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话语翻译策略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Taking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an Example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不断深化。政治文献英译本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视角,而中国特色话语作为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关键内容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媒介,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到海外读者对中国政策和立场的理解。因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从“三维”转换角度对中国特色话语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中国特色话语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话语翻译的理解和实践。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is deepen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literature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s a key content of Chinese political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inherit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discourse directly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olicies and positions by overseas reader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discourse, hoping to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discourse translation.
文章引用:应熙瑞, 万应柳.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话语翻译策略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484-4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87

1.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不管是在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 [1] 总结了过去一段时期的工作成绩,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经常受到国际国内高度关注,其英译本的传播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外国友人正确认识中国创造了条件。作为一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研究外宣材料英译策略的价值可见一斑,因此提高外宣材料的翻译水平十分重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之一。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话语例句进行讨论和分析,着重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相关译者提供借鉴。

2. 生态翻译学

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正式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自2009年起,胡庚申陆续发表了《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定位、内涵与特征》等多篇论文,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

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审视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 [2] 。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为依据,借用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的原理,通过转意和隐喻等文学手段,形成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强调“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2] 。

生态翻译学讲究翻译是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体系。也就是说,原文所处环境与译文所处环境是一个整体统一的生态系统,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从“适应和选择”两个角度出发,首先要考虑译文在目的语生态环境中的适应与生存;其次要注重原文到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之间的转换,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对译文的影响,实现原文与译文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取得最佳翻译效果。

3. 中国特色话语

中国特色词汇,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是指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下形成并广泛使用的词汇,这些词汇通常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以及社会发展的特点 [3] 。例如,“和谐社会”、“人民至上”、“四个全面”等。中国特色词汇涵盖范围十分全面,包括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相关领域,此外,还具有历时或共时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覆盖面大,类型庞杂,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译者在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翻译时,应该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努力将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仔细思索原文要表达的内涵,经过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后,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助力 [4] 。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我国典型的政治文本和外宣材料,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源自中国的社会实践和发展需要,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向性,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文本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主要分为数字缩略词类、诗词类、专有名词类、典故类和比喻词类等 [5] ,其英译本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提高外宣材料的翻译水平至关重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之一。

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例析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角度出发,通过对典型译例进行分析,同时,译者通过“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从而实现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的“平衡”与“和谐”。

(一) 语言维选择性适应

语言维的转换是指译者在语言层面对原文与译文作出的适应性选择。中文和英文在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中文是动态语言,喜欢使用动词,而英文是静态语言,更多使用名词等。翻译时,译者可以分析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将中英文的翻译生态环境纳入考虑范围,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来处理中英语言差异,从而使译文更好地适应目的语生态环境,向目标读者准确传达原文内涵。

例1: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译文:We must work tirelessly to ensure that development is for the people and by the people and that its fruits are shared by the people.

分析:汉语重意合,结构松散自由,多以短句展开,词语或语句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完成;而英语重形合,结构严谨,词语或语句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连接词来实现,例如,介词、连接词和定语从句等。例1中,译者巧妙地运用介词“for”和“by”,将原文中的“为了”、“依靠”和“共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此外,两个短语“for the people”、“by the people”,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音韵美和节奏美,符合英语国家用语习惯,同时,与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演说”中的名言“......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相对应,增加了记忆点,有振奋人心的感觉,在追求形式美和意义美的同时,简明扼要地将原文内容传达给了读者。

例2: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译文:Build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trength and securing new successes in developing socialist culture.

分析: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汉语往往大量采用连动式,更喜欢使用动词,属于动态语言;相反,英语较少使用动词,通常借助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如,非谓语动词、动词名词化、同源形容词和副词等来完成句子,属于静态语言。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考虑到英语的这一语言特点,改变了原文的动词结构,将例2中的“推进”和“铸就”两个动词转换为了动名词形式“Building”和“Securing”,更加倾向于英文的静态表达,同时,让句子结构看起来更加统一,提升了句子的整体连贯性,方便读者阅读。

(二)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

文化维的转换是指译者不仅需要注意原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注意中英文双语间文化内涵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具备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努力克服文化差异之间的障碍,实现中英双语文化生态的平衡,以保证信息的成功传递。

例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译文: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observed that “all living things may grow side by side without harming one another, and different roads may run in parallel without interfering with one another.”

