia35pɹu̱35。比较而言,阿怒语的亲属称谓更为丰富,怒苏语的一称多指现象更为突出,而且怒苏语亲属称谓的前缀基本上都是ia31或ia35。另一方面,阿怒语亲属称谓的前缀比怒苏语的多。如祖父母辈和父母亲辈的亲属称谓有一个相同的前缀a31,很多晚辈的亲属称谓都有一个相同的前缀aŋ31等。但是和汉语相比,阿怒语和怒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亲属称谓更为简约,一称多指现象则更为突出。

3.1.2. 多称同指

在称谓语中,多称同指是指使用多个称谓来指代同一个人或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在很多文化中都存在,通常是为了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亲近或不同社会地位的认可。通过多称同指,人们可以展示对他人的不同情感和态度,比如尊敬、亲密、友好等。在不同的情境和关系中,使用不同的称谓可以传达更加准确和丰富的信息,加深人际关系的亲近度和理解。多称同指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沟通方式。

在阿怒语的亲属称谓中,有些亲属不只有一个称呼,如“儿子”可用za55和aŋ31ʨhan53pe53来称呼;“哥哥”可用a31muŋ55和tai53ɹa31来称呼;“曾孙子”可用aŋ31pla53和pə31la55来称呼;“儿媳”可用nɯ31ma55和aŋ3131ma55me53来称呼。相比而言,即使是同一亲属关系,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称呼。有的可能是简称或小称(za55“儿子”,怒苏语也是),有的则是全称。

3.2. 阿怒语亲属称谓的内部结构特征

从语音形式上看,和怒苏语相似,阿怒语的亲属称谓主要是以双音节词为主。在阿怒语的亲属称谓中,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四音节词次之,三音节词较少,单音节词最少,目前仅搜集到一例,即za55“儿子”。陈海宏、谭丽亚(2011)指出,福贡县匹河怒苏语的双音节称谓词可以在韵律上形成和谐、顺口的特殊效果,也可以表达出亲人间称呼上的亲切感 [3] 。

从构词方式来看,阿怒语亲属称谓的单纯称谓不太多,除了za55“儿子”之外,ȵi31ȵi53“岳母”是叠音式亲属称谓。阿怒语的大部分亲属称谓都是合成词,其构成方式主要有复合式和附加式两种。其中,复合式合成词由体现基本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由词缀和词根即核心称谓词构成。比较而言,阿怒语亲属称谓的复合式合成词的数量没有附加式合成词的多,主要有如下特点。

3.2.1. 复合式合成词

称谓语的复合式合成词是指由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用来表示对人或事物的称呼或称谓。这种称谓语的构成方式常见于各种语言中,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对对象的描述或评价。在汉族语言中,称谓语的复合式合成词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老师”、“同学”、“领导”等。这些称谓语通过组合不同的词语,可以准确地表达人们对对象的身份、地位、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和看法。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方便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又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称谓规范和习惯的影响。因此,称谓语的复合式合成词在语言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复合式合成词由体现基本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尽管阿怒语亲属称谓中复合式合成词的数量并不多,但还是体现了阿怒语亲属称谓构词方式的特点及其文化特色,其中多数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如tai53ɹa31“哥哥/女婿”、pɯ31li35“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bɯ31du53“侄子/外甥/侄女/外甥女”等。

3.2.2. 附加式合成词

称谓语中的前缀、词根和后缀的组合是构成附加式称谓语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形式的构词,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对人或事物的称呼、身份或特征。前缀、词根和后缀各自具有一定的含义和功能,它们的组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称谓语。附加式构词法在阿怒语亲属称谓的合成词中是非常重要的构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为“前缀 + 词根”和“词根 + 后缀”等两种。

1) 前缀 + 词根

在称谓语中,前缀通常用来表示对对象的特定属性或身份的描述,比如“副”、“主”等前缀可以表示对象的职务或地位。词根是构成称谓语的核心部分,它表达了对象的基本特征或身份,比如“学”、“医”等词根可以表示对象的行业或职业。这类附加式构词法在阿怒语亲属称谓合成词中占绝大多数。阿怒语亲属称谓合成词的前缀主要是a31和aŋ31,其中前缀a31主要指长辈或前辈,aŋ31主要指平辈和晚辈。例如a31khaŋ53“祖父/爷爷/外祖父”、a31ʦi53“祖母/奶奶/外祖母”、a31waŋ53“伯父/叔父/姨父”、a31ʨhɯm55“伯母/叔母/婶婶”等长辈或前辈称谓的前缀都是a31,aŋ3155pe53“丈夫”、aŋ3131ma55me53“妻子”等平辈称谓的前缀都是aŋ31,aŋ31ȵi55nam53“弟弟/堂弟/表弟”、aŋ3153“妹妹”、aŋ31ȵi53“堂妹/表妹”、aŋ31ʨhan53pe53“儿子”、aŋ31ʨhan53me53“女儿”等晚辈称谓的前缀都是aŋ31

