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注释中易混字音考释
A Study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Easy to Mix Characters in the Annotations of Mulan Poem
DOI: 10.12677/ml.2024.125386, PDF, HTML, XML, 下载: 29  浏览: 4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晓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木兰诗》注释读音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Mulan Poem Annotations Pronunciation
摘要: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被收录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但教科书对《木兰诗》的部分注释收录较为简略,尤其是部分字的注音,不便于师生理解。本文通过简述注释中字的音义关系,对《木兰诗》的注释进行研究,以探究注释中的读音及注音原因,从而期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Abstract: Mulan Poem is a Lefu folk song during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of China, which is included in the Chinese textbook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version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seventh grade. However, some of the textbook’s annotations to the Mulan Poem are relatively brief, especially the phonetic transcription of some characters, which is not convenien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By briefly describing the pho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n the annota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nnotations of the Mulan Poem, so as to explore the pronunciation and phonetic reasons in the annotations, and then provide help for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文章引用:朱晓岚. 《木兰诗》注释中易混字音考释[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479-48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86

1. 引言

《木兰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诗歌运用对偶、排比及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而女扮男装出征的故事,同时也塑造了一位不朽的女英雄形象。由于《木兰诗》是乐府诗,学生阅读原文时不得不借助书下注释,但《木兰诗》的部分注释不易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材的注释中常有多音字,但注释只是列出其在文中的解释,如“帖”、“将”,这便会使教师和学生即使看到注释,也并不一定知道字的正确读音;其次,教材中部分注释虽然标注有读音以及释义,但由于被注字在《木兰诗》中的读音和释义不常使用,如“著”、“溅”、“转”,所以师生即使看到注音和释义,也不一定理解。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目前有不少学者对《木兰诗》进行研究,但就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于《木兰诗》的文本解读,很少探讨教材中的注释。本文对《木兰诗》注释中的易错字音进行分析,从而为师生阅读《木兰诗》提供帮助。

2. “帖”

“帖”在《木兰诗》诗中共出现两次,分别是“昨夜见军帖”和“对镜帖花黄”两处。教材对这两处“帖”都进行注释,“军帖”的“帖”注音为tiě;“帖花黄”的“帖”注为“同‘贴’”。《现代汉语词典》中,“帖”有三个注音,分别是“tiē (帖1):服从;妥当”;“tiě (帖2):邀请客人的通知;旧时写着生辰八字等的纸片;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tiè (帖3):学习写字或绘画时临摹用的样本”。“昨夜见军帖”在文中是指木兰见到官府下发的文书,显然“军帖”的“帖”应是“帖2”。“对镜帖花黄”是花木兰对着镜子贴花黄,花黄是古代女子的面饰,所以“帖花黄”中“帖”应是粘贴义。虽然“帖”的三个读音并未直接解释为粘贴,但“帖1”的服从义与粘贴义较为接近,可能存在引申关系。

“贴”未被收录在《说文解字》中,徐铉将该字附于《说文解字》之后,且在《说文解字》之前的文献中也未见“贴”字,至唐代李贺和白居易诗中有使用“贴”字。可见,“贴”出现的时代应在东汉至唐代之间。此外,在《玉篇》《广韵》以及《集韵》等辞书中,对于“贴”的释义也都是引用了徐铉的解释,认为“贴”是“以物为质也”,并没有将“贴”解释为粘贴或者附着之义。“帖”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帛书署也”,段玉裁指出“帛署必黏,黏引申为帖服”。也就是说,“帖”引申为“帖服”义,在引申过程中,“帖”应该已经含有粘贴义。如《通典》:“望板上帖金博山,优游上和鸾立花跌衔铃”1。此处“帖”具有粘贴或附着义。《木兰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此时“贴”字还没有粘贴义。“帖”与“贴”有较多义项是重合的,如两者都可以表示“以物为质”,如《通典》:“帖卖者,帖荒田七年,熟田五年,钱还地还”。《宋书》:“时有尹嘉者,家贫,母熊以身贴钱,为嘉偿责”。两者又可以表示妥帖义,如《资治通鉴》:“自妥贴矣,不愿闻也”。韩愈诗曰:“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因此,我们推测“帖”已引申出粘贴义或者附着义,而在发展过程中“帖”与“贴”语义混乱,为规范使用,将“帖”的粘贴义赋予“贴”。

3. “将”