分析:原文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万物一起生长而不互相伤害,遵循各自的规律而不互相冲突。这种思想倡导“天下一家”、“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与人和谐相处,同时包含了全人类对共同发展、共享幸福的崇高愿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在文化维上作出了适应译文文化生态的转换,运用了释译的翻译方法,向读者传达了原文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同时也向海外读者表明了我国的立场和观点。

例4: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译文:We will foster within our Party members an inner strength to never be corrupted by wealth or power, never deviate from principle even in poverty or humble positions, and never yield to the threat of force.

分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原语读者耳熟能详的语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指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坚守原则,保持品德不被外部环境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坚定。原文读者读到这句诗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然而译文读者缺少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若直译的话,译文读者可能不清楚在谈论谁,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通过释译和增译的翻译方法,将“Party members”翻译了出来,同时将原文诗句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出来,克服了文化交流的障碍,实现了译文在文化生态领域的平稳转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

交际维的转换是指除了语言和文化层面的转换之外,译者要将重心放在交际层面上,聚焦于原语系统里作者的总交际意图是否传递给了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清晰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考虑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等多种因素,对交际生态下的适应与选择做出恰当的判断,实现原文和译文交际生态的和谐。

例5: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

译文:We have hammered away at the task of rectifying pointless formalities, bureaucratism,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分析:中国政治文献中有大量数字缩略词,这些缩略词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使用缩略词可以加快相关政策的传播,提高可读性和减少歧义。原文中的“四风”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由于目的语读者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倘若直译的话,译文读者会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运用增译法具体解释了“四风”所涵盖的内容,准确传递了原文的含义,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同时也促进了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实现了交际的目的。

例6: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

译文:China opposes protectionism, the erection of “fences and barriers,” decoupling, disruption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unilateral sanctions, and maximum-pressure tactics.

分析: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一个词语在一个国家会有多种解释或是指代意义。“筑墙设垒”、“脱钩断链”这两个四字词符合汉语用语习惯,常常用来形容国际关系中的一些行为或政策。“筑墙设垒”意指那些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排外主义倾向或试图隔绝他国交往的国家;“脱钩断链”常用来描述国际关系中出现的疏远、分裂或割裂现象,强调各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沟通,避免脱钩断链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直译,译文读者很难领会其中的隐藏意义,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选取了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适应性选择,在保留原文的同时,增加了“protectionism”、“decoupling”、“disruption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来表达原文隐含的信息,克服了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色彩,实现了原文在译文生态交际中的平衡,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5. 结语

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语言、文化、交际维三个方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进行了探析,得到了以下结论:一是译者充分考虑原文在译文语言生态环境中的平衡,进行了适应性选择,采取了动词结构变名词结构、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让译文更贴近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二是译者考虑到双语文化背景之间的差距,采取了直译加注和释译的翻译方法来传递文化内涵,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三是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自塑国家形象、传递中国智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了增译、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提高了译文的质量和传播力,达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本文试图表明“三维”转换理论能为中国特色话语的英译提供有效指导。总之,在翻译中国特色话语时,译者要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以及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向,从而保持原文和译文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的协调平衡,从而实现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和生态中的“平衡”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党的二十大报告双语全文[EB/OL].
https://mp.weixin.qq.com/s/NSsbEfHWIIo439PhjR3axw, 2022-10-26.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3] 王克非, 王颖冲. 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6): 87-93.
[4] 赵二培.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研究[J]. 海外英语, 2023(13): 50-52.
[5] 吴桂金, 徐萌瑜.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J]. 海外英语, 2023(23):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