2) 词根 + 后缀

后缀通常用来表示对象的性质、关系或其他附加信息,比如“员”、“师”等后缀可以表示对象的身份或从事的工作。这类附加式构词法在阿怒语亲属称谓合成词中不太多。这类附加式构词法在阿怒语亲属称谓合成词中不太多。阿怒语亲属称谓合成词的后缀主要有kho55、tien55、ne53等,曾祖父辈有一个相同的后缀kho55,例如khon31kho55“曾祖父”、ʦi53kho55“曾祖母”等长辈称谓的后缀都是kho55,后缀kho55不仅是指辈分非常高,而且还有尊敬的意味。又如a31ȵi53ka31tien55“姑母(父之姐)”、a31ʨʰɯm55ka31tien35“姨母(母之姐)”等长辈称谓的后缀都是tien55,a31ȵi53ka31ne53“姑母(父之妹)”、a31ʨʰɯm55ka31ne53“姨母(母之妹)”等长辈称谓的后缀都是ne53。相比而言,后缀tien55所指的年龄和辈分比ne53略高。

在阿怒语言中,前缀、词根和后缀的组合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构成各种不同的称谓语,以表达对对象的称呼、评价或描述。这种构词方式不仅丰富了阿怒语言的表达形式,也反映了怒族社会文化对称谓规范和习惯的影响。因此,前缀 + 词根和后缀 + 词根的组合在阿怒称谓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丰富了怒族语言表达的形式与内容。

3.3. 贡山阿怒语亲属称谓的简化现象

贡山阿怒语是阿怒族人民的母语,是他们日常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贡山阿怒语的称谓体系中存在一些简化现象,其亲属称谓词不像汉语的亲属称谓词那么复杂,汉语的很多亲属称谓在阿怒语中只用一个词来表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3.1. 阿怒语亲属称谓系别特征的简化

和汉语相比,亲属称谓的系别特征更加简化。例如,阿怒语的父系亲属称谓“祖父/爷爷”和母系亲属称谓“外祖父”都称a31khaŋ53;父系亲属称谓“祖母/奶奶”和母系亲属称谓“外祖母”都称为a31ʦi53;父系亲属称谓“伯父/叔父”和母系亲属称谓“姨父”都称a31waŋ53;直系血亲称谓“哥哥”和姻亲称谓“姐夫”都称为tai53ɹa31;直系血亲称谓“弟弟”和旁系血亲称谓“堂弟/表弟”都称为aŋ31ȵi55nam53

贡山阿怒语中在称呼亲属时通常会区分父系和母系,例如称呼父亲的兄弟和姐妹与母亲的兄弟和姐妹的称谓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贡山阿怒语中不同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对长辈和尊长通常会使用更加尊敬的称谓,而对同辈或者小辈则可能会使用更亲昵的称谓。

3.3.2. 阿怒语亲属称谓长幼序列的简化

在怒族社会中,亲属称谓的长幼序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怒族人对家庭成员地位和关系的重视。通过研究阿怒语亲属称谓的长幼序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阿怒族社会结构、家庭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交往方式。

在阿怒语中,亲属称谓的长幼序列通常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和性别来确定。比如,父亲可以根据年龄分为“阿巴”(年长的父亲)和“阿巴儿”(年幼的父亲);母亲可以称为“阿妈”(年长的母亲)和“阿妈儿”(年幼的母亲)。兄弟姐妹之间也有不同的称谓,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通过研究阿怒语亲属称谓的长幼序列,可以发现阿怒族对家庭成员的地位和尊重是基于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来确定的。

阿怒语亲属称谓长幼序列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阿怒族社会结构和家庭价值观念。通过称谓的选择和使用,可以看出阿怒族人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细致划分和重视程度。这种传统的长幼序列体现了阿怒族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古代汉语“兄弟”的排行次序有伯、仲、叔、季之分,现代汉语长幼序列虽然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是有所区分。阿怒语亲属称谓的长幼序列比现代汉语更加简化,如比父亲年长的“伯父”和比父亲年轻的“叔父/姨父”合用一个词a31waŋ53,比父亲年长的“岳父”和与父亲同辈的“舅舅/姑父”合用一个词a31khɯ53。这种亲属称谓表达了阿怒族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揭示其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特点,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积极的意义。

4. 云南贡山阿怒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存在着很丰富的东西,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和汉语的亲属称谓词一样,阿怒语的亲属称谓词也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也有一整套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和主次分明的不同称谓词语,显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宗族、血缘亲情、专偶婚姻(一夫一妻)和家庭的内部结构和社会特色。作为怒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阿怒语的亲属称谓词反映了怒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4.1. 怒族婚姻制度与家族观念传承的“印影”