“将”在《木兰诗》中出现两处,分别是“将军百战死”和“出郭相扶将”。“将”也属于多音字,可以读为jiàng (将1)、jiāng (将2)和qiāng (将3)。“将”的三个读音对应的释义相对来说较为明晰,“将1”解释为“率领;将领”,“将3”解释为“请愿”,其余释义均为“将2”。即使释义较为明晰,对于“将”的研究成果也不在少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将”作处置时的用法及其演变途径;二是“将”在《将进酒》中的正确读音;三是“将”的本义研究。目前对“扶将”一词进行的研究,多是纠结“将”与“扶”的关系,但这些研究明显是忽视了“将”的词义。“将”也有扶持义,且作为扶持义的用例早已出现,刘亚洲《〈诗经〉“将”字的意义和用法初探》指出,“将”作为“扶持”义在《诗经》中有4例,并且文章认为“到了中古,由于受汉语双音趋向的影响,这种词义的‘将’可与‘扶’、‘助’构成同义复词,并且在近代汉语中沿用” [1] 。《木兰诗》中“扶将”一词便是“将”与“扶”构成的同义复词。因此,“将”和“扶”都是扶持义。既然“扶将”一词有争议,而“扶”和“将”都有扶持义,并且“将”作为动词时,既可以读jiàng,也可以读jiāng,所以我们认为教材应把“将”的释义和注音都列在注释中,以便学生理解课文。

4. “溅”

“溅”字出现在《木兰诗》“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句,书下注释“溅(jiān)溅,水流声”。这与“溅”常用的读音略有不同。“溅”常用的读音是jiàn,指液体受外力冲击向四周飞射。“溅”并未被收录在《说文解字》,但该字并非后起字。实际上,“溅”在此之前已经出现,如《战国策》:“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玉篇》只收录了一个反切,即子贱切,此反切折合成今音读作jiàn,“溅”在此读音下释义为“溅水也”。自《广韵》始,“溅”字收录有多个注音。《广韵》中收录了两个反切,分别是“则前切”和“子贱切”,前者折合成今音为jiān,此时释义为“疾流貌”;后者折合成今音为jiàn,对应的释义为“溅水”。

“溅”字单独使用时,通常是指液体受外力影响向四周飞散。而作为叠音词时,一是解释为水流貌,二是解释为水流声。“溅溅”作为第一种使用的情况最多,其中最早出现于白居易《和〈分水岭〉》:“悠悠草蔓底,溅溅石罅里”。此外,我们在“戋”字族中发现,与“溅”字较为相似的是“浅”。两字常通用,如“浅”读为jiān时,同样可以解释为流水貌、水流声,且“浅”解释为流水貌最早见于《楚辞》:“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无论是“浅浅”,还是“溅溅”,作为流水声这一义项使用的次数较为少见,常见的是两者作为流水貌。所以,“溅溅”指流水声应是从指流水貌引申而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浅”除了常用的读音外,还注音为jiān,且此时只有一个词组为“浅浅”,指的是流水声。“溅”只有jiàn一个读音。综上所述,本文推测“溅”读作jiān来源于“浅”,并解释为流水貌,后由流水貌引申出流水声。

5. “著”

“著”出现于《木兰诗》“著我旧时裳”一句,且书下注释“著(zhuó),穿”。“著”也属于多音字,其情况较为复杂,《汉语大字典》注有六个读音,而且“著”现在常用的读音是zhù,常用义是显著、著作。“著”在《木兰诗》中的读音和字义相当于现在作“穿”使用的“着”字,此时“着”也注音为“zhuó”。“著”与“着”的读音与释义相同并非巧合,这就涉及“著”、“箸”、“着”三个字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简单分析“著”、“箸”、“着”三字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理解《木兰诗》注释中“著”的来源。

我们查阅文献发现,“著”常有通假现象,尤其是与“箸”、“着”二字,但这三个字并不只是通用关系,还存在分化关系。《汉字字源》:“‘箸’、‘著’、‘着’三个字,同出一源。古籍常可通用,现在则往往有别。‘箸’的一些义项后写作‘著’,‘著’又分化出‘着’”。“箸”、“著”、“着”三字的分化原因,据裘锡圭先生分析,主要是字形接近而讹写分化。首先是“箸”分化出“著”,裘锡圭先生认为,“‘著’本来是当筷子讲的‘箸’的异体。后来,‘箸’用来表示本义,‘著’则用来表示假借义及其引申义”。其次是“著”分化出“着”,裘锡圭先生认为汉魏六朝时期,常将“日”讹写成“目”,那么再将“艸”写得低一些,就很容易将“著”讹写成“着” [2] 。此外,从词义演变分化角度看,先是“箸”由吃饭工具引申为附着义,继而引申出穿戴义,而在发展过程中“著”取代了“箸”,承担了穿戴义。据葛婷婷的《汉语“穿戴”义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研究,“著”和“着”在中古时期已经作为了表示“穿戴”义的核心词,且“著”和“着”的使用情况几乎相同,所带宾语也是相同的 [3] 。《现代汉语词典》中“著”读为zhuó时,也注为同“着(zhuó)”。以上便是“著”、“箸”、“着”三字的分化与词义演变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简单阐述三个字的关系,这样能够使学生通过了解三个字的演变,从而对这三个字有深刻的理解。