亲属称谓是人类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印影”。亲属称谓是一定婚姻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 [4] 。任何一个族群的亲属称谓都反映了这个族群的社会形态和婚姻制度。陈海宏、谭丽亚(2011)指出,在怒苏语的亲属称谓中,没有区分血亲和姻亲,没有父系和母系之分,并且怒苏语将夫妻称之为mi31a31n̥ɔ̃55 (妻夫)。他们认为,在遥远的怒苏人先民中,曾经经历过血婚家族的形式 [3] 。阿怒语跟怒苏语虽然都是怒族语言的支系,但并不完全一样,这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阿怒语的亲属称谓并不是完全没有血亲和姻亲之分,部分亲属称谓词不仅有父系和母系之分,还有长幼序列的区分,如姑母(父之姐) a31ȵi53ka31tien55和姑母(父之妹) a31ȵi53ka31ne53、姨母(母之姐) a31ʨʰɯm55ka31tien35和姨妈(母之妹) a31ʨʰɯm55ka31ne53。但也有亲属称谓词没有父系和母系之分,如“伯父/叔父/姨父”合用一个词a31waŋ53,“伯母/叔母/婶婶”合用一个词a31ʨhɯm55

4.2. “娘亲舅大”文化的反映

在怒族文化中,“娘亲舅大”是指母亲和舅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于父系亲属。怒族人认为母亲和舅舅是家庭中的重要支柱,承担着照顾家庭成员、传承家族文化和维护家庭荣誉的责任,因此,怒族人对“娘亲舅大”有着深厚的情感,体现了怒族人民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传承。

在阿怒语中,母亲的兄弟辈称之为a31khɯ53,即舅父,其意为最尊敬的父辈。a31khɯ53在怒族社会中是最尊敬的一个称谓。怒族有句谚语:“世间最长的是道路,人间最大的是舅父”;“村中竹子最大,人中舅父最大”。这些谚语反映了对舅父的尊敬。在怒族社会中,舅父的地位被视为至高无上,他的意见和决定往往获得更多的尊重和遵从。这种传统价值观,反映了怒族人对亲情、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4.3. 多元文化交融的反映

在亲属称谓方面,阿怒语中父亲的秭妹辈的丈夫们称为“gua3553”,“gua3553”这个称谓是借用勒墨语(白语支)的称谓 [5] 。阿怒语的表兄、表姐称为“dɛ31bio35”,年龄相当的表兄弟称为“lɔ31bio35”,表弟、表妹称为“pɹu̱35bio35”。其中,“bio35”这个亲属称谓就是从汉语中借用过来的。特别是怒族与傈僳族长期交往,相互杂居。在福贡一带的怒族甚至转用傈僳语了。如阿怒语中嫂子除了称为“ia3531”之外,还常将嫂子称为“ma44la31”(傈僳语)。这些都说明怒族的称谓语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反映。

怒族是世居怒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元代称怒族为“潞蛮”,清代称之为“怒子” [6] 。明代中期以后,傈僳族、白族和汉族等民族迁徙到怒江流域,逐步形成了怒族相对聚居并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新格局。这次迁徙不仅是今天傈僳族、怒族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而且也造就了怒族与傈僳族先民认同共同族群的心理基础 [7] 。但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独龙族与阿怒族却有很多相同的文化特征,虽然两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言,但在广义上属于同一语系或同一语族的一部分。这使得两族人民可以通过共同的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所以阿怒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傈僳语、独龙语和白语语言以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贡山阿怒族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对于保护和传承阿怒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激发创造力和活力,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在语言人类学视野中,语言系统是一种复杂而精致的文化传统;使用不同的称谓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社会地位的认可,有助于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语言的民族性是各个民族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在语言中的沉淀 [8] 。从上述对阿怒语的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阿怒语的亲属称谓,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称呼符号,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折射出怒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古老的婚姻习俗、民族文化的交融等。就此而言,阿怒语的亲属称谓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怒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的体现,堪称“怒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语言化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阿怒称谓语进行研究有助于挖掘和发掘阿怒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特色,可以激发阿怒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阿怒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认同和自尊,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在“一体多元、和谐共存”的民族理念下,阿怒族应当珍视自己的语言文化,积极开展语言研究工作,为阿怒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语言接触视野下的阿怒语言文化研究(编号:PY202228)。

参考文献

[1] [美]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17.
[2] [美] C∙恩伯, M∙恩伯. 文化的变化-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 杜杉杉, 译. 刘钦, 审校.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131-132.
[3] 陈海宏, 谭丽亚. 怒苏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1(6): 33-36.
[4] 戴昭铭. 文化语言学导论[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 213.
[5] 《怒族简史》编写组. 怒族简史[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 90.
[6] 陶天麟. 怒族文化史[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 35.
[7] 高志英. 唐至清代傈僳族、怒族流变历史研究[J]. 学术探索, 2004(8): 98-102.
[8] 陈海宏. 语言接触视野下的怒苏语言文化研究[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4: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