6. “转”

“转”出现于《木兰诗》:“策勋十二转”一句,书下注释“转(zhuǎn),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实际上,“转”字在教学中是极易混淆的,因此本文对“转”字在不同情况下的音义对应作一个分析,进而便于教师对“转”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辨析与讲解。

“转”有三个读音,分别是zhuǎn (转1)、zhuàn (转2)、zhuǎi (转3),其中易混淆的是前两个读音。“转”读音的混淆现象较为常见,如《说文解字》中,许慎认为“转”的本义是“运也”。但徐铉则认为,“转”的本义是“还也”,且将其注音为“知恋切”,折合成今音为zhuàn。段玉裁也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转,还也。还,复者往来也。浅人分别上去异义无事自扰”。可见,段玉裁认为“转”的本义应是回环往复也,但段氏也认为“转”上去两声的释义并非异义。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转1”和“转2”收录有相同的词组,如“转动,转向,转弯子”。此外,也有教师讨论了“转”的读音,如杜永道《“转”的读音》指出:“旋转”中“转”读三声的读法实际上已被社会所接受 [4] 。我们认为“旋转”一词读为三声和四声的含义不同,因此“旋转”读为三声被社会所接受并非一个好的现象,尤其是对教学而言,混淆“转”的读音可能使得语意发生变化。那么,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指出“转”的正确读音。

“转”的辨别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运动轨迹来辨别。这一方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注明,并且也是大家普遍知晓的辨别方法。《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转1’既指改换方向、位置、形势等,也指把一方的物品、信件等传到另一方”。例如“转变”一词,既可以指情况的变化,也可以指思想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单向的,也就是《词典》中的第一种说明。又如“转交”一词,该词通常是指某人拜托别人将物品送给另一个人,也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二种说明。“转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绕着某物移动”,如“转门”,是几扇门中间由转轴连接,并以此为中心旋转。“转2”的这一特点也可以从其字形看出,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专”字下指出:“甲骨文正象纺砖之形。其上之代表三股线,纺砖旋转,三线即成一股。甲骨文专从又或,示以手旋转纺砖之意,为转之本字” [5] 。再者,谷衍奎在《汉语源流字典》中也指出:“‘转’形声兼会意。篆文从车,从专(转动纺砖),会车转动之意” [6] 。两位学者从字形方面证明“转”的本义是转动,观点虽略有不同,但从字形上对“转”进行解读有一共同之处,即所指物体转动。此外,车轮和纺砖的转动轨迹有相同之处,即这两个物体的转动是围绕某一中心做对称性的循环运动;第二种方法是看物体运动是否借助外力。《字汇》中有记载:“凡物自转则上声,以力转物则去声”。即物体不借助外力时转动读zhuǎn,物体借助外力转动时读zhuàn。如“转动身体”,此时转动身体是人自身的动力,并未借助外力,所以此时应读zhuǎn。又“转动车轮”,显然车轮转动是借助人力或者其他电力等才得以转动,所以此时应读zhuàn。

实际上,“转”并非只有作动词时易混,两个读音的“转”又都可以用作量词。“转1”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指道家炼丹次数,二是勋位等级。《木兰诗》中“策勋十二转”的“转”是勋位等级制度,而勋位等级制度的授予也隐含着方向的转变,因此《木兰诗》中“转”读为zhuǎn也是符合相应读音下动词的运动轨迹。“转2”则相当于“回、次”。此外,“转”作量词使用时,“转2”的使用次数较少并且主要用于白话文,“转1”主要用于文言文。

7. 结语

语文教学逐渐强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而语言文字在教学中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字的形音义的讲授,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也要求教材内容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我们通过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木兰诗》注释中“贴、将、溅、著、转”五字的音义关系进行梳理,分别梳理“帖与贴”、“溅与浅”、“著与箸、着”三者之间的音义引申关系,“将”在“扶将”一词中的音义对应和词性以及“转”的本义和“转”在其他语境下的读音辨别方法,进而指出部编版《木兰诗》书下注释的不足之处,为教材编辑提供建议,同时也为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研究生校级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编号:2022XKT1244)的研究成果。

NOTES

1本文所用到的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参考文献

[1] 刘亚洲. 《诗经》“将”字的意义和用法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06.
[2]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224-225.
[3] 葛婷婷. 汉语“穿戴”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22.
[4] 杜永道. “转”的读音[J]. 小学语文教师, 2018(Z1): 147-148.
[5]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4.
[6] 谷衍奎. 汉字源流字典[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